<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可折疊的嬰兒車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188870閱讀:676來源:國知局
可折疊的嬰兒車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折疊的嬰兒車。



背景技術:

為了便于攜帶以及便于收存放置,目前市面上出現了許多可折疊的嬰兒車,但目前的可折疊嬰兒車,在折疊時需要逐步解鎖多個旋轉關節,使得折疊時操作較為復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折疊的嬰兒車,其折疊時只需要解鎖一個旋轉關節,折疊較為方便。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可折疊的嬰兒車,其具有可從展開狀態向折疊狀態折疊的嬰兒車主體,嬰兒車主體包括一對把手桿、一對前腿、一對后腿、一對扶手和一保護部件,保護部件位于嬰兒車主體的前部,保護部件的兩端分別與兩個扶手相連接;

每個把手桿均包括一上桿和一下桿,每個把手桿中的上桿和下桿均通過一第一連接機構相連接,第一連接機構被設置為能夠在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之間切換,在所述第一狀態下,每個把手桿中的上桿和下桿相互鎖定,在所述第二狀態下,每個把手桿中的上桿和下桿可相對翻轉;

位于嬰兒車主體同一側部上的下桿、前腿和后腿均通過一第二連接機構相連接,第二連接機構被設置為能夠在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之間切換,在所述第一狀態下,下桿、前腿和后腿相互鎖定,在所述第二狀態下,下桿、前腿和后腿可相對翻轉;

每個把手桿的下桿上均設置有一解鎖機構,位于嬰兒車主體同一側部上的第一連接機構、解鎖機構和第二連接機構依次連接,解鎖機構被設置為能夠在把手桿的上桿和下桿相對翻轉的過程中將第二連接機構從第一狀態切換為第二狀態的結構;

位于嬰兒車主體同一側部上的扶手和下桿均可轉動連接,扶手與保護部件通過一第三連接機構相連接,第三連接機構被設置為能夠通過扶手的轉動而在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之間切換,在所述第一狀態下,扶手與保護部件相互鎖定,在所述第二狀態下,扶手與保護部件可相對翻轉;上桿、下桿、前腿、后腿、扶手和保護部件在翻轉時的轉動軸線相互平行。

作為優選,所述的第一連接機構包括一第一轉動座、一第二轉動座、一按壓件、一復位彈簧和一第一齒盤,第一轉動座與下桿的上端固定連接,第二轉動座與上桿的下端固定連接,第一轉動座和第二轉動座對合設置且通過一銷軸可轉動的連接,復位彈簧和第一齒盤均設置在第一轉動座和第二轉動座之間,第一齒盤的周壁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一凸齒,第一轉動座的內周壁上設置有用于容置第一凸齒以使得第一轉動座與第一齒盤周向限位的第一凹槽,第二轉動座的內周壁上設置有用于容置第一凸齒以使得第二轉動座與第一齒盤周向限位的第二凹槽,第一凹槽、第一凸齒和第二凹槽一一對應設置,按壓件可移動的設置在第一轉動座上,按壓件與第一齒盤的一表面相抵,第一齒盤的另一表面與復位彈簧的一端相抵,復位彈簧的另一端與第二轉動座的內壁相抵;

當第一連接機構處于第一狀態時,第一凸齒同時容置在對應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內,當第一連接機構處于第二狀態時,第一凸齒脫離第一凹槽而單獨容置在第二凹槽內。

作為優選,所述的第二連接機構包括一第三轉動座、一第四轉動座、一第五轉動座,第三轉動座與下桿的下端固定連接,第四轉動座與后腿的上端固定連接,第五轉動座與前腿固定連接,第四轉動座與第五轉動座均容置于第三轉動座內,第四轉動座和第五轉動座的側壁上均設置有一卡槽,第三轉動座內可活動的設置有一卡塊;

當第二連接機構處于第一狀態時,卡塊插入到兩個卡槽中以使第四轉動座和第五轉動座被周向限位,當第二連接機構處于第二狀態時,卡塊脫離兩個卡槽以使下桿、前腿和后腿可相對翻轉。

作為優選,所述的解鎖機構包括一拉索、一壓簧和一定位銷,拉索的一端與第二轉動座相連,拉索的另一端與卡塊相連,壓簧和定位銷均設置于下桿內,壓簧的一端與卡塊的遠離卡槽的一端相抵,壓簧的另一端與定位銷相抵,當第二轉動座轉動時通過拉索帶動卡塊向遠離卡槽的方向移動從而使得卡塊脫離卡槽。

作為優選,所述的第三連接機構包括一固定座、一第六轉動座、一第七轉動座、一第二齒盤和一復位彈簧,扶手與第六轉動座固定連接,第六轉動座與固定座的一端可轉動的連接,第七轉動座與固定座的另一端連接,第二齒盤和復位彈簧均位于固定座與第七轉動座之間,第二齒盤的一端與固定座相抵,第二齒盤的另一端與復位彈簧的一端相抵,復位彈簧的另一端與第七轉動座相抵,第二齒盤的靠近第六轉動座的一端設置有至少一個凸塊,第二齒盤的側壁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二凸齒,固定座的內周壁上設置有用于容置第二凸齒以使得第二齒盤與固定座周向限位的第三凹槽,第七轉動座的內周壁上設置有用于容置第二凸齒以使得第二齒盤與第七轉動座周向限位的第四凹槽,第二凸齒、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一一對應設置;

第六轉動座的內壁上設置有用于在第六轉動座轉動時與凸塊接觸以推動第二齒盤向靠近第七轉動座的方向移動的凸起;

當第三連接機構處于第一狀態時,第二凸齒同時容置在對應的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內,當第三連接機構處于第二狀態時,第二凸齒脫離第三凹槽而單獨容置在第四凹槽內。

作為優選,所述的第三連接機構還包括一扭簧,扭簧的一端與固定座接合,扭簧的另一端與第七轉動座接合,當第三連接機構處于第二狀態時,扭簧對第七轉動座施加轉動力矩。

采用以上結構后,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的優點:

本實用新型的嬰兒車在需要進行折疊時,只需要將第一連接機構手動解鎖,然后即可將上桿向嬰兒車主體的前部翻轉合攏,然后在上桿翻轉時,能夠通過解鎖機構將第二連接機構自動解鎖,第二連接機構解鎖后,可以將下桿向嬰兒車主體的后部翻轉合攏,然后在下桿翻轉時,能夠通過把手將第三連接機構自動解鎖,第三連接機構解鎖后,可以使保護部件向嬰兒車主體的后部翻轉,然后將下桿和前腿向相對方向翻轉,以使得下桿、后腿和前腿合攏,即可完成嬰兒車的折疊。在嬰兒車的折疊過程中,只需要進行一次手動解鎖來將第一連接機構解鎖,而第二連接機構和第三連接機構可以在折疊過程中自動解鎖,這樣就使得在嬰兒車折疊過程中不需要進行多次解鎖操作,使得折疊嬰兒車較為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嬰兒車的立體圖;

圖2是嬰兒車的側視圖;

圖3是第一連接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第一連接機構的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第二連接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第二連接機構的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第三連接機構的局部剖視圖;

圖8是第三連接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由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可折疊的嬰兒車,其具有可從展開狀態向折疊狀態折疊的嬰兒車主體100,嬰兒車主體100包括一對把手桿1、一對前腿2、一對后腿3、一對扶手4和一保護部件5,保護部件5位于嬰兒車主體100的前部,保護部件5的兩端分別與兩個扶手4相連接,保護部件5用于防止嬰兒坐在嬰兒車主體上時向前傾倒,嬰兒車主體的結構左右對稱。

每個把手桿1均包括一上桿101和一下桿102,每個把手桿1中的上桿101和下桿102均通過一第一連接機構相連接,第一連接機構為一旋轉關節,第一連接機構被設置為能夠在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之間切換,在所述第一狀態下,每個把手桿1中的上桿101和下桿102相互鎖定,在所述第二狀態下,每個把手桿1中的上桿101和下桿102可相對翻轉。

位于嬰兒車主體同一側部上的下桿102、前腿2和后腿3均通過一第二連接機構相連接,第二連接機構為一旋轉關節,第二連接機構被設置為能夠在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之間切換,在所述第一狀態下,下桿102、前腿2和后腿3相互鎖定,在所述第二狀態下,下桿102、前腿2和后腿3可相對翻轉。

每個把手桿1的下桿102上均設置有一解鎖機構,位于嬰兒車主體同一側部上的第一連接機構、解鎖機構和第二連接機構依次連接,解鎖機構被設置為能夠在把手桿1的上桿101和下桿102相對翻轉的過程中將第二連接機構從第一狀態切換為第二狀態的結構。

位于嬰兒車主體同一側部上的扶手4和下桿102均可轉動連接,扶手4與保護部件5均通過一第三連接機構相連接,第三連接機構為一旋轉關節,第三連接機構被設置為能夠通過扶手4的轉動而在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之間切換,在所述第一狀態下,扶手4與保護部件5相互鎖定,在所述第二狀態下,扶手4與保護部件5可相對翻轉。

上桿101、下桿102、前腿2、后腿3、扶手4和保護部件5在翻轉時的轉動軸線相互平行。

嬰兒車主體的結構左右對稱,也就是說嬰兒車主體的左右兩側均設置有一第一連接機構、一解鎖機構、一第二連接機構、一第三連接機構,且嬰兒車主體左右兩側的第一連接機構、解鎖機構、第二連接機構、第三連接機構結構完全一致。

由圖3、圖4所示,所述的第一連接機構包括一第一轉動座103、一第二轉動座104、一按壓件105、一復位彈簧106和一第一齒盤107,第一轉動座103與下桿102的上端固定連接,第二轉動座104與上桿101的下端固定連接,第一轉動座103和第二轉動座104對合設置且通過一銷軸108可轉動的連接,復位彈簧106和第一齒盤107均設置在第一轉動座103和第二轉動座104之間,第一齒盤107的周壁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一凸齒1071,第一轉動座103的內周壁上設置有用于容置第一凸齒1071以使得第一轉動座103與第一齒盤107周向限位的第一凹槽1031,第二轉動座104的內周壁上設置有用于容置第一凸齒1071以使得第二轉動座104與第一齒盤107周向限位的第二凹槽1041,第一凹槽1031、第一凸齒1071和第二凹槽1041一一對應設置,按壓件105可移動的設置在第一轉動座103上,按壓件105與第一齒盤107的一表面相抵,第一齒盤107的另一表面與復位彈簧106的一端相抵,復位彈簧106的另一端與第二轉動座104的內壁相抵。

當第一連接機構處于第一狀態時,第一凸齒1071同時容置在對應的第一凹槽1031和第二凹槽1041內,從而使得第一轉動座103和第二轉動座104相互鎖定,從而使得上桿101和下桿102相互鎖定而無法相對轉動,而當需要使得上桿101和下桿102相對翻轉時,按下按壓件105,使得按壓件105推動第一齒盤107移動,第一齒盤107移動時復位彈簧106被壓縮,當按壓件105按壓到位后,使得第一連接機構被切換到第二狀態,當第一連接機構處于第二狀態時,第一凸齒1071脫離第一凹槽1031而單獨容置在第二凹槽1041內,這樣,就使得第一轉動座103和第二轉動座104解除相互鎖定,從而使得上桿101和下桿102可以相對翻轉;這樣,在將第一連接機構由第一狀態切換至第二狀態時,只需要按下按壓件105即可,操作較為方便。

由圖5、圖6所示,所述的第二連接機構包括一第三轉動座601、一第四轉動座602、一第五轉動座603,第三轉動座601與下桿102的下端固定連接,第四轉動座602與后腿3的上端固定連接,第五轉動座603與前腿2固定連接,第四轉動座602與第五轉動座603均容置于第三轉動座601內,且第三轉動座601、第四轉動座602和第五轉動座603通過一定位銷軸相連接,第四轉動座602和第五轉動座603的側壁上均設置有一卡槽607,第三轉動座601內可活動的設置有一卡塊604,卡塊604可以進行移動以使卡塊604卡接在兩個卡槽607內或使卡塊604脫離兩個卡槽607。

當第二連接機構處于第一狀態時,卡塊604插入到兩個卡槽607中以使第四轉動座602和第五轉動座603被周向限位,此時上桿102、后腿3和前腿2相互鎖定而無法進行翻轉合攏,當第二連接機構處于第二狀態時,卡塊604脫離兩個卡槽607以使下桿102、前腿2和后腿3可繞定位銷軸轉動,也就使得下桿102、前腿2和后腿3可相對翻轉。

所述的解鎖機構包括一拉索701、一壓簧702和一定位銷703,拉索701的一端與第二轉動座104相連,拉索701的另一端與卡塊604相連,壓簧702和定位銷703均設置于下桿102內,壓簧702的一端與卡塊604的遠離卡槽607的一端相抵,壓簧702的另一端與定位銷703相抵,當第二轉動座104轉動時,第二轉動座104拉動拉索701移動,拉索701被拉動時帶動卡塊604向遠離卡槽607的方向移動從而使得卡塊604脫離卡槽607,這樣就使得第二連接機構由第一狀態切換至第二狀態。

由圖7、圖8所示,所述的第三連接機構包括一固定座801、一第六轉動座802、一第七轉動座803、一第二齒盤804和一復位彈簧805,固定座801相對于嬰兒車本體固定不動,扶手4與第六轉動座802固定連接,第六轉動座802與固定座801的一端可轉動的連接,第七轉動座803與固定座801的另一端連接,第二齒盤804和復位彈簧805均位于固定座801與第七轉動座803之間,第二齒盤804的一端與固定座801相抵,第二齒盤804的另一端與復位彈簧805的一端相抵,復位彈簧805的另一端與第七轉動座803相抵,第二齒盤804的靠近第六轉動座802的一端設置有至少一個凸塊8041,第二齒盤804的側壁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二凸齒8042,固定座801的內周壁上設置有用于容置第二凸齒8042以使得第二齒盤804與固定座801周向限位的第三凹槽8011,第七轉動座803的內周壁上設置有用于容置第二凸齒8042以使得第二齒盤804與第七轉動座803周向限位的第四凹槽8031,第二凸齒8042、第三凹槽8011和第四凹槽8031一一對應設置。

每個扶手4均由第一扶手桿401和第二扶手桿402組成,第一扶手桿401和第二扶手桿402通過一鉸接軸相互鉸接,該鉸接軸的中心線與上桿101、下桿102、前腿2、后腿3、扶手4和保護部件5在翻轉時的轉動軸線相互平行。

第六轉動座802的內壁上設置有用于在第六轉動座802轉動時與凸塊8041接觸以推動第二齒盤804向靠近第七轉動座803的方向移動的凸起8021,也就是說在扶手4帶動第六轉動座802轉動時,第六轉動座802上的凸起8021推動第二齒盤804向靠近第七轉動座803的方向移動,從而使得第二凸齒8042脫離第三凹槽8011而完全進入到第四凹槽8031內。

當第三連接機構處于第一狀態時,第二凸齒8042同時容置在對應的第三凹槽8011和第四凹槽8031內,此時固定座801和第七轉動座803相互鎖定,當第三連接機構處于第二狀態時,第二凸齒8042脫離第三凹槽8011而單獨容置在第四凹槽8031內,此時固定座801和第七轉動座803解鎖鎖定,使得保護部件5可以相對于固定座801轉動。

所述的第三連接機構還包括一扭簧806,扭簧806的一端與固定座801接合,扭簧806的另一端與第七轉動座803接合,當第三連接機構處于第二狀態時,扭簧806對第七轉動座803施加轉動力矩,這樣,在第三連接機構由第一狀態切換至第二狀態后,扭簧806對第七轉動座803施加轉動力矩,從而使得保護部件5自動向嬰兒車本體的后部方向自動翻折,這樣就不需要手動去翻轉保護部件,使得嬰兒車的折疊更為方便。

上述嬰兒車的折疊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按下按壓件,以將第一連接機構由第一狀態切換至第二狀態,使得上桿和下桿可以相對翻轉,然后將上桿向嬰兒車主體的前部翻轉,使得上桿和下桿合攏;

上桿翻轉的過程中,第二轉動座向上拉動拉索,在上桿翻轉到靠近下桿的位置時,拉索將卡塊604從兩個卡槽607內拉出,從而使得第二連接機構由第一狀態切換至第二狀態,使得下桿、前腿和后腿可相對翻轉;

繼續將上桿向嬰兒車主體的前部翻轉直至上桿和下桿合攏,然后將下桿向嬰兒車主體的后部翻轉以使下桿逐漸向后腿靠攏,在下桿翻轉時下桿帶動把手轉動,把手轉動時帶動第六轉動座802同步轉動,第六轉動座802轉動時將第二齒盤804向靠近第七轉動座803的方向推動;

在下桿翻轉一定角度后,把手將第三連接機構由第一狀態切換至第二狀態,使得第七轉動座803與固定座801解鎖相互鎖定狀態,然后由于扭簧806的作用力,使得第七轉動座803向嬰兒車主體的后部翻轉,從而帶動保護部件5向嬰兒車主體的后部翻轉;

然后將下桿和前腿向相對方向翻轉,以使得下桿、后腿和前腿合攏;

完成嬰兒車的折疊。

以上僅就本實用新型應用較佳的實例做出了說明,但不能理解為是對權利要求的限制,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可以有其他變化,不局限于上述結構。總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獨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所作的各種變化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