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可拆的方向把式車把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可拆的方向把式車把手。
一般自行車或滑板車,其把手一般都是一體成型設計,利用穿套鎖固或由快拆扳手與把手架連接,形成固定式的把手定位;而現代都市人口稠密,生活空間及休閑空間都相當擁擠,因此,固定式把手的自行車或滑板車,在不使用時,其把手橫向占用較大空間,造成妨礙人行及停放不便,因而,有必要對其結構進行改進。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之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加工制造容易,使用方便的可拆的方向把式車把手。
本實用新型是采用下述方案實現的利用一兩端各設有一定位凸齒的U形彈性扣嵌卡于端部各設有兩對稱通孔的左、右車把手中,且定位凸齒恰卡置于兩對稱通孔中,再將左、右車把手插裝于兩端各設有一圈定位孔的把手架橫管兩端,利用定位凸齒卡入定位孔中而將車把手與把手架橫管相互定位,一彈性軟索穿過把手架橫管兩端各定位在左、右車把手內。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
以下結合附圖
詳細說明附圖為本實用新型立體分解圖。
見附圖,本實用新型由把手架豎管211、把手架橫管214、左、右車把手3、4、U形彈性扣5、彈性軟索6組成,所述把手架橫貫214兩端各設有一圈定位孔212、213并固裝在把手架豎管211端部,左、右車把手3、4的一端部各設有兩對稱通孔311、411,U形彈性扣5兩端各設有一定位凸齒51且嵌裝于對稱通孔311、411中左、右車把手3、4則插裝于把手架橫管214兩端,且U形彈性扣5兩端的定位凸齒51則嵌卡于定位孔212、213中而將左、右車把手與把手架橫管214相互定位,彈性軟索6穿裝在把手架橫管214中,兩端各固定在左、右車把手3、4內。
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簡述如下當自行車或滑板車需停放時,只需按壓U形彈性扣兩端的定位凸齒5 1,使其與定位孔212、213脫開,左、右車把手則可同時或單獨從把手架橫管214端部抽出,利用彈性軟索6的牽拉作用,使左、右車把手平行于把手架豎管211而吊掛于把手架橫管214兩端,有效地減小停車時車把手橫向延置所占的空間,利于人們收存和停放自行車或滑板車;同時,由于在把手架橫管214兩端各設有一圈定位孔212、213,因此,通過調整定位凸齒51在定位孔212、213中的嵌卡位置,即可方便地調整左、右車把手尾端與車把手橫管之間的角度,以利于使用者處于最佳握持狀態騎乘車輛。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加工制造容易,使用方便,方便騎乘人員調整車把手的角度,增加騎乘人員的舒適性,有效減少停車時,方向把占用的空間,便于人們收存、停放車輛,適于與自行車、滑板車等方向把式車輛的配套。
權利要求一種可拆的方向把式車把手,由把手架豎管(211)、把手架橫管(214)、左、右車把手(3)、(4)、U形彈性扣(5)、彈性軟索(6)組成,其特征在于把手架橫管(214)兩端各設有一圈定位孔(212)、(213)并固裝在把手架豎管(211)端部,左、右車把手(3)、(4)的一端部各設有兩對稱通孔(311)、(411),U形彈性扣(5)兩端各設有一定位凸齒(51)且嵌裝于對稱通孔(311)、(411)中左、右車把手(3)、(4)則插裝于把手架橫管(214)兩端,且U形彈性扣(5)兩端的定位凸齒(51)則嵌卡于定位孔(212)、(213)中而將左、右車把手與把手架橫管(214)相互定位,彈性軟索(6)穿裝在把手架橫管(214)中,兩端各固定在左、右車把手(3)、(4)內。
專利摘要一種可拆的方向把式車把手,利用一兩端各設有一定位凸齒的U形彈性扣嵌卡于端部各設有兩對稱通孔的左、右車把手中,且定位凸齒恰卡置于兩對稱通孔中,再將左、右車把手插裝于兩端各設有一圈定位孔的把手架橫管兩端,利用定位凸齒卡入定位孔中而將車把手與把手架橫管相互定位,一彈性軟索穿過把手架橫管兩端各定位在左、右車把手內。
文檔編號B62K21/00GK2382636SQ9923349
公開日2000年6月14日 申請日期1999年6月8日 優先權日1999年6月8日
發明者蔡水德 申請人:蔡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