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車艙門安裝支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客車艙門安裝支架,包括支架本體,該支架本體長度為1360mm;支架本體一側沿其長度方向沖壓折彎形成一凹槽,另一側兩端部分別開設有三個安裝孔;上述折完后的支架本體高度為98mm,所述凹槽為矩形形狀,具有相對的兩個槽邊,凹槽深度為20mm,寬度為47mm;上述三個安裝孔呈等腰倒三角設置。本實用新型主要用于客車翻轉艙門的安裝,整個艙門安裝支架結構簡單,便于焊接,客車艙門安裝支架上,翻轉時艙門上沿直接翻轉到支架凹槽內,可保證艙門最大限度的翻轉。
【專利說明】
客車艙門安裝支架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客車翻轉艙門的安裝,具體涉及一種客車艙門安裝支架。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客車公司在生產客車的過程中,翻轉艙門和平移艙門是客車艙門的兩種形式,而翻轉艙門越來越受到客車企業的青睞,翻轉艙門安裝時,主要的問題是艙門安裝支架的選擇要保證艙門在翻轉時,不會與支架干涉同時又不影響艙門的性能。
[0003]申請號201320793947.3公開一種客車四連桿鉸鏈艙門,包括艙門、彎臂固定支架和平衡桿固定支架,艙門與車身平行設置,艙門通過平衡桿與平衡桿固定支架鉸接,該平衡桿的兩端用桿端球頭分別與平衡桿固定支架和艙門鉸接,彎臂固定支架和艙門之間設有彎臂,彎臂固定支架的上端與彎臂之間設有氣彈簧。這種客車四連桿鉸鏈艙門使得艙門開啟度大,但其結構較復雜,生產工藝。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現提供一種方案。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客車艙門安裝支架。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0006]—種客車艙門安裝支架,包括支架本體,該支架本體長度為1360mm;支架本體一側沿其長度方向沖壓折彎形成一凹槽,另一側兩端部分別開設有三個安裝孔;上述折完后的支架本體高度為98mm,所述凹槽為矩形形狀,具有相對的兩個槽邊,凹槽深度為20mm,寬度為47mm;上述三個安裝孔呈等腰倒三角設置。
[0007]所述的凹槽的一槽邊放置在腰梁下面,并內收18.5mm焊接固定,艙門安裝時,通過螺栓連接鉸鏈與安裝孔將其固定在支架本體上面。
[0008]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主要用于客車翻轉艙門的安裝,整個艙門安裝支架結構簡單,便于焊接,客車艙門安裝支架上,翻轉時艙門上沿直接翻轉到支架凹槽內,可保證艙門最大限度的翻轉。
【附圖說明】
[0009]為了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0010]圖1是本實用新型客車艙門安裝支架正視示意圖;
[0011]圖2是本實用新型客車艙門安裝支架軸側示意圖;
[0012]圖3是艙門打開時示意圖;
[0013]圖4是艙門關閉時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附圖就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作出如下說明:
[0015]—種客車艙門安裝支架,如圖1、圖2所示,包括由鋼板材質制成的支架本體5,該支架本體5長度為1360mm;支架本體5—側沿其長度方向沖壓折彎形成一凹槽7,另一側兩端部分別開設有三個安裝孔6;上述折完后的支架本體5高度為98mm,所述凹槽7為矩形形狀,具有相對的兩個槽邊8,凹槽7深度為20mm,寬度為47mm;上述三個安裝孔6呈等腰倒三角設置;
[0016]工作方式:本實用新型首先支架本體5—側上面折彎形成一凹槽7形狀,在支架本體5另一側上面開艙門安裝孔6,凹槽7的槽邊8放置在腰梁I下面,并內收18.5mm焊接,艙門安裝時,通過螺栓4連接鉸鏈3與安裝孔6將其固定在支架本體5上面,翻轉時,艙門外蒙皮2直接翻轉在凹槽7里面,參見圖3、圖4;
[0017]本實用新型主要用于客車翻轉艙門的安裝,整個艙門安裝支架結構簡單,便于焊接,客車艙門安裝支架上,翻轉時艙門上沿直接翻轉到支架凹槽內,可保證艙門最大限度的翻轉。
[0018]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披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書的保護范圍為準。
【主權項】
1.一種客車艙門安裝支架,包括支架本體(5),其特征在于,該支架本體(5)長度為1360mm;支架本體(5)—側沿其長度方向沖壓折彎形成一凹槽(7),另一側兩端部分別開設有三個安裝孔(6);上述折完后的支架本體(5)高度為98mm,所述凹槽(7)為矩形形狀,具有相對的兩個槽邊(8),凹槽(7)深度為20mm,寬度為47mm;上述三個安裝孔(6)呈等腰倒三角設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客車艙門安裝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槽(7)的一槽邊(8)放置在腰梁下面,并內收18.5mm焊接固定,艙門安裝時,通過螺栓(4)連接鉸鏈(3)與安裝孔(6)將其固定在支架本體(5)上面。
【文檔編號】B62D25/24GK205574077SQ201620336591
【公開日】2016年9月14日
【申請日】2016年4月19日
【發明人】徐曉強, 徐廣春, 錢振宇, 張亞魁, 周劍喬, 朱祖珍, 花偉, 張小浠, 何平
【申請人】安徽安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