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無人機,特別是涉及一種無人機起落架裝置及應用該裝置的無人機。
背景技術:
對于使用無人機的用戶而言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螺旋槳容易被損傷,以及墜機時整機的容易被損傷。
尤其是一個新手,比較容易因為操作失誤而導致飛機撞產生磕碰,此時高速轉動的槳葉很容易被折斷,而且槳葉被折斷后會導致無人機墜落到地面,這很容易造成無人機整機被摔壞,導致無人機只有維修才能繼續工作,甚至直接報廢。
通常無人機的起落架是一個單獨的功能,僅僅作為飛機的支撐作用。在無人機產生磕碰和墜落時,無法對槳葉和無人機整體產生保護。如果起落架與機體是剛性連接的話還會加速機體的損壞。
而在申請號為2014105825000,名為具有防撞保護裝置的四旋翼無人機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申請中公開了一種通過在無人機一周設置一圈保護環的方式來為無人機提供防撞保護,但是只能保護無人機的側面,無法對無人機的頂部和底面產生保護。
在專利號為CN2015201040082,名為一種防撞式定點消防無人機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中公開了一種通過在無人機整體外設置“籠形”保護罩來對無人機進行全方位保護。這種方式雖然確實能夠起到較好的防護效果,但是卻會大大增加無人機的重量,導致無人機能耗較大,起飛困難等。而且一旦保護罩的重心與無人機整體的重心不重合的話還很容易造成無人機飛行不平穩,甚至造成墜機。
而在實際使用時,無人機的頂部很少損壞,而且很少產生磕碰,最容易產生磕碰的地方主要是無人機側面和底部。
綜合上述,申請人可以設計出一種無人機起落架,其具備傳統起落架的功能,同時還可為無人機側面和底部提供防護。這種方式一方面不會使起落架結構復雜,另一方面還避免在無人機上增加防撞裝置而造成其它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無人機起落架裝置,其不僅具備傳統起落架的功能,而且還能夠為無人機提供防護。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應用有上述起落架的無人機。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無人機起落架裝置,包括起落架、防護條,所述的起落架一端與機臂上的旋翼安裝座連接,另一端繞過旋翼回到機身下方并與機身連接,所述的起落架上安裝有用于對無人機側面進行防護的防護條。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起落架分為底部連接段、中間連接段、頂部連接段;
所述的底部連接段一端與機身底部連接,另一端與中間連接段底部連接,且所述的底部連接段上設有第一卡合凸起;減震套套在底部連接段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減震套內側設有卡合凸塊,所述的卡合凸塊上設有卡合安裝槽,所述的卡合安裝槽與第一卡合凸起裝配將減震套固定在底部連接段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卡合凸塊設置在減震套的減震套安裝部分內側,所述的減震套安裝部分兩端還設有與底部連接段套緊的減震套套緊部分。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底部連接段為向底部突出的圓弧形,所述的第一卡合凸起設置在其圓弧頂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中間連接段兩端分別與底部連接段和頂部連接段連接,且所述的中間連接段上設有第一限位凸起和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的第一限位凸起和第二限位凸起之間形成了卡合安裝段。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防護條通過卡裝部分卡緊在卡合安裝段上使防護條與中間連接段裝配在一起。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卡裝部分采用彈性材料制成。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卡裝部分上設有一截面不大于中間連接段截面的卡裝孔和卡裝開口,所述的卡裝開口貫通卡裝部分外側和卡裝孔。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卡裝開口寬度不大于中間連接段的寬度。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中間連接段與頂部連接段和底部連接段連接處圓滑過渡。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頂部連接段一端與中間連接段連接,另一端與旋翼安裝座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防護條與起落架采用彈性材料制成。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防護條的防護條橫截面為由上向下、向機身傾斜的斜面或弧面。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防護條橫截面為弧面,其突出方向為遠離機體一端。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防護條長度方向上為單段圓弧形。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防護弧面的圓心與圓弧頂連線與旋翼的旋轉中心線垂直相交。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防護條為一個圓環,并通過卡裝部分分別固定安裝在起落架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的起落架,不僅具備傳統起落架的功能,同時還可以作為飛機的防
護裝置,能夠有效的從下方及側方保護旋翼及整個無人機,而且其還可以在無人機發生意外墜機時作為一種彈性緩沖裝置,可以通過發生彈性變形來吸收掉墜落時的沖擊力,從而降低對無人機的損害。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無人機起落架裝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無人機起落架裝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無人機起落架裝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無人機起落架裝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中A-A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參見圖1至圖5,一種無人機起落架裝置,包括起落架100、防護條300,所述的起落架100一端與機臂401上的旋翼安裝座500連接,另一端繞過旋翼600回到機身正下方并與機身連接;
所述的起落架100分為底部連接段101、中間連接段102、頂部連接段103;
所述的底部連接段101一端與機身400底部連接,另一端與中間連接段102底部連接,且所述的底部連接段101上設有第一卡合凸起1011;
減震套200套在底部連接段101上且所述的減震套200內側設有卡合凸塊203,所述的卡合凸塊203上設有卡合安裝槽2031,所述的卡合安裝槽2031與第一卡合凸起1011裝配將減震套200固定在底部連接段101上;
所述的卡合凸塊203設置在減震套200的減震套安裝部分201內側,所述的減震套安裝部分201兩端還設有與底部連接段101套緊的減震套套緊部分202。通過設置減震套套緊部分202能夠有效地使減震套200更加穩固地固定在底部連接段101上,且所述的減震套套緊部分202與減震套安裝部分201圓滑過渡,能夠大大提高減震套的抗沖擊能力。
所述的底部連接段101可以設置成向底部突出的圓弧形,這樣能夠提高底部連接段101抗沖擊能力。此時,所述的第一卡合凸起1011應當設置在其最低點上。
所述的中間連接段102兩端分別與底部連接段101和頂部連接段103連接,且所述的中間連接段102上設有第一限位凸起1021和第二限位凸起1022,所述的第一限位凸起1021和第二限位凸起1022之間形成了卡合安裝段;
所述的防護條300通過卡裝部分301卡緊在卡合安裝段上使防護條300與中間連接段102裝配在一起;
所述的卡裝部分301采用彈性材料制成,如橡膠、硅膠等,且所述的卡裝部分301上設有一截面不大于中間連接段102截面的卡裝孔303和卡裝開口302,所述的卡裝開口302貫通卡裝部分301外側和卡裝孔303,且所述的卡裝開口302寬度不大于中間連接段102的寬度。使用時,通過張開卡裝開口302使中間連接段102穿過卡裝開口302并裝入卡裝孔303中卡緊即可。
所述的第一限位凸起1021和第二限位凸起1022起到在中間連接段102長度方向上對卡裝部分301進行限位,防止卡裝部分301滑動。
所述的中間連接段102與頂部連接段103和底部連接段101連接處圓滑過渡,這能夠降低連接處的應力,使其更加牢固、抗摔。
所述的頂部連接段103一端與中間連接段102連接,另一端與旋翼安裝座500連接。
所述的防護條300與起落架100采用彈性材料制成,可以是彈性塑料、橡膠、硅膠、彈性金屬(彈簧鋼等)等,這能夠使它們在受到磕碰時具備一定的彈性變形能力,能夠有效吸收掉沖擊力,從而保護無人機。
所述的防護條300的橫截面304可以設計成由上向下、向機身400傾斜的斜面或弧面,為弧面時,其突出方向應為遠離機體一端。這種結構能夠提高起落架在側面收到磕碰時的防護能力和對沖擊的吸收能力,因為側面磕碰時,防護條300的外側不是一下子全部與磕碰物體接觸,而是受沖擊慢慢增加接觸面積,這個過程中就增加了防護條300對沖擊的吸收能力。
所述的防護條300長度方向上可以做成單段圓弧形,其防護弧面306的圓心與圓弧頂連線最好與旋翼600的旋轉中心線垂直相交,這能夠提高整個起落架的平穩性。
所述的防護條300還可以直接做成一個圓環,并通過卡裝部分301分別固定安裝在起落架上,這種方式雖然有可能造成起落架不平衡,但是其側面的防護效果要高于將防護條300做成單段的,因為其防護點大大增加(一圈無死點防護),且整體剛度要大于做成單段的,也就是抗沖擊性能更高。
以上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構思作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