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用于固定翼機翼雙傾轉機構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205435閱讀:2230來源:國知局
一種用于固定翼機翼雙傾轉機構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固定翼機翼雙傾轉機構,屬于飛行器機械設計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如今,傾轉旋翼飛行器的研究屬于飛行器機械設計的熱門問題,它可以通過機翼的傾轉實現空中飛行姿態的調整,實現飛行器多模式轉換,以實現垂直起降、高速巡航、定點懸停等等功能,無論在民用還是在軍用領域都具有廣闊前景。而傾轉旋翼飛行器的機械設計中,傾轉機構設計是設計核心。

在已有的傾轉旋翼飛行器中,例如,已投入軍用的美國的V22魚鷹飛機在傾轉機構方面采用可周期變槳距機構。這種機構不僅極大地增加了飛行器的重量,不便于維修,并且由于螺旋槳的風道和機翼有較大重疊部分,削弱了螺旋槳提供的動力,所以在最大航速和續航時間上也造成了很大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于固定翼機翼雙傾轉機構,實現二軸飛行器垂直升起后或降落前,在直升機模式和固定翼模式之間的轉換,并增加直升機模式和固定翼模式轉換過程中的穩定性。

本實用新型的用于固定翼機翼雙傾轉機構,它包含三部分:軸套軸結構A、四連桿結構B和絲杠傳動結構C,軸套軸結構A安裝在內側機翼4和外側機翼17內,四連桿機構B安裝在機身中部與內側機翼4和外側機翼17相連,絲杠傳動結構C安裝在機身上與內軸2連接,所述的軸套軸結構A包含軸承1、內軸2和外軸3,軸承1外部設置有外軸3,軸承1內部設置有內軸2,內軸2和外軸3通過軸承1連接,外軸3連接內側機翼4,內軸2通過軸承1嵌于外桿中,穿過機身,并與外側機翼17相連,用螺紋和墊片16連接舵機7,所述的四連桿結構B包含內側機翼4、連桿5、搖桿6、舵機7和橫軸18,搖桿6通過舵機7與橫軸18相連接,橫軸18通過外軸3與內側機翼4相連接,內側機翼4、連桿5、搖桿6和橫軸18相互依次連接,所述的絲杠傳動結構C包含電機15、減速齒14、滾珠軸承13、傳感器10、滑塊12、絲杠11、滑塊連桿9和連軸8,電機15上端設置有減速齒14,絲杠11一端與減速齒14相連接,另一端與連軸8相連接,絲杠11上端設置有滾珠軸承13,絲杠11兩端設置有傳感器10,滑塊12套在絲杠11上,與內軸2通過滑塊連桿9相連。

作為優選,所述的雙傾轉機構分別通過控制外側機翼17和內側機翼4轉動調整傾轉過程。

作為優選,所述的軸套軸結構A位于外側機翼17和內側機翼4的連接處。

作為優選,所述的兩套四連桿結構B對稱布置在機身上。

作為優選,所述的絲杠傳動結構C位于機身上與內軸2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它的結構簡單,設計合理,通過軸套軸結構、四連桿結構和絲杠傳動結構三個主要結構實現飛行器的內側、外側機翼的雙傾轉功能,安裝于內外機翼內的軸套軸結構實現內外軸的連接,在機身中部與內側機翼相連的四連桿機構實現對內側機翼傾轉的精確控制;在機身上與內軸連接的絲桿傳動機構實現對外側機翼傾轉的控制,內側機翼與四連桿機構相連,外側機翼與內桿相連,通過精確控制實現對內外側機翼的操控,內側外側機翼的分布傾轉對于調整飛行器空中飛行姿態,精確控制飛行器起降具有重要意義。

附圖說明:

為了易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由下述的具體實施及附圖作以詳細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軸套軸結構示意圖;

圖3為四連桿結構示意圖;

圖4為絲杠傳動示意圖。

附圖標記:A-軸套軸結構;B-四連桿結構;C-絲杠傳動結構;1-軸承;2-內軸;3-外軸;4-內側機翼;5-連桿;6-搖桿;7-舵機;8-連軸;9-滑塊連桿;10-傳感器;11-絲桿;12-滑塊;13-滾珠軸承;14-減速齒;15-電機;16-墊片;17-外側機翼。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4所示,本具體實施方式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它包含三部分:軸套軸結構A、四連桿結構B和絲杠傳動結構C,軸套軸結構A安裝在內側機翼4和外側機翼17內,四連桿機構B安裝在機身中部與內側機翼4和外側機翼17相連,絲杠傳動結構C安裝在機身上與內軸2連接,所述的軸套軸結構A包含軸承1、內軸2和外軸3,軸承1外部設置有外軸3,軸承1內部設置有內軸2,內軸2和外軸3通過軸承1連接,外軸3連接內側機翼4,內軸2通過軸承1嵌于外桿中,穿過機身,并與外側機翼17相連,用螺紋和墊片16連接舵機7,所述的四連桿結構B包含內側機翼4、連桿5、搖桿6、舵機7和橫軸18,搖桿6通過舵機7與橫軸18相連接,橫軸18通過外軸3與內側機翼4相連接,內側機翼4、連桿5、搖桿6和橫軸18相互依次連接,所述的絲杠傳動結構C包含電機15、減速齒14、滾珠軸承13、傳感器10、滑塊12、絲杠11、滑塊連桿9和連軸8,電機15上端設置有減速齒14,絲杠11一端與減速齒14相連接,另一端與連軸8相連接,絲杠11上端設置有滾珠軸承13,絲杠11兩端設置有傳感器10,滑塊12套在絲杠11上,與內軸2通過滑塊連桿9相連。

作為優選,所述的雙傾轉機構分別通過控制外側機翼17和內側機翼4轉動調整傾轉過程。

作為優選,所述的軸套軸結構A位于外側機翼17和內側機翼4的連接處。

作為優選,所述的兩套四連桿結構B對稱布置在機身上。

作為優選,所述的絲杠傳動結構C位于機身上與內軸2連接。

本具體實施方式起飛過程中的傾轉機構的工作過程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機翼和螺旋槳垂直于地面,處于直升機姿態,絲杠傳動結構C中滑塊12位于絲杠11左端,與傳感器10接觸,外側機翼17不發生傾轉,搖桿6豎直,連桿5水平發動機帶動螺旋槳轉動,飛行器垂直上升,到達一定高度懸停后,電機15驅動減速齒14,帶動絲杠11轉動,嵌套在絲杠11上的滑塊12隨之移動,使滑塊連桿9另一端的內桿發生轉動,控制外側機翼17傾轉。滑塊連桿9旋轉90°后,在絲杠11右端傳感器10作用下停止旋轉,使外側機翼17由垂直于地面轉為水平于地面并固定位置。

第二階段電機15驅動搖桿6,帶動連桿5,使內側機翼4連同螺旋槳傾轉,內側機翼4連同螺旋槳傾轉分為兩個過程,搖桿6首先傾轉45°,使內側機翼4處于45°傾斜狀態,受力穩定后,搖桿6繼續傾轉45°,使內側機翼4連同螺旋槳傾轉至水平位置。

最終姿態:搖桿6水平,連桿5豎直,滑塊12位于絲杠11右端,機翼和螺旋槳水平于地面,轉化為速度快,可控性強的固定翼飛機姿態。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