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人力驅動的貨車搬運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硫酸鋇生產車間需要隨時轉運袋裝硫酸鋇的機構。
背景技術:
生產企業內的搬運車是應用十分廣泛的流動式裝卸搬運機械,是物料搬運機械( 國外稱之為工業車輛) 的一種。搬運車是在裝有動力裝置的無軌輪式底盤上加裝專用裝卸工作裝置構成的。搬運車作為一種裝卸及短距離運輸的流動式搬運設備,不僅應用于國家基礎建設行業,而且還普遍使用在港口、車站、貨場、倉儲、車間、油田及機場等處,另外搬運車可以進入船艙和集裝箱內作業,同時還廣泛應用于軍事部門。然而,一般的搬運車前端設有門架,貨叉可上下移動地設在門架上,貨叉通常由鏈條帶動實現升降。這種搬運車占用體積大,而且門架位于搬運車前端造成駕駛視野受阻。另外,貨叉上下移動的升降幅度由門架的結構決定,通常情況下,貨叉無法上升太高.
1、專利文獻【申請號:200910304088.5】公開了一種“叉車”,其結構為:桅桿設置在司機室的后面并與車架連接,且該桅桿在垂直方向有一個傾角a;在桅桿與車架之間設置液壓缸;桅桿與提升單元連接,提升單元連接提升梁,提升梁通過提升臂與貨又連接。傾角a為士500動力單元設置在司機室下面,與車架連接。提升梁設置在司機室的兩外側。提升梁由橫截面為矩形的鋼材制作。在提升梁內有液壓缸,液壓缸的兩端分別與提升梁和提升臂連接。在提升梁上靠近提升臂的端口設置有軸承。該專利提出的叉車結構與傳統的叉車結構沒有太大區別,主要不同點在于把門架設置在了駕駛倉的后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視線阻擋問題,但是帶來了一個非常關鍵的不足:提升梁長寬比很大,并且懸臂安裝,在貨物重力作用下勢必會發生較大的變形,為避免較大的變形需要特殊的設計和采用性能更好的材料,這勢必會增加成本,其次貨叉就在駕駛室的正上方,萬一出現貨物掉落的情況則會直接傷害駕駛員,因此難以達到良好的安全效果。
2、專利文獻【申請號:03155580.2】公開了一種“叉車”,包括:一條縱軸線,一驅動部,驅動部能靠一或兩個前輪以及兩個后輪驅動在地面上行走,后輪被支撐在固定在驅動部上的輪臂上,驅動部中有駕駛艙,內有座椅和控制元件,當駕駛員坐在座位上進行駕駛操作時其視線方向與叉車的縱軸線成橫向,裝載部分有一能沿縱軸線方向移動的支柱,叉臂或類似部件沿支柱被驅動并被導向,由電池為叉車的各種驅動提供動力,電池由兩部分組成,分別裝在立于輪臂上的電池倉中,電池倉在輪臂上并被輪臂支撐。該裝置結構簡單以及傳統,設備的整體尺寸過大,為解決視線阻擋的問題其間貨叉設置在駕駛員的正前方,一定程度上能緩解視線受阻擋的問題,但是面對大高度的物體還是無法避免視線受阻的缺陷,其次叉車后方的視線受阻問題專利內容也沒有介紹,而這本身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綜上所述,現有搬運車機構主要存在結構 過于傳統,對細節的考慮不夠充分,設備過于龐大、視線受阻的問題解決不徹底、適用范圍有限等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袋裝硫酸鋇的車間內便捷轉運裝置, 提高轉運的效率和其適用范圍,解決卸料慢、方式單一、運輸過程中操作人員視線不夠寬敞的問題,而且操作方便安全、工藝能力好。
一種袋裝硫酸鋇的車間內便捷轉運裝置,包括輪子,中間板的中部安裝有驅動及轉向機構,兩端均與轉向桿鉸接,轉桿的兩端之間與承重座體鉸接,而轉桿的另一端則與拉桿鉸接,拉桿的前端是一個分叉結構,在每一個分支上均加工有孔,并且與提升輪架的中部鉸接,所述提升輪架的頂端連接在承重座體的下側面,在承重座體的上端放置貨運框架,貨運框架的兩側和前端則可以根據需要安裝側圍板和前端立板。
所述轉向機構包括升降提升氣筒、驅動手、轉向輪、轉板、扶手安裝板和復位彈簧以及充氣筒,所述升降提升氣筒固定在轉板的前端,轉板則安裝在中間板的中部,其下端安裝轉向輪,驅動手的一端則與扶手安裝板的上端鉸接,在轉板與驅動手之間為充氣筒和復位彈簧,同時復位彈簧空套在充氣筒上。
所述貨運框架的兩側均加工有滑槽,固定螺釘利用該結構將其與側圍板連接。驅動手的主體采用槽型結構,有利于增強其強度和剛性,最重要的是降低重量和材料消耗。扶手安裝板與轉板形成一U字形結構,其兩側面的頂端一側的材料被去處,而另一側則加工了鉸接孔。
本發明的顯著效果在于:
1、本發明為一簡易的袋裝硫酸鋇在車間內部轉運的便攜裝置,拖拉運行方便,效率很高,同時機加工件形狀規則,升降氣筒、轉向輪等部件均可選擇標準件,可降低成本及縮短生產周期。
2、本裝置是一個二維空間內的多自由度轉運機構,轉向輪可以在二維平面360度旋轉,隨時改變行進路線,因此對車間內的環境適應能力強。
3、尤其突出的優勢是本裝置采用了組合式貨架的存貨方式,可以在承重座體上只放置貨運框架,擴充存貨空間的寬度,如果需要增加貨堆的穩定性,可以在貨運框架的兩側安裝側圍板,并且還可以調節貨運框架兩側的側圍板的寬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總裝示意圖,其中:1-貨運框架;2-側圍板;3-驅動手;4-承重座體;5-中間板;6-轉向輪;7-轉向桿;8-前端立板;9-寬度調節螺釘;10-拉桿;11-前端滾輪;12-扶手安裝板;13-升降提升氣筒;14-復位彈簧;15-轉板;16-充氣筒。
圖2是本發明的工位方向示意圖,其中B為垂直方向的碼垛高度變化標識,C為水平方向的碼垛長度變化標識。
圖3是本發明貨運框架底部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局部A處驅動及轉向機構的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照圖1—4進行說明,在工作之前操作人員首先將貨運框架1放置于承重座體4的上側,固定好其位置后依據需要決定是否安裝側圍板2和前端立板8,側圍板2和前端立板8的固定可以使用寬度調節螺釘9進行,但是需要根據硫酸鋇裝料袋的尺寸調整好他們在貨運框架1上的位置,隨后檢查各零部件是否進行了可靠的連接,避免出現安全事故和泄漏的出現,然后可以先不斷的往復按壓驅動手3,觀察承重座體4的位置是否能實現抬升和快速降低的動作,至此裝置完成準備工作。
在使用本裝置進行轉運作業時,將本裝置托運至待轉運的貨物附近,釋放升降提升氣筒13內部的氣體以便降低承重座體4的高度,相關工作人員將待轉運的袋裝硫酸鋇平躺放置于貨運框架1上,并且由里至外、從低往高逐步的不斷疊加,直至達到車體的額定載重量為止,隨后往復推壓驅動手3以向升降提升氣筒13內充氣,從而使承重座體4驅動貨物上升到合適的高度,操作人員利用驅動手3將車體托拉至目標地點即完成轉運工作。
本發明的技術內容及技術特點已揭示如上,然而可以理解,在本發明的創作思想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上述結構和材料作各種變化和改進,包括這里單獨披露或要求保護的技術特征的組合,明顯地包括這些特征的其它組合。這些變形和/ 或組合均落入本發明所涉及的技術領域內,并落入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