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驅動裝置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單軌吊雙制動驅動裝置。
背景技術:
單軌吊機車是一種機動性強、運行速度快、載重量大、安全可靠且行駛于懸吊單軌道系統的輔助運輸設備。目前,單軌吊運輸系統已經廣泛應用于煤礦井下的輔助運輸,該運輸系統可以在多彎道、多起伏的巷道中應用,靈活性及適應性較強。單軌吊機車主要由柴油機系統、液壓系統、電控系統、驅動裝置以及操作系統組成。其中驅動裝置是將能量轉化與吸收的執行系統,主要用于單軌吊機車的承載、驅動行走與制動,使單軌吊機車可以在運輸環境為水平至正、負傾角30°的軌道上工作。
現普遍應用的單軌吊驅動裝置,其結構由一組摩擦驅動輪及液壓馬達,兩個制動靴及制動油缸、制動彈簧以及一個夾緊油缸、夾緊彈簧、四個行走輪以及驅動支架組成。該驅動裝置在實際應用中,普遍出現制動力不足的問題,此問題導致制動距離變長,制動時間增加,制動效果減弱等情況,同時,由于缺乏驅動裝置與軌道之間的橫向定位裝置,會導致單軌吊驅動裝置與軌道縱向截面中心,左右間隙不等,形成側彎力矩,使軌道腹板產生一定負荷的橫向承載,軌道存在型體變形的趨勢,長此以往降低軌道的使用壽命以及安全性能的體現。此外,驅動裝置側板與軌道橫向截面的最大尺寸處間隙,容易與軌道形成干涉,使得行走不流暢,增加了驅動運行的阻力。另由于只具有一組制動結構的驅動裝置,實際運行中,由于單側施與軌道腹面的正壓力較大,制動過程中對于摩擦材料的熱衰退現象較為嚴重,增加了安全性檢查的時間與頻次,同時對于安全性隱患的發生存在較大影響。再次,驅動行走單元結構不緊湊,占用空間較大,與導向裝置易形成干涉,影響正常工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緊湊、制動性能好、功能全面的單軌吊雙制動驅動裝置。
本實用新型單軌吊雙制動驅動裝置,其中,包括承載行走單元、驅動行走單元和制動單元,
所述承載行走單元又包括四個行走輪、四個導向輪和驅動支架,驅動支架頂端設置有兩塊側板和一塊底板,兩塊側板間隔并傾斜設置在底板上,兩塊側板之間形成16°夾角,驅動支架底端設置有連接吊耳和導軌框架,兩塊側板上開有缺口槽,四個導向輪對稱安裝在驅動支架側板上,導向輪位于行走輪下方,導向輪穿過缺口槽與單軌吊軌道的下翼板側表面接觸,四個行走輪對稱安裝在驅動支架側板的缺口槽的兩側,并且至少兩個行走輪同時壓緊單軌吊軌道的翼板的上表面;
所述驅動行走單元又包括兩個移動平臺、兩個摩擦驅動輪、兩個液壓馬達,夾緊油缸和夾緊彈簧,兩個移動平臺對稱設置于驅動支架的兩側,每個移動平臺底端都安裝有四個活動輪,移動平臺放置在驅動支架兩側的導軌框架上,兩個液壓馬達分別對稱設置在兩個移動平臺下部,兩個摩擦驅動輪與兩個液壓馬達的輸出軸連接,兩個摩擦驅動輪穿過驅動支架的缺口槽壓緊單軌吊軌道的腹板,夾緊油缸的兩端分別與兩個移動平臺連接,夾緊彈簧套設在夾緊油缸外側,夾緊彈簧的兩端分別壓緊移動平臺;
制動單元又包括兩組制動裝置,兩組制動裝置分別設置在驅動支架的兩端,兩組制動裝置向內側傾斜的同時與驅動支架底板形成夾角,每組制動裝置又包括兩個制動靴、兩個制動靴軸、兩個制動臂、制動彈簧和制動油缸,一組制動裝置中的兩個制動臂分別對稱設置在驅動支架的側板的兩側,制動臂的兩端分別與制動靴軸和制動油缸鉸接,制動靴表面固定有閘盤,側板與制動臂間設置有可拆卸的U形卡,兩個制動靴相對并位于驅動支架的兩個側板之間,對稱的位于單軌吊軌道的腹板兩側,制動彈簧套設在制動油缸外側,制動彈簧的兩端壓緊制動臂。
本實用新型單軌吊雙制動驅動裝置,其中所述摩擦驅動輪的外側設有有硫化聚氨酯層,摩擦驅動輪通過硫化聚氨酯層壓緊單軌吊軌道的腹板。
本實用新型單軌吊雙制動驅動裝置,其中所述四個行走輪和四個導向輪經高頻淬火處理。
本實用新型單軌吊雙制動驅動裝置,其中所述摩擦驅動輪與液壓馬達之前通過傳動軸和聯軸器連接。
本實用新型單軌吊雙制動驅動裝置,其中所述閘盤采用阻燃防爆材料制成。
本實用新型單軌吊雙制動驅動裝置與現有技術不同之處在于:本實用新型將承載行走單元、驅動行走單元和制動單元結合在一起,結構緊湊,功能全面。采用了雙制動裝置,增加了制動力,解決實際應用過程中制動力不足的問題,同時,在承載行走單元中設置了導向輪裝置,使得驅動裝置在運行過程中有了導向性能,解決了運動干涉的問題。設置有新型的驅動單元和制動單元,結構緊湊合理,解決了占用空間大和導向裝置相互干涉等的問題。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單軌吊雙制動驅動裝置作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單軌吊雙制動驅動裝置的正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單軌吊雙制動驅動裝置的側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單軌吊雙制動驅動裝置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單軌吊雙制動驅動裝置,包括承載行走單元1、驅動行走單元2和制動單元3,承載行走單元1包括四個行走輪4、四個導向輪5和一個驅動支架6;驅動行走單元2包括:兩個移動平臺7、兩個摩擦驅動輪8、兩個液壓馬達9、夾緊油缸10和夾緊彈簧11;制動單元3包括兩組制動裝置12,每組制動裝置又包括有兩個制動靴13、兩個制動靴軸、兩個制動臂14、一個制動彈簧15和一個制動油缸16。兩個移動平臺7沿水平方向對稱的設置在驅動支架6兩側的頂端,兩個液壓馬達9分別對稱的設置在兩個移動平臺7下方,每個移動平臺7底端都安裝有四個活動輪26,活動輪26設置在驅動支架6下部兩側對稱的導軌框架27內。兩個摩擦驅動輪8分別通過傳動軸和聯軸器與兩個液壓馬達9的輸出軸連接,夾緊油缸10的兩端分別與兩個移動平臺7的底端連接,夾緊彈簧11套設在夾緊油缸10外側,并壓緊在兩個移動平臺7之間。兩組制動裝置12分別設置在驅動支架6的兩端,兩組制動裝置12的底端向內側傾斜,兩組制動裝置12的延伸方向與驅動支架6的底板形成一定的夾角。在每組制動裝置12中,制動油缸16的兩端分別與兩個制動臂14的底端鉸接,兩個制動靴13分別與兩個制動臂14的頂端鉸接,并且兩個制動靴13是相對設置。制動彈簧15套設在制動油缸16外側,制動彈簧15的兩端分別壓緊兩個制動臂14的底部。四個行走輪4分別以兩兩對稱的安裝方式設置在二個摩擦驅動輪8兩側的驅動支架6的底端,從而使四個行走輪4能夠承載足夠的載荷,同時在驅動作用下具有行走功能。四個導向輪5沿水平方向設置在摩擦驅動輪8兩側的側板17上,并位于四個行走輪4的下方,從而能夠起到導向作用。驅動支架6的底端的中間位置還設置有連接吊耳18,連接吊耳18能夠與發動機動力艙、人車或駕駛艙連接。
如圖2所示,驅動支架6的上部有兩塊對稱且間隔設置的側板17,兩塊側板之間形成16°夾角,兩塊側板17之間設置有底板21,側板17上開設有缺口槽22,摩擦驅動輪8穿過缺口槽22并壓緊單軌吊軌道19的腹板20中部。四個行走輪4分別兩兩對稱的設置于兩塊側板17的缺口槽22的兩側,并且至少兩個行走輪4同時壓緊單軌吊軌道19的下翼板23的上表面。四個導向輪5穿過缺口槽22與單軌吊軌道19的下翼板23側表面接觸。在單軌吊軌道19轉彎和下翼板23寬度發生變化時,可通過壓緊單軌吊軌道19的下翼板23側表面來實現導向作用。每組制動裝置12中的兩個制動靴13相對側的表面上焊接有閘盤24,閘盤24采用阻燃防爆材料制成,以確保在制動時阻燃且不會引起外界爆炸。每個制動靴13是通過對應的制動軸25與制動臂14連接,并且在兩塊側板17上分別開設有供制動軸25穿過的通孔,四個制動臂14分別位于兩塊側板17的兩側,四個制動靴13位于兩塊側板17之間,四個制動靴13還相對位于單軌吊軌道19的腹板20兩側。側板17上在靠近制動靴13的一側開設有凹槽,在非制動時可部分容置制動靴13,從而在制動油缸16的活塞桿完全收縮和制動彈簧15處于壓縮狀態時,保證制動靴13之間的距離不小于行走輪4之間距離。
在本實用新型中,兩組制動裝置12分別位于驅動支架6的兩端,每組制動裝置12均采用雙制動靴結構對稱布置,保證制動均衡,增加制動力,提升制動效果。每組制動裝置12中,兩個制動臂14、制動彈簧15、兩個制動靴13和脫離單軌吊軌道19的腹板20構成了四邊形機構,在軌道轉彎或腹板厚度變化時,制動臂14可實現隨動。在側板17與制動臂14之間的制動軸25上可拆卸的設置有U形卡,U形卡可在將驅動裝置安裝到單軌吊軌道19上時或將驅動裝置從單軌吊軌道19上取下來時卡入制動軸25,以通過U形卡自身具有的厚度打開制動靴13,使每組中的兩個制動靴13的閘盤24之間保持足夠的距離,以保證驅動裝置可以很方便的安裝到單軌吊軌道19上或者從單軌吊軌道19上取下來。
在本實用新型中,摩擦驅動輪8的外側設有有硫化聚氨酯層,摩擦驅動輪8通過硫化聚氨酯層壓緊單軌吊軌道19的腹板20,實現摩擦行走。本實用新型中,四個行走輪4和四個導向輪5經高頻淬火處理,以提高其耐磨性。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過程中,將整個單軌吊機車懸掛于連接吊耳18上,由兩個摩擦驅動輪8組成的驅動總成為單軌吊機車的行駛提供牽引力。在具體操作時,系統夾緊壓力滿足狀態下,首先給兩個制動油缸16進行增壓,使四個制動靴13分別在對應制動臂14的牽引下打開。然后,給夾緊油缸10和液壓馬達9加壓,使兩個摩擦驅動輪8對懸掛單軌吊軌道19產生摩擦力,單軌吊機車在摩擦驅動輪8的牽引力作用下完成在懸掛單軌吊軌道19上的摩擦行走。在需要制動時,對兩個制動油缸16進行卸荷,在兩個制動彈簧15恢復力的作用下,通過制動臂14按比例放大彈簧力的大小傳遞給制動靴13,使四個制動靴13抱死單軌吊軌道19的腹板20,實現制動,此時帶動摩擦驅動輪8的液壓馬達9和夾緊油缸10也同時卸荷,摩擦驅動輪8不動作,在夾緊彈簧11恢復力的作用下,使得移動平臺7向外移動,同時帶動摩擦驅動輪8向外移動,脫離單軌吊軌道19的腹板20,從而完成制動。
本實用新型單軌吊雙制動驅動裝置,將承載行走單元1、驅動行走單元2和制動單元3結合在一起,結構緊湊,功能全面。采用了雙制動裝置,增加了制動力,解決實際應用過程中制動力不足的問題,同時,在承載行走單元1中設置了導向輪裝置,使得驅動裝置在運行過程中有了導向性能,解決了運動干涉的問題。設置有新型的驅動單元和制動單元,結構緊湊合理,解決了占用空間大和導向裝置相互干涉等的問題,因此本實用新型在技術上有明顯的進步,并具有明顯的積極效果,為一新穎、進步、實用的新設計。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