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動垃圾焚化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動垃圾焚化爐。
現今的垃圾處理問題相當嚴重,以目前的垃圾處理垃圾的方式及速度來看,仍然不能供應每天所制造出來大量垃圾的需求,對于掩埋法而言,因為掩埋法仍然采用土地掩埋為原則,以地狹人稠的景況,也沒有太多多余的土地,也很難再占用到寶貴的土地,因此,掩埋法的垃圾處理方式并非是長久之計;對于固化垃圾處理技術,現今仍然尚未到成熟階段;所以,對于垃圾的處理,仍然是以焚化處理的方式最被看好,但是大型的焚化爐需要建立在地曠人稀之處,建地實在難求,而傳統式的中小型焚化爐因設計老舊,采用一爐一爐進料燃燒及熄火除灰,工作很緩慢,再加上煙灰落塵造成二次污染問題,有損人體健康,更不為居民所接受。
為了改善常用焚化爐的多種不便,本實用新型特別針對常用焚化爐的缺陷,提出一種最符合一般單位所需的中小型垃圾焚化爐,不僅可以增大垃圾焚化量,又可以解決落塵二次污染問題,很適合一般鄉鎮市及工廠、醫院、學校來設置使用。
本實用新型為一種自動垃圾焚化爐,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增大焚化量及節省人力的焚化爐,免去常用焚化爐因設計老舊,需要一爐一爐進料燃燒及熄火除灰而費時的缺陷,若使用本實用新型,不僅會增大焚化爐焚燒量,又可解決落塵污染問題。
本實用新型為一種自動垃圾焚化爐,其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中小型的垃圾焚化爐設備,很適合使用在一般鄉鎮市、工廠、醫院、與學校等事業,又不會造成附近居民的困擾,是一種既方便又實用的垃圾焚化爐設備。
本實用新型為一種自動垃圾焚化爐,其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全自動化的焚化爐,垃圾由堆放場經輸送帶進入燃燒室內燃燒至燃燒后爐灰排出爐體之外的一切工作均采用自動化完成。
為完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動垃圾焚化爐,其特征是包括一爐體,該爐體為焚化爐的主體,其包含了有進料孔、燃燒室、通風孔、爐灰室、爐灰清除槽及隔熱耐火設備裝置,該進料孔有數個開設于爐體的周圍,該進料孔開口一端連結至燃燒室,該燃燒室位于焚化爐上方內部,該燃燒室在內壁鋪設隔熱耐火設備,該爐灰室設于該燃燒室下方,該通風孔設于爐灰室周圍;一爐蓋,該爐蓋系由鋼板制成的梯形圓桶,上、下分別與爐體上端及煙囪下端相結合,并有口徑縮小的作用;一煙囪,該煙囪裝設于爐蓋上方;一垃圾輸送帶,該垃圾輸送帶裝設于進料槽邊一側,主要將垃圾由堆放場輸入進料槽;一進料槽,該進料槽與爐蓋下端連結,底板間有數個進料孔及數個滾輪,以配合自動進料轉盤運轉;一進料轉盤,該進料轉盤上開有數個進料通孔及數個檔板,為押送垃圾經由信道進入燃燒室以供燃燒,在該進料轉盤外圍設有正齒輪以接受進料齒輪系驅動;一電熱裝置,該電熱裝置圍繞燃燒室內壁下方裝置,作為燃燒初期點火之用;一爐橋,該爐橋裝設于燃燒爐下方,有篩檢爐灰排泄作用;一除灰轉盤,該除灰轉盤外圍有正齒輪以接受除灰齒輪系驅動,轉盤架上方裝有檔板數塊,以押送爐灰集中于爐灰清除槽以待外運;一除灰轉盤底座設有滾輪及中心軸,以配合自動除灰轉盤運轉工作;一動力馬達,該動力馬達為焚化爐運轉所需動力主要來源,經變速箱及離合器、斜形齒輪箱及傳動軸同時將動力分別傳達至自動進料齒輪系及自動除灰齒輪系;運作時,待焚化的垃圾自堆放場由垃圾輸送帶輸入自動進料槽,再經自動進料轉盤押送垃圾自進料孔進入燃燒室以供燃燒,其焚化后的爐灰通過爐橋掉落爐灰室,經由除灰轉盤押送爐灰集中于爐灰清除槽,以待輸送系統外運。
茲藉由下述具體實施例,并配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一詳細說明,更能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
圖1為顯示本實用新型的運作狀況剖面圖;圖2為顯示本實用新型的自動進料槽立體圖;圖3為顯示本實用新型的自動進料轉盤立體圖;圖4為顯示本實用新型的自動除灰轉盤底座立體圖;圖5為顯示本實用新型的自動除灰轉盤立體圖。
圖中,1 基地 2 爐體2A 進料孔2B 燃燒室2C 通風孔2D 爐灰室2E 爐灰清除槽2F 隔熱耐火設備3 爐蓋 4 煙囪5 垃圾 6 進料槽6A 進料孔6B 底板6C 圍墻 6D 滾輪7 進料轉盤 7A 正齒輪7B 內環 7C 外環7D 進料孔7E 檔板7F 半圓滑漕 7G 彈子孔7H 內外環之間間隙8 電熱裝置9 爐橋 10 除灰轉盤10A正齒輪10B彈子盤護蓋10C護蓋固定螺孔 10D圍墻10E半圓滑槽 10F轉盤架10G檔板 11 底座11A滾輪 11B中心軸12 輸送帶13 冷卻水槽
14 動力馬達 15 變速箱及離合器16 斜形齒輪箱17 傳動軸18 進料齒輪系19 除灰齒輪系請參見
圖1,本實用新型的自動垃圾焚化爐,焚化爐的基地1必需采用一塊堅固又足以承受焚化爐設施的運轉作業為原則的鋼筋水泥基地;以爐體2為主體,該爐體2可以由鋼筋水泥混凝土鑄成,包括進料孔2A、燃燒室2B、通風孔2C、爐灰室2D、爐灰清除槽2E及隔熱耐火設備2F;該進料孔2A須視爐體2的大小在爐體2周圍的適當位置開設4至6個進料孔,作為垃圾進入燃燒室2B的孔道(如箭頭所指示的通道);該進料孔2A一端開口連結至燃燒室2B,該燃燒室2B位于焚化爐上方內部,在內壁須鋪設隔熱耐火設備2F以應付高溫需要,而該隔熱耐火設備2F系用陶瓷棉、SKP16#泥及隔熱耐火泥等材料鋪設而成,使燃燒室2B有絕對隔熱耐火功效;該爐灰室2D設于燃燒室2B下方,供燃燒過的爐灰暫時儲存之用;該通風孔2C設于該爐灰室2D周圍,開設約4個以上足供燃燒所需的氧氣,惟須在外側裝設門蓋,以備燃燒初期關閉,使鼓風機助燃的氧氣不致外泄,快速促成正常燃燒;該爐灰清除槽2E設于爐灰室下側,為爐灰集中處,等待輸出爐體2之外;該爐體2上方連結爐蓋3,該爐蓋3為由鋼板制成的梯形圓桶,下端與煙囪4連結為一體,并有口徑縮小功效,以供排出燃燒后的凈煙之用。
當焚化爐運作時,經由垃圾輸送帶5將垃圾自垃圾儲存場輸入進料槽6,再藉由進料轉盤7的運轉而將待焚化的垃圾經由進料孔2A強力壓入燃燒室2B作燃燒處理。
請參見圖2,其顯示本實用新型的自動進料槽6,該自動進料槽6系與爐蓋3下端焊接成為一體,底板6B開有多數個進料孔6A及數個滾輪6D,分別至少四個以上,以配合下述自動進料轉盤7運轉工作。
請參見圖3,其顯示本實用新型的自動進料轉盤7,該自動進料轉盤7的外圍設有正齒輪7A,該正齒輪7A接受自動進料齒輪系18驅動,開有約十二個進料孔7D以作為垃圾通道,各通道之間設有檔板7E十二塊,該檔板7E為押送垃圾接續經由通道進入燃燒室2B以供燃燒。
該燃燒室2B下方內壁圍繞裝設有電熱裝置8,該電熱裝置8作為燃燒初期點火使用,待爐火正常燃燒后則可視需要斷電停用;該燃燒室2B與爐灰室2D之間設有爐橋9,該爐橋9有篩檢燃燒過的爐灰排出燃燒室2B外的作用,故其間的橋孔大小必須適當。
請參見圖5,其顯示本實用新型的自動除灰轉盤7,該自動除灰轉盤7外圍設有正齒輪10A以接受自動除灰齒輪系19驅動,在轉盤架10F上方裝有檔板10G四塊以押送爐灰集中于爐灰清除槽2E等待,配合
圖1的爐灰輸送帶12,藉由爐灰輸送帶12將爐灰輸出爐體2,所輸出爐體2的灰燼必須先經過冷卻水槽13處理后再行裝運。
請參見圖4,其顯示本實用新型的除灰轉盤底座11,該除灰轉盤底座11設有滾輪11A及中心軸11B以配合自動除灰轉盤10運轉工作。
另外,
圖1所示的動力馬達14為焚化爐運轉所需動力主要來源,在該動力馬達14所產生的動力經變速箱及離合器15、斜形齒輪箱16、傳動軸17,同時將動力分別傳達至自動進料齒輪系18及自動除灰齒輪系19,以完成自動進料及自動除灰兩大任務。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一可行實施例,凡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或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等效結構變化,理應包括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疇內。
權利要求1.一種自動垃圾焚化爐,其特征是包括一爐體,該爐體為焚化爐的主體,其包含了有進料孔、燃燒室、通風孔、爐灰室、爐灰清除槽及隔熱耐火設備裝置,該進料孔有數個開設于爐體的周圍,該進料孔開口一端連結至燃燒室,該燃燒室位于焚化爐上方內部,該燃燒室在內壁鋪設隔熱耐火設備,該爐灰室設于該燃燒室下方,該通風孔設于爐灰室周圍;一爐蓋,該爐蓋系由鋼板制成的梯形圓桶,上、下分別與爐體上端及煙囪下端相結合,并有口徑縮小的作用;一煙囪,該煙囪裝設于爐蓋上方;一垃圾輸送帶,該垃圾輸送帶裝設于進料槽邊一側,主要將垃圾由堆放場輸入進料槽;一進料槽,該進料槽與爐蓋下端連結,底板間有數個進料孔及數個滾輪,以配合自動進料轉盤運轉;一進料轉盤,該進料轉盤上開有數個進料通孔及數個檔板,為押送垃圾經由信道進入燃燒室以供燃燒,在該進料轉盤外圍設有正齒輪以接受進料齒輪系驅動;一電熱裝置,該電熱裝置圍繞燃燒室內壁下方裝置,作為燃燒初期點火之用;一爐橋,該爐橋裝設于燃燒爐下方,有篩檢爐灰排泄作用;一除灰轉盤,該除灰轉盤外圍有正齒輪以接受除灰齒輪系驅動,轉盤架上方裝有檔板數塊,以押送爐灰集中于爐灰清除槽以待外運;一除灰轉盤底座設有滾輪及中心軸,以配合自動除灰轉盤運轉工作;一動力馬達,該動力馬達為焚化爐運轉所需動力主要來源,經變速箱及離合器、斜形齒輪箱及傳動軸同時將動力分別傳達至自動進料齒輪系及自動除灰齒輪系。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垃圾焚化爐,其特征是進料轉盤上的進料通孔共有十二個,檔板也有十二塊。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垃圾焚化爐,其特征是除灰轉盤的轉盤架上的檔板有四塊。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垃圾焚化爐,其特征是隔熱耐火設備(2F)系用陶瓷棉、SKP16#泥及隔熱耐火泥材料鋪設而成。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垃圾焚化爐,其特征是通風孔開設有至少四個以上以提供氧氣燃燒。
專利摘要一種自動垃圾焚化爐,特別是一種中型的垃圾焚化爐設備,以一爐體為主體,在爐體周圍開設數個進料孔,該進料孔內接至爐體內部的燃燒室,垃圾在燃燒室處理后下落至爐灰室暫時儲存,最后爐灰再落入該爐灰室下方的爐灰清除槽,等待輸出爐外;采用全自動的垃圾處理方式,從垃圾自堆放場經輸送帶進入燃燒室內燃燒至燃燒后爐灰排出爐體之外的一切工作,均采用自動化處理。
文檔編號F23G5/00GK2444134SQ00259039
公開日2001年8月22日 申請日期2000年11月9日 優先權日2000年11月9日
發明者李鵬競 申請人:李鵬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