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全熱回收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壓縮機制冷循環系統的節能,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全熱回收系統。
【背景技術】
[0002]對于熱泵系統和單冷機組系統,例如常見的風冷螺桿熱泵機組,機組制取空調冷凍水時,大量的冷凝熱都是通過翅片式盤管向環境中釋放,如果不對這些冷凝熱進行回收并利用,將會造成能源浪費。采用現有技術實施熱回收一般有兩種方式:(I)熱回收換熱器與冷凝器串聯連接,形成只能對部分冷凝熱進行回收的熱回收系統,例如,在壓縮機排氣口與冷凝器入口之間的管道上增加一個熱回收換熱器;(2)熱回收換熱器和冷凝器并聯,通過電磁閥和切換閥門進行制冷模式與熱回收模式的切換。無論是并聯形式的熱回收還是串聯形式的熱回收,都會出現制冷劑的盈余問題,這會導致整個系統的運行范圍嚴重縮小,例如不帶熱回收功能的制冷系統,在制冷模式下,最高滿負荷運行溫度可以達到46°C,但是增加了熱回收功能后,由于制冷劑在制冷模式下過度盈余,最高滿負荷運行溫度只能達到41。。。
[0003]解決制冷劑的盈余問題,最簡單的辦法是在系統中增加儲液器,但是由于系統的運行模式較多,例如至少包括制熱模式、制冷模式和熱回收模式三種,要處理好每種模式下所需制冷劑的差異并非易事。此外,對于全熱回收,即熱回收換熱器與冷凝器并聯的形式,由于制熱量較大,在熱需求相對較小的情況下,可能出現頻繁切入和切出熱回收模式的情況,給系統的穩定運行造成影響;全熱回收是在熱回收出水溫度比較低時進行,對于螺桿機組來說,比較容易奔油;全熱回收運行時間過長,如果沒有使用的冷凝器具備制冷劑遷移的條件,在環境溫度較低的情況下,制冷劑就會逐步轉移到冷凝器中,例如盤管中,如果冷凝器具備自儲液功能,例如大部分盤管裝置,制冷劑根本無法引出來,這樣,在熱回收循環系統中的制冷劑會越來越小,吸氣壓力就會越來越低,影響系統的正常運行。對于以上問題,現有的處理方式可能采取接受、回避、忽略、或者當成小概率事件的方式來處理,例如接受運行范圍變窄,回避或忽略低環境溫度運行時可能導致的制冷劑遷移,或者規定不在低環境溫度條件下運行熱回收模式;熱回收首次開機時,由于水溫太低,容易奔油,正常運行后,概率很低,從而可以把奔油的問題當成小概率事件。
[0004]因此,如何提供一種能夠解決上述問題的全熱回收系統,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0005]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全熱回收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壓縮機
(I)、中壓罐(24)、熱回收換熱器(6)、翅片式盤管(7)、水側換熱器(8)、經濟器板換(18)、三通閥(4)、四通換向閥(5)、第一電磁閥(2)、第二電磁閥(3)、第三電磁閥(11)、第四電磁閥(19)、第五電磁閥(25)、第一電子膨脹閥(15)和第二電子膨脹閥(17),其中:
[0006]所述壓縮機⑴的排氣口連接所述三通閥⑷的進口,所述三通閥⑷的第一出口連接所述熱回收換熱器(6)的進口,所述三通閥(4)的第二出口連接所述四通換向閥(5)的進口,所述第一電磁閥(2)的兩端分別連接所述壓縮機(I)的排氣口和所述熱回收換熱器(6)的進口,所述第二電磁閥(3)的兩端分別連接所述壓縮機⑴的排氣口和所述四通換向閥(5)的進口 ;
[0007]所述四通換向閥(5)的翅片式盤管接口連接所述翅片式盤管(7)的第一端口,所述四通換向閥(5)的水側換熱器接口連接所述水側換熱器(8)的第一端口,所述四通換向閥(5)的壓縮機接口連接所述壓縮機(I)的吸氣口 ;
[0008]所述熱回收換熱器¢)的出口、所述翅片式盤管(7)的第二端口和所述水側換熱器(8)的第二端口均分別連接所述中壓罐(24)的進液口、所述經濟器板換(18)的第一進液口、設置于所述經濟器板換(18)的第一進液口和第二進液口之間的所述第一電子膨脹閥(15)的進口以及接于所述經濟器板換(18)的出液口的所述第二電子膨脹閥(17)的出P ;
[0009]所述中壓罐(24)的進氣口與所述經濟器板換(18)的出氣口相連接,所述中壓罐
(24)的出氣口與所述壓縮機⑴的補氣口相連接,所述中壓罐(24)的出液口通過所述第五電磁閥(25)與所述第二電子膨脹閥(17)的出口相連接;
[0010]所述第三電磁閥(11)的進口分別連接所述翅片式盤管(7)的第二端口、所述水側換熱器(8)的第二端口以及所述第二電子膨脹閥(17)的出口,所述第三電磁閥(11)的出口連接所述中壓罐(24)的進液口 ;
[0011]所述第四電磁閥(19)的進口連接所述熱回收換熱器(6)的出口,所述第四電磁閥
(19)的出口分別連接所述中壓罐(24)的進液口以及所述第二電子膨脹閥(17)的出口。
[0012]在一個示例中,所述熱回收換熱器(6)的出口依次通過所述第四電磁閥(19)和第七單向閥(20)與所述中壓罐(24)的進液口相連接;所述熱回收換熱器¢)的出口通過第六單向閥(16)與所述經濟器板換(18)的第一進液口以及所述第一電子膨脹閥(15)的進口相連接;所述熱回收換熱器出)的出口依次通過所述第四電磁閥(19)、第九單向閥(23)和第一節流器(22)與所述第二電子膨脹閥(17)的出口相連接。
[0013]在一個示例中,所述翅片式盤管(7)的第二端口依次通過第二單向閥(10)和所述第三電磁閥(11)與所述中壓罐(24)的進液口相連接;所述翅片式盤管(7)的第二端口通過第三單向閥(12)與所述經濟器板換(18)的第一進液口以及所述第一電子膨脹閥(15)的進口相連接;所述翅片式盤管(7)的第二端口通過第八單向閥(21)與所述第二電子膨脹閥(17)的出口相連接。
[0014]在一個示例中,所述水側換熱器(8)的第二端口依次通過第一單向閥(9)和所述第三電磁閥(11)與所述中壓罐(24)的進液口相連接;所述水側換熱器(8)的第二端口通過第四單向閥(13)與所述經濟器板換(18)的第一進液口以及所述第一電子膨脹閥(15)的進口相連接;所述水側換熱器(8)的第二端口通過第五單向閥(14)與所述第二電子膨脹閥(17)的出口相連接。
[0015]在一個示例中,在所述第五電磁閥(25)的出口與所述第二電子膨脹閥(17)的出口之間設置有第二節流器(26)。
[0016]在一個示例中,所述全熱熱回收系統為以所述中壓罐(24)為中心的制冷劑調節系統,其運行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制熱模式和熱回收模式。
[0017] 在一個示例中,在所述制冷模式下,所述翅片式盤管(7)作為冷凝器,所述水側換熱器(8)作為蒸發器;所述第一電磁閥(2)為關閉狀態,所述第二電磁閥(3)為關閉狀態,所述第三電磁閥(11)為關閉狀態,所述第四電磁閥(19)為開啟狀態;所述第五電磁閥(25)的狀態根據系統循環對于制冷劑的需求量來確定,當系統循環中的制冷劑不足時,所述第五電磁閥(25)開啟,儲存于所述中壓罐(24)中的制冷劑與從所述第二電子膨脹閥
[17]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劑匯合,進入系統循環。
[0018]在一個示例中,在所述制熱模式下,所述水側換熱器(8)作為冷凝器,所述翅片式盤管(7)作為蒸發器;所述第一電磁閥(2)為關閉狀態,所述第二電磁閥(3)為關閉狀態,所述第四電磁閥(19)為開啟狀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