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石斑魚工廠化人工育苗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水養殖養殖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石斑魚工廠化人工育苗方法。
背景技術:
取得人工繁殖成功的石斑魚種類有近十種。目前達到生產規模的主要有點
帶石斑魚(五/ /"印/ze/w ma/WaWa^ )和斜帶石斑魚(E co/o/ofes)。以下稱"石斑魚" 即專指此2種。
石斑魚的人工育苗中,如果水質變壞(某些有害物質的積累),魚苗將很快 死去。水產養殖中碰到水質變壞,解決的辦法通常是換水,但在石斑魚育苗早 期,由于仔魚個體小、體質弱,換水容易使仔魚粘在篩絹網上死去,換水還會 造成水質條件劇烈變化而影響魚苗成活率。為此,希望在育苗的前期(15 20 天內)不換水而維持水質正常、穩定,這形成了石斑魚育苗的特殊需要。
到目前為止,石斑魚工廠化人工育苗中,是在育苗池中加入活的單細胞藻 類,利用藻類在進行光合作用的過程中吸收水體的氨氮等有害物質,從而保持 水質穩定。但是,藻類對氨氮等物質的吸收強度受光照、溫度、藻類的生活狀 態等因素影響,特別是受光照的影響。光照太強,藻類暴長,仔魚會出現氣泡 病,導致育苗失敗;光照太弱,藻類不能正常生長,甚至死亡,這種情況下水 體的透明度急劇加大,有害物質積累,并且死亡的藻體細胞破裂還會釋放出各 種有害物質,引起仔魚也很快死亡。因為上述原因,石斑魚工廠化人工育苗技 術不好掌握,育苗效果很不穩定。
發明內容
為彌補現有的石斑魚育苗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新的石斑魚工廠
化人工育苗方法,該方法育苗水質條件穩定、單位水體育苗產量高、育成的魚 種規格整齊、不使用任何抗菌藥物、不需要專門培育單細胞藻^^、育苗全程不 吸底,操作簡便。
本發明適用于點帶石斑魚(^^'"e/ /2e/^ wWa^n'c^ )和斜帶石斑魚(£. co/o/A力的工廠化人工育苗。
本發明是通過如下實施步驟實現的
(1) 育苗池與用水處理
建室內水泥池,要求進、排水方便,能控制溫度、調節光照,池內設有散
氣石充氣;育苗用水使用前經砂濾處理;
(2) 育苗前的準備 (2. l)活菌準備
取EM菌10升,內含芽孢桿菌、光合細菌、乳酸菌、酵母菌、硝化細菌, 加清水20升、紅砂糖2kg,密封培養,備用; (2.2)人工館料和生物餌料 人工餌料高級蝦片;
生物餌料包括人工培育的輪蟲、橈足類、鹵蟲無節幼體、.鹵蟲; (2. 3)育苗池進水與水中微生物培養
育苗前,對育苗池清池、消毒,注入過濾海水,加入準備好的培養的活菌
和高級蝦片,連續培育5 7天,至水中出現微型生物、水呈茶褐色;
(2.4)育苗環境條件
水溫控制育苗池內水溫范圍28 29'C; 溶氧量保持育苗水體的溶氧量在5mg/L以上; 光照控制育苗池水面光照強度3000 5000 Lx; 鹽度親魚產卵、孵化用水鹽度為30 33,育苗前期用水鹽度與孵化用水 鹽度相同,育苗后期鹽度逐漸降低;
(3) 投放石斑魚仔魚或受精卵
可在以下兩種方式任選其一
(3. l)將初孵的石斑魚仔魚小心移入育苗池,水深0. 8m,放苗密度1.5 2 萬尾/m2,孵化用水與育苗池的水溫溫差不超過rC,鹽度差不超過3,池中保持 微充氣;
(3.2) 直接將石斑魚受精卵放進育苗池孵化,放卵密度L5 2粒/m2,任其 孵化,仔魚出膜前中等強度充氣,仔魚出膜后微充氣;
(4) 育苗水體的水質控制
(4. l)仔魚下池或受精卵孵出仔魚當天開始,每天向育苗池中滴加培養的活 菌2次,持續30天;
(4. 2)仔魚下池或受精卵孵出仔魚的第三天開始,每天除了滴加培養的活菌 2次外,每天2次向育苗池中潑灑高級蝦片,持續至停止滴加活菌;
(4.3) 仔魚下池或受精卵孵出仔魚的10天后,每天向池中加入新鮮海水 2-3cm;
(4. 4)仔魚下池或受精卵孵出仔魚的第20天,魚苗已經長至全長0. 8 lcm, 開始少量換水,換水量3-5cm,數天后逐漸加大換水量至每天20cm以上;
(4.5)育苗至30天后,魚苗全長達2cm左右,采取流水培育方法,保持水 深lm,轉入流水培育后,停止使用蝦片和活菌;
(5) 餌料及投喂方法
育苗前,要準備好各種餌料,根據不同發育階段及時更換不同種類的餌料; (5. l)投喂開口佴料
石斑魚仔魚開口攝食一般在出膜后的第3 4天,仔魚下池(或仔魚孵出)后 第3天,開始投喂貝類幼體,也可以直接投喂某些動物的成熟卵細胞,如江珧
卵、牡蠣卵、海膽卵,連續投喂3天,每天4次,每次每立方米育苗水體投喂 貝類幼體或成熟卵細胞5-6g,均勻潑灑全池;
(5.2) 投喂輪蟲
仔魚下池或仔魚出孵出的第2天開始,向育苗池投入少量的輪蟲,并保持 育苗水體的輪蟲密度達到10 30個/ml,仔魚攝食輪蟲為主的持續時間10-15 天;
(5.3) 投喂橈足類
仔魚下池或仔魚孵出14天后,從投喂輪蟲為主轉為投喂橈足類為主,保持 育苗池中橈足類的密度達到1 2個/ml,投喂橈足類20天以上;
(5.4) 投喂鹵蟲、冰凍鹵蟲
當石斑魚長到全長2. 5cm左右,及時改投更大一些的餌料,可以選擇的餌料 包括鹵蟲成蟲、冰凍鹵蟲,根據條件在以下兩種投喂方式中選其一
(5. 4. 1)將鹵蟲成蟲和橈足類一起喂,以投喂一次2 3小時內吃完為宜,每 天投喂3次, 一直持續到魚種育成;
(5. 4. 2)投喂的橈足類中混入一些冰凍鹵蟲,在魚集中的池角或池邊慢慢投 喂,每天4 5次;數天后魚群適應冰凍鹵蟲,每天投喂3 4次, 一直持續到 魚種育成。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一、育苗水質條件穩定;二、單位水體育苗產量高; 三、育成的魚種規格整齊;四、不使用任何抗菌藥物;五、育苗場不需要培育 單細胞藻類,育苗全程不吸底,大大簡便了操作過程。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通過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1、 育苗池與用水處理
建室內水泥池,長方形,面積30m2 (6mx5m),池深lm。進、排水方便, 能控制溫度、調節光照。每池設25只散氣石充氣。育苗用水要求水質清潔,使 用前經砂濾處理。
2、 育苗前的準備
1) 活菌準備
取市售EM菌(內含芽孢桿菌、光合細菌、乳酸菌、酵母菌、硝化細菌等, 每毫升含細胞》4X108) IO升,清水20升,紅砂糖2kg,密封培養,備用。
2) 人工館料和生物餌料
高級蟲下片(市售)。主要成份白魚粉、魷魚肝臟粉、豐年蝦粉、蝦頭粹取
物、卵磷脂、EPA 、魚油及人工色素等。
生物餌料。包括人工培育的輪蟲、橈足類無節幼體、橈足類、鹵蟲無節幼 體、鹵蟲、冰凍鹵蟲等。
3) 育苗池進水與水中微生物培養
育苗前,將育苗池清洗干凈,用200g漂白粉對育苗池(面積30m"消毒,沖 洗干凈后,加過濾海水至水深80cm。第一天向每池潑灑準備好的活菌500ml、 高級蝦片100g。以后每天加高級蝦片50g,潑灑活菌300ml。連續培養5 7天, 至水中出現微型生物、水呈茶褐色。
2、育苗環境條件
1) 控制水溫,石斑魚仔魚期適宜的水溫24 29'C,當自然水溫偏離上述溫 度范圍,則需要人工調節,可將水溫調節至28 29'C。
2) 控制溶氧量,育苗池保持溶氧量在5mg/L以上。通過對育苗水體實行不
間斷充氣實現。
3) 調整光照,控制育苗池水面光照強度3000 5000 Lx。光照不足時可加
人工光源,光照過高時在育苗池上方設置遮光網。
4) 調整鹽度,石斑魚產卵、孵化用水鹽度為30 33時孵化率較高,鹽度 降低則孵化率下降。育苗前期用水鹽度與孵化用水相同,在育苗后期鹽度可逐 漸降低至25左右,沒有條件時,育苗全程可保持鹽度在30 33。
3、 投放石斑魚仔魚或受精卵
石斑魚仔魚孵化當天就可以進入育苗池,培育密度1.5 2萬尾/m、其時育苗 池水深80cm)。放苗時注意適宜的水溫和鹽度,孵化用水(或包裝袋內)與育苗 池的水溫差不超過rc,鹽度差不超過3。將仔魚小心放入池內,保持對育苗水 體微充氣。
根據條件,也可直接將受精卵放進育苗池,任其孵化,密度1.5 2萬粒/m、其 時育苗池水深80cm)。受精卵在水溫25.5 28.5。C條件下,約22小時孵出仔魚。 受精卵下池、仔魚孵出之前,池中保持中等充氣量,防止受精卵下沉而降低孵 化率,當仔魚孵出后,調整為微充氣。
4、 育苗水體的水質控制
本育苗方法中,魚苗下池3周內,主要通過投入蝦片、活菌維持水質穩定, 僅少量加水,不換水。
1) 投入仔魚(受精卵)前培水5-7天。
2) 仔魚下池(或受精卵孵出仔魚)當天開始,每天向育苗池中滴加培養的活 菌2次,每次500ml,每次滴加時間不少于1小時。
3) 仔魚下池(或受精卵孵出仔魚)第三天開始,每天除了滴加培養的活菌2 次外,每天2次向育苗池中潑灑蟲下片,做法是每次稱取蝦片25g,放進200目的
洗料袋,加水過濾,必要時用手搓洗料袋,使蝦片變成小顆粒濾下,將濾液向 育苗池水面全池輕輕潑灑。持續至改為流水培育(約30天左右)。
4) 仔魚下池(或受精卵孵出仔魚)IO天后,每天向池中加入新鮮海水2-3cm,
適當調節水質。
5) 仔魚下池(或受精卵孵出仔魚)20天,魚苗已經長全長0.8 lcm,水深已 達lm左右,可以開始少量換水。開始每天換水3 5cm,以后逐漸加大每天的 換水量至20cm以上;30天后,魚苗全長達2cm左右,采取用流水培育,即一 邊不間斷地加入新鮮海水, 一邊從定位排水口將水排出,保持水深lm。轉入流 水培育后,停止使用蝦片和活菌。
5、餌料及投喂方法
育苗前,要準備好各種餌料,根據石斑魚魚苗不同發育階段及時更換不同 種類的餌料。更換餌料應注意①每次更換餌料,要有2、 3天的過渡時間,以 便多數魚能很好地適應新餌料;②更換餌料要適時,太遲影響魚的生長,太早 則由于大部分個體還不能攝食,不僅浪費,還會引起生長不均勻,使個別能攝 食較大餌料的個體長得特別快。
1)開口佴料
石斑魚仔魚開口攝食一般在出膜后的第3 .4天。水溫24 26匸時,第4 天開口, 26 28'C時第3天開口。仔魚開口攝食時有兩個明顯的特征①肉眼 觀察到仔魚的眼部黑色素和腹部黑色素已經出現;②將仔魚置于玻璃杯中,可 見其用吻部有力地碰撞杯壁或杯底。 一旦發現仔魚有攝食動作,要及時投喂開 口餌料,保證仔魚得到足夠的營養。仔魚開口攝食后,前3天喂以貝類幼體, 也可以直接投喂某些動物的成熟卵細胞,油江珧卵、牡蠣卵、海膽卵等。每天 投喂4次,每次每立方米育苗水體投喂貝卵(或海膽卵)5 6g,均勻潑灑全池,
并在仔魚開口的第2天起投入少量的輪蟲,任其在池中成活。
(2) 投喂輪蟲
喂餌料的第4天起停止投喂貝類幼體(或貝卵、海膽卵),改喂輪蟲為主, 有條件時可輔之以橈足類無節幼體一一橈足類無節幼體不易得。由于輪蟲所含 的不飽和脂肪酸較低,不能滿足仔魚的營養需要,在投喂前應用輪蟲強化劑進
行強化培育。此期間,每天檢査育苗池輪蟲密度2次,保持育苗水體的輪蟲密 度10 30個/ml,密度不足及時補充。投喂輪蟲的時間為10 15天。
(3) 投喂橈足類
當魚苗開始長出背棘和腹棘(約14日齡),活動能力增強,可改喂橈足類 為主。從投喂輪蟲為主改為投喂橈足類為主,中間有1周左右的過渡期,過渡 期內,輪蟲投喂量逐漸減少,逐漸增加橈足類,每天檢査橈足類的密度2次, 保持育苗池中橈足類的密度l 2個/ml。開始投喂橈足類,應盡量選用較小體型 的橈足類(橈足類幼體)。石斑魚魚苗以橈足類為主要食物的時間較長,有20 天以上(約為整個稚魚階段)。這個階段如果橈足類供給困難,可以補充一部分 鹵蟲無節幼體,但補充量不宜超過總投喂量的1/3,有條件時也可以補充一些蝦 類的無節幼體。換轉成喂撓足類為主之后,很容易用肉眼觀察到魚的攝食情況、 魚苗是否飽食,操作中可以根據魚是否吃飽來增減餌料的投喂量。
(4) 喂卣蟲或冰凍卣蟲
石斑魚長到全長2.5cm左右。可以投喂鹵蟲(成蟲)。先將鹵蟲和橈足類一 起喂,以投喂一次2 3h內基本吃完為宜,每天投喂3次, 一直持續到魚種育成 (全長2.8 3cm),即可出售。
當鹵蟲成蟲難于培養,可以使冰凍鹵蟲。投喂冰凍鹵蟲需要經過馴化,一 般將冰凍鹵蟲混入活的橈足類中,在魚群集中的池角或池邊慢慢投喂,經馴化
的魚逐漸能成群搶食冰凍鹵蟲。由于冰凍卣蟲是死佴料,投喂必須少量多次,
一般每天3 4次。以冰凍鹵蟲為餌料, 一直持續到魚種育成(全長2.8 3cm), 即可出售。
如果有條件,這個階段的前期可以投喂搖蚊幼蟲。先將搖蚊幼蟲和橈足類 一起喂。投喂搖蚊幼蟲的量很容易掌握,以投喂一次2 3h內吃完為宜,每天 投喂2次。待魚長到3.0cm左右再喂冰凍鹵蟲。用搖蚊幼蟲過渡一下有明顯的
好處①搖蚊幼蟲個體較橈足類大、較冰凍鹵蟲小,更適合這個階段的魚;②
石斑魚得到大小適口的餌料,大魚吃小魚的自殘現象減少。
權利要求
1、一種石斑魚工廠化人工育苗方法,適用于點帶石斑魚(Epinephelusmalabaricus)和斜帶石斑魚(E.coioides),其特征在于其實施步驟是(1)育苗池與用水處理建室內水泥池,要求進、排水方便,能控制溫度、調節光照,池內設散氣石充氣;育苗用水使用前經砂濾處理;(2)育苗前的準備(2. 1)活菌準備取EM菌10升,內含芽孢桿菌、光合細菌、乳酸菌、酵母菌、硝化細菌,加清水20升、紅砂糖2kg,密封培養,備用;(2. 2)人工餌料和生物餌料人工餌料高級蝦片;生物餌料包括人工培育的輪蟲、橈足類、鹵蟲無節幼體、鹵蟲;(2. 3)育苗池進水與水中微生物培養育苗前,對育苗池清池、消毒,注入過濾海水,加入準備好的培養的活菌和高級蝦片,連續培育5~7天,至水中出現微型生物、水呈茶褐色;(2. 4)育苗環境條件水溫控制育苗池內水溫在28~29℃;溶氧量保持育苗水體的溶氧量在5mg/L以上;光照控制育苗池水面光照強度3000~5000Lx;鹽度親魚產卵、孵化用水鹽度為30~33,育苗前期用水鹽度與孵化用水鹽度相同,育苗后期鹽度逐漸降低;(3)投放石斑魚仔魚或受精卵可在以下兩種方式任選其一(3. 1)將初孵的石斑魚仔魚小心移入育苗池,水深0.8m,放苗密度1.5~2萬尾/m2,孵化用水與育苗池的水溫溫差不超過1℃,鹽度差不超過3,池中保持微充氣;(3. 2)直接將石斑魚受精卵放進育苗池孵化,水深0.8m,放卵密度1.5~2粒/m2,任其孵化,仔魚出膜前中等強度充氣,仔魚出膜后微充氣;(4)育苗水體的水質控制(4. 1)仔魚下池或受精卵孵出仔魚當天開始,每天向育苗池中滴加培養的活菌2次,持續30天;(4. 2)仔魚下池或受精卵孵出仔魚的第三天開始,每天除了滴加培養的活菌2次外,每天向育苗池中潑灑高級蝦片2次,持續至停止滴加活菌;(4. 3)仔魚下池或受精卵孵出仔魚的10天后,每天向池中加入新鮮海水2-3cm;(4. 4)仔魚下池或受精卵孵出仔魚的第20天,魚苗已經長至全長0.8~1cm,開始少量換水,換水量3-5cm,數天后逐漸加大換水量至每天20cm以上;(4. 5)育苗至30天后,魚苗全長達2cm左右,采取流水培育方法,保持水深1m,轉入流水培育后,停止使用蝦片和活菌;(5)餌料及投喂方法育苗前,要準備好各種餌料,根據石斑魚不同發育階段及時更換不同種類的餌料;(5. 1)投喂開口餌料石斑魚仔魚開口攝食一般在出膜后的第3~4天,仔魚下池(或仔魚孵出)后第3天,開始投喂貝類幼體,也可以直接投喂某些動物的成熟卵細胞,如江珧卵、牡蠣卵、海膽卵,連續投喂3天,每天4次,每次每立方米育苗水體投喂貝類幼體或成熟卵細胞5-6g,均勻潑灑全池;(5. 2)投喂輪蟲仔魚下池或仔魚孵出的第2天開始,向育苗池投入少量的輪蟲,并保持育苗水體的輪蟲密度達到10~30個/ml,仔魚攝食輪蟲為主的持續時間10~15天;(5. 3)投喂橈足類仔魚下池或仔魚孵出14天后,從投喂輪蟲為主轉為投喂橈足類為主,保持育苗池中橈足類的密度達到1~2個/ml,投喂橈足類20天以上;(5. 4)投喂鹵蟲、冰凍鹵蟲當石斑魚長到全長2.5cm左右,及時改投更大一些的餌料,可以選擇的餌料包括鹵蟲成蟲、冰凍鹵蟲,根據條件在以下兩種投喂方式中選其一(5. 4.1)將鹵蟲成蟲和橈足類一起喂,以投喂一次2~3小時內吃完為宜,每天投喂3次,一直持續到魚種育成;(5. 4.2)投喂的橈足類中混入一些冰凍鹵蟲,在魚集中的池角或池邊慢慢投喂,每天4~5次;數天后魚群適應冰凍鹵蟲,每天投喂3~4次,一直持續到魚種育成。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石斑魚工廠化人工育苗方法,適用于點帶石斑魚(Epinephelus malabaricus)和斜帶石斑魚(E.coioides),該方法采取的步驟包括1.育苗池與用水處理;2.育苗前的準備;3.投放石斑魚仔魚或受精卵;4.育苗水體的水質控制;5.餌料及投喂方法。使用該方法進行石斑魚工廠化人工育苗,具有育苗水質條件穩定、單位水體育苗產量高、育成的魚種規格整齊、不使用任何抗菌藥物、不需要專門培育單細胞藻類、育苗全程不吸底、操作簡便等優點。
文檔編號C02F7/00GK101375673SQ20071014845
公開日2009年3月4日 申請日期2007年8月27日 優先權日2007年8月27日
發明者尹紹武, 本 張, 珺 王, 陳國華 申請人:海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