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控回轉體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脫泡攪拌機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真空溫控脫泡攪拌機及其攪拌、脫泡方法。
【背景技術】
[0002]脫泡攪拌機是一種基礎材料的攪拌混合設備,英文名稱:Vacuum Mixers。主要應用在LED、IXD、醫療器械、電子元器件、納米粉體材料、精細化工材料、印刷電子材料、電子封裝材料及新能源材料等高、尖、精領域產品的材料的混合攪拌領域,如熒光粉、硅膠、銀漿、鋁漿、粘合劑、油墨、銀納米顆粒、銀納米線、LED/0LED/SMD/C0B導電銀膠、絕緣膠,RFID印刷導電油墨及各向異性導電膠ACP、薄膜太陽能電池用導電漿料、PCB/FPC用導電油墨等等,從液態到固態、液態與液態、固態與固態物質的攪拌均可。
[0003]在中國發明專利申請號為“CN201210148748.7”,名稱為“用于制備異方性導電膠的自轉公轉速比可調的脫泡攪拌機”的專利文件中,公開了一種用于制備異方性導電膠的自轉公轉速比可調的脫泡攪拌機,包括第一電機、杯套支架、永磁磁懸浮軸承、第二電機、若干混合杯套;第一電機上安裝轉動軸;杯套支架安裝在轉動軸的末端;永磁磁懸浮軸承安裝在轉動軸外,其包括中央磁鐵、上部磁鐵、下部磁鐵、懸浮磁鐵;中央磁鐵安裝在轉動軸上;上部磁鐵安裝在杯套支架的下部;下部磁鐵安裝在上部磁鐵的下方;懸浮磁鐵套設在中央磁鐵和轉動軸外,且安裝在上部磁鐵、下部磁鐵之間,懸浮磁鐵懸在空中;若干混合杯套可旋轉地安裝在杯套支架上;旋轉軸轉動后帶動懸浮磁鐵和若干混合杯套同步轉動。該發明脫泡攪拌機利用磁懸浮軸承使公轉自轉不相互干擾且調速效果穩定,特別適合異方性導電膠的脫泡處理。
[0004]然而,該攪拌裝置結構復雜,成本高,且在攪拌過程中對攪拌腔內溫度不能得到控制,這樣的攪拌效果并不是很好。所以,結構更簡單、攪拌條件更優化的攪拌裝置亟待開發。
【實用新型內容】
[0005]針對上述技術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傳熱效果好、易于實現的溫控回轉體裝置。
[0006]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一種溫控回轉體裝置,包括換熱箱、攪拌腔、換熱板、旋轉中軸、自轉輪、第一出介質管以及第一進介質管;所述換熱板固定在攪拌腔底部,所述旋轉中軸一端與換熱箱相連,且另一端與攪拌腔相連,所述自轉輪設置在旋轉中軸與攪拌腔之間,旋轉中軸旋轉帶動攪拌腔以及自轉輪以旋轉中軸為中心公轉,同時自轉輪帶動攪拌腔自轉,所述第一進介質管固定在旋轉中軸中,第一進介質管一端與換熱箱底部的出介質口相通,且另一端與換熱板相通,所述第一出介質管一端與換熱板相通且另一端與換熱箱上靠近換熱箱口的側壁的進介質口相通,所述第一出介質管上還設置有吸收第一出介質管中熱量達到冷循環介質循環的制冷器。
[0007]其中,該溫控回轉體裝置還包括陶瓷加熱片,所述換熱箱底部設置有圓形凹槽,所述圓形凹槽內徑小于等于換熱箱內徑,所述陶瓷加熱片外徑與圓形凹槽的內徑相同,所述陶瓷加熱片容置在圓形凹槽中,且陶瓷加熱片的凸出面與換熱箱的底面齊平,使攪拌腔內的溫度保持在10-60 °C。
[0008]其中,該溫控回轉體裝置還包括將制冷器中熱量吸收的散熱結構,所述散熱結構包括散熱箱、散熱片、第二出介質管以及第二進介質管,所述第二進介質管的一端與散熱箱底部側壁的出介質口相通,且另一端與制冷器對接,所述第二出介質管的一端與制冷器對接,且另一端與散熱箱靠近換熱箱口的側壁的進介質口相通。
[0009]其中,該溫控回轉體裝置還包括第一離心栗以及第二離心栗,所述第一離心栗設置在第一出介質管上,且第一離心栗設置在換熱板與制冷器之間,并帶動第一進介質管與第一出介質管之間的介質循環,所述第二離心栗設置在第二進介質管上,且第二離心栗設置在散熱箱與制冷器之間,并帶動第二進介質管與第二出介質管之間的介質循環。
[0010]其中,所述第一進介質管由一個進介質端和多個出介質端構成,所述進介質端與換熱箱底部的出介質口相通,所述多個出介質端分別與多個換熱板的進介質端相通;所述第一出介質管由多個進介質端和一個出介質端構成,所述多個進介質端分別與多個換熱板的出介質端相通,所述第一出介質管的出介質端與換熱箱上靠近換熱箱口的側壁的進介質口相通。
[0011]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溫控回轉體裝置,通過將換熱箱中的介質不斷循環流經換熱板,同時使用制冷器對循環介質不斷降溫,從而保證了流經換熱板的介質溫度一直比較低,就可以使得循環介質將攪拌腔中的多余熱量吸收,從而為攪拌腔提供一個更合適的溫度條件,以提高攪拌腔內的工作效率。本實用新型的回轉體裝置結構簡單,易于實現,適宜廣泛應用于實際工業生產過程中。本實用新型溫控回轉體裝置的溫控方法通過在攪拌腔旋轉的情況下,在攪拌腔底部的換熱板中同入冷循環介質,并使冷循環介質循環利用,從而達到了調節攪拌腔溫度的效果。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溫控回轉體裝置的結構圖;
[0014]圖2為本實用新型溫控回轉體裝置的介質循環回路示意圖;
[0015]圖3為本實用新型溫控回轉體裝置的剖視圖。
[0016]主要元件符號說明如下:
[0017]10、換熱箱11、攪拌腔
[0018]12、換熱板13、旋轉中軸
[0019]14、自轉輪15、第一出介質管
[0020]16、第一進介質管17、制冷器
[0021]18、陶瓷加熱片19、散熱結構
[0022]20、第一離心栗21、第二離心栗
[0023]191、散熱箱192、散熱片
[0024]193、第二出介質管194、第二進介質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25]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描述。
[0026]參閱圖1-3,本實用新型一種溫控回轉體裝置,包括換熱箱10、攪拌腔11、換熱板12、旋轉中軸13、自轉輪14、第一出介質管15以及第一進介質管16 ;換熱板12固定在攪拌腔11底部,旋轉中軸13 —端與換熱箱10相連,且另一端與攪拌腔11相連,自轉輪14設置在旋轉中軸13與攪拌腔11之間,旋轉中軸13旋轉帶動攪拌腔11以及自轉輪14以旋轉中軸13為中心公轉,同時自轉輪14帶動攪拌腔11自轉,第一進介質管16固定在旋轉中軸13中,第一進介質管16—端與換熱箱10底部的出介質口相通,且另一端與換熱板12相通,第一出介質管15 —端與換熱板12相通且另一端與換熱箱上靠近換熱箱口的側壁的進介質口相通,第一出介質管15上還設置有吸收第一出介質管15中熱量達到冷循環介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