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濕法脫硫pH值監測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濕法脫硫pH值監測系統,適用于一脫硫吸收塔,包括:連通所述脫硫吸收塔的下部的一取樣管路;所述取樣管路的末端連接至一漿液回收池;與所述取樣管路的中段連通的一測量管路;所述測量管路上設有一緩沖箱,所述測量管路的末端連接至所述漿液回收池;所述緩沖箱內部安裝有一pH計。能夠降低漿液對pH計的沖刷和磨損,并保證pH值測量的準確性。
【專利說明】
一種濕法脫硫pH值監測系統
技術領域
[0001 ] 本實用新型涉及環保技術領域,尤其涉及濕法煙氣脫硫,具體涉及一種濕法脫硫pH值監測系統。
【背景技術】
[0002]很多工業產生的煙氣中含有二氧化硫,其與降水融合形成酸雨,會嚴重危害居民健康,腐蝕建筑材料,破壞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已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環境因素。消減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控制大氣二氧化硫污染、保護大氣環境質量,是目前及未來相當長時間內我國環境保護的重要課題之一。
[0003]根據《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年)發改能源【2014】2093號文,燃煤火電機組要進行環保升級改造,主要污染物排放逐步全部實現超低排放,即在基準氧含量6 %條件下,煙塵、二氧化硫、NOx分別不高于1mg/Nm3、35mg/Nm3、50mg/Nm3的排放限值。故對現有環保設施進行超低排放改造是非常有必要的。
[0004]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術頗多,諸如改善能源結構、采用清潔燃料等,但是,煙氣脫硫是有效消減二氧化硫排放量不可替代的技術。煙氣脫硫的方法很多,根據物理及化學的基本原理,大體上可分為吸收法、吸附法及催化法三種。吸收法是凈化煙氣中二氧化硫的最重要的、應用最廣泛的方法。吸收法又分為干法和濕法。
[0005]目前,濕法煙氣脫硫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工業廢氣脫硫,現有煙氣濕法脫硫的原理是利用石灰石漿液與煙氣中的二氧化硫反應,將二氧化硫轉化成石膏,達到去除煙氣中二氧化硫的目的,其原理如下:
[0006]中和反應:2CaC03+H20+2S02= 2CaS03.1/2H20+2C02
[0007]氧化反應:2CaS03.l/2H20+02+3H20 = 2CaS04.2H20
[0008]在濕法煙氣脫硫技術領域,常規的脫硫吸收塔的吸收塔本體,為了滿足脫硫性能、經濟等指標以及除霧器正常運行的要求,需要比較精確的監控石灰石漿液的PH值。
[0009]在現有的濕法脫硫系統吸收塔中,用以監測pH值的pH計一般的設計安裝位置在吸收塔漿液排放管道處,運行時需通過吸收塔漿液自身壓力不間斷供給漿液,實現監測。如下圖1所示現有PH值監測系統的結構,脫硫吸收塔11通過排放管道將石灰石漿液排放至漿液回收池17,排放管道上設有pH計14,在pH計14的前段為入口管道12(可選規格例如為DN80),在pH計14的后段為出口管道16 (可選規格例如為DN50),入口管道12上設有入口調節閥13,出口管道16上設有出口調節閥15。
[0010]運行時需通過吸收塔漿液自身壓力不間斷供給漿液,吸收塔漿液高度一般控制在10米左右,塔內漿液自身壓力為0.1MPa,通過排放管道16的流量能達1m3/h,對PH計14的電極沖刷磨損較嚴重。現場為了減小排放管道的排放流量,常通過調節入口調節閥13減小流量,但這樣一來,就有可能會出現pH計堵塞和pH值測量不準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11]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濕法脫硫pH值監測系統,能夠降低漿液對pH計的沖刷和磨損,并保證pH值測量的準確性。
[0012]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0013]—種濕法脫硫pH值監測系統,適用于一脫硫吸收塔,包括:
[0014]連通所述脫硫吸收塔的下部的一取樣管路;
[0015]所述取樣管路的末端連接至一漿液回收池;
[0016]與所述取樣管路的中段連通的一測量管路;
[0017]所述測量管路上設有一緩沖箱,所述測量管路的末端連接至所述漿液回收池;
[0018]所述緩沖箱內部安裝有一pH計。
[0019]進一步地,所述取樣管路與所述脫硫吸收塔的連接位置與脫硫吸收塔的塔底垂直距離為0.7至1.5米。
[0020]進一步地,所述取樣管路還連通一沖洗管路,連通位置位于所述脫硫吸收塔與測量管路之間。
[0021]進一步地,所述取樣管路及測量管路的尺寸為DN30至DN75;所述緩沖箱的形狀為圓柱形,其直徑為0.4至0.9米,高度為0.6至I米。
[0022]進一步地,所述緩沖箱的底部通過一變徑連接件與測量管路連通;所述緩沖箱的上部側壁與所述測量管路連通。
[0023]進一步地,所述取樣管路上設有位于所述脫硫吸收塔與沖洗管路之間的一第一調節閥、位于所述沖洗管路與所述測量管路之間的一第二調節閥及所述測量管路與所述漿液回收池之間的一第三調節閥。
[0024]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調節閥、第二調節閥及第三調節閥為手動球閥和/或電動球閥。
[0025]進一步地,所述沖洗管路上設有一沖洗閥門。
[0026]通過采取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7]1、通過緩沖箱,保證漿液流量的同時降低漿液流速和沖擊,減少PH計的磨損,降低了維護成本和人力。
[0028]2、測量準確,確保了脫硫系統安全、穩定、高效運行。
[0029]3、適宜通過改造現有pH值監測系統后得到,能夠防止pH計頻繁損壞,使監測值更準確達到了連續監測的效果,具有大范圍推廣的實用價值。
【附圖說明】
[0030]圖1為【背景技術】中描述的現有pH值監測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0031]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的pH值監測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2]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下面配合所附圖對本發明的特征和優點作詳細說明。
[0033]如圖2所示,在一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濕法脫硫pH值監測系統,適用于脫硫吸收塔I,包括:連通脫硫吸收塔I的下部的取樣管路2;取樣管路2的末端連接至漿液回收池8;與取樣管路2的中段連通的測量管路6;測量管路6上設有緩沖箱4,測量管路6的末端連接至漿液回收池8;緩沖箱4內部安裝有pH計5。取樣管路2與脫硫吸收塔I的連接位置與脫硫吸收塔I的塔底垂直距離為0.7至1.5米。取樣管路2還連通沖洗管路7,連通位置位于脫硫吸收塔I與測量管路6之間。取樣管路2及測量管路6的尺寸為DN30至DN75;緩沖箱4的形狀為圓柱形,其直徑為0.4至0.9米,高度為0.6至I米。緩沖箱4的底部通過變徑連接件與測量管路6的前段連通;緩沖箱4的上部側壁與測量管路6的后段連通。取樣管路2上設有位于脫硫吸收塔I與沖洗管路7之間的第一調節閥、位于沖洗管路7與測量管路6之間的第二調節閥及測量管路6與漿液回收池8之間的第三調節閥。第一調節閥、第二調節閥及第三調節閥為手動球閥和/或電動球閥。沖洗管路7上設有沖洗閥門。
[0034]脫硫吸收塔I的液位壓力使監測漿液流經pH計5,流速滿足pH計監測要求,第二調節閥可調整進入緩沖箱4內的流量始終保持連通緩沖箱4的上部側壁的測量管路有楽:液排至漿液回收池8;當沖洗時關閉第一調節閥,開啟沖洗閥門,可使用工藝水對緩沖箱4進行沖洗清理。
[0035]上述實施例中描述的結構適用于通過現有pH值檢測系統的結構改造獲得,通過緩沖箱,保證漿液流量的同時降低漿液流速和沖擊,減少PH計的磨損,降低了維護成本和人力。測量準確,確保了脫硫系統安全、穩定、高效運行。能夠防止PH計頻繁損壞,使監測值更準確達到了連續監測的效果,具有大范圍推廣的實用價值。
【主權項】
1.一種濕法脫硫pH值監測系統,適用于一脫硫吸收塔,其特征在于,包括: 連通所述脫硫吸收塔的下部的一取樣管路; 所述取樣管路的末端連接至一漿液回收池; 與所述取樣管路的中段連通的一測量管路; 所述測量管路上設有一緩沖箱,所述測量管路的末端連接至所述漿液回收池; 所述緩沖箱內部安裝有一 PH計。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濕法脫硫pH值監測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樣管路與所述脫硫吸收塔的連接位置與脫硫吸收塔的塔底垂直距離為0.7至1.5米。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濕法脫硫pH值監測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樣管路及測量管路的尺寸為DN30至DN75;所述緩沖箱的形狀為圓柱形,其直徑為0.4至0.9米,高度為0.6至I米。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濕法脫硫pH值監測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箱的底部通過一變徑連接件與測量管路連通;所述緩沖箱的上部側壁與所述測量管路連通。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濕法脫硫pH值監測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樣管路還連通一沖洗管路,連通位置位于所述脫硫吸收塔與測量管路之間。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濕法脫硫pH值監測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沖洗管路上設有一沖洗閥門。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濕法脫硫pH值監測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樣管路上設有位于所述脫硫吸收塔與沖洗管路之間的一第一調節閥、位于所述沖洗管路與所述測量管路之間的一第二調節閥及所述測量管路與所述漿液回收池之間的一第三調節閥。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濕法脫硫pH值監測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調節閥、第二調節閥及第三調節閥為手動球閥和/或電動球閥。
【文檔編號】G01N33/00GK205650049SQ201620269777
【公開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請日】2016年4月1日 公開號201620269777.2, CN 201620269777, CN 205650049 U, CN 205650049U, CN-U-205650049, CN201620269777, CN201620269777.2, CN205650049 U, CN205650049U
【發明人】陳正強, 袁明宇, 香雪薇
【申請人】大唐環境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