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中冷管、中冷管連接結構和中冷系統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150323閱讀:642來源:國知局
中冷管、中冷管連接結構和中冷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中冷管、中冷管連接結構和中冷系統,該中冷管包括用于連接在管部件上的連接端部(11)和位于所述連接端部(11)之間的本體部(12),其中,該中冷管還包括設置在所述連接端部(11)和本體部(12)之間的緩沖部(13),該緩沖部(13)相對于所述連接端部(11)的外周面凸出,從而能夠減小中冷管中流體對中冷管所產生的擴張力,將所述中冷管可靠地連接在中冷器進氣管和發動機出氣管上,即使是在高溫高壓氣流的作用下,仍能夠防止中冷管從卡箍中脫離。
【專利說明】中冷管、中冷管連接結構和中冷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中冷管。另外,本實用新型還涉及包括有該中冷管的中冷管連接結構以及中冷系統。
【背景技術】
[0002]作為車輛心臟的發動機在運轉中會產生大量的熱,因此必須使用散熱器等裝置對發動機進行散熱。特別地,針對在工程車輛中所采用的大功率蝸輪增壓發動機,通常會在散熱器前安裝中冷器,以強制冷卻中冷器,從而保證冷卻效果。
[0003]如圖1所示,為了防止發動機振動傳遞至中冷器及車架而引起結構件損壞,一般采用橡膠材質的中冷管10在發動機出氣管20和中冷器進氣管30之間進行連接,并利用卡箍40連接緊固,從而防止中冷管10從發動機出氣管20和中冷器進氣管30上脫落。
[0004]但是,由于從發動機出氣管20中排出的流體為高溫高壓流體,溫度高達190-200°C,壓力達到2.5Mpa。在高溫高壓氣流的作用下,很容易造成如圖2所示的中冷管10的擴張變形,從而使中冷管10掙脫卡箍40的連接,最終造成流體泄漏而引起發動機動力不足,乃至造成交通事故。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中冷管,該中冷管能夠可靠地連接在中冷器進氣管和發動機出氣管上,即使在高溫高壓氣流的作用下,仍能夠防止中冷管從卡箍中脫離。
[0006]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中冷管,包括用于連接在管部件上的連接端部和位于所述連接端部之間的本體部,該中冷管還包括設置在所述連接端部和本體部之間的緩沖部,該緩沖部相對于所述連接端部的外周面凸出。
[0007]優選地,所述緩沖部沿所述中冷管周向形成為環形緩沖部。
[0008]優選地,所述環形緩沖部沿周向方向的任一部位的徑向斷面為圓弧形。
[0009]優選地,該中冷管還包括設置在本體部上的剛性包裹層。
[0010]優選地,所述本體部為橡膠軟管,所述剛性包裹層與所述橡膠軟管形成為一體。
[0011]優選地,所述剛性包裹層包括至少兩個覆蓋片,該覆蓋片沿所述中冷管軸向方向的兩側端部形成有翻邊部以使相鄰的所述覆蓋片相互連接并形成筒形的所述剛性包裹層。
[0012]優選地,所述剛性包裹層包括延伸到所述緩沖部上的包裹過渡部,該包裹過渡部包裹所述緩沖部的至少一部分。
[0013]優選地,所述本體部的管徑比所述連接端部的管徑大。
[0014]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中冷管連接結構,包括中冷器進氣管、發動機出氣管,兩端分別套設在所述中冷器進氣管和所述發動機出氣管上的中冷管和用于將所述中冷管固定連接在所述中冷器進氣管和所述發動機出氣管上的卡箍,其中,所述中冷管為根據上述技術方案中任意一項所述的中冷管。[0015]優選地,所述中冷器進氣管和發動機出氣管上設置有用于防止所述中冷管的軸向移動的止擋凸緣。
[0016]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中冷系統,包括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的中冷管連接結構。
[0017]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實用新型通過將本體部的管徑設置地比連接端部的管徑大,從而使通過所述中冷管的高壓高溫流體對管壁所施加的壓力即擴張力變小,從而使中冷管不容易從卡箍中脫離。而利用了本實用新型所述中冷管所組成中冷管連接結構具有較高的可靠性,進而能夠有效的防止流體的泄漏,乃至提高車輛整體的安全性。
[0018]本實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0020]圖1是現有技術中的中冷管連接結構示意圖。
[0021]圖2是現有技術中的中冷管連接結構示意圖(受力狀況)。
[0022]圖3是本實用新型所述中冷管連接結構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受力狀況)。
[0023]圖4是本實用新型所述中冷管連接結構的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0024]附圖標記說明
[0025]10中冷管 11連接端部 12本體部13緩沖部
[0026]14剛性包裹層15包裹過渡部20發動機出氣管30中冷器進氣管
[0027]40 卡箍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
[0029]使用的方位詞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參考附圖所示的上、下、左、右;“內、外”是指相對于各部件本身的輪廓的內、外。
[0030]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中冷管,包括用于連接在管部件的上的連接端部11和位于所述連接端部11之間的本體部12,該中冷管還包括設置在連接端部11和本體部12之間的緩沖部13,該緩沖部13相對于連接端部11的外周面凸出。
[0031]其中,管部件能夠分別為中冷器進氣管30和發動機出氣管20。
[0032]緩沖部13能夠形成為各種形狀,只要能夠相對于連接端部11的外周面凸出。具體地說,在現有技術中,直筒狀的中冷管10所形成的用于使流體流通的腔部是圓柱形的,其表面會受到如圖2中的箭頭所示的向外的擴張力,從而使中冷管10掙脫卡箍40的連接固定而脫離。而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緩沖部13能夠在上述腔部的基礎上形成有相對于連接端部11向外周面凸起的緩沖腔部,該緩沖腔部能夠容納流體流通,從而對高壓流體對管壁所產生力進行緩沖。例如當連接端部11和本體部12具有不同的管徑時,緩沖部形成為連接兩部分的圓臺形,從而能夠將施加在所述緩沖部上壓力中的部分轉化為向軸向方向的力,從而減小擴張力。另外,也能夠根據需要,僅將緩沖部形成在外周面的一部分。[0033]優選緩沖部13沿中冷管的周向形成為環形緩沖部。也就是說,緩沖部13在全周向上相對于連接端部11的外周面凸出,從而在中冷管10分別和中冷器進氣管30、發動機出氣管20的連接處形成有環形緩沖部。環形緩沖部沿周向方向的任一部位的徑向斷面能夠為各種形狀,例如圓弧形、方槽形、V形。
[0034]更加具體地,上述緩沖部沿中冷管10周向的任一部位的徑向斷面能夠形成為圓弧形。例如圖3中所示該圓弧形為3/4圓周,圖4中所示的該圓弧形為1/2圓周。尤其是上述圓弧形斷面形成為半圓弧形斷面時,中冷管內的流體施加在半圓弧形上側的力能夠與施加在半圓形下側部分的力部分地相互抵消,從而減小擴張力。
[0035]另外,從圖3和圖4中能夠清楚地看到,形成為圓弧形的緩沖部13與連接端部11之間利用圓弧形圓滑過渡。從而既便于成型加工,還能夠避免尖銳處對流體產生不利影響。
[0036]而且中冷管所承受的由流體所施加的力的合力能夠分解為如圖3中的實心箭頭所示。很明顯地,由于存在沿所述流體流動方向(空箭頭)的力,所以使施加到本體部12上的分力變小。而且大實心箭頭所示的分解力由下述的止擋凸緣承受,從而使中冷管不容易從卡箍40中脫離。
[0037]另外,為了提高中冷管所能夠承受的應力,還能夠對本體部12進行加工以增加其剛度,例如對其進行硫化等。
[0038]優選該中冷管還包括設置在本體部12上的剛性包裹層14。具體地,本體部12為橡膠軟管,剛性包裹層14與橡膠軟管形成為一體。例如將剛性包裹層14嵌入橡膠,上述嵌入方法能夠利用現有技術的金屬與高分子材料的連接技術,例如分子級嵌入技術,在此不做贅述。
[0039]但是上述加工方法的成本較高,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具體實施方式】,剛性包裹層14包括至少兩個覆蓋片,該覆蓋片沿中冷管10軸向方向的兩側端部形成有翻邊部以使相鄰的覆蓋片相互連接并形成筒形的剛性包裹層14。也就是說,上述覆蓋片能夠通過機械加工形成,所以成本較低。由于在中冷器進氣管30和發動機出氣管20之間所連接的是橡膠軟管,所以能夠較好地避免發動機的振動傳遞到中冷器上。而且,當橡膠軟管受周向的擴張力時,所述剛性包裹層14能夠可靠地對橡膠軟管的變形進行限制(即抵制了本體部12的擴張),從而使中冷管10能夠較穩定地通過卡箍40固定在中冷器進氣管30和發動機出氣管20上。
[0040]在上述技術方案的技術上,如圖3所示,剛性包裹層14包括延伸到緩沖部13上的包裹過渡部15,該包裹過渡部15包裹緩沖部13的至少一部分。這樣不但能夠避免剛性包裹層14在與緩沖部13接觸處對緩沖部所產生的磨損。而且還能夠更加可靠地對橡膠軟管的變形進行限制。
[0041]在上述實施方式的基礎上,本體部12的管徑比連接端部11的管徑大。此時,緩沖部13既能夠如圖3所示的那樣相對于管徑較大的本體部12的外周面凸出而連接在本體部
12。也能夠如圖4所示的那樣連接在管徑較大的本體部12上。
[0042]從圖3-4中可知,由于所述本體部12的管徑比由所述中冷管所連接的中冷器進氣管30和發動機出氣管20的管徑大,也就是說,當高溫高壓流體流經所述中冷管時,由于單位流量的容納體積變大,使施加在中冷管管壁的擴張力變小,從而能夠使中冷管不容易從卡箍中脫離。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中冷管連接結構,包括中冷器進氣管30、發動機出氣管20,兩端分別套設在所述中冷器進氣管30和所述發動機出氣管20上的中冷管10和用于將所述中冷管10固定連接在所述中冷器進氣管30和所述發動機出氣管20上的卡箍40,所述中冷管10為根據上述技術方案中任意一項所述的中冷管,從而具有上述中冷管的優點,在此不再贅述。
[0043]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由于利用本實用新型上述中冷管后,中冷管的環形緩沖部中的擴張力使中冷管帶動卡箍向兩側移動的趨勢(如大實心箭頭所示),從而可能造成環形緩沖部的變形,進而使中冷管從卡箍抽出的分力增大。因此在所述中冷器進氣管30和發動機出氣管20上設置有用于防止所述中冷管10的軸向移動的止擋凸緣,從而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
[0044]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中冷系統,該中冷系統包括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的中冷管連接結構。
[0045]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范圍內,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46]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征,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本實用新型對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不再另行說明。
[0047]此外,本實用新型的各種不同的實施方式之間也可以進行任意組合,只要其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樣應當視為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內容。
【權利要求】
1.一種中冷管,包括用于連接在管部件上的連接端部(11)和位于所述連接端部(11)之間的本體部(12),其特征在于,該中冷管還包括設置在所述連接端部(11)和本體部(12)之間的緩沖部(13),該緩沖部(13)相對于所述連接端部(11)的外周面凸出。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部(13)沿所述中冷管周向形成為環形緩沖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中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形緩沖部沿周向方向的任一部位的徑向斷面為圓弧形。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管,其特征在于,該中冷管還包括設置在本體部(12)上的剛性包裹層(14)。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中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部(12)為橡膠軟管,所述剛性包裹層(14)與所述橡膠軟管形成為一體。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中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剛性包裹層(14)包括至少兩個覆蓋片,該覆蓋片沿所述中冷管(10 )軸向方向的兩側端部形成有翻邊部以使相鄰的所述覆蓋片相互連接并形成筒形的所述剛性包裹層(14)。
7.根據權利要求4-6中任意一項所述的中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剛性包裹層(14)包括延伸到所述緩沖部(13)上的包裹過渡部(15),該包裹過渡部(15)包裹所述緩沖部(13)的至少一部分。
8.根據權利要求1-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中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部(12)的管徑比所述連接端部(11)的管徑大。
9.一種中冷管連接結構,包括中冷器進氣管(30)、發動機出氣管(20),兩端分別套設在所述中冷器進氣管(30)和所述發動機出氣管(20)上的中冷管(10)和用于將所述中冷管(10 )固定連接在所述中冷器進氣管(30 )和所述發動機出氣管(20 )上的卡箍(40 ),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管(10)為根據權利要求1-8中任意一項所述的中冷管。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中冷管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進氣管(30)和發動機出氣管(20)上設置有用于防止所述中冷管(10)的軸向移動的止擋凸緣。
11.一種中冷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0所述的中冷管連接結構。
【文檔編號】F02B29/04GK203547908SQ201320758906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26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26日
【發明者】張虎, 譚友建, 王啟濤 申請人: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