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再生管以及使用了該再生管的管翻新施工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修復管道設施用的再生管、以及使用了該再生管的管翻新施工方法,上述再生管通過沿著周向以及管長方向連結扇形體進行組裝而構成,該扇形體通過利用塑膠將構成內周面的內周面板和豎立設置在該內周面板的周緣的側板以及端板形成為一體而得到。
背景技術:
以往,提出了在埋設于地下的下水管等管道老化的情況下,不從地下挖出該管道,而是對其內周面實施涂敷來修補該管道的管涂敷施工方法,并且已經實際應用。上述管涂敷施工方法例如以如下方式進行利用流體壓力使未固化的熱固化性樹脂浸潰于管狀樹脂吸附材料所構成的管涂敷材料一邊翻轉一邊插入管道內,在利用流體壓力將該管涂敷材料按壓于管道的內周壁的狀態下,利用任意方法對管涂敷材料進行加熱, 使浸潰在其中的熱固化性樹脂固化,由此在管道內形成塑膠管來修補管道。并且,眾所周知也有如下施工方法(專利文獻I):沿著周向連結扇形體而組裝成管單元,使用將該管單元沿著管長方向連結而成的再生管來再生管道的施工方法,在大口徑的管道中使用該管翻新施工方法,其中扇形體是利用塑膠將構成內周面的內表面板和豎立設置在該內表面板的周緣的側板以及端板形成為一體所構成的。在基于使用了扇形體的再生管的管翻新中,由于在周向上內部骨架結構較少,容易因外力而發生變形,因此為了解決上述缺點,提出了通過沿周向連結扇形體而構成管單元,在該管單元安裝通過包圍該管單元的外周來束縛管單元的束縛部件,從而構筑了防止因外力而發生變形的再生管(專利文獻2)。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3 - 286742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再表2006 - 27939號公報在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再生管中,利用由金屬或碳纖維的材質構成的纜線或者帶來束縛扇形體。這些纜線或者帶被埋入填充在扇形體再生管與現存管之間的砂漿填充材料內,而具有提高由現存管、填充材料以及扇形體再生管構成的復合管的強度的效果。然而,在利用鋼筋等構成纜線的情況下,由于拉伸強度較弱,當對復合管施加較大的外壓或者內壓時,存在復合管在填充材料或扇形體再生管的部分發生局部或者整體破損的問題。如果使用利用碳纖維構成的束縛部件,雖然復合管的強度增大,但存在碳纖維價格較高,并且加工困難的缺點。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問題所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不易因外力而引起變形、且高強度的能夠翻新的再生管、以及使用了該再生管的管翻新施工方法。本發明(技術方案1、5、7)的再生管,是沿著周向以及管長方向連結扇形體而構成的用于對現存管進行翻新的再生管,所述扇形體是將構成內周面的內表面板、豎立設置于該內表面板的周緣的側板、以及端板利用塑膠一體地形成的,技術方案I的發明的特征在于,沿周向連結所述扇形體而構成管單元,在該管單元上安裝有環繞管單元外周一圈的由芳香族聚酰胺纖維形成的纜線。技術方案5的發明的特征在于,沿管長方向依次連結管單元,并在該沿管長方向連結的管單元的外周安裝有以螺旋狀卷繞的由芳香族聚酰胺纖維形成的纜線,所述管單元是沿周向連結所述扇形體而構成的。技術方案7的發明的特征在于,沿周向連結所述扇形體而構成管單元,在該管單元上安裝有環繞管單元外周一圈的由芳香族聚酰胺纖維形成的網狀的帶。并且,本發明(技術方案9、12 16)的管翻新施工方法,是使用再生管而對現存管進行翻新的管翻新施工方法,該再生管是沿著周向以及管長方向連結扇形體而構成的,所述扇形體是將構成內周面的內表面板、豎立設置于該內表面板的周緣的側板、以及端板利用塑膠一體地形成的,·技術方案9的發明的特征在于,沿周向連結所述扇形體而構成管單元,在所述管單元上安裝有環繞管單元外周一圈的由芳香族聚酰胺纖維形成的纜線,將安裝有所述纜線的管單元沿管長方向依次連結,由此在現存管內鋪設再生管,將填充材料填充于所述再生管與所述現存管之間的間隙,使所述纜線埋入填充材料內并使填充材料固化。技術方案12的發明的特征在于,沿周向連結所述扇形體而構成管單元,使用連結部件沿管長方向連結所述管單元,每次沿管長方向連結所述管單元時,將由芳香族聚酰胺纖維形成的纜線安裝于該管單元的整周,依次進行所述管單元沿管長方向的連結和纜線的安裝,由此在現存管內鋪設再生管,將填充材料填充于所述再生管與所述現存管之間的間隙,使所述纜線埋入填充材料內并使填充材料固化。技術方案13的發明的特征在于,沿周向連結所述扇形體而構成管單元,一邊將由芳香族聚酰胺纖維形成的纜線以螺旋狀安裝于所述管單元,一邊沿管長方向依次連結管單元,由此在現存管內鋪設被螺旋狀卷繞的再生管,將填充材料填充于所述再生管與所述現存管之間的間隙,使成為螺旋狀的所述纜線埋入填充材料內并使填充材料固化。技術方案14的發明的特征在于,將以螺旋狀卷繞的由芳香族聚酰胺纖維形成的纜線在沿管長方向延伸的方向上配置在現存管內,沿周向連結所述扇形體而構成管單元,沿管長方向依次連結所述管單元,在被卷繞成螺旋狀的纜線內鋪設再生管,將填充材料填充于所述再生管與所述現存管之間的間隙,使被卷繞成螺旋狀的所述纜線埋入填充材料內并使填充材料固化。技術方案15的發明的特征在于,沿周向連結所述扇形體而構成管單元,在所述管單元上安裝有環繞管單元外周一圈的由芳香族聚酰胺纖維形成的纜線,將安裝有所述帶的管單元沿管長方向依次連結,由此在現存管內鋪設再生管,將填充材料填充于所述再生管與所述現存管之間的間隙,使所述帶埋入填充材料內并使填充材料固化。技術方案16的發明的特征在于,
沿周向連結所述扇形體而構成管單元,使用連結部件沿管長方向連結所述管單元,每次沿管長方向連結所述管單元時,將由芳香族聚酰胺纖維形成的網狀的帶安裝于該管單元的整周,依次進行所述管單元沿管長方向的連結和纜線的安裝,由此在現存管內鋪設再生管,將填充材料填充于所述再生管與所述現存管之間的間隙,使所述帶埋入填充材料內并使填充材料固化。根據本發明,由于能夠將由芳香族聚酰胺纖維形成的部件埋入填充在現存管與再生管之間的填充材料內并使其固化,因此能夠得到高強度的內部骨架結構,能夠使作用于再生管的外力分散到骨架結構的整體,從而能夠構筑不易因較大的內壓或外壓而發生變形的高強度的復合管。
圖I是示出在再生管的組裝中使用的扇形體的結構的立體圖。圖2是示出扇形體的沿周向的連接結構的沿著圖I的A —A線的剖視圖。圖3是示出沿周向連結扇形體而組裝管單元之后的狀態的立體圖。圖4是示出使用連結部件沿管長方向連結管單元的扇形體的狀態的說明圖。圖5是將纜線安裝于管單元時的扇形體的立體圖。圖6是示出使纜線環繞管單元一周,并將其兩端部結合后的狀態的說明圖。圖7是沿著圖4的一個連結部件,將該連結部件縱向剖開的剖開時的扇形體的剖視圖。圖8是沿著圖7的B — B線垂直地剖開并觀察時的扇形體的剖視圖。圖9是示出扇形體的端板的主視圖。圖10是說明組裝管單元來鋪設再生管的狀態的說明圖。圖11是組裝管單元來鋪設再生管時的立體圖。圖12是將纜線以螺旋狀安裝于管單元時的扇形體的立體圖。圖13是在將纜線以螺旋狀安裝于管單元時使用的扇形體的立體圖。圖14是說明使用螺旋狀的纜線組裝管單元來鋪設再生管的狀態的說明圖。圖15是說明在螺旋狀的纜線內組裝管單元來鋪設再生管的狀態的說明圖。圖16是將網狀的帶安裝于管單元時的扇形體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圖所示的實施例來說明本發明。本發明適用于對下水管、上水管、隧道、或者農業用水路等大口徑的現存管進行翻新或修復,在各實施例中,雖然以再生管的與管長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狀為圓形的情況對該再生管進行說明,但當然也可以將本發明應用于矩形等圓形以外的形狀的再生管中,此外,上述截面形狀也可以不是封閉成管的形狀,例如,在馬蹄形、半圓形、凹字形等一側開放的形狀的情況下,也可以將其視作管而應用本發明。實施例I圖I示出作為對現存管進行翻新的再生管的組裝單位部件的再生管用扇形體I(以下僅稱作扇形體)的結構。扇形體I是利用塑膠制成的一體成形的塊狀部件,包括構成再生管的內周面的內表面板101 ;與沿著該內表面板101的周向的兩側垂直地豎立設置的側板102、103 ;以及與沿著內表面板101的管長方向延伸的兩端垂直地豎立設置的端板 104、105。側板102、103以及端板104、105形成為以相同的高度從四個方向包圍內表面板101的周緣的外壁板。如后所述,端板104、105空出用W表示的中間部,以使沿周向束縛扇形體的纜線通過。在本實施例中,扇形體I形成為以如下的圓弧狀彎曲的形狀,即將圓周多等分而得到的規定角度、例如五等分成72度的圓弧狀。但是,扇形體不限定為圓弧形或者扇形,也可以根據現存管的截面形狀或者其大小、或者現存管的修補位置而做成立方體、或者以對直角進行導圓角的方式彎折成的形狀等。在加強扇形體I的機械強度的情況下,在側板102、103的內側且在內表面板101的上表面,與側板102、103平行且等間隔地豎立設置有多個(四個)與側板相同的內部板106、107。并且,在側板102、103的內側面和內部板106、107的兩個側表面,分別在多個位置形成有為了防止變形而向側方伸出的凸板103b、106b、107b,通過形成肋部結構來提高扇形體I的強度。內表面板101、側板102、103、端板104、105、內部板106、107以及各凸板均用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相同的塑膠形成,使用公知的成型技術而成形為一體。在內表面板101的兩端部,形成有兩個用于沿周向連結扇形體I的開口部IOla,并且在側板102、103以及內部板106上形成有多個圓形的孔102a、103a以及106a,以便沿管長方向連結扇形體1,在內部板107上形成有多個切口 107a。如圖2所示,通過將螺栓6從扇形體I的開口部IOla插通于插通孔104a、105a并與螺母7螺合,從而將兩個端板104、105緊固,由此扇形體I沿周向被連結。在端板104上沿管長方向遍布全長地形成有凹部104b、104c,并且在端板105上沿管長方向遍布全長地形成有與上述凹部嵌合的凸部105b、105c。因此在連結時能夠容易地進行將兩個扇形體I定位并使它們緊貼的作業。另外通過預先對嵌合部涂敷未圖示的密封材料,由此能夠提高連結部的水密性。這樣的端板結合分別在圖I中觀察的近前側和里側的端板104、105進行。當完成連結時,利用蓋等(未圖示)來封閉各開口部101a。此時,蓋的內表面形成與各內表面板101的內表面連續而均等的內表面。另外,在由螺栓6和螺母7進行周向的連結容易進行的情況下,不需要特別設置開口部101a。并且,在圖2中,雖然使用兩組螺栓和螺母,但在用于小徑的現存管的扇形體的情況下,可以僅利用一組螺栓和螺母沿周向連結扇形體。當沿周向按順序將扇形體I連結成一整圈時,則能夠組裝成圖3所示的環狀封閉的規定長短的短管體10 (以下稱作管單元)。管單元10為將圓管以規定寬度D與管長方向X垂直地切斷時得到的形狀,為了進行翻新,其外徑形成為比現存管的內徑略小的值。扇形體I相當于在沿著半徑方向R的截斷面沿周向將該管單元10分割成(優選為均分)多個時得到的部件。另外,在圖3中示出扇形體I的主要結構部件亦即內表面板101、側板102、103、端板104、105,為了避免煩雜而省略了內部板106、107、凸板等加強結構的圖示。并且,在本說明書中,所謂管長方向是指在圖3中用沿著管單元10的管路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箭頭X表示的方向,所謂徑向是指用朝向管單元10的中心軸的放射狀的箭頭R表示的方向,所謂周向是指管單元10的圓周方向。如圖4所示,這樣的管單元10的各扇形體,通過使用連結部件(緊固部件)11和螺 母12而與其他管單元的扇形體連結,從而沿著管長方向延伸。使螺母12穿過一個扇形體I的側板102的孔102a,與第一個、即位于最靠近側板102的位置的內部板106抵接,通過將螺栓13擰入螺母12,由此將螺母12緊固于內部板106,從而固定于內部板106。螺母12的管長方向的長度是扇形體I的側板102向外側伸出的長度,由于該伸出量等于或者超過其他扇形體I的側板103的厚度,因此使螺母12穿過另一個扇形體I的側板103的孔103a,使兩個扇形體I對接。在該狀態下,使連結部件11穿過扇形體I的側板102的孔102a、內部板106的孔106a、內部板107的切口 107a,擰入用于將螺紋部Ilb固定于扇形體I的螺母12。由此,將連結部件11和螺母12連結在一起。之后,擰入螺母14直至螺母14的邊緣14a壓接于最左端的內部板106,從而將兩個扇形體1、1緊固而固定。在一個扇形體12上沿周向固定有多個螺母12,例如根據所要求的強度而固定于每隔一個或者多個而設置于側板102的孔102a。各扇形體以沿周向觀察時,使扇形體的螺母位置與和該扇形體相鄰的扇形體的螺母位置錯開的方式沿管長方向連結。例如,在圖4所示的例子中,從周向觀察時,位于中央的扇形體I的螺母12的位置與和該扇形體的右側相鄰的扇形體I的螺母12的位置錯開側板102的一個孔102a的距離。這樣,通過沿管長方向將管單元的扇形體與其他管單元的扇形體連結在一起,由此能夠將管單元以任意長度沿管長方向連結,能夠構筑由管單元或者扇形體構成的再生管。為了提高以上述方式組裝的管單元10的強度,在本實施例中,如圖5、圖6所示,將高強度且高彈性的纜線部件、例如由芳香族聚酰胺纖維構成的截面為大致圓形的纜線30安裝于管單元10,并用纜線30束縛管單元10。芳香族聚酰胺纖維是由東麗杜邦株式會社開發,以KEVLAR (注冊商標)的產品名稱進行出售的產品,因此芳香族聚酰胺纖維的特征在于尤其具有高強度和高彈性,并且拉伸強度極高。將編織成繩狀的該芳香族聚酰胺纖維(FIBEX株式會社開發)做成纜線,將纜線安裝于管單元。另外,也可以將在編織成繩狀的芳香族聚酰胺纖維上涂敷有硅砂的材料(FIBEX株式會社開發)做成纜線。
如圖5所示,纜線30配置在各扇形體的兩個內部板107之間,沿著管單元10的管長方向觀察時沿周向大致繞中央一周,如圖6所示,纜線30的端部30a與30b重疊,利用連結件31進行連結。連結件31是市售的連結件,通過將形成有鋸齒那樣的齒的細片31a插通于形成有倒齒的盒31b的孔,使細片31a的齒與倒齒嚙合,由此對纜線30的端部30a、30b進行緊固以及連結。除了這樣的連結件31,也可以用普通的繩捆扎兩端30a、30b進行連結。如后所述,由于纜線30以埋入填充在扇形體再生管與現存管之間的灰漿等填充材料的方式固定在填充材料內,因此纜線30的端部30a、30b的連結可以是一次性的。在將該纜線30安裝于管單元10時,如圖7、圖8所示,從內表面板101的面101垂直地突出的引導部件34 —體地形成在內部板107之間,以便安裝成纜線30的下方端部從扇形體的朝向內表面板101的現存管的面IOlb浮起規定高度H。在該引導部件34形成有弓丨導槽34a,纜線30被安裝成收納在該引導槽34a內。以纜線30安裝在比沿著管長方向連結扇形體的連結部件11低的位置的方式確定上述H。這樣的引導部件34沿著扇形體I的周向設置有多個,如圖7、圖8所示,該引導部 件34優選設置在連結部件11所在的位置的下方。此時,如果使用帶、纜繩(未圖示)來捆綁纜線30和連結部件11,則纜線30的安裝變得容易。另外,在將纜線30安裝成懸浮于管單元10的情況下,則如圖9所示,在扇形體I的端板104上形成有引導部104d,該引導部104d具有距離扇形體的內表面的朝向現存管的面IOlb的高度為H的引導槽。能夠利用該引導部104d將纜線30安裝成從內部板101的面IOlb浮起H。另外,另一個端板105也設置與端板104的引導部104d相同的引導部。對使用這樣構成的扇形體I來翻新現存管的方法進行說明。首先,如圖10所示,經由進入孔20將扇形體I搬入現存管21,如圖2、圖3所示,通過沿周向依次連結扇形體I來組裝管單元10。接下來,如圖5、圖6所示,在管單元10上安裝繞其外周一圈的由芳香族聚酰胺纖維形成的纜線30。此時,如圖7、圖8所示,將纜線30安裝成距離內表面板的朝向現存管的面浮起H的高度。接下來,利用圖4所示的方法,使用連接部件11沿著管長方向依次連結安裝有纜線30的管單元10,如圖10、圖11所示,在現存管內鋪設再生管40。接下來,對再生管40與現存管21之間的間隙S填充灰漿材料等填充材料,使纜線30埋入填充材料內并使填充材料固化。另外,在圖10、圖11中,省略了連結部件11等而簡略地示出扇形體。由此,能夠構筑借助填充材料將現存管21和再生管40牢固地結合的復合管。在將填充材料填充到現存管21與再生管40之間時,如圖8中的箭頭所示,由于填充材料被填充到纜線30的上側和下側,因此在纜線30的四周存在填充材料,纜線30因填充材料的固化而牢固地固定在填充材料內,并與填充材料結合為一體。由于纜線30能夠利用拉伸強度極高的芳香族聚酰胺纖維制造,因此即使對復合管施加較大的外壓或者內壓,也能夠實現不易引起變形的高強度的翻新。另外,在上述實施例中,雖然在將纜線30安裝于管單元10之后,沿著管長方向依次將安裝有纜線的管單元連結,但也可以在安裝纜線30之前,使用連結部件11沿著管長方向連結管單元10,每次沿著管長方向連結管單元時,將纜線30安裝在管單元10的整周,通過依次進行該管單元的朝向管長方向的連結和纜線的安裝,由此在現存管21內構筑再生管40。即使在該情況下,在將填充材料填充到現存管21和再生管40之間時,由于在纜線30的四周存在填充材料,由于填充材料的固化使得纜線30被牢固地固定在填充材料內,因此即使對復合管施加較大的外壓或者內壓,也能夠實現不易發生變形的高強度的翻新。實施例2在實施例I中,雖然纜線30環繞管単元10 —圈之后,其兩端部被束縛,從而形成大致為圓形的一根纜線,但也可以將纜線以螺旋狀形成,而連續地安裝于管單元。圖12 圖14示出該實施例。與纜線30相同,纜線50利用芳香族聚酰胺纖維形成,如圖12所示,該纜線50以規定的螺距以螺旋狀卷繞的方式安裝于管單元,以便載置于管單元的扇形體I的側板102、
103、端板104、105。因此,如圖I所示,端板104、105不缺少W的部分,而是形成為連續且高度相同的一張板的形狀。
如圖13所示,為了將纜線50以螺旋狀卷繞于扇形體,在構成管單元的扇形體I的側板102、103和端板104、105的上部,形成用于以螺旋狀引導纜線50的引導槽102e、103e、104e、105e。如圖13中的假想線所示,如果在多個位置預先形成這樣的引導槽,則能夠以不同的螺距安裝纜線50。另外,在存在內部板106、107的情況下,能夠同樣地在其上部形成以螺旋狀引導纜線50的引導槽。為了使用這樣的螺旋狀的纜線50對現存管進行翻新,與實施例I相同,以沿周向連結扇形體I的方式組裝管単元10。進而,如圖14所示,將纜線50以螺旋狀安裝于管單元,并且使用連結部件沿著管長方向依次連結管単元10,將在外周以螺旋狀連續地安裝有纜線50的再生管40鋪設在現存管21內。另外,也可以在利用連結部件11將其他管単元連結于已經卷繞有纜線50的管単元之后,將纜線50安裝于該管単元,或者也可以利用連結部件將纜線預先設置為螺旋狀的管單元連結于已經卷繞有纜線50的管単元,使纜線50卷繞成螺旋狀。之后,將灰漿材料等填充材料填充到鋪設有再生管40與現存管21之間的間隙,將成為螺旋狀的纜線50埋入填充材料內,使填充材料固化。在該情況下,由于纜線50整體被埋入填充材料內,因此也能夠構筑即使施加較大的外壓或者內壓,變形也較少的高強度的
復合管。另外,如圖15所示,成為螺旋狀的纜線向填充材料內的埋入也可以以如下方式進行預先將纜線50以螺旋狀沿管長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現存管內,使該纜線50與固定于現存管的錨(未圖示)結合而成為穩定的形狀,接著,通過在卷繞為螺旋狀的纜線內沿管長方向依次連結將扇形體沿周向連結而成的管単元,由此鋪設再生管。在該情況下,雖然纜線50不是以與再生管40緊貼的方式安裝于該再生管40,但由于該纜線50在被埋入填充材料內且填充材料固化吋,與填充材料結合為一體,因此同樣能夠構筑即使施加較大的外壓或者內壓,變形也比較少的高強度的復合管。在實施例2的情況下,由于纜線50形成為連續的螺旋狀,因此能夠如實施例I那樣,每次將纜線安裝于管單元吋,不需要束縛纜線的兩端部,因此能夠高效地進行翻新作業。圖16示出了如下實施例代替線狀的纜線,將由芳香族聚酰胺纖維形成的網狀的帶60安裝于扇形體或管単元的實施例。
帶60的管長方向的寬度為L,具有環繞管単元10的整周的長度,其兩端經由與纜線30相同的連結件31而結合,以束縛管単元的方式安裝于管單元。由于帶60被安裝成載置在扇形體10的端板104、105的上端部之上,因此如圖I所示,端板104、105不缺少W的部分,而是形成為連續的相同高度的一張板的形狀。寬度L的帶60采用形成有多個dl X d2的矩形空白區域的網狀結構。在使用這樣的網狀結構的帶60來進行管路翻新的情況下,與使用纜線30的情況相同,通過沿周向連結扇形體I而構成管単元10,將帶60以環繞管単元的外周ー圈的方式安裝于管單元。接著,沿管長方向將安裝有帶60的管単元10依次連結并組裝于現存管21內,由此鋪設再生管40。完成鋪設之后,將灰漿材料等填充材料填充到再生管40與現存管21之間,使帶60埋入填充材料內并使填充材料固化。帶60的安裝可以在使用連結部件將管單元沿管長方向連結之后進行,在該情況下,毎次沿管長方向連結管單元時,將帶60安裝在管単元10的整周,通過依次進行管単元的朝向管長方向的連結以及帶的安裝,從而將再生管鋪設在現存管內,之后,將填充材料填 充到再生管與現存管之間,使帶埋入填充材料內,使填充材料固化。在使用網狀的帶60的情況下,由于芳香族聚酰胺纖維不僅存在于帶60的周向60a,也存在于管長方向60b,因此在帶60埋入填充材料內部的情況下,利用填充材料使現存管和再生管結合而得到的復合管,不僅在周向上而且在管長方向上的拉伸強度也比較大,因此能夠構筑即使施加較大的外壓或者內壓,變形也比較少的高強度的復合管。帶60的網狀結構不僅可以是圖16所示的矩形,也可以是由菱形、圓形等形狀構成的網狀結構。并且,帶寬度L也可以是遍布扇形體I的管長方向的全寬(端板的寬度)的寬幅。另外,在螺旋狀的纜線遍布管長方向連續地理入填充材料內而被固定的情況下(實施例2),或者在將網狀的帶埋入填充材料內而被固定的情況下(實施例3),由于利用經由填充材料而與現存管結合為一體的再生管構成的復合管的強度極高,因此纜線或帶的材質不必一定是芳香族聚酰胺纖維,也可以是鋼筋等鐵材料或者其他金屬制。因此,可以將沿著管長方向連續地以螺旋狀延伸的金屬制的纜線安裝于再生管,或者將金屬制的網狀結構的帶安裝于管單元的整周,由此構筑再生管。由于螺旋狀的纜線或者網狀結構的帶被埋入填充于現存管與再生管之間的填充材料而被固定,因此能夠以同樣的方式構筑高強度的復合管。
權利要求
1.一種再生管,是沿著周向以及管長方向連結扇形體而構成的用于對現存管進行翻新的再生管,所述扇形體是將構成內周面的內表面板、豎立設置于該內表面板的周緣的側板、以及端板利用塑膠一體地形成的,該再生管的特征在于, 沿周向連結所述扇形體而構成管單元,在該管單元上安裝有環繞管單元外周一圈的由芳香族聚酰胺纖維形成的纜線。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再生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扇形體的內表面板的朝向現存管的面上安裝有引導部件,所述纜線借助引導部件而被安裝成從所述內表面板的朝向現存管的面浮起規定高度。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再生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扇形體的端板上形成有引導部,所述纜線借助引導部而被安裝成從所述內表面板的朝向現存管的面浮起規定高度。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再生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纜線安裝在比沿著管長方向連結扇形體的連結部件低的位置。
5.一種再生管,是沿著周向以及管長方向連結扇形體而構成的用于對現存管進行翻新的再生管,所述扇形體是將構成內周面的內表面板、豎立設置于該內表面板的周緣的側板、以及端板利用塑膠一體地形成的,該再生管的特征在于, 沿管長方向依次連結管單元,并在該沿管長方向連結的管單元的外周安裝有以螺旋狀卷繞的由芳香族聚酰胺纖維形成的纜線,所述管單元是沿周向連結所述扇形體而構成的。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再生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扇形體的側板和端板的上部,形成有用于將纜線引導成螺旋狀的引導槽。
7.—種再生管,是沿著周向以及管長方向連結扇形體而構成的用于對現存管進行翻新的再生管,所述扇形體是將構成內周面的內表面板、豎立設置于該內表面板的周緣的側板、以及端板利用塑膠一體地形成的,該再生管的特征在于, 沿周向連結所述扇形體而構成管單元,在該管單元上安裝有環繞管單元外周一圈的由芳香族聚酰胺纖維形成的網狀的帶。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再生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帶形成為使芳香族聚酰胺纖維沿管長方向和周向延伸而成的網狀結構。
9.一種管翻新施工方法,是使用再生管而對現存管進行翻新的管翻新施工方法,該再生管是沿著周向以及管長方向連結扇形體而構成的,所述扇形體是將構成內周面的內表面板、豎立設置于該內表面板的周緣的側板、以及端板利用塑膠一體地形成的,該管翻新施工方法的特征在于, 沿周向連結所述扇形體而構成管單元, 在所述管單元上安裝有環繞管單元外周一圈的由芳香族聚酰胺纖維形成的纜線, 將安裝有所述纜線的管單元沿管長方向依次連結,由此在現存管內鋪設再生管, 將填充材料填充于所述再生管與所述現存管之間的間隙,使所述纜線埋入填充材料內并使填充材料固化。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管翻新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將所述纜線安裝成從內表面板的朝向現存管的面浮起規定高度。
11.根據權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管翻新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纜線安裝在比沿著管長方向連結扇形體的連結部件低的位置。
12.—種管翻新施工方法,是使用再生管而對現存管進行翻新的管翻新施工方法,該再生管是沿著周向以及管長方向連結扇形體而構成的,所述扇形體是將構成內周面的內表面板、豎立設置于該內表面板的周緣的側板、以及端板利用塑膠一體地形成的,該管翻新施工方法的特征在于, 沿周向連結所述扇形體而構成管單元, 使用連結部件沿管長方向連結所述管單元, 每次沿管長方向連結所述管單元時,將由芳香族聚酰胺纖維形成的纜線安裝于該管單元的整周, 依次進行所述管單元沿管長方向的連結和纜線的安裝,由此在現存管內鋪設再生管,將填充材料填充于所述再生管與所述現存管之間的間隙,使所述纜線埋入填充材料內并使填充材料固化。
13.一種管翻新施工方法,是使用再生管而對現存管進行翻新的管翻新施工方法,該再生管是沿著周向以及管長方向連結扇形體而構成的,所述扇形體是將構成內周面的內表面板、豎立設置于該內表面板的周緣的側板、以及端板利用塑膠一體地形成的,該管翻新施工方法的特征在于, 沿周向連結所述扇形體而構成管單元, 一邊將由芳香族聚酰胺纖維形成的纜線以螺旋狀安裝于所述管單元,一邊沿管長方向依次連結管單元,由此在現存管內鋪設被螺旋狀卷繞的再生管, 將填充材料填充于所述再生管與所述現存管之間的間隙,使成為螺旋狀的所述纜線埋入填充材料內并使填充材料固化。
14.一種管翻新施工方法,是使用再生管而對現存管進行翻新的管翻新施工方法,該再生管是沿著周向以及管長方向連結扇形體而構成的,所述扇形體是將構成內周面的內表面板、豎立設置于該內表面板的周緣的側板、以及端板利用塑膠一體地形成的,該管翻新施工方法的特征在于, 將以螺旋狀卷繞的由芳香族聚酰胺纖維形成的纜線在沿管長方向延伸的方向上配置在現存管內, 沿周向連結所述扇形體而構成管單元, 沿管長方向依次連結所述管單元,在被卷繞成螺旋狀的纜線內鋪設再生管, 將填充材料填充于所述再生管與所述現存管之間的間隙,使被卷繞成螺旋狀的所述纜線埋入填充材料內并使填充材料固化。
15.一種管翻新施工方法,是使用再生管而對現存管進行翻新的管翻新施工方法,該再生管是沿著周向以及管長方向連結扇形體而構成的,所述扇形體是將構成內周面的內表面板、豎立設置于該內表面板的周緣的側板、以及端板利用塑膠一體地形成的,該管翻新施工方法的特征在于, 沿周向連結所述扇形體而構成管單元, 在所述管單元上安裝有環繞管單元外周一圈的由芳香族聚酰胺纖維形成的纜線, 將安裝有所述帶的管單元沿管長方向依次連結,由此在現存管內鋪設再生管, 將填充材料填充于所述再生管與所述現存管之間的間隙,使所述帶埋入填充材料內并使填充材料固化。
16.一種管翻新施工方法,是使用再生管而對現存管進行翻新的管翻新施工方法,該再生管是沿著周向以及管長方向連結扇形體而構成的,所述扇形體是將構成內周面的內表面板、豎立設置于該內表面板的周緣的側板、以及端板利用塑膠一體地形成的,該管翻新施工方法的特征在于, 沿周向連結所述扇形體而構成管單元, 使用連結部件沿管長方向連結所述管單元, 每次沿管長方向連結所述管單元時,將由芳香族聚酰胺纖維形成的網狀的帶安裝于該管單元的整周, 依次進行所述管單元沿管長方向的連結和纜線的安裝,由此在現存管內鋪設再生管,將填充材料填充于所述再生管與所述現存管之間的間隙,使所述帶埋入填充材料內并使填充材料固化。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再生管以及使用了該再生管的管翻新施工方法,該再生管不易因外力而發生變形,能夠以高強度形成管道修復結構。沿周向以及管長方向連結扇形體(1)來組裝再生管,上述扇形體(1)是將構成內周面的內表面板、和豎立設置于該內表面板的周緣的外壁板利用塑膠一體地形成的。在沿周向連結扇形體而構成的管單元上安裝纜線(30),該纜線(30)包圍管單元的外周、由束縛管單元的芳香族聚酰胺纖維形成。由于芳香族聚酰胺纖維的纜線的拉伸強度高,且被埋入填充于現存管與再生管之間的填充材料內而被固化,因此能夠構筑高強度的復合管。
文檔編號F16L9/16GK102865419SQ20121023527
公開日2013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6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8日
發明者櫻田良治, 石井昭浩, 長谷川武司 申請人:株式會社湘南合成樹脂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