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多用途帶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549692閱讀:206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多用途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一種多用途帶,該多用途帶用于保持一種裝置,尤其是重量較輕的手持式裝置。
背景技術
在工業領域中常常會用到一些手持式檢測、信號輸出裝置或校準裝置,例如萬用表、遙控器、校準器等。例如,在使用萬用表進行檢測時,檢測人員需要用雙手分別拿著萬用表的兩個表筆,同時把萬用表放置在合適的位置以便于其觀察萬用表上顯示的測量數據。但是由于檢測區域內工作環境的限制,常常難以在檢測區域內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來放置萬用表。因此,萬用表往往被放在地上或者其他不便讀數的位置,給檢測帶來不便。在此情況下,如果請其他工作人員幫助檢測人員拿著萬用表,則會導致人力資源的浪費。針對該問題,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提出了一種用于萬用表的保持帶。該保持帶由柔性材料制成,其一端與萬用表相連,另一端上設置有磁鐵。在檢測時,檢測人員可以利用該保持帶上的磁鐵將萬用表吸附在檢測區域內的磁性構件(例如鐵制電氣柜)表面上的合適位置處。但是,該保持帶只能用于設有磁性構件的工作環境,并且該磁性構件的形狀和放置位置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其適用范圍受到較多限制。如果檢測區域內沒有磁性構件,或者磁性構件的位置過高、過低或者離待測物體過遠時,就無法利用該保持帶將萬用表固定在便于檢測人員觀察的位置處。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申請提出了一種多用途帶,該多用途帶用于保持一種裝置,包括:第一硬質段和第二硬質段,其中所述第一硬質段的第一端具有連接機構,用于將所述第一硬質段可樞轉地連接至所述裝置;所述第一硬質段的第二端可樞轉地與所述第二硬質段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二硬質段具有能夠附接至所述第一硬質段的附接機構。根據本申請的一個方面,多用途帶可進一步包括可樞轉地連接在所述第一硬質段和第二硬質段之間的第三硬質段,其中所述第一硬質段的第二端可樞轉地與第三硬質段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三硬質段的第二端可樞轉地與第二硬質段的第一端連接。根據本申請的另一個方面,多用途帶可進一步包括可樞轉地連接在所述第一硬質段和第二硬質段之間的第三硬質段和第四硬質段,其中所述第一硬質段的第二端可樞轉地與所述第三硬質段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三硬質段的第二端可樞轉地與所述第四硬質段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四硬質段的第二端可樞轉地與所述第二硬質段的第一端連接。根據本申請的另一個方面,多用途帶可進一步包括可樞轉地連接在所述第一硬質段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硬質段的第一端之間的至少一個硬質段。根據本申請的 另一個方面,多用途帶可進一步包括可樞轉地連接至所述第二硬質段的第二端的至少一個硬質段。[0009]根據本申請的另一個方面,多用途帶可進一步包括可樞轉地連接在所述第一硬質段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硬質段的第一端之間的至少一個硬質段,以及可樞轉地連接至所述第二硬質段的第二端的至少一個硬質段。根據本申請的另一個方面,多用途帶可進一步包括可樞轉地連接至所述第一硬質段的第一端的至少一個硬質段。根據本申請的另一個方面,附接機構位于第二硬質段的第二端。根據本申請的另一個方面,第一硬質段和附接機構包括能夠相互吸附的磁性材料,從而使所述附接機構附接至所述第一硬質段。根據本申請的另一個方面,附接機構制成為磁扣,所述第一硬質段包括磁性金屬材料。根據本申請的另一個方面,附接機構可以是構造成能夠使所述附接機構附接至所述第一硬質段的夾子。根據本申請的另一個方面,第一硬質段和附接機構上可以包括能夠彼此結合的粘扣帶,從而使所述附接機構附接至所述第一硬質段。根據本申請的另一個方面,連接機構可以構造成鉤狀。根據本申請的另一個方面,至少一對相鄰硬質段可以通過柔性的帶或片狀物彼此連接。根據本申請的另一 個方面,多用途帶進一步包括柔性織物帶,所述硬質段埋入所述織物帶內并且在兩個相鄰硬質段之間具有間隔。根據本申請的另一個方面,第一硬質段和第二硬質段具有細長形狀。根據本申請的另一個方面,第一硬質段比第二硬質段長。根據本申請的另一個方面,第一硬質段比第二硬質段、第三硬質段和第四硬質段中的任何一個都長。根據本申請的另一個方面,硬質段中的一個比其他硬質段寬。根據本申請的另一個方面,裝置可以是檢測裝置、信號輸出裝置或校準裝置。根據本申請的另一個方面,裝置可以進一步是萬用表、遙控器或校準器。根據本申請的另一個方面,至少一個硬質段由塑料材料制成。根據本申請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多用途帶,該多用途帶用于保持一種裝置,包括:第一硬質段和第二段,其中所述第一硬質段的第一端具有連接機構,用于將所述第一硬質段可樞轉地連接至所述裝置;所述第一硬質段的第二端可樞轉地與所述第二段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二段具有能夠附接至所述第一硬質段的附接機構。根據本申請的另一個方面,上述第二段可以是柔性段。附圖簡要說明本申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將通過結合以下附圖和所附權利要求書進一步說明。應當理解,這些附圖僅展示了根據本申請的若干實施例,因此不應被視為是對本申請范圍的限制。除非特別說明,附圖不必是成比例的,并且其中類似的標號一般表示類似的部件。


圖1顯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多用途帶結構的示意圖;圖2A、2B和2C是連接至裝置的
圖1所示多用途帶的透視圖,其中圖2A顯示了多用途帶處于站立狀態,圖2B顯示了多用途帶處于環扣狀態,圖2C顯示了多用途帶處于吊掛狀態;圖3是與圖2A相對應的多用途帶的側視示意圖;圖4示例性地顯示了
圖1所示多用途帶的一個變形例的側視圖,其中多用途帶處于站立狀態;圖5示例性地顯示了根據本申請第二實施例的多用途帶的透視圖,其中多用途帶處于站立狀態;圖6A和6B示例性地顯示了圖5所示多用途帶的一個變形例的側視圖;圖7示例性地顯示了圖5所示多用途帶的另一個變形例的側視圖;圖8示例性地顯示了圖5所示多用途帶的又一個變形例的側視圖;圖9A和9B示例性地顯示了根據本申請第三實施例的多用途帶的透視圖;
圖10示例性地顯示了圖9A所示的多用途帶的剖視圖;
圖11示例性地顯示了圖9A所示多用途帶的一個變形例的透視圖;
圖12A和12B示例性地顯示了
圖11所示多用途帶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的詳細說明中引用了作為本文組成部分的附圖。詳細說明、附圖和權利要求書中描述的實施例并非出于限制目的。還可以采用其他的實施例和做出其他改變而不脫離本申請的精神和主題范圍。應當理解,在此說明并圖示的本申請的各個方面可以在很多的不同配置中被布置、替換、組合、分離和設計,這些不同配置都隱含包括在本文中。在下文中,為了對具體實施例進行清楚的描述,將采用一些特定的術語。然而采用這些術語的本意并非限制本申請的保護范圍,這些術語的范圍應該擴展至任何以大致相同的手段達到大致相同的目的的等效替換。下面將以萬用表10為例來說明根據本申請的多用途帶的具體結構及其使用狀態。但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本申請的多用途帶也可以用于任何適合其支撐的裝置,例如檢測裝置(如萬用表)、信號輸出裝置(如遙控器)、校準裝置(如校準器)等。在某些實施方式中,這些裝置便于手持使用。在某些實施方式中,這些裝置的重量在3千克以內。在某些實施方式中,這些裝置的重量在2千克以內。在某些實施方式中,這些裝置的重量在I千克以內。
圖1示例性地顯示了根據本申請的第一實施例的多用途帶100。如
圖1所示,多用途帶100包括第一硬質段101和第二硬質段102。各個硬質段101,102的形狀沒有特殊限制,可以是細長形狀或者任何其他合適的形狀,優選第一硬質段101比第二硬質段102長。硬質段101,102可以由任何不易彎折的硬質材料制成,例如金屬、木材、塑料、有機玻璃等。第一硬質段101的第一端設有連接機構130,用于將第一硬質段101可樞轉地連接到作為裝置實例的萬用表10上。具體地,如
圖1所示,連接機構130被構造成鉤狀,其可插入萬用表10上的相應安裝縫內,使得第一硬質段101能夠相對于萬用表10樞轉。第一硬質段101的第二端通過可彎折的柔性帶或柔性片狀物110與第二硬質段102的第一端連接,使得第一硬質段101可相對于第二硬質段102樞轉或折疊。本文中提到的柔性帶或柔性片狀物110可以由任何合適的柔性材料制成,例如無紡布、塑料、橡膠等,也可以是其他合適的材料制成的柔性鏈或帶。柔性帶或柔性片狀物可通過諸如注塑、粘貼、縫合、焊接等公知的連接方式連接至第一硬質段101和第二硬質段102。所述柔性帶或片狀物的形狀可以為帶狀、片狀、線狀或者其他合適的形狀。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還可以很容易想到,也可以用本領域中已知的其他樞轉機構(例如鉸鏈)來樞轉連接第一硬質段101和第二硬質段102。在第二硬質段102上設置有作為附接機構的磁扣120。盡管圖中顯示磁扣120設置于第二硬質段102的第二端,但磁扣120在第二硬質段102上的設置位置可以在較大范圍內變化,例如可以位于第二硬質段102的中間部分。相應地,第一硬質段101包含可與磁扣120吸合的磁性材料,例如鐵、鋼、鎳等磁性材料,并且該磁性材料可以分布于第一硬質段101的整個長度或者部分長度上。利用上述結構的多用途帶100,檢測人員能夠在檢測時調整多用途帶100的各硬質段的相互位置,將其進行適當的折疊,使多用途帶100處于合適的工作狀態,以滿足不同的需求。例如,可以通過樞轉調整第一硬質段101、第二硬質段102和萬用表10之間的相對位置,使多用途帶100對萬用表10形成三角支撐,使多用途帶100處于站立狀態。如圖2A和3所示,在站立狀態,磁扣120抵靠萬用表10的下端以限定其位置,第一硬質段101、第二硬質段102和萬用表10形成一個三角形,從而將萬用表10支撐在合適的放置平面上。另外,還可采用諸如增大第二硬質段102的寬度、在第二硬質段102與放置平面接觸的表面上形成防滑圖案或在其上附貼防滑材料等方法來增大第二硬質段102與放置平面之間的摩擦力,從而提高支撐的穩定性。除了利用站立狀態的多用途帶100來保持萬用表10,檢測人員還可以把多用途帶100繞在合適的物體20 (例如橫桿、把手、腰帶等)上,把磁扣120附接到第一硬質段101,使多用途帶100形成閉合的環狀,從而將萬用表10掛在該物體20上(此時,多用途帶100處于環扣狀態),如圖2B所示。另外,還可以如圖2C那樣,用磁扣120將多用途帶100吸附在檢測現場的磁性物體30 (例如鐵制電氣柜)的表面上,從 而使萬用表10被吊掛在該磁性物體30的表面(此時,多用途帶100處于吊掛狀態)。在上述實例中,磁扣120與第一硬質段101和物體30之間產生的吸附力應大到足以使萬用表10掛在物體20和物體30上。磁扣120的形狀沒有特殊要求,可以采用圖中所示的扁圓柱狀,或者方柱狀、多棱柱、半球狀、卵形等其他合適的形狀。進一步地,圖4給出了上述多用途帶100的一個變形例。如圖4所示,多用途帶100’也包括兩個彼此可樞轉地連接的硬質段101和102。但與多用途帶100不同,多用途帶100’的第二硬質段102的表面上設置有作為附接機構的粘扣帶121,第一硬質段101的表面上相應地設置有可與粘扣帶121接合的粘扣帶121’。所述粘扣帶121’,121可以分別覆蓋第一硬質段101和第二硬質段102的整個表面,或者僅覆蓋其部分表面。本文中所說的“粘扣帶”包括兩個分離的但是可以相互粘附的部分,也可以是指兩個部分中的一個。常見的粘扣帶為維克羅(Velcro)粘扣帶,其中的一個部分的表面上設有微小線鉤,另一個部分的表面上設有微小毛絨圈,當將這兩個部分壓在一起時,線鉤勾住毛絨圈,從而使這兩個部分粘附在一起。此處所述粘扣帶121,121’分別指一粘扣帶的兩個部分,其可相互粘附而結合在一起。在站立狀態下,萬用表IO的下端抵靠第二硬質段102上的粘扣帶121,由于粘扣帶121的表面比較粗糙,可以提供足夠的摩擦力以使萬用表10保持圖4所示的姿態。檢測人員能夠調整萬用表10的下端,使其抵靠在粘扣帶121的不同位置處,由此調節萬用表10的站立角度,使之更便于讀數。而當多用途帶100’處于環扣狀態時,兩硬質段101,102上的粘扣帶121’,121彼此接合,多用途帶100’形成繞過物體20的閉合環,從而將萬用表10吊掛在物體20上,該物體20可以是使用者的腰帶,也可以是檢測區域內的支撐物件,例如電氣柜的把手等。盡管以上說明的多用途帶100和100’均包括不易彎折的硬質材料制成的第二硬質段102,但用柔性材料制成的第二段來代替第二硬質段也可以實現本申請的構思。具有柔性的第二段的多用途帶的結構和使用狀態可參考上述多用途帶100,100’,在此不再贅述。以下將結合圖5來介紹根據本申請第二實施例的多用途帶200。在以下的說明中,如無特殊說明,多用途帶200的未作詳細說明的部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如圖5所示,多用途帶200包括三個硬質段:第一硬質段101,第二硬質段102以及連接在這兩個硬質段之間的第三硬質段103。其中,第一硬質段101比第二硬質段102和第三硬質段103兩者都長。第三硬質段103的兩端分別通過柔性帶或柔性片狀物110與第一硬質段101和第二硬質段102相連,使得第一硬質段101的第二端可樞轉地與第三硬質段103的第一端連接,第三硬質段103的第二端可樞轉地與第二硬質段102的第一端連接。在第二硬質段102的第二端設有作為附接機構實例的夾子122。夾子122的夾口尺寸設定成使夾子122可夾緊第一硬質段101。優選將夾子122構造成可彈性變形的彈性夾,以增大夾子122的夾持力。夾子122可以通過諸如縫制、焊接、一體注塑等已知連接方式連至第二硬質段102的第二端。在利用多用途帶200支撐萬用表10時,檢測人員可以如圖5所示那樣將多用途帶200的各個硬質段相對萬用表10向內折疊成三角形支架。當然,也可以相對萬用表10向外折疊成三角形支架,使得第一硬質段101的一面抵靠萬用表10的背面,第二硬質段102的第二端抵靠第一硬質段 101的另一面,從而形成更為穩定的三角形支架。待調整好各個硬質段的角度后,檢測人員可以用夾子122夾住第一硬質段101,從而固定兩者之間的相對位置,使得多用途帶200對萬用表10形成穩定的三角形支撐。與前面提到的多用途帶100相類似,檢測人員也可以將多用途帶200吊掛在物體20上:多用途帶200繞在物體20上,用夾子122夾住第一硬質段101,使得多用途帶200形成圍繞物體20的閉合環,從而將萬用表10吊掛在物體20上。進一步地,附接手段的具體形式不限于圖5所示的夾子,還可以構造成其他形式的附接機構。例如,可以在第二硬質段102的第二端設置圖6A和6B中所示的磁扣120’,在第一硬質段101上相應設置可與磁扣120’吸合的磁性材料,通過兩者間磁性吸附作用實現第二硬質段102的第二端與第一硬質段101的附接。或者如圖7所示那樣,在第一硬質段101和第二硬質段102的表面上分別設置可彼此結合的粘扣帶121’,121,通過粘扣帶121,121’來實現附接。或者,像圖8所示的那樣,把粘扣帶121可樞轉地附接到第二硬質段102的第二端,而在第一硬質段101上設置可與該粘扣帶121接合的粘扣帶121’。另外,與第一實施例相類似,也可以通過增加第三硬質段103的寬度或者增大其表面粗糙度的方式來提高多用途帶200在站立狀態下對萬用表10的支撐穩定性。以下將結合圖9-10來介紹根據本申請的第三實施例的多用途帶300。在以下說明中,如無特殊說明,多用途帶300的未作詳細說明的部分與第一和第二實施例相同。
圖10示例性地示出了多用途帶300的剖視圖。如
圖10所示,多用途帶300包括四個硬質段,即第一硬質段101,第二硬質段102,第三硬質段103和第四硬質段104。多用途帶300還包括柔性織物帶140,各個硬質段埋入該織物帶140內,并且兩個相鄰硬質段之間有間隔。利用該配置,第三硬質段103和第四硬質段104可樞轉地連接在第一硬質段101和第二硬質段102之間。具體來說,第一硬質段101的第二端可樞轉地與第三硬質段103的第一端連接,第三硬質段103的第二端可樞轉地與第四硬質段104的第一端連接,第四硬質段104的第二端可樞轉地與第二硬質段102的第一端連接。第一硬質段101比第二硬質段102、第三硬質段103和第四硬質段104中的每一個都長。在此,盡管圖中未明確示出,本實施例的第二硬質段102上也設有附接機構。附接機構的具體形式可以選用以上介紹的磁扣、粘扣帶和夾子中的任何一種或其組合,或者其他適合的附接機構。附接機構的位置可以設置在第二硬質段102上的任意合適的地方,以便于各硬質帶折疊形成穩定的支撐結構。如圖9A所示,在站立狀態下,多用途帶300的四個硬質段101,102,103,104可相對萬用表10被向外折疊成三角形,以對萬用表10形成穩定的三角形支撐,其中第一硬質段101的一個表面抵靠萬用表10的背面,第二硬質段102通過附接機構而附接到第一硬質段101的另一個表面。根據附接機構的類型,也可以像圖9B所述那樣向內折疊多用途帶300而形成三角形支撐,其中第二硬質段102抵靠第一硬質段101,而第四硬質段104抵靠萬用表10的背面。為了提高多用途帶300在站立狀態下對萬用表10的支撐穩定性,也可以增加第三硬質段103的寬度或者增大其表面粗糙度。與第一和第二實施例類似,也可以通過附接機構將第二硬質段附接至第一硬質段,而使多用途帶300配置在環扣狀態;或者將第二硬質段繞過物體20,然后將第二硬質段附接至第一硬質段,以使多用途帶300吊掛于物體30,處于吊掛狀態。
由于各硬質段埋入織物帶140中,多用途帶300的外觀變得更吸引人。并且,織物帶140包圍整個硬質段,可以減少前面提到的柔性帶或片狀物與硬質段分離的風險,使該結構更穩定耐用。進一步地,
圖11示例性地顯示了多用途帶300的一個變形例。如
圖11所示,多用途帶300’的連接機構被構造成可以套在萬用表10上的彈性套330,優選彈性套330的自由端卡在萬用表10正面的相應凹槽內。在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該彈性套330具有與萬用表10上端外部形狀相符的內表面,并且其尺寸相符,從而可以套在萬用表10上端以形成緊密配合。多用途帶300’也可以被向外折疊(如
圖12A)或向內折疊(如
圖12B)而被設置在站立狀態。除了站立狀態,多用途帶300’也可以被相應地設成環扣狀態和/或吊掛狀態。除了前面提到的鉤狀連接機構、鉸鏈狀連接機構、彈性套形式的連接機構,第一硬質段上帶有的連接機構還可以是其他任何適合于可樞轉地連接第一硬質段和其所支撐的裝置的機構。除了前面介紹的幾種多用途帶的具體形式,還可以在第一硬質段的第一端、第二硬質段的第二端和/或第一硬質段與第二硬質段之間附加若干數量的硬質段,使得硬質段的總數達到五個或更多個。[0073]另外,前面介紹的各種形式的連接機構、附接機構和相鄰硬質段之間的連接手段也可以互相替換和進行組合,或者采用其他手段來實現上述機構的功能。盡管在此公開了本申請的各個方面和實施例,但其他方面和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也是顯而易見的。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在本文所述各個方面和實施例的基礎上對多用途帶的各技術特征進行任意修改、等效替換和組合,而不脫離本申請的精神和范圍。在此公開的各個方面和實施例僅用于說明目的,而非限制目的。本申請的保護范圍和精神由后附的權利 要求書來確定。
權利要求1.一種多用途帶,該多用途帶用于保持一種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硬質段和第二硬質段, 其中所述第一硬質段的第一端具有連接機構,用于將所述第一硬質段可樞轉地連接至所述裝置;所述第一硬質段的第二端可樞轉地與所述第二硬質段的第一端連接; 所述第二硬質段具有能夠附接至所述第一硬質段的附接機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用途帶進一步包括可樞轉地連接在所述第一硬質段和第二硬質段之間的第三硬質段,其中所述第一硬質段的第二端可樞轉地與第三硬質段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三硬質段的第二端可樞轉地與第二硬質段的第一端連接。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用途帶進一步包括可樞轉地連接在所述第一硬質段和第二硬質段之間的第三硬質段和第四硬質段,其中所述第一硬質段的第二端可樞轉地與所述第三硬質段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三硬質段的第二端可樞轉地與所述第四硬質段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四硬質段的第二端可樞轉地與所述第二硬質段的第一端連接。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用途帶進一步包括可樞轉地連接在所述第一硬質段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硬質段的第一端之間的至少一個硬質段。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用途帶進一步包括可樞轉地連接至所述第二硬質段的第二端的至少一個硬質段。
6.如權利要求1 所述的多用途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用途帶進一步包括可樞轉地連接在所述第一硬質段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硬質段的第一端之間的至少一個硬質段,以及可樞轉地連接至所述第二硬質段的第二端的至少一個硬質段。
7.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多用途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用途帶進一步包括可樞轉地連接至所述第一硬質段的第一端的至少一個硬質段。
8.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多用途帶,其特征在于,所述附接機構位于所述第二硬質段的第二端。
9.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多用途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質段和所述附接機構包括能夠相互吸附的磁性材料,從而使所述附接機構附接至所述第一硬質段。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多用途帶,其特征在于,所述附接機構制成為磁扣,所述第一硬質段包括磁性金屬材料。
11.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多用途帶,其特征在于,所述附接機構是構造成能夠使所述附接機構附接至所述第一硬質段的夾子。
12.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多用途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質段和附接機構上分別包括能夠彼此結合的粘扣帶,從而使所述附接機構附接至所述第一硬質段。
13.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多用途帶,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機構構造成鉤狀。
14.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多用途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對相鄰硬質段通過柔性的帶或片狀物彼此連接。
15.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多用途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用途帶進一步包括柔性織物帶,所述硬質段埋入所述織物帶內并且兩個相鄰硬質段之間具有間隔。
16.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多用途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質段和第二硬質段具有細長形狀。
17.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多用途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質段比所述第二硬質段長。
18.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用途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質段比所述第二硬質段、第三硬質段和第四硬質段中的任何一個都長。
19.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多用途帶,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質段中的一個比其他硬質段寬。
20.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多用途帶,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是檢測裝置、信號輸出裝置或校準裝置。
21.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多用途帶,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是萬用表、遙控器或校準器。
22.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多用途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個硬質段由塑料材料制成。
23.一種多用途帶,該多用途帶用于保持一種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硬質段和第二段, 其中所述第一硬質段的第一端具有連接機構,用于將所述第一硬質段可樞轉地連接至所述裝置;所述第一硬質段的第二端可樞轉地與所述第二段的第一端連接; 所述第二段具有能夠附接至所述第一硬質段的附接機構。
24.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多用途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是柔性段。
專利摘要本申請涉及一種多用途帶,用于保持一種裝置,包括第一硬質段和第二硬質段,其中所述第一硬質段的第一端具有連接機構,用于將所述第一硬質段可樞轉地連接至所述裝置;所述第一硬質段的第二端可樞轉地與所述第二硬質段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二硬質段具有能夠附接至所述第一硬質段的附接機構。該多用途帶可以被設置成以站立狀態、環扣狀態和/或吊掛狀態等多種方式保持裝置,能夠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
文檔編號F16M13/04GK203099268SQ20122073466
公開日2013年7月3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7日
發明者史蒂夫·契克, 王輝, 李佩青, 康良 申請人:丹納赫(上海)工業儀器技術研發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