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便攜式細溝侵蝕集流槽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實驗裝置,具體涉及一種便攜式細溝侵蝕集流槽。
背景技術:
細溝侵蝕是坡面水蝕的重要形式。細溝侵蝕是坡面徑流匯成股狀水流后對地面進 行沖刷形成細小溝槽而造成的土壤分離和搬運。細溝水流的侵蝕力和搬運力遠大于雨滴 打擊和坡面片狀水流所具有的侵蝕力和搬運力,導致細溝侵蝕強度遠高于雨滴濺蝕和片流 侵蝕。國外的研究表明沙性土壤坡面上細溝侵蝕量是細溝間侵蝕量的40倍。我國學者基 于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的定位觀測、野外調查和室內人工降雨資料得出在細溝侵蝕區,細 溝侵蝕量可占總侵蝕量的74%,在細溝淺溝侵蝕區,細溝侵蝕量一般占淺溝侵蝕量的12 30%,最大可達40%以上。陜西子洲徑流試驗站徑流小區的觀測結果表明,每年有45% 60%的產流暴雨產生細溝,細溝侵蝕量占總侵蝕量的68% 91%。由于細溝侵蝕對坡面侵 蝕有如此重要的貢獻,因此研究細溝侵蝕過程和機理對于防止水土流失,開展流域綜合治 理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研究細溝侵蝕的主要方法是采用人工模擬降雨和模擬徑流,在大田中開挖細 溝進行各種試驗。也有研究者在室內土槽上模擬細溝的發生發展過程。這些試驗對于推動 細溝侵蝕的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試驗過程復雜,準備過程漫長的不足,特別是對 于需要開展大量的野外實地試驗時效率比較低。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便攜式的細溝侵蝕集流槽。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便攜式細溝侵蝕集流槽,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個集流槽、出流管和兩個擋板組 成,出流管連接在集流槽的下部,兩個擋板連接在集流槽兩側,出流管通過外接水管與集流 桶連接。更進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集流槽以向下傾斜5至15°的角度與出流管連接。更進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集流槽上方一側設置有一個傾斜的頂面。本實用新型便攜式的細溝侵蝕集流槽,集流槽上方加一個傾斜的頂面,防止降雨 直接進入槽內,影響測定效果。集流槽通過與細溝的出流口連接,能夠完成細溝徑流泥沙的 收集。集流槽左右兩側分別焊接一塊矩形擋板,用于插入試驗土體內,起固定集流槽的作 用。集流槽以向下傾斜5至15°的角度與出流管連接,以減少泥沙在集流槽內的淤積。最 后在集流槽左側下部焊接圓形出水管,實現與外部管道的過渡連接。本實用新型體積小,重量輕,便于攜帶,能夠快速的進行布置安裝,適應于坡耕地、 林地、草地等野外復雜的土壤和微地形條件,并能夠保證在多種流量條件下都能夠對細溝 侵蝕的有效觀測,從而實現大量的多點模擬試驗快速開展,提高試驗效率。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縱剖面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集流槽縱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如附圖1、2、3所示,一種便攜式細溝侵蝕集流槽,包括一個集流槽4、出流管5和兩 個擋板3組成,出流管連接在集流槽的下部,集流槽4以向下傾斜5至15°的角度與出流 管5連接,兩個擋板連接在集流槽兩側,出流管5通過外接水管6與集流桶7連接,集流槽 4上方一側設置有一個傾斜的頂面8。在使用時,選擇自然或人工坡面1上的細溝2,集流槽4通過與細溝的出流口連接, 能夠完成細溝徑流泥沙的收集。集流槽左右兩側分別連接一塊矩形擋板,用于插入試驗土 體內,起固定集流槽的作用。集流槽以向下傾斜5-15°的角度與出流管連接,以減少泥沙在 集流槽內的淤積。
權利要求1.一種便攜式細溝侵蝕集流槽,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個集流槽G)、出流管( 和兩個擋 板C3)組成,出流管連接在集流槽的下部,兩個擋板連接在集流槽兩側,出流管( 通過外 接水管(6)與集流桶(7)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攜式細溝侵蝕集流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流槽以 向下傾斜5至15°的角度與出流管(5)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攜式細溝侵蝕集流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流槽(4) 上方一側設置有一個傾斜的頂面(8)。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便攜式細溝侵蝕集流槽,包括一個集流槽、出流管和兩個擋板組成,出流管連接在集流槽的下部,兩個擋板連接在集流槽兩側,出流管通過外接水管與集流桶連接。本實用新型體積小,重量輕,便于攜帶,能夠快速的進行布置安裝,適應于坡耕地、林地、草地等野外復雜的土壤和微地形條件,并能夠保證在多種流量條件下都能夠對細溝侵蝕的有效觀測,從而實現大量的多點模擬試驗快速開展,提高試驗效率。
文檔編號G01N1/20GK201828433SQ20102023386
公開日2011年5月11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23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23日
發明者傅斌, 徐佩, 王玉寬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