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組件,尤其涉及一種用于陶瓷諧振器的組件。
背景技術:
隨著通信系統從2G發展到3G,4G,在RF(射頻)系統(RRH,RRU)里所使用的Filter(濾波器),Duplexer(雙工器),Multiplexer(多工器)等產品日益演化為高性能,小型化。就是這種高性能,小型化趨勢,增加了對雙端接地TM模介質濾波器的需求。
當前常用化的TM模雙端接地壓接方式,對于用均一的力量來固定和壓接有一定的限度,而且結構上比較復雜,容易因結構公差問題引發電性能與結構上的不穩定性。
有鑒于上述的缺陷,本設計人,積極加以研究創新,以期創設一種新型結構的用于陶瓷諧振器的組件,使其更具有產業上的利用價值。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陶瓷諧振器的組件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陶瓷諧振器的組件,包括產品放置座,所述產品放置座上設置有蓋板,所述蓋板的中軸線上開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為平整的薄片設置,所述蓋板上還開設有若干個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圍繞在第一凹槽的周邊,并與第一凹槽相連通布置,所述第一凹槽內上設置有與其匹配的固定件,當固定件固定在第一凹槽內時,固定件下壓第一凹槽的底面使第一凹槽的底面與產品放置座內的產品形成一無縫固定,且第一凹槽的底面呈外凸布置。
進一步的,所述的用于陶瓷諧振器的組件,其中,所述固定件與第一凹槽的底面之間還設置有緩沖墊。
再進一步的,所述的用于陶瓷諧振器的組件,其中,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與第一凹槽的深度相等布置。
更進一步的,所述的用于陶瓷諧振器的組件,其中,所述第二凹槽至少設有2個布置在第一凹槽的周邊。
再更進一步的,所述的用于陶瓷諧振器的組件,其中,所述第二凹槽設置有4個,且圍繞第一凹槽的周邊,呈對角線布置。
再更進一步的,所述的用于陶瓷諧振器的組件,其中,所述第二凹槽設置有3個,呈等邊三角圍繞第一凹槽的周邊布置。
再更進一步的,所述的用于陶瓷諧振器的組件,其中,所述固定件呈十字星結構布置。
再更進一步的,所述的用于陶瓷諧振器的組件,其中,所述固定件通過螺釘固定在蓋板上。
再更進一步的,所述的用于陶瓷諧振器的組件,其中,所述固定件上設置有調頻螺桿,所述調頻螺桿伸入固定件的一端還穿過緩沖墊延伸至產品中,并與產品相配合。
借由上述方案,本實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優點:
本實用新型通過在蓋板上開設第一凹槽,并將第一凹槽的底面為平整的薄片處理,,同時在第一凹槽的周邊也開設有第二凹槽,并與第一凹槽型連通布置,其深度與第一凹槽的深度相等,使第一凹槽的底面在受到固定件擠壓后,能有一定的凸起對產品進行固定,保證對產品的電性能與結構上的可靠性與穩定性,同時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單,便于加工,有效降低了其成本。
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固定件固定后底面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蓋板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方案,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實用新型的選定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
如圖1至圖4所示,一種用于陶瓷諧振器的組件,包括產品放置座1,所述產品放置座1上設置有蓋板2,所述蓋板2的中軸線上開設有第一凹槽21,所述第一凹槽21的底面22平整的薄片設置,所述蓋板2上還開設有若干個第二凹槽23,所述第二凹槽23圍繞在第一凹槽21的周邊,并與第一凹槽21相連通布置,所述第一凹槽21內上設置有與其匹配的固定件4,當固定件4固定在第一凹槽21內時,固定件4下壓第一凹槽21的底面22使第一凹槽21的底面22與產品放置座1內的產品3形成一無縫固定,且第一凹槽21的底面22呈外凸布置。通過底面22的外凸能有效的固定產品在產品放置座1的穩定,使其能保證對產品的電性能與結構上的可靠性與穩定性。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固定件與第一凹槽21的底面22之間還設置有緩沖墊5,通過緩沖墊5能對底面22起到一定的緩沖,使固定件4在壓緊使,不會對底面造成一定的損壞(裂縫)。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第二凹槽23的深度與第一凹槽21的深度相等布置,保證第一凹槽21的底面22具備一定的伸展能力,使其能對產品起到進一步的穩定作用。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第二凹槽23至少設有2個布置在第一凹槽21的周邊,通過開設的第二凹槽23能對底面22起到一定的緩沖。
實施例1
如圖3所示,結合上述的實施例的結構將所述第二凹槽23設置有4個,且圍繞第一凹槽21的周邊,呈對角線布置,且所述固定件4呈十字星結構布置,通過該結構能使第一凹槽21的底面的延展能力得到提高,保證對產品的穩定性。
實施例2
結合上述的實施例的結構將所述第二凹槽23設置有3個,呈等邊三角圍繞第一凹槽21的周邊布置,同樣也能實現對實施例1的效果,在這不再作任何陳述。
結合上述實施例、實施例1及實施例2對所述固定件4通過螺釘固定在蓋板2上。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固定件4上設置有調頻螺桿(未畫出),所述調頻螺桿伸入固定件4的一端還穿過緩沖墊5延伸至產品3中,并與產品3相配合。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安裝時,首先將產品3放置在產品放置座1中,產品3的一端與產品放置座1的底面相接觸,而產品3的另一端與蓋設在產品放置座1上的蓋板2相接觸,接著在蓋板2上的第一凹槽21內一次放置緩沖墊5和固定件4,然后通過螺釘將固定件4固定在蓋板2上,在固定件4在固定完成后,其第一凹槽21上的底面22受到緩沖墊5和固定件4的作用下,使底面22向外凸起,并對產品進行進一步的壓合,提高其產品的穩定性。
而產品3放置在產品放置座1內時,其產品放置座上設置有定位產品的凸起,便于將產品定位及固定。
本實用新型通過在蓋板上開設第一凹槽,并將第一凹槽的底面為平整的薄片處理,同時在第一凹槽的周邊也開設有第二凹槽,并與第一凹槽型連通布置,其深度與第一凹槽的深度相等,使第一凹槽的底面在受到固定件擠壓后,能有一定的凸起對產品進行固定,保證對產品的電性能與結構上的可靠性與穩定性,同時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單,便于加工,有效降低了其成本。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