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蓄電裝置的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9566017閱讀:488來源:國知局
蓄電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具有蓄電元件的蓄電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已知一種具有多個電池單元的電池組(參照專利文獻1)。具體地說,所述電池組具有:在規定方向上層積有多個電池單元的電池層積體、配置在所述電池層積體的層積方向的兩端面的一對端板、通過將一對端板連結起來而一體地連結多個電池單元的連結桿。在該電池組中,在電池層積體與端板之間,即在層積方向上最外側的電池單元與端板之間配置有分離裝置。
[0003]所述端板在與所述電池單元的層積方向正交的平面方向上擴展,使所述分離裝置向所述最外側的電池單元按壓。此時,所述端板在所述平面方向的各位置上,以大致均勻的力,使所述分離裝置向所述最外側的電池單元按壓。
[0004]所述分離裝置具有矩形波狀的剖面形狀。因此,當利用所述端板使所述分離裝置向所述最外側的電池單元按壓時,在所述最外側的電池單元與所述分離裝置之間形成有送風間隙。雖然在使用電池組時會在電池單元中產生熱,但通過使冷卻氣體在所述送風間隙流通,能夠冷卻電池單元。
[0005]如果在所述電池組中各電池單元反復充放電,則收納在所述電池單元的盒體內的電極體膨出,導致該電池單元(盒體)的中央部膨出。如上所述,所述端板在所述平面方向的各位置上,以大致均勻的力,使所述分離裝置向所述最外側的電池單元按壓。因此,如果所述電池單元的中央部膨出,則相對于所述分離裝置的周緣部,所述端板對所述電池單元的按壓力減小,容易使在所述送風間隙流通的冷卻氣體向外部泄漏。
[0006]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123905號公報
[0007]目前,已知一種具有電池單元的車輛用電源裝置(參照日本特開2010-170870號公報),具體地說,所述電源裝置具有:排列的多個電池單元、夾著多個所述電池單元的一對端板。通過在一對所述端板上分別形成用來將該蓄電裝置固定在車輛等上的結構、用來確保該端板強度的肋部等,在該端板的表面形成凹凸(即凹部與凸部)。
[0008]如果在端板的表面形成凹部,則在使用電源裝置時等,在端板的表面結露等而生成的水會積存在該凹部。
[0009]因此,需要一種難以在終端部件的凹部積水的蓄電裝置。
[0010]目前,已知一種具有電池單元、搭載在汽車等上的蓄電裝置(參照日本特開2008-130374號公報)。具體地說,所述蓄電裝置具有:排列的多個電池單元、夾著多個所述電池單元的一對端板。所述一對端板分別為樹脂制的板狀部件。在所述蓄電裝置中,增大板厚來確保所述端板的強度,由此而牢固地固定多個所述電池單元彼此。
[0011]近年來,需要蓄電裝置的小型化。因此,如果如所述蓄電裝置那樣,通過增大所述端板的板厚來確保強度,則所述蓄電裝置將大型化。因此,考慮通過由金屬板等構成所述端板,來確保強度,并減小該端板的厚度。在該情況下,例如通過在所述金屬制端板的、按壓所述電池單元的部位的周圍設置肋部等突出部,能夠在板厚減小的端板上確保足夠的強度。
[0012]但是,由于所述突出部突出的方向,該突出部的前端有時容易與所述電池單元、配置于端板周圍的部件等接觸。在該情況下,由于向所述蓄電裝置施加外力、振動等,所述突出部的前端與所述蓄電元件、所述部件等將發生接觸,由此,在所述蓄電元件、所述部件等上會產生傷痕等。
[0013]因此,需要一種具有設有突出部的終端部件的、且所述突出部與蓄電元件和配置在該終端部件周圍的部件難以接觸的蓄電裝置。

【發明內容】

[0014]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冷卻流體難以從形成于外部隔離物與蓄電元件之間的通風通路向外部泄漏的蓄電裝置。并且該蓄電裝置難以在終端部件的凹部積水。并且該蓄電裝置具有設有突出部的終端部件,且所述突出部與蓄電元件和配置在該終端部件周圍的部件難以接觸。
[0015]本發明的蓄電裝置具有:至少一個蓄電元件;
[0016]在第一方向上與所述蓄電元件相鄰的外部隔離物;
[0017]在與所述蓄電元件之間隔著所述外部隔離物而配置的終端部件,
[0018]所述外部隔離物具有:沿所述相鄰的蓄電元件擴展且在與該蓄電元件之間形成冷卻流體可流通的通風通路的基部、通過從所述基部突出而與所述蓄電元件抵接來防止冷卻流體從所述通風通路泄漏的密封部,
[0019]所述終端部件具有設置于與所述密封部對應的位置上、且經由所述基部向所述蓄電元件按壓所述密封部的按壓部。
[0020]通過該結構,因為通過按壓部局部(即外部隔離物中只與密封部對應的部位)按壓外部隔離物,使密封部向蓄電元件按壓,所以,即使因蓄電元件的變形等導致外部隔離物發生變形、外部隔離物相對于終端部件的姿勢發生改變等,與在沿著蓄電元件的方向的各位置上、以大致均勻的力將外部隔離物向該蓄電元件按壓的終端部件相比,能夠向密封部施加足夠的按壓力,由此,冷卻流體難以從通風通路泄漏。
[0021]在該情況下,所述按壓部優選沿所述基部擴展且包括所述終端部件的端緣。
[0022]通過該結構,因為按壓部設置于終端部件的周緣部(包括端緣的部位),所以,能夠在蓄電元件與外部隔離物的對置面的周緣部設有該按壓部與外部隔離物的密封部,由此,能夠抑制因反復充放電導致的蓄電元件(所述對置面)中央部膨出對按壓部和密封部的影響。因此,在產生所述膨出時,密封部也能夠通過來自按壓部的按壓力與蓄電元件充分地緊密接觸,其結果為,冷卻流體難以從通風通路泄漏。
[0023]在所述蓄電裝置中,優選所述外部隔離物具有從所述基部的、與所述密封部對應的位置向所述按壓部突出的突部。
[0024]通過該結構,因為向設置于基部的、與密封部對應的位置上的突部施加按壓力,所以,能夠向密封部有效地傳遞按壓力,由此,使密封部與蓄電元件充分地緊密接觸,使冷卻流體更難以從通風通路泄漏。
[0025]在該情況下,所述按壓部具有與所述基部對置且與所述突部所接觸的對置面,
[0026]更優選所述突部與所述按壓部的接觸面積小于所述對置面的面積。
[0027]通過該結構,因為能夠進一步抑制外部隔離物與按壓部的接觸面積,所以,能夠進一步控制蓄電元件的變形等對密封部與按壓部的影響,由此,即使在蓄電元件上產生變形等,也能夠維持密封部與蓄電元件的充分的緊密接觸,使冷卻流體難以從通風通路泄漏。
[0028]在所述蓄電裝置中,所述密封部和所述按壓部可以在所述通風通路中的冷卻流體的流通方向上延伸。
[0029]通過該結構,能夠防止冷卻流體經過通風通路在所述流通方向上的整體而向外部泄漏。
[0030]在所述蓄電裝置中,所述終端部件可以具有:沿所述基部擴展的主體、支承所述按壓部且從所述主體向所述外部隔離物延伸的支承部。
[0031]通過該結構,因為從沿基部擴展的主體向支承部相對于該主體交叉的方向上延伸,所以,終端部件的剛性提高。
[0032]在該情況下,所述按壓部可以從所述支承部的前端向所述基部的周緣延伸。
[0033]通過該結構,即使密封部設置在基部的周緣部,終端部件也不會從外部隔離物的周緣露出,能夠通過按壓部按壓密封部。因此,不會增大蓄電裝置,能夠在蓄電元件的、與外部隔離物的對置面的周緣部上使該蓄電元件與密封部牢固地緊密接觸,由此,能夠防止冷卻流體從通風通路向外部泄漏,并且能夠增大與所述對置面連接的通風通路的配置(形成)區域。其結果為,能夠防止蓄電裝置大型化,并且能夠謀求提高蓄電元件的冷卻效率。
[0034](1)蓄電裝置具有:至少一個蓄電元件;
[0035]與所述蓄電元件并列配置的終端部件;
[0036]所述終端部件在與所述蓄電元件對置的第一面和與該第一面相反一側的第二面的至少一面上,具有在水平或大致水平方向上開口的凹部;
[0037]所述凹部在該凹部的下緣部具有朝向外部的前端向下的傾斜面。
[0038]通過該結構,在凹部內結露而生成的水、在終端部件的其他部位(除凹部以外的部位)上結露而生成進入凹部的水通過傾斜面,能夠從該凹部的下緣部向外部排出,因而難以積存在該凹部內。
[0039](2)在所述(1)的蓄電裝置中,所述凹部設置在所述終端部件的第二面;
[0040]所述終端部件具有與固定該蓄電裝置的部件抵接的抵接部;
[0041]所述抵接部優選具有在安裝所述固定的部件時、在該固定的部件與所述終端部件的所述凹部的開口緣之間能夠形成間隙的形狀。
[0042]通過該結構,即使在蓄電裝置上安裝所述固定的部件而使抵接部與所固定的部件抵接,也能夠在凹部的開口緣與固定的部件之間形成間隙,所以,凹部內的水(因結露等而生成的水)不會封在凹部中,而能夠從所述間隙向凹部的外部排出。
[0043](3)在所述(2)的蓄電裝置中,所述抵接部可以比所述凹部的開口緣更突出。
[0044]通過該結構,通過設有比所述開口緣更突出的部位這樣簡單的結構,在蓄電裝置安裝所述固定的部件時,在凹部的開口緣與固定的部件之間,能夠形成符合抵接部突出于開口緣的的突出量的間隙。由此,凹部內的水(因結露而生成的水)不會封入凹部,而能夠從所述間隙向凹部的外部排出。
[0045](4)在所述⑵或(3)的蓄電裝置中,所述抵接部可以從所述凹部內突出。
[0046]這樣,通過使抵接部從凹部內突出,在終端部件上可以不必確保用來在凹部的外側設置該抵接部的空間,由此,能夠謀求終端部件的小型化。
[0047](5)在所述(1)?(4)中的任一蓄電裝置中,所述凹部具有沿所述蓄電元件擴展的立起面;
[0048]所述傾斜面可以從所述立起面的下緣延伸。
[0049]通過該結構,在凹部內因結露等而生成的水容易經過立起面流至該立起面的下緣、即凹部的下緣部。因此,能夠更可靠地排出在凹部內因結露等而生成的水。
[0050](6)蓄電裝置具有:至少一個蓄電元件;
[0051]與所述蓄電元件并列配置的終端部件;
[0052]所述終端部件具有在與所述蓄電元件對置的第一面和與該第一面相反一側的第二面的至少一個面上開口的凹部;
[0053]所述凹部的開口緣部在周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區域可以為向隨著朝向開口方向、該開口增大的方向傾斜的傾斜面。
[0054]通過該結構,凹部的開口方向為水平或大致水平方向,且以成為所述傾斜面的區域位于下部的姿勢配置蓄電裝置,由此,在凹部內因結露而生成的水、在終端部件的其他部位(除凹部以外的部位)結露而進入凹部的水能夠經過該凹部下部的傾斜面從凹部排出,所以,難以積存在該凹部內。
[0055](7)蓄電裝置具有:至少一個蓄電元件;
[0056]與所述蓄電元件并列配置的終端部件;
[0057]所述終端部件具有規定從與所述蓄電元件對置的第一面貫通至與該第一面相反一側的第二面的貫通孔的內周面;
[0058]所述內周面在周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區域可以為向隨著從該貫通孔的一個開口朝向另一個開口、該貫通孔增大的方向傾斜的傾斜面。
[0059]通過該結構,貫通方向為水平或大致水平方向,且以在內周面上成為所述傾斜面的區域位于下部的姿勢配置蓄電裝置,由此,在內周面
當前第1頁1 2 3 4 5 6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