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電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設及一種具備蓄電元件的蓄電裝置。
【背景技術】 陽〇〇引在電動車中,由于需要容量大的電源,因此使用了具備多個電池單元的電池組件。
[0003]運種電池組件具備沿一個方向排列的多個電池單元、在一個方向上分別配置于相 鄰的兩個電池單元之間的多個分隔件、W及配置在一個方向上的多個電池單元的外側的一 對端部用的分隔件(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0004] 而且,該電池組件構成為,通過使冷卻介質在各電池單元彼此的間隙流動,能夠將 各電池單元冷卻。更具體地進行說明。在運種電池組件中,各分隔件沿電池單元的寬度方 向開設的切口部。因此,關于運種電池組件,使冷卻介質通過各分隔件的切口部內,從而能 夠冷卻各電池單元。
[0005]然而,所述電池組件的各分隔件的切口部形成為一致。因此,通過所述電池組件的 各分隔件的切口部內的冷卻介質的溫度有時不均。在該情況下,各電池單元與溫度不同的 冷卻介質進行熱交換。因此,在所述電池組件中,各電池單元的溫度有時不均。
[0006]例如,所述電池組件有時W從配置在一個方向上的一個端部的周圍的供給裝置供 給冷卻介質、從配置在一個方向上的另一個端部的周圍的排出裝置排出冷卻介質的狀態被 使用。
[0007]在該情況下,若供給裝置、排出裝置的溫度升高,則該供給裝置的熱量傳遞至在電 池組件的一個端部的周圍流動的冷卻介質,該排出裝置的熱量傳遞至電池組件的另一個端 部的周圍的冷卻介質。因此,通過所述一對端部用的分隔件的各自的切口部內的冷卻介質 的溫度變得比通過所述在一個方向上分別配置于相鄰的兩個電池單元之間的多個分隔件 的切口部內的冷卻介質的溫度高。
[0008]目P,將分別冷卻多個電池單元中的、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兩端的電池單元的冷 卻介質的溫度變得比分別冷卻多個電池單元中的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兩端的之間的電 池單元的冷卻介質的溫度高。
[0009] 因此,在所述電池組件中,多個電池單元中的在一個方向上配置于兩端的電池單 元的各自的溫度有時變得比其他電池單元的溫度高,各蓄電元件的溫度不均。
[0010] 現有技術文獻
[0011] 專利文獻
[0012]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14 - 36001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13] 因此,本發明鑒于上述問題,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抑制在一個方向上配置于兩 端的電池單元溫度升高的蓄電裝置。
[0014] 本發明的蓄電裝置具備:
[0015] 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個蓄電元件;
[0016] 內部分隔件,其配置于多個所述蓄電元件之間;
[0017] 外部分隔件,其配置于多個所述蓄電元件的端部;
[0018] 所述內部分隔件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鄰的蓄電元件一起形成內部通風路,
[0019] 所述外部分隔件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鄰的蓄電元件一起形成外部通風路,
[0020] 在將多個所述蓄電元件中的、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兩端的一對蓄電元件的熱傳 遞量且是相對于在所述內部通風路W及所述外部通風路中流通的流體的所述蓄電元件的 熱傳遞量的平均值設為q。、并將配置于所述兩端之間的多個蓄電元件的熱傳遞量且是相對 于在所述內部通風路中流通的流體的所述蓄電元件的熱傳遞量的平均值設為(11時,滿足 QcZQi〉1的關系。
[0021] 根據該結構,多個蓄電元件中的、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兩端的蓄電元件的熱交 換效率比配置于該兩端之間的蓄電元件的熱交換效率高。因此,關于蓄電裝置,多個蓄電元 件中的、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兩端的蓄電元件比配置于該兩端之間的蓄電元件更容易散 熱。
[0022] 因此,關于所述蓄電裝置,能夠抑制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兩端的蓄電元件的溫 度比配置于該兩端之間的蓄電元件的溫度高。
[0023] 另外,作為本發明的一方式,也可W是,
[0024] 所述外部通風路的與所述流體流通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的面積比所述內 部通風路的與所述流體流通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的面積大。
[0025] 運樣,相比于內部通風路,外部通風路能夠使更多的流體流通。因此,多個蓄電元 件中的、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兩端的蓄電元件分別相比于配置于該兩端之間的蓄電元 件,被更多的流體冷卻。
[00%] 因此,關于所述蓄電裝置,能夠抑制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兩端的各蓄電元件的 溫度比配置于該兩端之間的各蓄電元件的溫度高。
[0027] 在該情況下,也可W是,
[0028] 所述外部通風路中的所述蓄電元件的冷卻面積比所述內部通風路中的所述蓄電 元件的冷卻面積大。
[0029] 運樣,相比于內部通風路,外部通風路能夠使更多的流體與蓄電元件接觸。因此, 關于上述蓄電裝置,能夠抑制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兩端的各蓄電元件的溫度比配置于所 述第一方向的兩端之間的各蓄電元件的溫度高。
[0030] 作為本發明的其他方式,也可W是,
[0031] 所述外部分隔件包含W夾住第一方向上的多個所述蓄電元件的兩端的方式配置 的一對外部分隔件,
[0032] 所述內部分隔件包含分別配置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鄰的蓄電元件之間的多個 內部分隔件,
[0033] 利用多個所述內部分隔件形成的各個內部通風路的、與所述流體流通的方向正交 的方向上的截面的面積相同或者大致相同,
[0034] 利用一對所述外部分隔件形成的各個外部通風路的、與所述流體流通的方向正交 的方向上的截面的面積比所述內部通風路中的與所述流體流通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 面的面積大。
[0035] 運樣,能夠使多個蓄電元件中的、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兩端的蓄電元件的熱交 換率比配置于該兩端之間的蓄電元件的熱交換效率高。因此,關于所述蓄電裝置,能夠抑制 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兩端的蓄電元件的溫度比配置于該兩端之間的蓄電元件的溫度高。 另外,關于所述蓄電裝置,通過僅使外部分隔件的外部通風路的截面積變化,就能夠使熱傳 遞量變化。
[0036] 作為本發明的另一方式,也可W是,
[0037] 所述外部分隔件具有相對部和多個接觸部,該相對部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鄰的 蓄電元件隔開間隔地配置,多個接觸部從該相對部朝向該蓄電元件延伸,
[003引所述內部分隔件具有:多個抵接部,其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鄰的蓄電元件而形 成,并抵接于該蓄電元件;多個連設部,其將多個該抵接部之間相連;
[0039] 在沿所述第一方向觀察時,所述外部分隔件的多個所述接觸部配置于與所述內部 分隔件的多個所述連設部重疊的位置。
[0040] 運樣,成為所述外部分隔件的多個接觸部分別與所述內部分隔件的多個連設部在 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列的狀態。目P,能夠使所述外部分隔件的多個接觸部排列的間隔、W及內 部分隔件的多個所述連設部排列的間隔一致或者大致一致。
[0041] 因此,各外部分隔件W及各內部分隔件針對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鄰的結構能夠高 效地傳遞負載。
[0042] 另外,本發明的另一蓄電裝置具備:
[0043] 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個蓄電元件;
[0044] 內部分隔件,其配置于多個所述蓄電元件之間; W45] 外部分隔件,其配置于多個所述蓄電元件的端部;
[0046] 所述內部分隔件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鄰的蓄電元件一起形成內部通風路,
[0047] 所述外部分隔件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鄰的蓄電元件一起形成外部通風路,
[0048] 在將多個所述蓄電元件中的、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兩端的一對蓄電元件的冷卻 面積的平均值設為A。、并將配置于該一對蓄電元件之間的多個蓄電元件的冷卻面積的平均 值設為Ai、并將與所述一對蓄電元件相鄰的所述外部通風路及所述內部通風路的截面積的 平均值設為a。、并將與配置于所述一對蓄電元件之間的多個蓄電元件相鄰的內部通風路的 截面積的平均值設為ai時,滿足A。XA,X_^的關系。
[0049] 根據該結構,相比于內部通風路,外部通風路能夠使更多的流體流通。由此,多個 蓄電元件中的、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兩端的蓄電元件的熱交換效率比配置于該兩端之間 的蓄電元件的熱交換效率高。因此,關于蓄電裝置,多個蓄電元件中的、配置于所述第一方 向的兩端的蓄電元件比配置于該兩端之間的蓄電元件更容易散熱。
[0050] 因此,關于所述蓄電裝置,能夠抑制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兩端的蓄電元件的溫 度比配置于該兩端之間的蓄電元件的溫度高。
[0051] W上,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可抑制配置于一個方向上的兩端的電池單元溫 度升高的蓄電裝置。
【附圖說明】
[0052] 圖1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蓄電裝置的立體圖。
[0053] 圖2是該實施方式的蓄電裝置的蓄電元件的立體圖。
[0054] 圖3是該實施方式的蓄電裝置的蓄電元件的主視圖。
[0055] 圖4是該實施方式的蓄電裝置的立體圖。
[0056] 圖5是該實施方式的蓄電裝置的內部分隔件、外部分隔件W及蓄電元件的立體 圖。
[0057] 圖6是該實施方式的蓄電裝置的剖視圖。
[0058]圖7是本發明的實施例1、2中的蓄電元件的冷卻面積的說明圖。
[0059] 圖8是本發明的實施例1、2中的通風路的截面積的說明圖。
[0060] 圖9是本發明的實施例1、2中的各蓄電元件的溫度的測定結果的圖。
[0061] 圖10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蓄電裝置的外部分隔件的立體圖。
[0062] 圖11是該實施方式的蓄電裝置的外部分隔件的立體圖。
[0063] 圖12是該實施方式的蓄電裝置的外部分隔件的剖視圖。
[0064] 圖13是該實施方式的蓄電裝置的一部分的剖視圖。 陽0化]圖14是W往的蓄電裝置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66] W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蓄電裝置的一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本實施方式的 各構成部件的名稱是本實施方式中的各構成部件的名稱,有時與【背景技術】中的各構成部件 的名稱不同。
[0067] 如圖1所示,蓄電裝置具備蓄電元件1、與該蓄電元件1相鄰的分隔件2、W及將蓄 電元件1W及分隔件2合并為一地保持的保持部件3。保持部件3利用導電材料成形。伴 隨于此,蓄電裝置具備配置于蓄電元件1與保持部件3之間的絕緣體4。 W側如圖2W及圖3所示,蓄電元件1具備包含正極W及負極的電極體、收納電極體的 殼體10、W及配置在殼體10的外表面上的一對外部端子11。
[0069] 殼體10具有:殼體主體100,其具有開口;蓋板101,其是關閉殼體主體100的開口 的蓋板101,并在外表面上配置有一對外部端子11。
[0070] 殼體主體100具備封閉部IOOa(參照圖3)與筒狀的主體部10化,該主體部10化 W包圍該封閉部IOOa的方式連接于該封閉部IOOa的周緣。
[0071] 主體部1〇化具備隔開間隔而彼此相對的一對第一壁100c、W及隔著一對第一壁 IOOc而彼此相對的一對第二壁lOOd。
[0072]第一壁IOOcW及第二壁IOOd分別形成為矩形狀。目P,第一壁IOOcW及第二壁 IOOd各自的表面是平坦面,并形成四邊形狀的區域。第一壁IOOcW及第二壁IOOdW使彼 此的端緣對接的狀態相鄰地配置。伴隨于此,相鄰的第一壁IOOc的端緣W及第二壁IOOd 的端緣相互在整個長度上相連接。由此,主體部1〇化形成為方筒狀。主體部1〇化的一端 被封閉部1OOa封閉。與此相對,主體部10化的另一端開口,并被蓋板101封閉。
[0073] 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壁IOOc的表面積比第二壁IOOd的表面積寬。伴隨于此,主 體部10化形成為扁平方筒狀。
[0074] 本實施方式的蓄電裝置具備多個蓄電元件1。多個蓄電元件I分別沿一個方向排 列。在本實施方式中,多個蓄電元件1分別朝向一個方向排列殼體10的第一壁100c。蓄電 裝置具備將相鄰的兩個蓄電元件1的外部端子11相互電連接的母線。
[007引此外,在W下的說明中,為了方便,將蓄電元件1的排列方向(第一方向)稱作X軸 方向。另外,將與蓄電元件1的排列方向狂軸方向)正交的兩軸方向中的一個方向(第二 方向)稱作Y軸方向,將剩余的一個方向(第=方向)稱作Z軸方向。伴隨于此,在各附圖 中,輔助地圖示了與X軸方向、Y軸方向、W及Z軸方向的各個對應的正交=軸(坐標軸)。
[0076] 分隔件2具有絕緣性。分隔件2具有與蓄電元件1的殼體10(主體部10化的第 一壁IOOc)相鄰的基底、W及與該基底相鄰并防止蓄電元件1的位置偏移的限制部。而且, 分隔件2具有與在X軸方向上相鄰的蓄電元件1一起形成通風路的風路形成部。
[0077] 更具體地說明分隔件2。蓄電裝置如所述那樣具備多個蓄電元件1。因此,蓄電裝 置具備在X軸方向上分別與多個蓄電元件1相鄰地配置的多個分隔件2。伴隨于此,如圖4 所示,蓄電裝置具備兩種分隔件2 (2A、2B)。即,蓄電裝置具備分別配置于相鄰的兩個蓄電元 件1之間的分隔件(W下,稱作內部分隔件)2A、W及W在X軸方向上夾著多個蓄電元件1 的兩端的方式配置的分隔件(W下稱作外部分隔件)2B來作為分隔件2。
[007引首先,對內部分隔件2A進行說明。如圖5所示,內部分隔件2A具有與蓄電元件 1 (殼體主體100的第一壁IOOc)相鄰的基底20A、W及與該基底20A相鄰并防止兩個蓄電 元件1的位置偏移的限制部21A。
[0079] 內部分隔件2A的基底20A被兩個蓄電元件1夾住。因此,內部分隔件2A的基底 20A具有與相鄰的兩個蓄電元件1中的一個蓄電元件1相對的第一面、W及作為與該第一面 相反的一側且與兩個蓄電元件1中的另一個蓄電元件1相對的第二面。
[0080] 內部分隔件2A的基底20A具有配置于與蓄電元件1的蓋板101對應的位置的第 一端、W及作為與該第一端相反的一側且配置于與蓄電元件1的封閉部IOOa對應的位置的 第二端。另外,內部分隔件2A的基底20A具有配置于與蓄電元件1的一個第二壁IOOd對 應的位置的第=端、W及作為與該第=端相反的一側且配置于與蓄電元件1的另一個第二 壁IOOd對應的位置的第四端。
[0081] 內部分隔件2A的基底20A具有作為將該基底20A的第一端與第S端連接的部分 的第一角部、W及作為將第一端與第四端連接的部分的第二角部。另外,內部分隔件2A的 基底20A具有作為將第二端與第=端連接的部分的第=角部、W及作為將第二端與第四端 分別連接的部分的第四角部。
[0082] 此外,內部分隔件2A的基底20A的第一端W及第二端沿Y軸方向延伸。而且,內 部分隔件2A的基底20A的第S端W及第四端沿Z軸方向延伸。因此,內部分隔件2A的基 底20A形成為大致矩形狀。另外,內部分隔件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