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光伏領域,特別是涉及光伏雙玻組件安裝結構及系統。
背景技術:
本實用新型所屬光伏組件產品設計、制造及系統安裝領域。
光伏雙玻組件由于具有更高可靠性及抗PID(Potential induced Degradation,電位誘發衰減測試)性能,越來越受到電站客戶的青睞。
現有的技術中對光伏雙玻組件固定一般具有壓塊安裝方式、掛鉤安裝方式等,利用上述壓塊安裝方式對光伏雙玻組件進行固定安裝速度較慢,耗費人力較多,且若其中一個壓塊失效時,對整個光伏雙玻組件的整體穩定性具有較大影響。利用上述掛鉤安裝方式對光伏雙玻組件固定時,掛鉤的可靠性不穩定,也會對整個光伏雙玻組件的整體穩定性造成一定的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針對上述光伏雙玻組件安裝速度較慢、耗費人力較多,且結構不穩定的問題,提供一種安裝速度快,耗費人力較少且結構穩定的光伏雙玻組件安裝結構及系統。
一種光伏雙玻組件安裝結構,包括:
光伏雙玻組件;
固定于光伏雙玻組件背面的第一安裝組件,所述第一安裝組件部分凸出于光伏雙玻組件的一側邊;
固定于所述光伏雙玻組件的定位掛鉤,用于使光伏雙玻組件定位于安裝現場的支撐梁上。
上述光伏雙玻組件安裝結構到達安裝現場后,利用上述定位掛鉤將光伏雙玻組件快速地定位在安裝現場的支撐梁上,這樣工作人員便無需時刻把持光伏雙玻組件,減少了工作人員的人力損耗,便于工作人員安裝。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定位掛鉤的數量為兩個,并呈上下排列固定于光伏雙玻組件的背面,所述定位掛鉤的位置與所述支撐梁的位置匹配。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定位掛鉤呈“Γ”型結構。
一種光伏雙玻組件安裝系統,包括:
以上所述的光伏雙玻組件安裝結構;
支撐梁;
第二安裝組件,用以將所述第一安裝組件壓合于所述支撐梁上。
上述了一種光伏雙玻組件安裝系統通過上述光伏雙玻組件安裝結構的定位掛鉤、第一安裝組件與第二安裝組件、支撐梁之間的相互配合,通過第二安裝組件將第一安裝組件壓合在支撐梁上,工作人員可快速、穩定地完成對光伏雙玻組件的安裝,且通過該光伏雙玻組件安裝結構對光伏雙玻組件安裝耗費人力安裝的成本較少。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支撐梁的數量為兩個,分別上下并列排布。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定位掛鉤用于與支撐梁接觸一側的寬度與所述支撐梁的寬度相匹配。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安裝組件包括:
本體,具有安裝孔;
穿過所述安裝孔的固定螺絲,用以將所述第一安裝組件部分凸出于光伏雙玻組件的一側壓合于所述本體與所述支撐梁之間。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安裝組件還包括位于固定螺絲一端的限位塊,所述支撐梁具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塊位于限位槽內,并通過所述固定螺絲緊固,使所述第一安裝組件部分凸出于光伏雙玻組件的一側壓合于所述本體與所述支撐梁之間。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安裝組件還包括:
設置于所述本體的用以接觸第一安裝組件一側的緩沖板。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固定于每兩相鄰光伏雙玻組件的一對第一安裝組件同時被所述第二安裝組件壓合于所述支撐梁上。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安裝組件貼合于光伏雙玻組件的背面。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優選實施方式的光伏雙玻組件安裝系統整體結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優選實施方式的光伏雙玻組件安裝系統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優選實施方式中的光伏雙玻組件安裝結構的定位掛鉤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優選實施方式中的光伏雙玻組件安裝結構的第一安裝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一優選實施方式中的光伏雙玻組件安裝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一優選實施方式中的光伏雙玻組件安裝系統的第二安裝組件的第一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一優選實施方式中的光伏雙玻組件安裝系統的第二安裝組件的第二結構示意圖;
圖8位本實用新型的圖1中A處局部放大圖;
圖9位本實用新型的圖2中B處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結合圖1及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一優選實施方式公開了一種光伏雙玻組件安裝系統100,該光伏雙玻組件安裝系統100包括光伏雙玻組件安裝結構、第二安裝組件130及支撐梁140。
具體地,結合圖3及圖5所示,上述光伏雙玻組件安裝結構包括光伏雙玻組件10、定位掛鉤110及第一安裝組件120,其中定位掛鉤110固定于光伏雙玻組件10的背面的定位掛鉤110,光伏雙玻組件10通過所述定位掛鉤110定位于所述支撐梁140上。更詳細地說,該定位掛鉤110包括第一側邊111、第二側邊112及第三側邊113,該第一側邊111、第二側邊112及第三側邊113形成“Γ”型結構,第二側邊112位于上述第一側邊111及第三側邊113之間,且第一側邊111的長度大于第二側邊113的長度。工作人員將上述定位掛鉤110的第一側邊固定在光伏雙玻組件10的背面,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述定位掛鉤110的數量為兩個,并呈上下并列排列固定在光伏雙玻組件10的背面。與其對應地,上述支撐梁140的數量也為兩個,且同樣呈上下并列排列。上述定位掛鉤110固定于上述光伏雙玻組件10的背面的位置與上述支撐梁140的位置相對應,使上述兩個定位掛鉤110能夠同時分別定位在對應的支撐梁140上。
本實施方式中,上述定位掛鉤110是利用固定膠體等物質通過貼合的方式,將上述定位掛鉤110的第一側邊111固定在光伏雙玻組件10的背面,但本實用新型對此不作限定。
為了使上述定位掛鉤110更牢固地定位在上述支撐梁140上,上述定位掛鉤110的第一側邊111與第三側邊113內側面之間的距離,與上述支撐梁140的寬度相匹配,這樣,上述定位掛鉤110的第一側邊111與第三側邊113剛好卡合在上述支撐梁140上,而不會隨意的晃動。
結合圖4及圖5所示,上述光伏雙玻組件安裝結構的第一安裝組件120也固定在上述光伏雙玻組件10的背面,且第一安裝組件120的部分凸出于上述光伏雙玻組件10的一側。更詳細地說,上述第一安裝組件120包括接觸部121、外凸部123及止擋件122,該接觸部121與外凸部123相鄰設置,并且兩者位于同一平面,止擋件122位于上述接觸部121與外凸部123之間,接觸部121與上述光伏雙玻組件10的背面接觸,且止擋件122與上述光伏雙玻組件10的一側的側邊接觸,這樣,便使上述外凸部123外露在光伏雙玻組件10的一側。
本實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安裝組件120是利用固定膠體等物質通過貼合的方式,將上述第一安裝組件120的接觸部121固定在光伏雙玻組件10的背面,但本實用新型對此不作限定。
一般地,每一光伏雙玻組件10設置有四個上述第一安裝組件120,該四個第一安裝組件120分別對稱設置在光伏雙玻組件10的相對兩側,每一側分別設置兩個第一安裝組件120,這樣,第一安裝組件120配合第二安裝組件130可將光伏雙玻組件10安裝地更穩固。
結合圖6及圖7所示,上述光伏雙玻組件安裝系統100的第二安裝組件130將已經固定在上述光伏雙玻組件10上的第一安裝組件120壓合在支撐梁140上。詳細地說,上述第二安裝組件130包括本體131、固定螺絲132以及限位塊134,該本體131具有安裝孔,該安裝孔貫穿上述本體131,上述固定螺絲132穿過該安裝孔,在固定螺絲132的一端設置由限位塊134,該限位塊134與該固定螺絲132固定連接,一般地,該限位塊134與上述固定螺絲132一體成型。
上述第二安裝組件130通過旋轉固定螺絲132可改變本體131與限位塊134之間的距離,而上述限位塊134是限位在上述支撐梁140內的,這樣便可實現通過旋轉固定螺絲132改變本體131與上述支撐梁140之間的距離,進而將位于上述本體131與支撐梁140之間的外凸于光伏雙玻組件10一側的第一安裝組件120的外凸部123進行壓合固定,從而實現固定光伏雙玻組件10的目的。
上述第二安裝組件130還包括緩沖板133,緩沖板133設置在上述本體131用以接觸第一安裝組件的一側。這樣,上述第二安裝組件130將上述第一安裝組件120的外凸部123固定在上述支撐梁140上的同時,保證了第一安裝組件120不會因壓合應力的作用而受到損壞,同時,也增大了第二安裝組件130與第一安裝組件120之間的摩擦力,避免了兩者之間的相對滑動。
如圖8所示,與上述第二安裝組件130的限位塊134相對應的,上述支撐梁140包括限位槽141,該限位槽141的形狀與上述限位塊134的形狀相匹配,當該限位塊134位于該限位槽141內后,限位槽141便限制該限位塊134徑向移動。如圖9所示,這樣,上述第二安裝組件130只需將第一安裝組件120壓合在支撐梁140,便可完成對第一安裝組件120的固定。
再結合圖1、圖2所示,固定在每兩相鄰光伏雙玻組件10的一對第一安裝組件120同時被一個第二安裝組件130壓合在支撐梁140上。換言之,每相鄰的兩個光伏雙玻組件10共用一個上述第二安裝組件130,這樣光伏雙玻組件10達到良好的固定效果的同時,也減少了固定結構的材料成本。
工作人員在生產完光伏雙玻組件10后,在出廠前將上述第一安裝組件130及定位掛鉤110固定在上述光伏雙玻組件10的背面,形成以上所述的光伏雙玻組件安裝結構,待上述光伏雙玻組件安裝結構達到安裝現場后,工作人員首先完成對上述支撐梁140的固定,再將上述已經固定在光伏雙玻組件10背面的定位掛鉤110定位在上述支撐梁140上,待上述光伏雙玻組件10掛在上述支撐梁140上后,工作人員便無需時刻把持光伏雙玻組件10,進而可以解放雙手完成下一步動作。接著,工作人員利用第二安裝組件130將第一安裝組件120壓合在支撐梁140的表面,這樣,便可完全固定住上述第一安裝組件120,由于此時的第一安裝組件120已被工作人員固定在光伏雙玻組件10的背面,進而工作人員便完成對上述光伏雙玻組件10的固定。
上述光伏雙玻組件安裝結構到達安裝現場后,利用上述定位掛鉤110將光伏雙玻組件快速地定位在安裝現場的支撐梁140上,這樣工作人員便無需時刻把持光伏雙玻組件,減少了工作人員的人力損耗,便于工作人員安裝。
上述了一種光伏雙玻組件安裝系統100通過上述光伏雙玻組件安裝結構的定位掛鉤110、第一安裝組件120與第二安裝組件130、支撐梁140之間的相互配合,通過第二安裝組件130將第一安裝組件120壓合在支撐梁140上,工作人員可快速、穩定地完成對光伏雙玻組件的安裝,且通過該光伏雙玻組件安裝結構對光伏雙玻組件安裝耗費人力安裝的成本較少。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