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熱壓成型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與熱壓成型機有關,更詳而言之,涉及具有提升活動模具移動速度、以及提升操作方便性等技術特征的熱壓成型機。
背景技術:
傳統的油壓機大致包含四支立導桿固定于機臺,其頂端設一固定座;一可沿著該立導桿往復移動的活動座。該固定座與活動座的相對面設有上模具及下模具。油壓系統控制該活動座沿著該立導桿移動進行開、合模。
控制該活動座往復移動的油壓系統通常配設復雜的進、泄油裝置及管路,而且繁復的油路控制反而使油的流動速度受到限制,這個問題會影響開、合模的速度。
公知熱壓成型機以四支立導桿作為支持固定式上模具與活動式下模具的主要結構,且活動式下模具更以該立導桿為軌道順其移行,惟各導桿單獨受力,易有受力不均或變形等問題,此問題會影響開、合模的移動以及穩定性。
受限于固定式上模具及活動式下模具的位置,操作者必需在上模具與下模具之間的有限空間中進行取料以及清理模具,相當不方便。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公知熱壓成型機具有繁復油路控制影響開合模速度、各導桿單獨受力易變形、以及取料以及清理模具不方便等問題,提出一具體解決方案。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一種熱壓成型機,其特征在于一機臺,其下具有一內注有預定油量的油箱;二側板,固定在該機臺的相對位置,其頂端共同固定有一上座;一主油壓系統,固定在該機臺并浸設于該油箱內,一用于控制該油箱與該主油壓系統內部的油液通斷的控制閥,固定在主油壓缸座上;該主油壓系統還具有一通過加壓裝置將該油箱內的油加壓注入該主油壓系統內部的通路;一受該主油壓系統控制而可升降移動的下模座,位于模具空間內;
一上模座,與該下模座同軸相對地位于該上座下方;一通過一中模升降機構控制而可升降移動的中模座,與該上、下模座同軸相對地位于該上、下模座之間。
實用新型進步效果本實用新型達成的目的及功效之一,系控制下模座升降移動的主油壓系統系浸設在油箱內,以上述的控制閥控制主油壓系統內部的油液與油箱內的油液通斷。與先前技術的管路式進、泄油裝置相較,本實用新型未采用管路設計,因此油液流動速度不受管徑所限制,油液于主油壓系統與油箱內進出流動速度以及下模座的升降速度均得以提升。
本實用新型達成的目的及功效之一,系以二側板固定于機臺以及上座,以二實板結體增加強度以及受力面積。與先前四支導桿做為定位固定模具以及供活動模具順沿移動的技術相較,本實用新型實板結構的二側板穩定性較四支導桿為強,受力面積相對較大,能更穩定本實用新型的上模座,并使本實用新型中模座能穩定地升降移動,可提升開、合模動作的穩定性。
本實用新型達成的目的及功效之三,系下模座及中模座各受一下模平移機構及中模平移機構控制而可于一相對于模具空間的固定位置以及一離開該模具空間的移動位置間做橫向平移;上述的上座底面設一組懸吊軌道,該上模座的相對側各設一軸滑行于該懸吊軌道中;該上模座的一端受一移傾系統控制使其沿著該懸吊軌道于一可與下模合模的合模位置與一離開該合模位置的取料位置間平移;該上模座位于上述的取料位置時,該移傾系統更進一步使該上模座以上述的軸為心而傾斜成一預定角度,方便操作人員取出鞋成品。而可在固定位置及進退位置的間水平移動的中模座及下模座則可提升操作者整理模具之便。
圖1本實用新型熱壓成型機的正面圖。
圖2本實用新型熱壓成型機的右側視圖。
圖3本實用新型熱壓成型機的右側視局部剖面動作示意圖(一)。
圖4本實用新型熱壓成型機的右側視局部剖面動作示意圖(二)。
圖5本實用新型熱壓成型機的右側視局部剖面動作示意圖(三)。
圖6本實用新型熱壓成型機的右側視局部剖面動作示意圖(四)。
圖7本實用新型熱壓成型機的右側視局部剖面動作示意圖(五)。
圖8本實用新型熱壓成型機的右側視局部剖面動作示意圖(六)。
圖9本實用新型熱壓成型機的右側視局部剖面動作示意圖(七)。
具體實施方式
關于本實用新型的空間型態,如圖1、圖2,包含一機臺50,其下設一內注預定油量的油箱51。
二側板55,相對設于該機臺50左、右兩側,其頂端共同固定于一上座56。上述二側板55、機臺50以及上座56之間構成一模具空間。
一下模座60,設于模具空間內,受一主油壓系統61控制而升降移動,并位于下模平移機構65上方,受該下模平移機構65控制而可于一固定位置與一進移位置間做橫向平移。該主油壓系統61固定于機臺50并浸設于該油箱51內,包含一主油壓缸座62及附屬其中的主活塞621,二副油壓缸63及附屬其中的副活塞631,主、副活塞621、631分別連設于該下模座60;該主油壓缸座62設一控制閥64,控制該油箱51與主油壓缸座62的油液通斷。該主油壓缸座62更設一通路66,并配合一加壓裝置67,將油箱51內的油加壓注入該主油壓缸座62內。
一上模座70,設于模具空間內與上述下模座60垂直相對的上方位置;上述的上座56底面設一組懸吊軌道561,該上模座70的相對側各設一軸71滑行于該懸吊軌道561中,該上模座70的一端被一固定于上座56的移傾系統74控制使其沿著該懸吊軌道561于一合模位置與一取料位置間做橫向平移,特別是當上模座70水平往上述模具空間外方向移出一預定距離為取料位置時,該移傾系統74更可驅使該上模座70以該軸71為心而傾斜成一取料位置。該移傾系統74系一壓力缸741,其缸身活動軸樞于固定于該上座56的延伸臂561,附屬于該壓力缸中的閥桿742活動軸樞于上述上模座70的端部。
一中模座80,設于上述上模座70與下模座60之間的模具空間內,受一中模平移機構81控制而可于一固定位置與一退移位置間做橫向平移,受一中模升降機構84控制使中模座80與中模平移機構81沿著設于二側板55上的桿柱57移動;關于本實用新型上述各模座的作動方式,茲配合圖2至圖9說明如下。
如圖2,該上模座70、中模座80以及下模座60各處于分模位置,該主油壓系統61的控制閥64關閉。
如圖3,該中模座80受中模升降機構84的控制往上移動與該上模座70合模,該下模座60被其副活塞631控制而快速地往上移動并與中模座80合模,于此同時,該主活塞621因該下模座60的上升而跟隨,該控制閥64開啟,使油箱51的油液透過該控制閥64所形成的通路進入該主油壓缸座62內部。
如圖4,上、中、下模座70、80、60合模后,該控制閥64關閉,該加壓裝置67啟動,將油箱51內的油通過通道66高壓注入該主油壓缸座62內,增壓往上推動該主活塞621,施予該下模座60更大的合模力量。于此階段完成鞋大底的注料、加熱、冷卻、成型等步驟。一鞋大底的內層鞋底成型于上模座與中模座的模具72、82之間,一外層鞋底成型于下模座60與中模座80的模具68、83之間。
如圖5,上述的鞋底內、外層鞋底成型后,上、中、下模座70、80、60開模,成型的內層鞋底位上模座的模具72,成型的外層鞋底位于下模座60的模具68上。該中模座80被其中模平移機構81控制而由合模的固定位置往退移位置做橫向平移。于此同時,該控制閥64開啟,該主活塞621隨該下模座60的下降而跟隨,使主油壓缸座62的油液透過該控制閥64所形成的通路進入該油箱51中。
如圖6,該下模座60被其副活塞631控制而往上移動與該上模座70合模。于此同時,該主活塞621因該下模座60的上升而跟隨,該控制閥64開啟,使油箱51的油液透過該控制閥64所形成的通路進入該主油壓缸座62內部。
如圖7,上、下模座70、60合模后,該控制閥64關閉,該加壓裝置67啟動,將油箱51內的油通過通道66高壓注入該主油壓缸座62內,增壓往上推動該主活塞621,施予該下模座60更大的合模力量,令內、外層鞋底結合。
如圖8,內、外鞋底結合成型后,該上、下模座70、60開模,該移傾系統74控制該上模座70使其沿著該懸吊軌道561由上述的合模位置往取料位置間做橫向平移。
如圖9,當上模座70水平往上述模具空間外方向移出一預定距離,該移傾系統74的閥桿742繼續延伸更可驅使該上模座70以該軸71為心而傾斜成一取料位置,同時該移傾系統74以活動軸樞處為心而轉動預定角度。成型鞋大底結合于上模座的模具,于取料位置的上模座將鞋大底推至一適宜取卸的位置。該下模座60被其下模平移機構65控制移達至一移進位置。
本實用新型控制下模座60升降移動的主油壓系統61系浸設在油箱51內,以一控制閥64控制主油壓缸座62內部的油液與油箱51內的油液通斷。與先前技術的管路式進、泄油裝置相較,本實用新型未采用管路設計,因此油液流動速度不受管徑所限制,油液于油壓缸座62與油箱51內進出流動速度以及下模座60的升降速度均得以提升。
本實用新型以二側板55固定于機臺50以及上座62,以二實板結體增加強度以及受力面積。與先前四支導桿做為定位固定模具以及供活動模具順沿移動的技術相較,本實用新型實板結構的二側板55穩定性較四支導桿為強,受力面積相對較大,能更穩定本實用新型的上模座70,并使本實用新型中模座80能穩定地升降移動,可提升開、合模動作的穩定性。
本實用新型的上模座70可傾斜至一適宜的取料位置,方便操作人員取出鞋成品。而可在固定位置及進退位置的間水平移動的中模座80及下模座60則可提升操作者整理模具之便。
雖然本實用新型是以一個最佳實施例做說明,但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與范疇下做各種不同形式的改變。以上所舉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而已,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舉凡不違本實用新型精神所從事的種種修改或變化,俱屬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熱壓成型機,其特征在于一機臺(50),其下具有一內注有預定油量的油箱(51);二側板(55),固定在該機臺(50)的相對位置,其頂端共同固定有一上座(56);一主油壓系統(61),固定在該機臺(50)并浸設于該油箱(51)內,一用于控制該油箱(51)與該主油壓系統(61)內部的油液通斷的控制閥(64),固定在主油壓缸座(62)上;該主油壓系統(61)還具有一通過加壓裝置(67)將該油箱(51)內的油加壓注入該主油壓系統(61)內部的通路(66);一受該主油壓系統(61)控制而可升降移動的下模座(60),位于模具空間內;一上模座(70),與該下模座(60)同軸相對地位于該上座(56)下方;一通過一中模升降機構(84)控制而可升降移動的中模座(80),與該上、下模座(60)(70)同軸相對地位于該上、下模座(60)(70)之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壓成型機,其特征在于該下模座(60)可通過一下模平移機構(65)控制并可于一相對于該上模座(70)的固定位置以及一離開該固定位置的進移位置間平移地位于下模平移機構(65)上方。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壓成型機,其特征在于該中模座(80)可通過一中模平移機構(81)控制而可于一相對于該上模座(70)的固定位置以及一離開該固定位置的退移位置間做平移地位于上模座(70)與下模座(60)之間的模具空間內。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熱壓成型機,其特征在于該中模座(80)可通過該中模升降機構(84)控制地,并與該中模平移機構(81)一起可沿位于二側板(55)的若干桿柱(57)垂直移動地位于上述上模座(70)與下模座(60)之間的模具空間內。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壓成型機,其特征在于上述的上座(56)底面具有一組懸吊軌道,該上模座(70)的相對側各具有一滑行于該懸吊軌道中的軸(71)。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熱壓成型機,其特征在于該上模座(70)的一端可通過一移傾系統(74)控制沿該懸吊軌道(561)平移地位于一該下模(60)合模的合模位置與一離開該合模位置的取料位置之間。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熱壓成型機,其特征在于位于上述取料位置的該上模座(70),具有以上述的軸(71)為心而傾斜的一角度。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壓成型機,其特征在于該主油壓系統(61)包含一主油壓缸座(62)及附屬其中的主活塞(621),二副油壓缸(63)及附屬其中的副活塞(631);該主、副活塞(621)(631)分別與該下模座(60)相連接。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熱壓成型機,其特征在于該主油壓缸座(62)具有控制該油箱(51)與主油壓缸座(62)的油液通斷的控制閥(64);該主油壓缸座(62)還具有與上述的加壓裝置(67)相配合,并將該油箱(51)內的油加壓注入該主油壓缸座(62)內的通路(66)。
專利摘要一種熱壓成型機,包含一機臺,其下設一油箱;機臺相對兩側各設一側板,該側板頂端固定一上座,其下設一上模座;一主油壓系統設于該油箱內并控制一下模座升降移動;一中模升降機構控制一位于上、下模座之間的中模座升降移動;該上模座更受一移傾系統控制而移至一取料位置并傾斜成預定角度;除此之外,該主油壓系統設一控制閥,控制該主油壓系統與該油箱與油液通斷。據此,下模座的升降速度均得以提升,以及可提升開、合模動作的穩定性,并可提升操作者整理模具之便。
文檔編號B30B15/00GK2808531SQ20052000840
公開日2006年8月23日 申請日期2005年3月17日 優先權日2005年3月17日
發明者范名敏 申請人:大田油壓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