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制品成型機的快速開合模油缸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塑料制品成型機的快速開合模油缸結構,包括機架,機架包括一對左、右模架導軌、左、右模架、一對油缸架導軌、油缸架、一對下拉桿;快速開合模油缸結構包括油缸,油缸包括油缸套、油缸左、右端蓋;大、小活塞桿;控制機構;特點:還包括貯油箱,設在機架的上部,置入于小活塞桿容納腔內的小活塞桿的左端的外壁與小活塞桿容納腔的腔壁配合,當液壓油引入大活塞桿內油腔時,大活塞桿向左位移并由大活塞桿帶動右模架向左位移,左模架以及油缸架向右位移,左、右模架處于合模運動狀態,當左、右模架鎖模時,油缸右端蓋油管接頭將高壓油引入右缸腔,小活塞桿油道進回油接口保持于向大活塞桿內油腔引入液壓油的狀態。降低制造難度;提高合模速度。
【專利說明】
塑料制品成型機的快速開合模油缸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塑料制品成型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塑料制品成型機的快速開合模油缸結構。
【背景技術】
[0002]上面提及的塑料制品主要指但并非絕對限于指中空塑料制品,中空塑料制品如各種塑料容器、碼垛桶乃至托盤(托盤如CN102407967B、CN103253442A和CN102009774B),等等。
[0003]如業界所知,塑料制品成型機每成型一個產品便需進行一次開合模動作,對此可以參見CN101890772B(開、合模機構)、CN101890805B(中空塑料制品成型機的磁力合模裝置)、CN102357948A(抱肘式開合模機構)、CN102848558B(中空塑料制品成型機的鎖模裝置)、CN103522528B(吹塑成型用的臥式合模機構)、CN103587109B(中空塑料制品成型機的鎖模裝置)和CN103538244B(中空塑料制品成型機的鎖模裝置結構),等等。
[0004]進而如業界所知,所要成型的塑料制品的體積越大,開合模機構的結構體系的油缸的行程也相應越大,并且在兩個半模(即一對半模)合模到位后需由足夠的鎖模力對其鎖定,以保證塑料制品的成型質量,否則有可能成型失敗或在塑料制品上留下合模縫或飛邊。此外,開合模的速度快慢與塑料制品的成型效率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0005]先前,為了滿足開合模以及鎖模的要求,通常分別配備開合模油缸和鎖模油缸,以兩個油缸為例,一個油缸執行快速開合模,另一個油缸擔當慢速鎖模,如此結構會導致液壓系統管路復雜,尤其需憑借高壓且大流量來滿足開合模及鎖模要求,與此相適應的電機和油栗的功率也相應較大,從而既增加了成套塑料制品成型機的成本,又帶來了能耗的增大而有悖目前全社會倡導的節約型節能型經濟精神,還不利于油缸在合理服役期限內的使用壽命O
[0006]毫無疑問,以油缸的小流量即以較少的液壓油實現快速開合模可以解決前述技術問題,并且此類技術信息在公開的中國專利文獻中已有見諸,典型的如CN104196813A推薦的“一種用于高速壓鑄機的快速合模油缸”和CN104653542A提供的“大型中空吹塑機開合模油缸結構”。
[0007]上述CN104196813A由于采用了外缸筒和內缸筒,因而不僅結構復雜,而且體積大,不利于在結構嚴苛的塑料制品成型機上應用;由于上述CN104653542A是針對塑料制品成型機設計的,因而客觀上能兌現其說明書第0005段中記載的技術效果,但是存在以下缺憾:其一,由于將小活塞桿(專利未給出附圖標記以及部件名稱)與油缸缸體一體制作而形成中國漢字的“凸”字形構造,因而加工難度大;其二,由于大活塞桿(專利稱活塞桿)僅由其基部的活塞區域的內壁與小活塞桿的內壁之間滑動配合,而大活塞桿的其它區域即專利所稱的活塞油缸的內徑顯著大于小活塞桿的外徑而形成一較大的活塞油腔,于是一方面因活塞油腔容積大而不足以體現在小流量的液壓油情形下推動大活塞桿并使大活塞桿快速位移的期望效果,仍影響著開合模的速度,另一方面大活塞桿的動作穩定性也受到相應的影響;其三,依據其說明書第OOll以及0012段的描述并且結合圖示可知,由于在鎖模時油缸腔(專利稱油缸后腔)不具有對大活塞桿的推力作用,因而鎖模時僅僅憑借大活塞桿內油腔的壓力油的作用實現鎖模,于是鎖模力是脆弱的,而鎖模效果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塑料制品的成型質量;其四,專利未給出對進、回油口實施控制的閥結構以及與進、回油口相連接的油管管路結構的啟示,然而這些技術要素恰恰是保障快速開合模油缸工作與否以及工作可靠性的一個不可偏廢的重要因素。
[0008]針對上述已有技術,仍有改進的必要,為此本
【申請人】作了有益的設計,形成了下面將要介紹的技術方案,并且在采取了保密措施下在本申請的試驗中心進行了模擬試驗,結果證明是切實可行的。
【發明內容】
[0009]本發明的任務在于提供一種有助于將小活塞桿與大活塞桿彼此構成分體式的組裝關系而藉以顯著降低制造難度;有利于使構成于大活塞桿上的供小活塞桿容納的小活塞桿容納腔的直徑與小活塞桿的外徑彼此良好適應而藉以在顯著減少油液供給量的狀態下使大活塞桿連同模架快速合模并且保障大活塞桿位移時的穩定性以及節省能耗、有益于在大活塞桿伸展到位并實施鎖模時,大活塞桿內油腔內的壓力協同位于大活塞桿與油缸套之間的缸腔內產生的壓力雙貫齊下地對大活塞桿作用而藉以顯著增大鎖模力并保障塑料制品的成型質量和有便于良好地保障小活塞桿油道以及缸腔的進回油控制效果而藉以體現大活塞桿動作的可靠性的塑料制品成型機的快速開合模油缸結構。
[0010]本發明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一種塑料制品成型機的快速開合模油缸結構,所述的塑料中空成型機包括一機架,該機架包括一對彼此前后對應的左模架導軌、一對同樣彼此對應的右模架導軌、移動地設置在一對左模架導軌上的一左模架、對應于左模架的右側并且移動地設置在一對右模架導軌上的一右模架、對應于一對右模架導軌的右側設置的并且同樣彼此前后對應的一對油缸架導軌、對應于右模架的右側并且移動地設置在一對油缸架導軌上的一油缸架、連結在左模架與油缸架的上部之間并且彼此前后對應的一對上拉桿和連結在左模架與油缸架的下部之間的并且相互前后對應的一對下拉桿;所述的快速開合模油缸結構包括一油缸,該油缸包括一油缸套、一油缸左端蓋和一油缸右端蓋,油缸套以水平臥置狀態支承在所述的油缸架上,油缸左端蓋與油缸套的左端密封配合,油缸右端蓋與油缸套的右端密封配合,在油缸左端蓋上并且位于油缸左端蓋的側部固定有一油缸左端蓋油管接頭,在油缸右端蓋上并且位于油缸右端蓋的側部固定有一油缸右端蓋油管接頭,而在油缸右端蓋正對油缸左端蓋的一側開設有油缸右端蓋快速進油孔;一大活塞桿和一小活塞桿,在大活塞桿的中央并且位于大活塞桿的長度方向開設有一小活塞桿容納腔,該小活塞桿容納腔的右端是不封閉的,大活塞桿的左端與所述油缸左端蓋滑動配合并且在伸展到油缸左端蓋的左側后連接有一模架連接頭,該模架連接頭與所述右模架的右端連接,在大活塞桿的右端設置有一活塞,該活塞的左側面與所述油缸左端蓋之間的空間構成為左缸腔,而活塞的右側面與所述油缸右端蓋之間的空間構成為右缸腔,所述的左端蓋油管接頭與左缸腔相通,而所述的右端蓋油管接頭以及油缸右端蓋快速進油孔與右缸腔相通,小活塞桿的左端置入于所述小活塞桿容納腔內,而小活塞桿的右端探出小活塞桿容納腔的右端并且在對應于所述油缸右端蓋的中央位置限定在油缸右端蓋上,在該小活塞桿的長度方向的中央位置開設有一小活塞桿油道,該小活塞桿油道自小活塞桿的左端貫通至右端,在對應于小活塞桿油道的右端端口的位置設置有一小活塞桿油道進回油接口,小活塞桿的左端端面與小活塞桿容納腔的小活塞桿容納腔底壁之間的空間構成為大活塞桿內油腔;一控制機構,該控制機構設置在所述機架上并且與所述油缸左端蓋油管接頭、油缸右端蓋油管接頭、油缸右端蓋快速進油孔以及小活塞桿油道進回油接口液壓油管管路連接;特征在于還包括有一貯油箱,該貯油箱在對應于所述油缸架的右側的位置設置在所述機架的上部并且與所述的控制機構控制連接,置入于所述小活塞桿容納腔內的所述小活塞桿的左端的外壁與小活塞桿容納腔的腔壁滑動配合,當由所述小活塞桿進回油接口通過所述小活塞桿油道將液壓油引入所述大活塞桿內油腔時,所述大活塞桿向左位移并由大活塞桿帶動所述右模架向左位移,同時所述的左模架以及油缸架向右位移,左、右模架處于彼此相向位移的合模運動狀態,同時所述左缸腔內的油液從所述油缸左端蓋油管接頭引出至所述的控制機構,所述油缸右端蓋快速進油孔向右缸腔引入油液,而當左、右模架趨于彼此合攏而實施鎖模時,油缸右端蓋油管接頭將高壓油引入所述的右缸腔,并且所述小活塞桿油道進回油接口繼續保持于向所述大活塞桿內油腔引入液壓油的狀態。
[0011]在本發明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油缸套的長度方向的中部并且位于油缸套的外壁上固定有一油缸套固定法蘭,該油缸套固定法蘭通過油缸套固定法蘭螺釘與所述油缸架固定。
[0012]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油缸左端蓋的左端內壁上開設有一對左端蓋密封圈槽,在該對左端蓋密封圈槽內各嵌設有一左端蓋左密封圈,所述大活塞桿的左端外壁與左端蓋左密封圈密封配合,并且油缸左端蓋的中部通過左端蓋固定螺釘與所述油缸套的左端端面固定,油缸左端蓋的右端探入所述的左缸腔內并且在該油缸左端蓋的右端外壁上設置有左端蓋缸套密封圈,該左端蓋缸套密封圈與左缸腔的內壁密封配合。
[0013]在本發明的又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油缸右端蓋的左端插入所述右缸腔內并且在該油缸右端蓋的左端的外壁上設置有一對右端蓋密封圈,該對右端蓋密封圈與右缸腔的內壁密封配合。
[0014]在本發明的再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大活塞桿的左端端面上構成有一連接螺桿頭,所述模架連接頭的右端與連接螺桿頭螺紋連接,而模架連接頭的左端構成有一連接頭銷軸孔并且在該連接頭銷軸孔內設置有一襯套,模架連接頭通過置入于連接頭銷軸孔內的連接頭銷軸與所述右模架的右側鉸接連接。
[0015]在本發明的還有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大活塞桿的右端并且在對應于所述活塞的右側的位置通過活塞端蓋螺釘固定有一活塞端蓋,在該活塞端蓋的內壁上設置有一對活塞端蓋密封圈,該對活塞端蓋密封圈與所述小活塞桿的右端外壁密封配合,并且在活塞端蓋上還旋配有一用于對所述活塞的右側限定的活塞限定螺母,該活塞限定螺母與活塞的右側面貼觸。
[0016]在本發明的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大活塞桿的右端并且在對應于所述活塞的左側的位置構成有一活塞限定臺階,活塞的左側面與該活塞限定臺階貼觸,在大活塞桿上并且在對應于活塞的內壁的位置設置有一對活塞內密封圈,該對活塞內密封圈與活塞的內壁密封配合,而活塞的外壁上設置有一活塞環和一對活塞外密封圈,活塞環位于一對活塞外密封圈之間,而一對活塞外密封圈與所述油缸套的右端內壁密封配合。
[0017]在本發明的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油缸右端蓋的中央位置開設有一小活塞桿讓位孔,所述小活塞桿的右端與該小活塞桿讓位孔相配合,并且在該小活塞桿的右端的外壁上設置有一對小活塞桿密封圈,該對小活塞桿密封圈與小活塞桿讓位孔的孔壁密封配合,在小活塞桿伸展到所述油缸右端蓋的右側的部位配設有一小活塞桿鎖定螺母。
[0018]在本發明的又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控制機構包括油栗、油箱、第一控制閥、第二控制閥、閥座、第一單向閥和第二單向閥,油栗與油箱相配合,并且油栗通過油栗第一油路與第一控制閥連接以及通過油栗第二油路與第二控制閥連接,油箱連同油栗設置在所述機架上,該油箱通過油箱第一油路與第一控制閥連接以及通過油箱第二油路與第二控制閥連接,第一控制閥以及第二控制閥設置在閥座上,并且第一控制閥通過第一控制閥管路與所述的油缸右端蓋油管接頭連接,而第二控制閥通過控制閥第一進回油管路與所述油缸左端蓋油管接頭連接以及通過控制閥第二進回油管路與所述的小活塞桿油道進回油接口連接,閥座在對應于所述油缸右端蓋的右側的位置固定在所述機架上,第一單向閥設置在所述的第一控制閥管路上,第二控制閥設置在所述的控制閥第二進回油管路上,所述的貯油箱通過貯油箱管路與所述的閥座連接并且通過閥座與所述油缸右端蓋快速回油孔相通,在貯油箱管路上設置有一貯油箱單向閥,在所述第二單向閥與所述控制閥第一進回油管路之間設有一第一控制油路,而在所述貯油箱單向閥與第一進回油管路之間設有一第二控制油路。
[0019]在本發明的又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閥座上開設有一閥座進油口以及配設有一對閥座油管,所述貯油箱管路與閥座進油口配接,而閥座進油口與一對閥座油管相通,一對閥座油管與所述的油缸右端蓋快速進油孔連接并且與油缸右端蓋快速進油孔相通。
[0020]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相對于已有技術的技術效果之一,由于將大、小活塞桿彼此構成分體式的獨立部件再實行相互的配合,因而可以顯著降低制造難度;之二,由于將大活塞桿的小活塞桿容納腔的腔壁與小活塞桿的左端外壁實行了滑動配合,因而顯著減小了大活塞桿內油腔的容積,只需在極少的油液供給量的狀態下使大活塞桿連同右模架向左快速位移,既提高了左、右模架的合模速度,又保障了大活塞桿的動作穩定性并且能夠顯著節省能耗;之三,由于在左、右模架完成了合模而實施鎖模時,因右缸腔內已趨于滿油狀態并且小活塞桿油道進回油接口仍處于進油狀態,因而油缸右端蓋油管接頭僅需向右缸腔引入極少量的高壓油而可實現優異的鎖模效果,進而保障塑料制品的成型質量;之四,由于由控制機構保障對小活塞桿油道以左、右缸腔的進回油控制效果,因而能保障大活塞桿的動作的可靠性。
【附圖說明】
[0021]圖1為本發明的實施例示意圖。
[0022]圖2為圖1所示的快速開合模油缸的詳細結構圖。
[0023]圖3為本發明快速開合模油缸的結構體系的控制機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為了能夠更加清楚地理解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和有益效果,
【申請人】在下面以實施例的方式作詳細說明,但是對實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對本發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據本發明構思所作出的僅僅為形式上的而非實質性的等效變換都應視為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范疇。
[0025]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稱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圖1和圖2所示的位置狀態而言的,因而不能將其理解為對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的特別限定。
[0026]請參見圖1,示出了屬于塑料中空成型機的結構體系的一機架7,該機架7包括一對彼此前后對應的左模架導軌71、一對同樣彼此對應的右模架導軌72、移動地設置在一對左模架導軌71上的一左模架73、對應于左模架73的右側并且移動地設置在一對右模架導軌72上的一右模架74、對應于一對右模架導軌72的右側設置的并且同樣彼此前后對應的一對油缸架導軌75、對應于右模架74的右側并且移動地設置在一對油缸架導軌75上的一油缸架76、連結在左模架73與油缸架76的上部之間并且彼此前后對應的一對上拉桿77和連結在左模架73與油缸架76的下部之間的并且相互前后對應的一對下拉桿78。
[0027]由上面的說明并且結合圖1的示意可知:左模架73的下部與一對左模架導軌71構成導軌副,右模架74的下部與一對右模架導軌72構成導軌副,油缸架76的下部與一對油缸架導軌75構成導軌副,并且依據專業常識,在使用狀態下在左模架73的右側即朝向右模架74的一側固定有左半模,而在右模架74的左側即朝向左模架73的一側固定有右半模。左、右模架73、74相向合攏即相向位移的過程通常被稱為合模過程,反之則稱為開模過程。合模后,前述的左半模與右半模相互閉合并且實施鎖模,鎖模的不言而喻的作用是防止在對塑料制品成型時左、右半模之間出現縫隙,從而在塑料制品上出現合模縫(也稱合模線或合模飛邊)。
[0028]請參見圖2并且繼續結合圖1,示出了快速開合模油缸結構體系的一油缸1,該油缸I包括一油缸套11、一油缸左端蓋12和一油缸右端蓋13,油缸套11以水平臥置狀態支承在前述的油缸架76上,油缸左端蓋12與油缸套11的左端密封配合,油缸右端蓋13與油缸套11的右端密封配合,在油缸左端蓋12上并且位于油缸左端蓋12的側部(即圓周方向的壁體)固定有一油缸左端蓋油管接頭121,在油缸右端蓋13上并且位于油缸右端蓋13的側部(即圓周方向的壁體)固定有一油缸右端蓋油管接頭131,而在油缸右端蓋13正對油缸左端蓋12的一側開設有油缸右端蓋快速進油孔132(本實施例有一對);不出了一大活塞桿2和一小活塞桿3,在大活塞桿2的中央并且位于大活塞桿2的長度方向開設有一小活塞桿容納腔21,該小活塞桿容納腔21的右端是不封閉的,大活塞桿2的左端與前述油缸左端蓋12滑動配合并且在伸展到油缸左端蓋12的左側后連接有一模架連接頭4,該模架連接頭4與前述右模架74的右端連接,在大活塞桿2的右端設置有一活塞22,該活塞22的左側面與前述油缸左端蓋12之間的空間構成為左缸腔23,而活塞22的右側面與前述油缸右端蓋13之間的空間構成為右缸腔24,前述的左端蓋油管接頭121與左缸腔23相通,而前述的右端蓋油管接頭131以及油缸右端蓋快速進油孔132與右缸腔24相通,小活塞桿3的左端置入于前述小活塞桿容納腔21內,而小活塞桿3的右端探出小活塞桿容納腔21的右端并且在對應于前述油缸右端蓋13的中央位置限定在油缸右端蓋13上,在該小活塞桿3的長度方向的中央位置開設有一小活塞桿油道31,該小活塞桿油道31自小活塞桿3的左端貫通至右端,在對應于小活塞桿油道31的右端端口的位置設置有一小活塞桿油道進回油接口32,小活塞桿3的左端端面與小活塞桿容納腔21的小活塞桿容納腔底壁211之間的空間構成為大活塞桿內油腔25;示出了一控制機構5(也可稱供油控制機構,以下同),該控制機構5設置在前述機架7上并且與前述油缸左端蓋油管接頭121、油缸右端蓋油管接頭131、油缸右端蓋快速進油孔132以及小活塞桿油道進回油接口 32液壓油管管路連接。
[0029]作為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的技術要點:在前述開合模油缸結構的體系中還包括有一貯油箱6,該貯油箱6在對應于前述油缸架76的右側的位置設置在前述機架7的上部并且與前述的控制機構5控制連接,置入于前述小活塞桿容納腔21內的前述小活塞桿3的左端的外壁與小活塞桿容納腔21的腔壁滑動配合。
[0030]當由前述小活塞桿進回油接口32通過前述小活塞桿油道31將液壓油引入前述大活塞桿內油腔25時,前述大活塞桿2向左位移并由大活塞桿2帶動前述右模架74向左位移,同時前述的左模架73以及油缸架76向右位移,左、右模架73、74處于彼此相向位移的合模運動狀態,同時前述左缸腔23內的油液從前述油缸左端蓋油管接頭121引出至前述的控制機構5,油缸右端蓋快速進油孔132向右缸腔24引入油液,當左、右模架73、74趨于彼此合攏而實施鎖模時,油缸右端蓋油管接頭131將高壓油引入前述右缸腔24并且小活塞桿油道進回油接口 32繼續保持于向前述大活塞桿內油腔25引入液壓油的狀態。由此可知,在鎖模之前,由進入到大活塞桿內油腔25的小流量(但壓力大)的液壓油實現大活塞桿2的快速位移,體現了
【申請人】在上面的技術效果欄中記載的相應的技術效果。
[0031]請重點見圖1,在前述油缸套11的長度方向的中部并且位于油缸套11的外壁上固定有一油缸套固定法蘭111,該油缸套固定法蘭111通過以間隔狀態圍繞油缸套固定法蘭的圓周方向分布的油缸套固定法蘭螺釘1111與前述油缸架76固定。
[0032]在前述油缸左端蓋12的左端內壁上開設有一對左端蓋密封圈槽122,在該對左端蓋密封圈槽122內各嵌設有一左端蓋左密封圈1221,前述大活塞桿2的左端外壁與左端蓋左密封圈1221密封配合,并且油缸左端蓋12的中部通過左端蓋固定螺釘123與前述油缸套11的左端端面固定,油缸左端蓋12的右端探入(即插入)前述的左缸腔23內并且在該油缸左端蓋12的右端外壁上設置有左端蓋缸套密封圈124,該左端蓋缸套密封圈124與左缸腔23的內壁密封配合。
[0033]請繼續見圖1,前述油缸右端蓋13的左端插入前述右缸腔24內并且在該油缸右端蓋13的左端的外壁上設置有一對右端蓋密封圈133,該對右端蓋密封圈133與右缸腔24的內壁密封配合。
[0034]在前述大活塞桿2的左端端面上構成有一連接螺桿頭26,前述模架連接頭4的右端與連接螺桿頭26螺紋連接,而模架連接頭4的左端構成有一連接頭銷軸孔41并且在該連接頭銷軸孔41內設置有一襯套411,模架連接頭4通過置入于連接頭銷軸孔41內的連接頭銷軸412與前述右模架74的右側鉸接連接。不言而喻,在右模架74的右側并且在對應于模架連接頭4的位置焊接有一對連接頭銷軸座(圖中未示出),在一對連接頭銷軸座上并且在對應的位置開設有一連接頭銷軸座銷孔,前述的模架連接頭4的左端對應于一對連接頭銷軸座之間并且前述的連接頭銷軸412插入一對連接頭銷軸座上的連接頭銷軸座銷孔內,從而使模架連接頭4與一對連接頭銷軸座鉸接連接。
[0035]在前述大活塞桿2的右端并且在對應于前述活塞22的右側的位置通過活塞端蓋螺釘271固定有一活塞端蓋27,在該活塞端蓋27的內壁上設置有一對活塞端蓋密封圈272,該對活塞端蓋密封圈272與前述小活塞桿3的右端外壁密封配合,并且在活塞端蓋27上還旋配有一用于對前述活塞22的右側限定的活塞限定螺母273,該活塞限定螺母273與活塞22的右側面貼觸。
[0036]在前述大活塞桿2的右端并且在對應于前述活塞22的左側的位置構成有一活塞限定臺階28,活塞22的左側面與該活塞限定臺階28貼觸,在大活塞桿2上并且在對應于活塞22的內壁的位置設置有一對活塞內密封圈29,該對活塞內密封圈29與活塞22的內壁密封配合,而活塞22的外壁上設置有一活塞環221和一對活塞外密封圈222,活塞環221位于一對活塞外密封圈222之間,而一對活塞外密封圈222與前述油缸套11的右端內壁密封配合。由此可知,前述的活塞22被限定在活塞限定臺階28與活塞限定螺母273之間。
[0037]在前述油缸右端蓋13的中央位置開設有一小活塞桿讓位孔134,前述小活塞桿3的右端與該小活塞桿讓位孔134相配合,并且在該小活塞桿3的右端的外壁上設置有一對小活塞桿密封圈33,該對小活塞桿密封圈33與小活塞桿讓位孔134的孔壁密封配合,在小活塞桿3伸展到前述油缸右端蓋13的右側的部位配設有一小活塞桿鎖定螺母34。
[0038]請參見圖3并且結合圖1和圖2,前述的控制機構5包括油栗51、油箱52、第一控制閥53、第二控制閥54、閥座55、第一單向閥56和第二單向閥57,油栗51與油箱52相配合,并且油栗51通過油栗第一油路511與第一控制閥53連接以及通過油栗第二油路512與第二控制閥54連接,油箱52連同油栗51設置在前述機架7上,該油箱52通過油箱第一油路521與第一控制閥53連接以及通過油箱第二油路522與第二控制閥54連接,第一控制閥53以及第二控制閥54設置在閥座55上,并且第一控制閥53通過第一控制閥管路531與前述的油缸右端蓋油管接頭131連接,而第二控制閥54通過控制閥第一進回油管路541與前述油缸左端蓋油管接頭121連接以及通過控制閥第二進回油管路542與前述的小活塞桿油道進回油接口 32連接,閥座55在對應于前述油缸右端蓋13的右側的位置固定在前述機架7上,第一單向閥56設置在第一控制閥管路531上,第二控制閥57設置在控制閥第二進回油管路542上,前述的貯油箱6通過貯油箱管路61與前述的閥座55連接并且通過閥座55與前述油缸右端蓋快速回油孔132相通,在貯油箱管路61上設置有一貯油箱單向閥611,在前述第二單向閥57與前述控制閥第一進回油管路541之間設有一第一控制油路571,而在前述貯油箱單向閥611與第一進回油管路541之間設有一第二控制油路6111。
[0039]由圖1所示,在前述的閥座55上開設有一閥座進油口551以及配設有一對閥座油管552,前述貯油箱管路61與閥座進油口 551配接,而閥座進油口 551與一對閥座油管552相通,一對閥座油管與前述的油缸右端蓋快速進油孔132連接并且與油缸右端蓋快速進油孔132相通。作為優選的方案,在前述的貯油箱6的上部設置一與貯油箱的貯油箱腔相通的溢流接口,在油箱52上設置一與油箱腔相通的回油接口,在該回油接口與前述的溢流接口之間設置一回流油管。
[0040]當左、右模架73、74合模時,油栗51工作(即栗油),液壓油(即油液)依次經油栗第二油路512、第二控制閥54、控制閥第二進回油管路542、第二單向閥57、小活塞桿油道進回油接口 32和小活塞桿油道31進入大活塞桿內油腔25,由大活塞桿內油腔25內的液壓油壓力迫使大活塞桿2向左位移,經模架連接頭4帶動右模架74循著一對右模架導軌72向左位移,同時油缸架76循著一對油缸架導軌75向右位移,由于左模架73由一對上拉桿77以及一對下拉桿78與油缸架76連結,因而在油缸架76向右位移的同時帶動左模架73向右位移,最終表現為左、右模架73、74相向位移,即朝著相互合模或稱合攏的方向位移。與此同時,即在大活塞桿2向左位移的同時,左缸腔23內的油液從油缸左端蓋油管接頭121引出,并依次經控制閥第一進回油管路541、第二控制閥54和油箱第二油管522回引至油箱52,還與此同時,由于在大活塞桿2向左位移的過程中,右缸腔24處在了負壓狀態,同時貯油箱6內的油液依次經貯油箱單向閥611 (由于是負壓打開)、貯油箱管路61閥座進油口 551、閥座油管552和油缸右端蓋快速進油孔132(—對)補充到右缸腔24內。在該過程中,只需極少量的油液進入活塞桿內油腔25便可推動大活塞桿2,油栗51的節能是顯著的并且加快了合模速度。
[0041]當左、右模架73、74上的左、右半模趨于合攏而實施鎖模時,油栗51栗油,液壓油依次經油栗第一油路511、第一控制閥53、第一控制閥管路531、第一單向閥56和油缸右端蓋油管接頭131引入右缸腔24內,以大壓力推動大活塞桿2進而左行。使大活塞桿2發揮理想的鎖模作用,因為在油缸右端蓋油管接頭131向右缸腔24引入高壓油的同時,油栗51處于繼續對大活塞桿內油腔25的供油狀態。由于在鎖模過程中的回油如前面所述,因而不再贅述。
[0042]當要開模時,出自油栗51的高壓油依次經油栗第二油路512、第二控制閥54、控制閥第一進回油管路541、油缸左端蓋油管接頭121和左缸腔23,推動大活塞桿2右移,同時控制閥第一進回油管路541內的高壓油經第一控制油路571以及第二控制油路611分別打開第二單向閥57和貯油箱單向閥611,使大活塞桿內油腔25內的油依次經小活塞桿油道31、小活塞桿油道進回油接口 32、第二單向閥57、控制閥第二進回油管路542、第二控制閥54和油箱第二油路522回入油箱52,而右缸腔24內的油依次經油缸右端蓋快速進油孔132、閥座油管552、貯油箱管路61和貯油箱單向閥611回入貯油箱6,從而實現大活塞桿2的快速向右位移,使左、右模架73、74快速斥開。
[0043]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克服了已有技術中的不足,順利地完成了發明任務,客觀地兌現了
【申請人】在上面的技術效果欄中記載的技術效果。
【主權項】
1.一種塑料制品成型機的快速開合模油缸結構,所述的塑料中空成型機包括一機架(7),該機架(7)包括一對彼此前后對應的左模架導軌(71)、一對同樣彼此對應的右模架導軌(72)、移動地設置在一對左模架導軌(71)上的一左模架(73)、對應于左模架(73)的右側并且移動地設置在一對右模架導軌(72)上的一右模架(74)、對應于一對右模架導軌(72)的右側設置的并且同樣彼此前后對應的一對油缸架導軌(75)、對應于右模架(74)的右側并且移動地設置在一對油缸架導軌(75)上的一油缸架(76)、連結在左模架(73)與油缸架(76)的上部之間并且彼此前后對應的一對上拉桿(77)和連結在左模架(73)與油缸架(76)的下部之間的并且相互前后對應的一對下拉桿(78);所述的快速開合模油缸結構包括一油缸(I),該油缸(I)包括一油缸套(11)、一油缸左端蓋(12)和一油缸右端蓋(13),油缸套(11)以水平臥置狀態支承在所述的油缸架(76)上,油缸左端蓋(12)與油缸套(II)的左端密封配合,油缸右端蓋(13)與油缸套(11)的右端密封配合,在油缸左端蓋(12)上并且位于油缸左端蓋(12)的側部固定有一油缸左端蓋油管接頭(121),在油缸右端蓋(13)上并且位于油缸右端蓋(13)的側部固定有一油缸右端蓋油管接頭(131),而在油缸右端蓋(13)正對油缸左端蓋(12)的一側開設有油缸右端蓋快速進油孔(132);—大活塞桿(2)和一小活塞桿(3),在大活塞桿(2)的中央并且位于大活塞桿(2)的長度方向開設有一小活塞桿容納腔(21),該小活塞桿容納腔(21)的右端是不封閉的,大活塞桿(2)的左端與所述油缸左端蓋(12)滑動配合并且在伸展到油缸左端蓋(12)的左側后連接有一模架連接頭(4),該模架連接頭(4)與所述右模架(74)的右端連接,在大活塞桿(2)的右端設置有一活塞(22),該活塞(22)的左側面與所述油缸左端蓋(12)之間的空間構成為左缸腔(23),而活塞(22)的右側面與所述油缸右端蓋(13)之間的空間構成為右缸腔(24),所述的左端蓋油管接頭(121)與左缸腔(23)相通,而所述的右端蓋油管接頭(131)以及油缸右端蓋快速進油孔(132)與右缸腔(24)相通,小活塞桿(3)的左端置入于所述小活塞桿容納腔(21)內,而小活塞桿(3)的右端探出小活塞桿容納腔(21)的右端并且在對應于所述油缸右端蓋(13)的中央位置限定在油缸右端蓋(13)上,在該小活塞桿(3)的長度方向的中央位置開設有一小活塞桿油道(31),該小活塞桿油道(31)自小活塞桿(3)的左端貫通至右端,在對應于小活塞桿油道(31)的右端端口的位置設置有一小活塞桿油道進回油接口(32),小活塞桿(3)的左端端面與小活塞桿容納腔(21)的小活塞桿容納腔底壁(211)之間的空間構成為大活塞桿內油腔(25);—控制機構(5),該控制機構(5)設置在所述機架(7)上并且與所述油缸左端蓋油管接頭(121)、油缸右端蓋油管接頭(131)、油缸右端蓋快速進油孔(132)以及小活塞桿油道進回油接口(32)液壓油管管路連接;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一貯油箱(6),該貯油箱(6)在對應于所述油缸架(76)的右側的位置設置在所述機架(7)的上部并且與所述的控制機構(5)控制連接,置入于所述小活塞桿容納腔(21)內的所述小活塞桿(3)的左端的外壁與小活塞桿容納腔(21)的腔壁滑動配合,當由所述小活塞桿進回油接口(32)通過所述小活塞桿油道(31)將液壓油引入所述大活塞桿內油腔(25)時,所述大活塞桿(2)向左位移并由大活塞桿(2)帶動所述右模架(74)向左位移,同時所述的左模架(73)以及油缸架(76)向右位移,左、右模架(73、74)處于彼此相向位移的合模運動狀態,同時所述左缸腔(23)內的油液從所述油缸左端蓋油管接頭(121)引出至所述的控制機構(5),所述油缸右端蓋快速進油孔(132)向右缸腔(24)引入油液,而當左、右模架(73、74)趨于彼此合攏而實施鎖模時,油缸右端蓋油管接頭(131)將高壓油引入所述的右缸腔(24),并且所述小活塞桿油道進回油接口(32)繼續保持于向所述大活塞桿內油腔(25)引入液壓油的狀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制品成型機的快速開合模油缸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油缸套(11)的長度方向的中部并且位于油缸套(11)的外壁上固定有一油缸套固定法蘭(111),該油缸套固定法蘭(111)通過油缸套固定法蘭螺釘(1111)與所述油缸架(76)固定。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制品成型機的快速開合模油缸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油缸左端蓋(12)的左端內壁上開設有一對左端蓋密封圈槽(122),在該對左端蓋密封圈槽(122)內各嵌設有一左端蓋左密封圈(1221),所述大活塞桿(2)的左端外壁與左端蓋左密封圈(1221)密封配合,并且油缸左端蓋(12)的中部通過左端蓋固定螺釘(123)與所述油缸套(11)的左端端面固定,油缸左端蓋(12)的右端探入所述的左缸腔(23)內并且在該油缸左端蓋(12)的右端外壁上設置有左端蓋缸套密封圈(124),該左端蓋缸套密封圈(124)與左缸腔(23)的內壁密封配合。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制品成型機的快速開合模油缸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缸右端蓋(13)的左端插入所述右缸腔(24)內并且在該油缸右端蓋(13)的左端的外壁上設置有一對右端蓋密封圈(133),該對右端蓋密封圈(133)與右缸腔(24)的內壁密封配合。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制品成型機的快速開合模油缸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大活塞桿(2)的左端端面上構成有一連接螺桿頭(26),所述模架連接頭(4)的右端與連接螺桿頭(26)螺紋連接,而模架連接頭(4)的左端構成有一連接頭銷軸孔(41)并且在該連接頭銷軸孔(41)內設置有一襯套(411),模架連接頭(4)通過置入于連接頭銷軸孔(41)內的連接頭銷軸(412)與所述右模架(74)的右側鉸接連接。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制品成型機的快速開合模油缸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大活塞桿(2)的右端并且在對應于所述活塞(22)的右側的位置通過活塞端蓋螺釘(271)固定有一活塞端蓋(27),在該活塞端蓋(27)的內壁上設置有一對活塞端蓋密封圈(272),該對活塞端蓋密封圈(272)與所述小活塞桿(3)的右端外壁密封配合,并且在活塞端蓋(27)上還旋配有一用于對所述活塞(22)的右側限定的活塞限定螺母(273),該活塞限定螺母(273)與活塞(22)的右側面貼觸。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制品成型機的快速開合模油缸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大活塞桿(2)的右端并且在對應于所述活塞(22)的左側的位置構成有一活塞限定臺階(28),活塞(22)的左側面與該活塞限定臺階(28)貼觸,在大活塞桿(2)上并且在對應于活塞(22)的內壁的位置設置有一對活塞內密封圈(29),該對活塞內密封圈(29)與活塞(22)的內壁密封配合,而活塞(22)的外壁上設置有一活塞環(221)和一對活塞外密封圈(222),活塞環(221)位于一對活塞外密封圈(222)之間,而一對活塞外密封圈(222)與所述油缸套(11)的右端內壁密封配合。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制品成型機的快速開合模油缸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油缸右端蓋(13)的中央位置開設有一小活塞桿讓位孔(134),所述小活塞桿(3)的右端與該小活塞桿讓位孔(134)相配合,并且在該小活塞桿(3)的右端的外壁上設置有一對小活塞桿密封圈(33),該對小活塞桿密封圈(33)與小活塞桿讓位孔(134)的孔壁密封配合,在小活塞桿(3)伸展到所述油缸右端蓋(13)的右側的部位配設有一小活塞桿鎖定螺母(34)。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制品成型機的快速開合模油缸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機構(5)包括油栗(51)、油箱(52)、第一控制閥(53)、第二控制閥(54)、閥座(55)、第一單向閥(56)和第二單向閥(57),油栗(51)與油箱(52)相配合,并且油栗(51)通過油栗第一油路(511)與第一控制閥(53)連接以及通過油栗第二油路(512)與第二控制閥(54)連接,油箱(52)連同油栗(51)設置在所述機架(7)上,該油箱(52)通過油箱第一油路(521)與第一控制閥(53)連接以及通過油箱第二油路(522)與第二控制閥(54)連接,第一控制閥(53)以及第二控制閥(54)設置在閥座(55)上,并且第一控制閥(53)通過第一控制閥管路(531)與所述的油缸右端蓋油管接頭(131)連接,而第二控制閥(54)通過控制閥第一進回油管路(541)與所述油缸左端蓋油管接頭(121)連接以及通過控制閥第二進回油管路(542)與所述的小活塞桿油道進回油接口(32)連接,閥座(55)在對應于所述油缸右端蓋(13)的右側的位置固定在所述機架(7)上,第一單向閥(56)設置在所述的第一控制閥管路(531)上,第二控制閥(57)設置在所述的控制閥第二進回油管路(542)上,所述的貯油箱(6)通過貯油箱管路(61)與所述的閥座(55)連接并且通過閥座(55)與所述油缸右端蓋快速回油孔(132)相通,在貯油箱管路(61)上設置有一貯油箱單向閥(611),在所述第二單向閥(57)與所述控制閥第一進回油管路(541)之間設有一第一控制油路(571),而在所述貯油箱單向閥(611)與第一進回油管路(541)之間設有一第二控制油路(6111)。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塑料制品成型機的快速開合模油缸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閥座(55)上開設有一閥座進油口(551)以及配設有一對閥座油管(552),所述貯油箱管路(61)與閥座進油口(551)配接,而閥座進油口(551)與一對閥座油管(552)相通,一對閥座油管與所述的油缸右端蓋快速進油孔(132)連接并且與油缸右端蓋快速進油孔(132)相通。
【文檔編號】F15B15/16GK105909591SQ201610428256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6月15日
【發明人】賈輝, 楊書亞, 吳春筍, 莊鑫源
【申請人】蘇州同大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