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 說明。
[0040] 本發明的樹脂膜10設置(附著)于日本紙、無紡布、織物和草席面這樣的由天然纖 維和/或化學?合成纖維構成的布帛坯料18(參照圖2)的至少一面上,用于對該布帛坯料18 進行保護、裝飾,可舉出如圖1(a)中所示那樣由熔融粘接填充層12和功能層14構成的樹脂 膜、如圖1(b)中所示那樣使中間層16介于熔融粘接填充層12與功能層14之間的結構的樹脂 膜。
[0041 ]樹脂膜10的厚度并無特別限定,但優選為30~500μπι的范圍。這是因為,樹脂膜10 的厚度小于30μπι時,難以維持作為布帛坯料18表面的保護?裝飾用材料所必需的充分的強 度,相反,樹脂膜10的厚度大于500μπι時,該樹脂膜10變得過于剛性,導致作為布帛坯料18表 面的保護·裝飾用材料所必需的柔軟性(曲面追隨性)受損。
[0042] 熔融粘接填充層12是在將樹脂膜10設置(附著)于布帛坯料18的表面時使其熱熔 融而浸透到布帛坯料18的內部、從而填充于該布帛坯料18的組織之間的層,由按照JIS K 7210測定的熔體流動速率(MFR:試驗條件為170°C、2.16Kg載荷)大于0.5g/10分鐘且小于 54.0g/10分鐘、優選0.8~40.0g/10分鐘、更優選1.0~10.0g/10分鐘的烯烴系樹脂形成。如 上所述,當MFR為0.5g/10分鐘以下時,熔融粘接填充層12對布帛坯料18的浸漬性、粘接性變 差,相反,當MFR為54.0g/10分鐘以上時,膜的制膜性變差,尤其是采用吹塑成型的膜的制膜 顯著變差。
[0043] 在此,如上所述,聚烯烴樹脂為極性低的化學穩定的塑料,即使假設提高MFR而提 高熱熔融時的流動性,表面的潤濕性也差,因此與布帛坯料18及其他樹脂的粘接極其困難。 因此,在本發明的樹脂膜10中,為了提高對布帛坯料18和其他樹脂的粘接性,在構成熔融粘 接填充層12的烯烴系樹脂中配合有將該烯烴系樹脂或烯烴系樹脂與其他樹脂的共聚物用 α,β-不飽和羧酸或其衍生物(例如丙烯酸、丙烯酸甲酯)、或脂環族羧酸或其衍生物(例如馬 來酸酐)等改性(例如接枝改性)而成的改性聚烯烴樹脂。
[0044] 該改性聚烯烴樹脂是在無極性聚烯烴樹脂中導入極性基團,賦予與布帛坯料18或 其他樹脂等不同坯料之間的粘接性,該改性聚烯烴樹脂在形成熔融粘接填充層12的烯烴系 樹脂全體中所占的配合比例優選為2重量%~80重量%的范圍,更優選為5重量%~20重 量%的范圍。這是因為,改性聚烯烴樹脂在形成熔融粘接填充層12的烯烴系樹脂全體中所 占的配合比例小于2重量%時,與布帛坯料18的親和性變差,浸漬性也降低,相反,超過80重 量%時,浸漬性變得極好,但是在布帛坯料18的表面殘留的樹脂的量也減少,有可能導致與 功能層14(或中間層16)的粘接強度降低。
[0045] 功能層14是將樹脂膜10設置(附著)于布帛坯料18上而構成復合片材20時配設于 最表側(或最里側)的層。該功能層14為用于使形成其的樹脂發揮固有的功能和性質的層。 因此,將使用本發明的樹脂膜10制造的復合片材20在汽車、鐵道車輛的內裝用途中使用時, 優選用選自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PMMA)、聚碳酸酯樹脂(PC)、聚丙烯樹脂(PP)、ABS樹脂 (ABS)、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樹脂(PET)或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作為硬鏈段的酯彈性 體等聚酯系樹脂、聚乙烯樹脂(PE)、聚苯乙烯樹脂(PS)、聚氨酯樹脂(PU)中的至少1種形成 該功能層14。例如,如用聚氨酯樹脂形成功能層14的情況下表面的肌膚觸感變好,用ABS樹 脂形成功能層14的情況下抗沖擊性提高那樣,經由該功能層14,能夠對樹脂膜10的表面(進 一步地,日本紙、無紡布、織物、草席面等由天然纖維和/或化學?合成纖維構成的布帛坯料 18的表面)賦予上述的各樹脂各自固有的功能。
[0046] 另外,如后所述,在使采用本發明樹脂片材10制造的復合片材20與基材樹脂30接 合而制造樹脂成型構件32時(參照圖4),通過使構成功能層14的樹脂和與該功能層14接合 的基材樹脂30為同一或同種樹脂,能夠以高的層間強度使復合片材20與基材樹脂30牢固地 接合一體化。
[0047] 如圖1(b)所示,中間層16為根據需要介于熔融粘接填充層12與功能層14之間的 層。如上所述,烯烴系樹脂為極性低的化學穩定的塑料,即使假設在熔融粘接填充層12中配 合了改性聚烯烴樹脂,由于構成功能層14的樹脂的種類等的不同,有時不能確保熔融粘接 填充層12與功能層14之間充分的層間強度。在這種情況下,優選使由烯烴系的聚合物合金 或聚合物共混物構成的中間層16介于熔融粘接填充層12與功能層14之間。
[0048] 其中,作為在烯烴系的聚合物合金或聚合物共混物中與烯烴系樹脂一起配合的原 料樹脂,優選使用與構成功能層14的樹脂相同或同種的樹脂。這樣,經由該中間層16,能夠 以高的層間強度將熔融粘接填充層12與功能層14牢固地接合。
[0049] 制造由以上的各層12、14、16構成的樹脂膜10時,可采用吹塑法、T型模頭法或管式 法等公知的膜制造方法。另外,為了在提高制造效率的同時,減輕在庫管理等的負擔,提高 制品的處理性,優選與制膜同時地使各層12、14、16層疊和一體化,但可以各自另外地制造 各層12、14、16,設置于布帛坯料18的表面時,按照規定順序層疊、熱壓接。
[0050] 予以說明,在形成樹脂膜10的各層12、14、16中,除了原料樹脂以外,根據需要,可 添加防粘連劑、潤滑劑、紫外線吸收劑、耐候穩定劑、阻燃劑、將波長為380~500nm的電磁波 吸收或擴散的有色材料等添加劑。
[0051 ] 在此,在添加將波長為380~500nm的電磁波、即波長為380~400nm的紫外線和波 長為400~500nm的與上述紫外線近似的可見光線吸收或擴散的有色材料,更具體地,包括 紅褐色、栗色、深紅色等在內的茶色系的或黑色系的染料、顏料、無機系紫外線吸收劑、氧化 鐵系紫外線吸收劑等的情況下,優選添加到熔融粘接填充層12或中間層16的至少任一者 中。通過將有色的這些試劑配合到熔融粘接填充層12或中間層16的至少任一者,功能層14 成為透明、光澤感優異的狀態。這樣,只通過將這樣構成的樹脂膜10熱壓接于布帛坯料18的 表面,能夠對布帛坯料18施以耐光性色彩,同時能夠將該布帛坯料18的表面精加工為鏡面 狀。
[0052]接下來,參照圖2對使用如上述那樣構成的樹脂膜10的復合片材20的制造方法進 行說明。
[0053]復合片材20是指在布帛還料18的至少一面層疊上述樹脂片材10而對該布帛還料 18的表面進行保護和裝飾的片材。
[0054]如上所述,布帛坯料18是由天然纖維和/或化學?合成纖維構成的、手抄日本紙、 機械造日本紙、無紡布、織物(絹織物、毛織物、棉織物、麻織物、化學纖維織物及其混合織物 等)、草席面等的統稱,為厚0.1~2.Omm左右的片狀。其中,上述的日本紙、無紡布的制造方 法有濕式抄紙方法、干式抄紙方法等,織物、草席面的織造方式有手織造、機械織造等為許 多織造方式,但這些布帛坯料18的制造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方法。
[0055] 使上述布帛坯料18與上述樹脂膜10層疊一體化而制造復合片材20時,使用圖2中 所示的熱輥22。具體地,至少在布帛坯料18的一面將樹脂膜10層疊后,將該層疊的片材送入 加熱到構成熔融粘接填充層12的樹脂的熔點或其以上的溫度的上下一對熱輥22之間,一邊 施加規定的壓力一邊進行熱壓接,然后冷卻,從而如圖3所示,熔融粘接填充層12浸透到布 帛坯料18(圖3中,上段(a)為日本紙與無紡布的層疊體,下段(b)使用織物)的內部,得到了 兩者牢固地粘接的復合片材20。
[0056] 予以說明,圖2中,示出了在布帛坯料18的上側層疊不具有中間層16的2層結構的 樹脂膜10、在其下側層疊具有中間層16的3層結構的樹脂膜10的情形,但布帛坯料18與樹脂 膜10的組合并不限定于此。
[0057]另外,復合片材20的制造方法不僅可以是如上那樣使用上下一對熱輥22連續地制 造復合片材20的方法,而且可以是將剪裁為規定長度的樹脂膜10和布帛坯料18層疊而用平 面熱壓機進行熱壓接的方法(間歇式)等。
[0058]進而,制造復合片材20時,優選根據需要施加如下所述的改進。即,如圖4(a)所示, 在布帛坯料18的表面層疊樹脂膜10,同時在布帛坯料18的背面層疊背面側用的樹脂膜11 (當然,該樹脂膜11可以是本發明的樹脂膜10),用熱輥22進行熱壓接,此時,將以能在比該 樹脂膜11的熔點高的溫度下維持形狀的纖維為主體的無紡布34設置于布帛坯料18的背面 與在該背面側熱壓接的樹脂膜11之間。這樣,如圖4(b)所示,從背面側用的樹脂膜11的整個 內部遍及到外表面都配置該無紡布34,該樹脂膜11成為猶如FRP(纖維增強塑料)這樣的結 構。其結果,如后述那樣使用注射成型制造樹脂成型構件32時,能夠防止由于加熱?熔融狀 態的基材樹脂30具有的熱、壓力、或流動而在樹脂膜11的外表面側形成的(與該基材樹脂30 的)粘接層熔融、流出,防止在兩者之間發生粘接不良。此外,在樹脂膜11的外表面散布的無 紡布34與基材樹脂30之間發揮錨定效應,能夠使兩者牢固地接合。另外,如上所述,由于樹 脂膜11成為了 FRP這樣的結構,因此也能夠對復合片材20賦予剛性。
[0059] 另外,如圖5 (a)所示,在布帛坯料18的表面層疊樹脂膜10,同時在布帛坯料18的背 面層疊背面側用樹脂膜11(當然,該樹脂膜11也可以是本發明的樹脂膜10),用熱輥22進行 熱壓接,此時,在樹脂膜11的外表面側層疊以能在比該樹脂膜11的熔點高的溫度下維持形 狀的纖維為主體的無紡布34。這樣,如圖5(b)所示,從樹脂膜11外表面側的內部遍及到外表 面都配置該無紡布34。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