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園藝殺蟲用的中藥復方及其制備方法

文檔序號:379978閱讀:1202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園藝殺蟲用的中藥復方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一種園藝殺蟲用的中藥復方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近二、三世紀以來,物質文明的進步,給人類帶來了不少正面的價值,同時,亦在生態、環境方面,出現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世界人口增加,人類飲食的園、農藝作物亦必增產,但是,在生態環境負面變化、影響下,此等作物卻面臨了病、毒、蟲害的無情侵襲,導致生產的困難。
化學農藥于是應運而生,因為它的殺滅效能確鑿,而且使用方便,使之成為農友增產的法寶,一直成為市場的暢銷貨。及至廿世紀中葉,測試、檢驗的科技挺進,人類環保、污染等意識抬頭,逐漸證實了此類化學毒劑殘留毒、污染等,于人體健康及自然環境的貽害。目前發達國家已嚴禁它在本國制造;2004年1月1日起,歐盟將正式禁止320種農藥的銷售,以及沾染有此類殘毒的農副產品進口。實際上,西洋農藥企業家早已知此趨勢,且致力于低毒性農藥的研發與產銷,所投入研發的資本頗鉅;只是此低毒產品的效用實遠不如劇毒農藥,且容易形成了病毒蟲類的抗藥性。
在中華醫藥典籍里,有關農用殺蟲、滅菌、抑制毒素藥物記載甚多,就殺蟲方面,如醉魚藤、藜蘆、茵芋、狼毒、無患子、煙草、除蟲菊、膽礬、百部、皂莢、栝楝樹等等;然而劇毒中藥同樣已不符環保、衛生條件,若用無毒中藥,依據實際實驗,在6倍量縮的制劑中,亦僅能在5倍稀釋下殺滅害蟲,對于經濟效益與應用利便方面,呈現了制約,因此,以中藥研制無毒農藥的正確理念,仍有待新的突破。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園藝作物殺蟲、滅菌、抑制毒素的中藥復方,以及新穎、科學的淬取、制備方法,使增進6倍以上的原藥效。開創中華醫藥新的利用與價值,期能取代有毒化成農藥,維護農業利益、人類健康,避免環境污染與毒害。
為實現本發明的上述目的,特為提供藥物主成份的轉化機理、藥物組配、藥物制備方法、藥理說明、使用范圍與方法、注意事項、轉化及室內實驗以及初步的田間實驗等。
轉化機理本發明所謂的轉化機理,是指促使藥物達標效能,完成數倍翻轉的機要道理;它包括了中醫藥固有的論據、乳化過程與透入力度、微細化的處理等等。
在排除有毒中藥的配伍理念下,有機的中草藥所調制的殺滅效能,當然難與化成農藥及純化藥品相比擬。然而它的應用原理并小同于化成農藥及純化藥品,并非毒殺原理,而是中醫藥固有的論據,即在滅菌、制毒治病或驅殺蛔、滌、鉤、線諸蟲的目的外,乃可不傷及身體的原理。
為了在原論點上增進藥效,發明人特別分析了藥物中的有效成分,在組配、制備上使其形成相乘效益,采取合理的濃縮淬取,避免生物或必要成份的遺失;尤其是采用予比較原中藥制法先進、科學的硃磨機、膠質磨等微細化過程,以及特殊的乳化過程。
中草藥殺蟲、滅菌、制毒的效能,首先在于促使藥物經蟲菌的表皮、黏膜而進入其體內,使其體內、組織間產生不適應的環境驟變,欲達成此目的,則除了藥物組配、相乘效益外,最緊要的是促使藥物的微細化以及透入力度;因此、本發采用的乳化過程,制為水溶性乳化劑;緣為水溶性的乳化劑更易經由皮膚、黏膜而被吸收。
液體和氣體的間的張力,稱為表面張力,而兩不相溶的液體,如本制劑的華薺油(主用成分為百里香酚、香荊芥酚、對聚傘花素)、松節油,與浸出藥液間的張力,則稱為界面張力。黃明膠、西黃膠、阿拉伯膠等乳化劑,屬于界面活性劑,它可降低油與藥液間的表面張力,使的降至10dyne/cm以下。乳化的目標,是要將油質有效成分,經乳化劑及膠質磨(colloid mill)等外界提供的能量,促使折變成小球滴,使的微細化,使藥物更易滲入蟲菌體內,增進蟲菌皮膚及粘膜的吸收速率,驟變蟲菌體內環境。
前面所述,就是藥物達標效能,加倍翻轉的轉化機理,為了證實此機理論點,發明了同時做了轉化機理的室內殺蟲實驗(見后室內實驗I),證明了乳化加入的翻轉效能。
藥物組配園藝殺蟲用的中藥復方噴灑劑,是以下列中藥,經濃縮淬取制成粉劑后,依其配比,浸入一定配比混合的浸液中,再經微細研磨濾出,并混合于乳化劑中制備而成。
(1)濃縮中藥精粉及配比皂莢 80~120gm百部80~120gm栝參 80~120gm鴉膽子 80~120gm蘆薈 80~120gm(2)浸液及配比蒸餾水 600~800ml 乙醇150~250ml甘油80~120ml(3)3000ml原液用的乳化藥物黃明膠或阿拉伯膠40~60gm松節油40~60ml石薺薴蒸餾油30~50ml制備方法(1)濃縮中藥復方1000gm,第1次入浸液1200ml,經硃磨機2~3次,浸2h濾出,第2次入浸液1000ml經2h濾出,第3次入蒸餾水1200ml浸4h再濾出,合三次濾液備用。
(2)黃明膠或阿拉伯膠50gm,混合松節油及石薺薴油各50ml,入膠質磨中高速研磨,然后取蒸餾水100ml一次加入,續研磨3~5分鐘,反復3次;再加入(1)的濾液研磨3次。
(3)加入樸消50gm,安息香酸3gm與(1)(2)混合均勻,再經硃磨機(GOLDEN MILL)研磨2~3次即成。
藥理說明1.皂莢殺蟲、滅菌、抑毒素;含有皂莢甙及烷等,配合他藥促進穿透力度。
2.栝參具有廣譜性的殺菌作用,協同他藥殺蟲。
3.蘆薈殺蟲、滅菌、成分中的月桂酸、肉豆蔻酸,有協同樸消增進藥液的穿透。
4.百部抗病原微生物,殺蟲,滅蠅蚊及10余種農作害蟲。
5.鴉膽子殺蟲、因皂莢皂甙、硫酸鈉(樸消)的協同而增效。
6.萆薢抗菌、殺昆蟲,其中皂甙元為重要成分。作為賦形藥,補充殺蟲、滅菌的實質。
7.華薺薴以蒸餾法淬取含有香荊芥酚、百里香酚,對聚傘花素等殺蟲滅菌作用的揮發油,使本制劑更為精致。且以的作為乳化油劑,更能使微細化物完成預期效果。
8.松節油抗菌,驅蟲;乳化油。
9.黃明膠乳化劑,保護植物。
10.樸消與他種藥物內成分產生輔助、相乘效能,增進穿透力,以達殺蟲、滅菌的目的。
(詳細內容請閱藥物說明)使用范圍及方法1.本發明噴霧劑,適用于經濟作物、果樹、花卉、蔬菜瓜豆,以及一般農作物的蟲、菌、病毒的農害。
2.取本發明噴霧劑,稀釋以一定倍數的清水中,由機動或手動噴霧器,均勻噴灑于作物莖葉或害蟲體上。
3.視蟲、菌、病毒的目、科,為害作物的輕重而決定加入清水稀釋的倍數。
15~30倍稀釋,可即殺各種害蟲、病菌、毒素。
30~60倍稀釋,須經24~48小時始能殺滅,或驅離。
60~150倍稀釋,即有防治效果。
4.本制劑為接觸性殺蟲劑,對于幼蟲、成蟲、卵皆有殺滅效能。病蟲毒害對本制劑不能產生抗藥性。不會阻斷環境生物鏈。稀釋倍數不必逐漸加強,防治周期可逐漸延伸,對作物、人畜無毒害。
注意事項1.本發明是外用中藥殺蟲菌藥劑,嚴禁內服,誤服后能引發胃腸癥狀;可到藥房購買生綠豆粉、生甘草粉、滑石粉各6gm,冷水調服6gm,使之輕瀉即可,或尋醫治療。
2.本發制劑的稀釋液對人畜無害,沾染皮膚、眼睛、眼鼻、口舌均不致產生傷害。
3.本發明制劑宜貯存在陰涼乾燥處,以防高溫變質。
附加說明事項1.本發明園藝用中藥復方噴灑劑,是以濃縮淬取的量化中藥精粉,在一定成分、比例的浸液中侵透濾出,再溶合特殊乳化劑中,制備而成。
2.本發明是以上述實施例的中藥復方組成為最佳實施利,但該組成中的蘆薈如不添加,亦可產生相當的效果,再者本發明復方的淬取,皆以具有殺蟲菌效能的萆薢粉末為收取賦形藥,但亦可采用其他藥材為收取賦形藥。
3.本發明制劑的再淬取浸液,其特征是以下列比例的液態物所組配。
4.蒸餾水60~80%、乙醇15~25%、甘油8~12%。
5.本發明制劑的特征是具備乳化過程,是以黃明膠或阿拉伯膠,加入松節油,特別是加入含有百里香酚(thymol)、香荊芥酚(Carvacrol)、對-聚傘花素(P-cymene)為主的中藥揮發油,但亦可采用其他藥材為乳化劑。
6.本發明制劑的另一特征,是在3000ml的原藥液中,添加入樸消(硫酸鈉)30~120gm。
7.本發明復方及制備特征,保留環境衛生用途的權利,亦即本發明復方及制備特征可噴灑用于居家環境中,用于保持環境衛生。
藥物說明資料表NO1

NO2

NO3

NO4

NO5

NO6

NO7
NO8乳化油劑

NO9乳化劑

NO10增效劑

田間實驗例I茶園的小白蚊毒蛾、茶浮塵子、荼紅蜘蛛實驗目的本發明復方制劑;實施于茶園蟲害的效果。
時間地點2003年4月13日,高雄縣六龜鄉新開段1123地號。
現場環境20則旱地,經整頓為西向階梯式農地;海拔800公尺,1983年種植茶樹,1990年寄植檳榔樹。
蟲害實況1.多數茶樹的分莖處、老葉背面,發現紅蜘蛛幼蟲,少數老葉枯落。
2.茶芽的嫩葉,有被吮傷痕跡,搖動茶,見有浮塵子飛濺,情況將漸趨嚴重。
3.茶園左下區出現小白蚊毒蛾的幼蟲。
病蟲名稱及簡介1.茶紅蜘蛛,又名茶螨;體微小,雌蟎橢圓形,0.34公厘,雄蟎盾形,略小。紫紅色或深紅色,背上較淡,體上疏生白色細毛,足淡紅色,幼3對,后變4對;為害老葉葉片,使枯褐、脫落。
2.茶浮塵子,又名茶葉蟬,纖弱,體長1~3公厘,淡綠色,半透明,前翅僅帶黃色。吸食嫩葉汁,阻礙茶葉發育,被害茶葉萎縮、黃淡、葉緣變褐色,葉卷成船形而脫落。
3.小白蚊毒蛾,又名紅頭毒毛蟲、刺毛狗;體長22~30公厘,體色因發生季節而異,生于夏季的頭部赤色,體淡黃色。全身生多數黃白色長毛塊,觸人皮膚即引發過敏癢痛。3~5個月為害最盛,啃食茶葉為害。
實施概況清水100倍稀釋本復方制劑,以機動噴霧器實施的。茶樹約2000株,共用本制劑原液3公升,清水157公升。
效果檢評4月14日中午檢視的,茶蟎不復見,茶葉背蟎卵由淡紅色較白色;搖動茶樹,并無飛濺的浮塵子;小白蚊毒蛾幼蟲死于地上。4月20日再檢視,茶芽已正常發育,害蟲亦不見。
附注說明實際上,自茶園開耕至今,一直采用中藥制劑,但原為粉劑混稀150倍已有效。今改良為乳化劑,且用100倍稀釋,因而效果顯著。
田間實驗例II玉蘭樹的桑介殼蟲實驗目的本發明復方制劑;實施于玉蘭樹的桑介殼蟲的效果。
時間地點2003年11月24日。高雄縣六龜鄉新開段1123地號。
現場環境玉蘭樹植于農舍右前方,樹齡已20年,為休閑樹蔭。
蟲害實況本次實驗有二棵玉蘭樹,患桑介殼蟲已多年,基莖中段常呈白粉狀外觀,或延伸至分枝部,致使患部上面的綠葉逐漸萎黃,開花普遍弱小,終至枝莖枯死,因樹大、排水、空氣良好,故能存活至今。以手摩擦蟲害莖表,可覺幼蟲的濕度與氣味。
病蟲名稱及簡介桑介殼蟲,別名 。主要寄主有桑、栝楝、梅、李、桃、杏、蘋果、玉蘭、木芙蓉等植物。初附生于枝干基部,被害處皮表形成灰白色或粉狀的異徵。幼蟲和雌蟲吸食汁液,漸次向枝梢展延,受害枝干萎縮、枯落。雄蟲0.75公厘,赤色、頭部褐色,有觸角,口吻退化,有透明翅一對,足細長,交接器針狀。雌成蟲長1.3公厘,身體藏于灰白色的介殼下,淡紅橙色,扁平而硌圓,無觸角及翅,口吻發達。介殼白色或灰白色,圓或短橢圓形,中央有臍點,直徑1.8~2.5公厘。幼蟲扁平橢圓,淡黃色,經一次蛻皮后,便分泌介殼而居于其下。
實施概況藥原液以30倍清水稀釋,以機動噴霧器周詳、平均的噴灑于灰白色枝莖上,以使沾濕為度。
效果檢評噴霧后7日,試以手摩擦蟲害莖表,顯覺干燥,已無蟲與氣味。14日后,灰白色介殼逐漸脫落,原蟲害上端的葉片,已漸轉青翠。
附注說明田間實驗例III龍葵菜的蚜蟲實驗目的本發明復方制劑;實施于龍葵菜的蚜蟲的效果。
時間地點2003年11月17日。高雄縣六龜鄉新開段1123地號。
現場環境農舍左面園地,分別種植有山佩蘭、華澤蘭、龍葵菜等作物。
蟲害實況龍葵菜約30株;莖枝及葉上寄附有半透明狀的蚜蟲,葉面卷曲,發育停滯。
病蟲名稱及簡介蚜蟲類Aphids品類甚多,在閩臺地方俗稱「龜蠅」,均屬同翅目、蚜科。現場蚜蟲稱為「桃蚜」,體長小于3公厘,常聚食葉片、嫩芽,或藏于果實凹下、隱蔽處,多成群吸食為害。當植株受蚜蟲侵害時,因蚜蟲排出蜜露,而可呈現螞蟻及煤污漬,此為蚜害的一般監別常識。
實施概況藥原液混合30倍清水稀釋,以機動噴霧器噴霧全株。
效果檢評11月23日檢視的,龍葵菜莖上、葉面的蚜蟲已不見蹤跡;原卷曲的葉略呈展開現象,觀察其中有煤污漬,但亦不見蚜蟲。
附注說明發明人執業中醫于岡山鎮,固定星期日午后到六龜鄉荼山,星期一傍晚回岡山;因11月17日是星期一,故要等到23日星期日才能到位檢評。
田間實驗例IV木瓜輪班毒素病實驗目的以本發明復方制劑;實施于木瓜輪班毒素病株,觀察其療效。
時間地點2003年11月2日。臺灣省高雄縣六龜鄉新開段1123地號。
現場環境農舍前階段中。
蟲害實況原正常發育的木瓜株,已于8、9月間陸續開花,到了10月,其心葉(新生頂葉)發現點線狀黃色班,黃化縮小,葉脈綠色帶化,具明顯莰紋,發育遲滯。
病蟲名稱及簡介瓜輪點型毒素病(Ring spot Virus)屬于病毒類農害,與蟲害、菌害并不相同;1975年首次發生在高雄縣燕巢鄉,在一、二年間遍傳全省,俗稱「狂株」,據農業專家研究記載,謂系由有翅蚜蟲和機械所傳播,傳染迅速。其病征首先是心葉黃化縮小,葉脈綠色帶化,具明顯莰紋,病葉比正常葉片小,葉緣漸乾枯,葉片脫落,只剩頂端一束或全脫落而致植株死亡。病株的葉柄和莖部亦出現油浸狀斑點或條斑;植株、葉柄細縮短小。花瓣上也出現油浸狀斑紋,往往開花不能結果,果實察出現圓、橢圓形的輪紋。病株無法繼續結果,病果失去商品或使用價值。
實施概況共有木瓜7株,依其位置分為南區3株、北區4株,因平時風向關系,故擇北區為試驗區。以本發明制齊稀釋30倍,用機動噴霧器噴灑北區植株的葉柄面、背、心葉、莖,并在根部四周噴灌約10秒鐘。
效果檢評噴霧后7日,兩區無明顯差別;14日后,兩區原新葉(病葉)緣呈現褐色斑。30日后,南區新生的心葉仍出現點線黃色斑,葉勢萎弱;北區新生的心葉則呈現正常的翠綠色,葉勢壯盛,下層成長葉亦正常,但對照南區的下層生長葉則漸萎黃。
附注說明臺灣木瓜的輪班毒素病已傳播近30年,一直缺乏有效藥物的出現,只得采用網室栽培,每年的農業損失甚鉅;本發明的出現顯系一大福音,且每年只需噴霧3~4次即可。
田間實驗例V萊豆的瓜實蠅防治實驗目的本發明復方制劑;實施于萊豆瓜實蠅害的效果。
時間地點2003年11月9日。高雄縣六龜鄉新開段1123地號。
現場環境架棚張網式,面積約7平方公尺,種植萊豆(皇帝豆)2株,施肥、灌溉如常,莖葉已展布于全網,正值開花結莢期。
蟲害實況豆花后的嫩豆莢呈現軟化、脫落現象,觀察嫩莢近頭部有蛀痕,剝開后有幼蟲,黃白色,豆實有啃食痕。同時,在豆棚白色繁花間,有似蠅似蜂的昆蟲停聚、飛舞。
病蟲名稱及簡介成蟲比東方果蠅大,經查閱農業蟲害資料,證實為「瓜實蠅」,學名Daus cucrbitae Coeuilltt,別名瓜蠅、蜂仔,屬雙翅目、果實蠅科。主要寄主為瓜類,間或為害番茄、豆科作物的果實。成蟲身體黃褐色,長8~14公厘,足赤黃、翅大,似蜂、類蠅,此蠅在花間沾染的目的,在于增強生殖能力,并以產卵管插入果實內產卵,幼蟲孵化后即在果實內蛀食,受害瓜、豆因而變形、脫落,或停止生長;幼果落地后,再于地面結繭繁殖。
實施概況本制劑混合30倍清水稀釋,以機動噴霧機于豆棚上下均勻噴灑,使全部莖葉沾濕;并于地面上噴灑的。
效果檢評在噴霧間、瓜實蠅有飛離者,有掉落后失卻飛翔能力,經2~4小時死亡者。11月16日觀察的,已不見瓜實蠅的飛動,且有部份幸存萊豆可收獲。
附注說明11月25日檢視,再出現少數瓜實蠅,其防治至少宜14日一次,并且要噴灑地面,使瓜實蠅的繭失卻繁殖機會。
室內實驗例I(轉化藥效的比較)實驗目的制劑(一)未經乳化,與(二)經過乳化的殺蟲效果比較。
時間地點2003年12月14日。高雄縣岡山鎮壽華路62號實驗室。
害蟲取樣從私立實驗菜圃(岡山鎮岡山北路2號)的甘藍菜上檢取白粉蝶幼蟲(青蟲),以及自豆科植物「馬蹄決明」葉上檢取的豆瞑,即大菜暝幼蟲各若干只,均系不經噴藥的健康蟲只。
害蟲簡介白粉蝶學名Piens rapae Cruciuora Boisdurol,別名青蟲、菜青蟲;幼蟲體、頭部綠色,體上有細毛,可大至2.5~3公分,啃食葉片、葉心,受害植株葉基的近莖處,可發現大堆綠色蟲糞。大菜暝學名Hellula rogatalis Hulst,別明菜暝、豆暝,幼蟲2~2.5公分,頭黑褐色,身綠色,有環節、3條白色縱線,兩側有粗灰色縱線,啃食葉片至剩葉柄;葉與葉間有蟲糞及蟲絲連接,鉆入十字花科葉株的心葉,或甘藍球內取食者,多系3齡大蟲。
實驗預備待試的蟲只須置于濾紙上,以防浸泡現象。指動式小噴筒,以蟲位置為中心,分別由左自右、由右向左、由遠向近各噴一次,共3次,再將濾紙及蟲體移至玻璃柜中觀察。
實驗形成1.將本發明制劑分為(一)不經乳化,與(二)經過乳化等二類。
2.再分為5倍稀釋、10倍、15倍、20倍、25倍、30倍等6程次。
3.在大小平分的前提下,各程次皆取豆暝蟲6只、青蟲4只混合試驗的。
4.觀察結果時間,第一次為噴藥后2分鐘的內,第2次是180分鐘后。
說明與結論1.依據藥理及歷次實驗所得,2分鐘內的僅存原位動,甚或停止活動,并不能確定其已死亡,有因藥物的麻痹作用,或有效藥物不能充分透入蟲體的緣故,有可能在30~60分鐘內復活者;必須在2小時后呈現停止活動狀態者,才能確定該蟲已難復活,為慎重起見,而以3小時后決定的。
2.(一)與(二)只差別在乳化過程的有無,其他成分及添加物則完全一致。
3.在5倍稀釋(原藥液1、清水5)下,(一)的立即(2分鐘內)停止活動者10,(二)之10則反呈次級藥效的原位動現象,這是(二)加入乳化液,液態過濃厚的關系,因含有藥物成分均充足,故在180分鐘后,全無可爬動的蟲,原位動者實際上亦呈衰疲,將隨時間而進入死亡境界。
4.詳細觀察15倍~30倍情況及變化,可發現(一)的原位動、爬動的蟲數逐漸增加,且原位動者并無衰疲的態勢,極有復活的虞。反觀(二)的原位動者,只見30倍的1中的2只,而180分鐘后全已呈現死亡狀態。
5.自上表數據中可證,經乳化過程的中藥殺蟲菌制劑,確實可以增加六倍的效力。
6.以乳化過程的制備形式,以提升中草藥的殺蟲滅菌效力,是本發明制劑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新穎的創見。

室內實驗例II(小菜蛾的殺滅)實驗目的本發明乳化制劑,稀釋倍數對「小菜娥」幼蟲的殺滅效力。
時間地點2003年11月29日。高雄縣岡山鎮壽華路62號實驗室。
害蟲取樣屏東縣長治鄉繁隆村,美商經營的農藥、農肥試驗機構,玻璃室內繁殖于油菜苗上的幼蟲,委托工作人員取得。
害蟲簡介小菜蛾,學名Plutella xylostella L.,別名「吊絲蟲」,鱗翅目、菜蛾科;幼蟲均寄主于十字花科的植物,偏好甘藍、花菜、蘿卜、油菜。常見的幼蟲為3、4齡,體長1.3公分以內,綠色或土黃色,分節明顯,遇驚動會掉下,以絲連接葉片,飄蕩于空中,故稱「吊絲蟲」。幼蟲潛入葉肉取食,2齡以后移至葉背,使葉片殘缺;在植株幼小時,常聚食中央心葉,并吐絲保護,使無法抽芽生長,導致死亡。本蟲年發生20世代左右,繁殖力特強。
實驗預備待試蟲只置于濾紙上,以防過度浸泡,以指動式小噴罐、視蟲體位置為中心,分別由左向右、由右向左、由遠向近各噴一次,共3次,再將濾紙連蟲體移到干燥玻璃柜中觀察。
實驗形成1.將本發明制劑1分,分別稀釋15倍清水、20倍、25倍、30倍、40倍。
2.各選擇大小均勻的吊絲蟲各10只試驗的。
說明與結論噴藥后蟲的頭部上仰、振顫呈角弓反張而死,于180分鐘后觀察的,蟲體近頸的中段呈現深綠或黑色。15~30倍時均可確定蟲只全殺;但在40倍時,其中2只卻仍然存在殘余生命力。

室內實驗例III(鉆心蟲的殺滅)實驗目的本發明乳化制劑,稀釋倍數對「灰斑暝蛾」幼蟲的殺滅效力。
時間地點2003年12月7日。高雄縣六龜鄉新發村茶山路1號。
害蟲取樣新發村農民何再茂先生,種植于山坡間的甘藍、刈菜、大白菜,托其勿用農藥,以備試驗的小區。
害蟲簡介灰斑螟蛾,學名Oebia undalis Fabriciu S.別名「菜螟」、「菜心螟」、「蘿卜螟」、「鉆心蟲」,鱗翅目、暝蛾科;幼蟲為害,在本省以蘿卜受害較嚴重,亦為害其他十字花科的作物,侵入心葉蛀食,也常轉入莖或露出地面的根部,穿孔為害,常于受害孔外堆積蟲糞,剝開其受害部,可發現長約0.8公分的幼蟲,頭黑色,由前端至尾有5條灰褐色縱線;成熟的幼蟲長約1公分左右。
實驗預備待試蟲只置于白報紙上,以指動式小噴罐照蟲位置,分別由左向右、由右向左、由遠向近各噴一次,共3次,即刻使小木桌傾斜15度,以防浸泡現象,2分鐘內觀察后,將蟲體移入通氣的塑膠瓶中,并略放潔凈菜葉,以待觀察。
實驗形成1.將本發明制劑1分,分別稀釋10倍清水、15倍、20倍、25倍、30倍。
2.各用大小均勻的鉆心蟲10只試驗的。
說明與結論在25倍、30倍稀釋下,蟲只經180分鐘后仍有1~2只爬動,顯見鉆心蟲抗殺力強于青蟲、吊絲蟲等。故其殺滅的最佳濃度,應在15~20倍之間。

田間實驗例VI甘藍菜的吊絲蟲、青蟲防治實驗目的試驗本發明制劑防治效果;以及對于作物生長的影向。
時間、地點2003年10月27日種植;岡山鎮灣子內段0148-0048地號。
實驗設計依正常種植方法,分為甲、乙、丙三小區,每區各植甘藍菜20株。以甲區為噴藥實驗區,乙、丙為對照區。施肥、灌水均依一般方法為的。
實施過程10月27日植下甘藍菜苗。
11月3日 甲區以手動式噴霧本制劑30倍稀釋液。
對照區不噴藥。
11月10日 甲區無蟲害,亦不發現蟲卵,本日無噴藥。
對照區共檢得吊絲蟲6只,偶見蟲卵。
11月17日 甲區一株蟲害,檢得青蟲1只,噴30倍藥液。
對照區共檢得青蟲3只、吊絲蟲4只。
11月24日 甲區不見蟲害,檢無蟲只。本日無噴藥。
對照區共檢得青蟲2只,吊絲蟲6只。
12月1日 甲區不見蟲害,改以50倍稀釋噴霧。
對照區不見青蟲,檢得2齡小吊絲蟲8只。
12月8日 甲區不見蟲害,檢無蟲只。本日無噴藥。
對照區共檢得青蟲3只,吊絲蟲6只。
12月15日 甲區不見蟲害,改以60倍稀釋噴霧。
對照區共檢得青蟲2只,吊絲蟲4只。
12月29日 甲區不見蟲害,檢無蟲只。本日無噴藥。
對照區共檢得青蟲6只,吊絲蟲4只。
效果檢評1.甲區14日噴藥1次,在11月17日檢得青蟲1只外,至12月29日均無蟲害,2.噴霧藥可由30倍稀釋逐漸改為60倍稀釋,即逐漸減輕藥量亦有效。
3.至12月29日,甘藍已結球待收成,其生長情形無差異,但對照區蟲害有四株結球狀況不良。
權利要求
1.一種園藝殺蟲用的中藥復方,至少包含有皂莢、栝參、百部、鴉膽子、樸消,再溶合乳化劑中,制備而成。
2.依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園藝殺蟲用的中藥復方,其特征在于,該乳化劑是以黃明膠或阿拉伯膠,加入松節油,特別是加入含有百里香酚(thymol)、香荊芥酚(Carvacrol)、對-聚傘花素(P-cymene)為主的中藥揮發油。
3.依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園藝殺蟲用的中藥復方,其特征在于,還包含有華薺薴,該華薺薴包含上述的百里香酚(thymol)、香荊芥酚(Carvacrol)、對-聚傘花素(P-cymene)為主的中藥揮發油。
4.依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園藝殺蟲用的中藥復方,其特征在于,還包含有蘆薈。
5.依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園藝殺蟲用的中藥復方,其特征在于,以具有殺蟲菌效能的萆粉末為收取賦形藥。
6.一種園藝殺蟲用制劑,每3000ml的浸液中,含有下列比例的中藥精粉皂莢80~120gm、栝參80~120gm、百部100~140gm、鴉膽子100~140gm、樸消30~120gm,再溶合乳化劑中,制備而成。
7.依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園藝殺蟲用制劑,其特征在于,其中浸液,是以下列比例的液態物所組配蒸餾水60~80%、乙醇15~25%、甘油8~12%。
8.依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園藝殺蟲用制劑,其特征在于,其中還包含有蘆薈60~100gm。
9.依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園藝殺蟲用制劑,其特征在于,其中該乳化劑包含有黃明膠或阿拉伯膠40~60gm、松節油40~60ml、石薺薴蒸餾油30~50ml。
10.一種園藝殺蟲用制劑的制造方法,備取皂莢、栝參、百部、鴉膽子的中藥粉劑,入浸液作濾出作業,再進行乳化作業,加入樸消混合均勻。
11.依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園藝殺蟲用制劑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每3000ml的浸液中,含有下列比例的中藥精粉。皂莢80~120gm、參80~120gm、百部100~140gm、鴉膽子100~140gm、樸消30~120gm。
12.依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園藝殺蟲用制劑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乳化作業中的乳化劑包含有黃明膠或阿拉伯膠40~60gm、松節油40~60ml、石薺薴蒸餾油30~50ml。
13.依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園藝殺蟲用制劑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浸液濾出作業中,將中藥精粉于第1次入浸液1200ml,經硃磨機2~3次,浸2h濾出,第2次入浸液1000ml經2h濾出,第3次入蒸餾水1200ml浸4h再濾出,合三次濾液備用。
14.依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園藝殺蟲用制劑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乳化作業中,是將黃明膠或阿拉伯膠50gm,混合松節油及石薺油各50ml,入膠質磨中高速研磨,然后取蒸餾水100ml一次加入,續研磨3~5分鐘,反復3次;再加入浸液濾出后的濾液研磨3次。
15.依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園藝殺蟲用制劑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乳化作業中,是將黃明膠或阿拉伯膠50gm,混合松節油及石薺薴油各50ml,入膠質磨中高速研磨,然后取蒸餾水100ml一次加入,續研磨3~5分鐘,反復3次;再加入浸液濾出后的濾液研磨3次。
16.依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園藝殺蟲用制劑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中藥精粉還包含有蘆薈60~100gm。
17.依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園藝殺蟲用制劑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中藥精粉還包含有蘆薈60~100gm。
18.依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園藝殺蟲用制劑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樸消混合作業中,以加入樸消50gm,安息香酸3gm與乳化作業后浸液混合均勻,再經硃磨機(GOLDEN MILL)研磨2~3次即成。
19.依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園藝殺蟲用制劑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樸消混合作業中,以加入樸消50gm,安息香酸3gm與乳化作業后浸液混合均勻,再經硃磨機(GOLDEN MILL)研磨2~3次即成。
20.一種環境衛生用的中藥復方,至少包含有皂莢、栝參、百部、鴉膽子、樸消,再溶合乳化劑中,制備而成。
21.依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環境衛生用的中藥復方,其特征在于,該乳化劑是以黃明膠或阿拉伯膠,加入松節油,特別是加入含有百里香酚(thymol)、香荊芥酚(Carvacrol)、對-聚傘花素(P-cymene)為主的中藥揮發油。
22.依據權利要求21所述的環境衛生用的中藥復方,其特征在于,還包含有華薺薴,該華薺薴 包含上述的百里香酚(thymol)、香荊芥酚(Carvacrol)、對-聚傘花素(P-cymene)為主的中藥揮發油。
23.依據權利要求22所述的環境衛生用的中藥復方,其特征在于,還包含有蘆薈。
24.依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環境衛生用的中藥復方,其特征在于,以具有殺蟲菌效能的萆粉末為收取賦形藥。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園藝殺蟲用的中藥復方,其實際用途是包括了蔬菜、果樹、花卉、經濟作物的殺蟲、滅菌、病毒等。本復方是皂莢、栝參、蘆薈、百部、鴉膽子、萆薢等的所組成,并且采取新穎的原理與科學的方法,將它制備為乳化噴灑劑;所謂新穎、科學,主要在于特殊的乳化過程、微細化、滲透力度與它的相乘效果。經過嚴謹的多次室內、田間實驗,證明了本發明在園藝用途的殺蟲、滅菌、抑制病毒方面的確鑿效果。況且本發明純屬無毒的中藥制劑,噴霧液接觸到人體皮膚、眼球、鼻黏膜、口唇、舌內等,并不產生傷害或毒反應,絕無殘留毒,亦不污染環境,確系新時代中藥創革的新制劑。
文檔編號A01N65/08GK1557168SQ200410003348
公開日2004年12月29日 申請日期2004年1月20日 優先權日2004年1月20日
發明者李健勇 申請人:李健勇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