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脫毒馬鈴薯原原種栽培基質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脫毒馬鈴薯原原種生產領域,尤其涉及脫毒馬鈴薯原原種栽培基質。
背景技術:
馬鈴薯(學名Solanum tuberosum,英文Potato),多年生草本,但作一年生或一年兩季栽培。地下塊莖呈圓、卵、橢圓等形,有芽眼,皮紅、黃、白或紫色;地上莖呈棱形,有毛;奇數羽狀復葉;聚傘花序頂生,花白、紅或紫色;漿果球形,綠或紫褐色。種子腎形,黃色。多用塊莖繁殖。
馬鈴薯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現代研究證明,在馬鈴薯種淀粉含量9~20%、蛋白質含量1.5~2.3%、脂肪含量0.1~1.1%、粗纖維0.6~0.8%。100g馬鈴薯中所含的營養成分熱量66~113J、鈣11~60mg、磷15~68mg、鐵0.4~4.8mg、硫胺素0.03~0.07mg、核黃素0.03~0.11mg、尼克酸0.4~1.1mg。除此以外,馬鈴薯塊莖還含有禾谷類糧食所沒有的胡蘿卜素和抗壞血酸。從營養角度來看,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的優點,能供給人體大量的熱能,可稱為“十全十美的食物”。馬鈴薯對調解消化不良有特效,是胃病和心臟病患者的良藥及優質保健品。除了其豐富的營養價值外,馬鈴薯的功能也不可小視。馬鈴薯不僅能抗衰老、減肥、美顏、防脫發、還因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使人心情愉快。
馬鈴薯加工增值能力強。據了解,其加工成淀粉可增值1倍;加工成乳酸可增值3倍;加工成食品可增值4倍;生產高吸水性樹脂可增值8倍;加工成變性淀粉可增值15倍;生產生物膠增值在60倍以上。馬鈴薯精淀粉經過發酵或采用其他方法可生產300多種變性淀粉,可廣泛應用于醫藥、紡織、鑄造、染料等多種工業。
脫毒馬鈴薯原原種是指馬鈴薯種薯經過一系列技術措施清除薯塊體內的病毒后,獲得的無病毒或極少有病毒侵染的種薯,它具有早熟、產量高、品質好等優點。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與種薯密切相關。種薯不行,產量和質量就會大打折扣,病毒一旦侵入馬鈴薯植株和塊莖,就會引起馬鈴薯嚴重退化,并產生各種病癥,導致馬鈴薯產量大幅下降。因此,要經過一系列物理、化學、生物等技術清除薯塊體內病毒的種薯。
我國是一個馬鈴薯生產大國,2000年世界馬鈴薯產量為2.9億噸,其中我國年產0.6億噸,居世界第一位,但與國外相比,我國的馬鈴薯單產量較低,國外平均畝產2.6噸,而國內平均畝產僅為0.86噸,世界排名93位。世界上變性淀粉的品種,已經有2000多種,而現在我國生產使用的,卻只有三四十種,還有比較大的差距。目前歐洲發達國家人均馬鈴薯消費量是74公斤,我國是35公斤,且國內馬鈴薯等薯類的深加工開發利用較晚,年產量的約78%被鮮食、8%爛掉、4%飼用,而用于深加工的馬鈴薯不足年產量的10%。發展利用有利資源,把小土豆做成大產業迫在眉睫。
目前采用蛭石作為栽培基質進行脫毒馬鈴薯原原種生產,但由于蛭石價格昂貴,生產成本高,制約了脫毒馬鈴薯原原種的大面積繁殖。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降低生產成本的脫毒馬鈴薯原原種栽培基質。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所述的一種脫毒馬鈴薯原原種栽培基質,其特征在于該基質由粗沙、牛糞、改性糠醛渣、蘑菇渣、鋸末屑按風干容積比0.25~0.35∶0.05~0.15∶0.15~0.25∶0.15~0.25∶0.15~0.25混合、發酵而成。所述粗沙的粒徑為0.05~0.5mm,其容重為1.70~1.80g/cm3。
所述牛糞的粒徑為5~10mm。
所述改性糠醛渣的粒徑為2~5mm。
所述蘑菇渣的粒徑為2~10mm。
所述鋸末屑的粒徑為1.0~3.0mm。
如上所述的脫毒馬鈴薯原原種栽培基質的生產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糠醛渣改性按每1000kg糠醛渣加入29~30kg石灰粉,使糠醛渣的pH值為7.0~7.5,得到改性糠醛渣; (2)材料發酵將所述改性糠醛渣與牛糞、蘑菇渣、鋸末屑按配方比例混合后,按每m3混合物加入0.45~0.50kg CO(NH2)2,使其C/N為20~25∶1;然后加水使其含水量達到60~65%,混勻,堆成1.0~1.2m高的梯形,堆置發酵90~100d,當堆內溫度降到室溫,得到發酵后的有機基質; (3)基質混合將所述發酵后的有機基質與粗沙按配比混合均勻,并按每m3有機基質加入245~250g質量濃度為75%的多菌靈即可。
所述步驟(1)中的石灰粉為熟石灰粉,其粒徑為0.5~2mm。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由于本發明選用的家畜糞便、農作物秸稈、糠醛渣、鋸末渣、蘑菇渣資源豐富,而這些有機固體廢棄物含有機質24.85~87.80%、全N 0.32~0.65%、全P 0.21~0.59%、全K 0.43~1.55%,重金屬元素Hg、Cd、Cr、Pb含量均小于GB8172-87規定的農用有機廢棄物控制含量標準,因此,不但促進了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增值,而且也有效地降低了脫毒馬鈴薯原原種生產成本,為脫毒馬鈴薯原原種大面積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撐。
2、對本發明進行質量分析后可以看出,本發明產品達到復混肥料的質量要求(參見表1)。
表1本發明產品質量分析結果 同時,對本發明進行經濟指標測試后發現,原原種存活率平均值均為98~100%,單株粒重平均值為20.50g~22.50g,單株粒數平均值為粒2.0~2.50粒,百粒重平均值均為1168g~2150.83g,繁殖效率平均值均為400粒/m2~500粒/m2。
3、本發明所得的基質符合脫毒馬鈴薯原原種生長發育規律,與蛭石(ck)比較,脫毒馬鈴薯原原種株高、莖粗、葉片數、根系長分別增加了2.98cm、0.16cm、2.16片、0.59cm;存活率、單株粒重、單粒重、單株粒數、繁殖效率分別增加了15.30%、8.15g/株、1.72g、0.47粒/株、156.51粒/m2;產值、利潤、投資效率分別增加了46.95元/m2、113.36元/m2、16.62元/元(參見表2~5)。
表2不同處理廢棄物混合比例(m3) 表3不同處理對脫毒馬鈴薯原原薯生長發育的影響 表4不同處理對脫毒馬鈴薯原原種經濟性狀的影響 表5不同處理對脫毒馬鈴薯原原種經濟效益的影響 ※牛糞、糠醛渣、蘑菇渣、粗沙、鋸末屑、蛭石價格分別為80、50、100、60、60、400元/m3;處理1、2、3、4、5混合基質價格分別為138、68、128、136、400元/m3;原原種0.30元/粒。
4、由于本發明利用了農業有機固體廢棄物,因此,促進了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增值,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
5、本發明經濟效益顯著。本發明于2008年、2009年在甘肅萬象德農馬鈴薯有限公司網棚內實施,有效推廣面積分別為45.50hm2。依據中國農科院頒發的《農業科技成果經濟效益計算法》,對項目推廣年度的經濟效益進行評價,結果表明產值、利潤、投資效率分別增加了46.95元/m2、113.36元/m2、16.62元/元。
6、本發明原料易得,易于實施。
具體實施例方式 原料 粗沙來自沙漠、河灘,其粒徑為0.05~0.5mm、容重為1.70~1.80g/cm3。
牛糞的粒徑為5~10mm,其有機質含量為135.23~149.40g/kg、全N為0.30~0.38%、全P為0.15~0.22%、全K為0.18~0.23%。
糠醛渣的粒徑為2~5mm,其有機質為650.00~781.30g/kg、全N為0.35~0.52%、全P為0.20~0.35%、全K為1.35~1.42%。
蘑菇渣的粒徑為2~10mm,其有機質為30.50~34.80g/kg、全N為0.95~1.02g/kg、全P為0.20~0.25g/kg、全K為0.98~1.11g/kg。
鋸末屑的粒徑為1.0~3.0mm。
石灰粉為熟生石灰粉,生產廠家為唐縣中堯鈣業有限公司,其含鈣量90%,粒徑為0.5~2mm。
CO(NH2)2生產廠家為寧波遠東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其中含N 46%;多菌靈生產廠家為淄博華王化工有限公司。
實施例1 一種脫毒馬鈴薯原原種栽培基質,其特征在于該基質由粗沙、牛糞、改性糠醛渣、蘑菇渣、鋸末屑按風干容積比0.25∶0.05∶0.15∶0.15∶0.15混合、發酵而成。
其具體生產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糠醛渣改性按每1000kg糠醛渣加入29~30kg石灰粉,使糠醛渣的pH值為7.0~7.5,得到改性糠醛渣; (2)材料發酵將改性糠醛渣與牛糞、蘑菇渣、鋸末屑按配方比例混合后,按每m3混合物加入0.45~0.50kg CO(NH2)2,使其C/N為20~25∶1;然后加水使其含水量達到60~65%,混勻,堆成1.0~1.2m高的梯形,堆置發酵90~100d,每隔15倒翻1次,當堆內溫度降到室溫,得到發酵后的有機基質; (3)基質混合將發酵后的有機基質與粗沙按配比混合均勻,并按每m3有機基質加入245~250g質量濃度為75%的多菌靈進行基質消毒即可。
實施例2 一種脫毒馬鈴薯原原種栽培基質,其特征在于該基質由粗沙、牛糞、改性糠醛渣、蘑菇渣、鋸末屑按風干容積比0.35∶0.15∶0.25∶0.25∶0.25混合、發酵而成。
其具體生產方法同實施例1。
實施例3 一種脫毒馬鈴薯原原種栽培基質,其特征在于該基質由粗沙、牛糞、改性糠醛渣、蘑菇渣、鋸末屑按風干容積比0.30∶0.10∶0.20∶0.20∶0.20混合、發酵而成。
其具體生產方法同實施例1。
權利要求
1.一種脫毒馬鈴薯原原種栽培基質,其特征在于該基質由粗沙、牛糞、改性糠醛渣、蘑菇渣、鋸末屑按風干容積比0.25~0.35∶0.05~0.15∶0.15~0.25∶0.15~0.25∶0.15~0.25混合、發酵而成。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脫毒馬鈴薯原原種栽培基質,其特征在于所述粗沙的粒徑為0.05~0.5mm,其容重為1.70~1.80g/cm3。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脫毒馬鈴薯原原種栽培基質,其特征在于所述牛糞的粒徑為5~10mm。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脫毒馬鈴薯原原種栽培基質,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糠醛渣的粒徑為2~5mm。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脫毒馬鈴薯原原種栽培基質,其特征在于所述蘑菇渣的粒徑為2~10mm。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脫毒馬鈴薯原原種栽培基質,其特征在于所述鋸末屑的粒徑為1.0~3.0mm。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脫毒馬鈴薯原原種栽培基質的生產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糠醛渣改性按每1000kg糠醛渣加入29~30kg石灰粉,使糠醛渣的pH值為7.0~7.5,得到改性糠醛渣;
(2)材料發酵將所述改性糠醛渣與牛糞、蘑菇渣、鋸末屑按配方比例混合后,按每m3混合物加入0.45~0.50kg CO(NH2)2,使其C/N為20~25∶1;然后加水使其含水量達到60~65%,混勻,堆成1.0~1.2m高的梯形,堆置發酵90~100d,當堆內溫度降到室溫,得到發酵后的有機基質;
(3)基質混合將所述發酵后的有機基質與粗沙按配比混合均勻,并按每m3有機基質加入245~250g質量濃度為75%的多菌靈即可。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脫毒馬鈴薯原原種栽培基質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1)中的石灰粉為熟石灰粉,其粒徑為0.5~2mm。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脫毒馬鈴薯原原種栽培基質,其特征在于該基質由粗沙、牛糞、改性糠醛渣、蘑菇渣、鋸末屑按風干容積比0.25~0.35∶0.05~0.15∶0.15~0.25∶0.15~0.25∶0.15~0.25混合、發酵而成。本發明利用農業有機固體廢棄物,不但促進了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增值,而且也有效地降低了脫毒馬鈴薯原原種生產成本。
文檔編號A01G31/00GK101810131SQ20101016719
公開日2010年8月25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7日 優先權日2010年5月7日
發明者閆治斌, 秦嘉海, 李會隆, 王佩堂, 裴暉平, 肖占文, 邱麗華 申請人:甘肅省敦煌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玉門市種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