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具有防堵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種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農業機械,特別是關于一種具有防堵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種機。
背景技術:
由于保護性耕作具有減少風蝕、水蝕,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作用,因此,數 十年來我國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保護性耕作與傳統耕作不同之處在于其在有秸稈覆蓋的 土地上直接播種,故免耕播種技術是關鍵。目前應用的免耕播種機有很多種,從防堵功能的實現原理上分主要有(1)在開 溝器前安裝被動式切茬裝置典型的有原北京農業工程大學研制的曲面型分草器,其分草 性能好、結構簡單、成本低、不易磨損,但對秸稈覆蓋量適應性差;中國農業大學研制的組合 式限深切草器和行間壓草輪,二者配合之下效果較好,但秸稈覆蓋量大時,仍難避免堵塞現 象;因此,該類防堵裝置適應性較差,難以解決秸稈覆蓋量大時的堵塞問題。(2)動力驅動 的主動式防堵裝置典型的有中國農業大學研制的驅動式圓盤刀防堵裝置,該裝置中的圓 盤刀獲得較高的切割速度,并能有效利用滑切達到良好的切斷效果;河北農哈哈生產的條 帶粉碎播種機,利用粉碎開道和定向拋草原理,切碎秸稈的同時完成播種;但以上主動式防 堵裝置功率消耗過大,由于轉速較高,引起機具強烈振動,安全性較差,且作業過程中高轉 速引起的粉塵問題也十分突出。(3)多梁結構將開溝器錯開裝在多梁上增大開溝器間距, 寬行距可以增加秸稈的通過性,減少殘茬的堵塞問題,但多梁導致播種機縱向距離加長,只 能采用牽引式;這種機構不適合我國地塊小、拖拉機動力小的現狀。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秸稈覆蓋量適應性強、功率消耗小、安全 性高,適合不同地塊大小的具有防堵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種機。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具有防堵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種 機,它包括機架,設置在所述機架上的肥箱和若干免耕播種機單體,以及地輪;所述肥箱上 安裝有一排肥軸,所述排肥軸通過鏈傳動連接所述地輪;每一所述免耕播種機單體包括連 接在所述機架上的一播種箱和一開溝鏟柄,所述開溝鏟柄底部連接一施肥開溝器,每一所 述施肥開溝器后側方的所述機架上連接一播種開溝器和一鎮壓輪;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 下方、開溝鏟柄前方通過若干支撐架連接一與所述排肥軸平行的驅動軸,所述驅動軸的一 端通過鏈傳動連接所述排肥軸,所述驅動軸上與每一所述免耕播種機單體對應設置有一主 動錐齒輪,與每一所述主動錐齒輪嚙合的從動錐齒輪中心固定連接一滾筒軸,每一所述滾 筒軸上設置有一用于撥開秸稈的滾筒,所述滾筒軸下端與所述施肥開溝器轉動連接。所述施肥開溝器上設置有一頂尖,所述滾筒軸下端設置有一頂尖孔,所述頂尖插 設在所述頂尖孔內。所述施肥開溝器與所述播種開溝器之間,設置有一尾部向兩側張開的翼狀保護 罩,所述翼狀保護罩的頭部固定連接在所述開溝鏟柄上。
所述翼狀保護罩包括一焊接在所述開溝鏟柄上的角鋼,所述角鋼兩側分別焊接有 間隔排列的鋼筋。所述滾筒采用棗核形桿狀滾筒,所述桿狀滾筒由若干弧形桿間隔焊接在一圓管圓 周上構成。所述滾筒采用片狀滾筒,所述片狀滾筒包括若干鋼板,每一所述鋼板的上下端均 設置成倒角結構,所述鋼板間隔焊接在一圓管圓周上。其中一相鄰的兩所述支撐架之間頂緊設置一套筒,所述套筒與所述驅動軸固定連接。所述施肥開溝器采用尖角式開溝器,所述播種開溝器采用雙圓盤式開溝器。本發明由于采取以上技術方案,其具有以下優點1、本發明免耕播種機上設置驅 動軸、鏈傳動、齒輪傳動、滾筒軸和滾筒等,通過各個部件之間的傳動,可將動力傳遞給滾 筒,通過滾筒旋轉,即可將開溝器前方的秸稈甩出去,避免堵塞播種機,因此,本發明具有結 構簡單,調節方便,適應性強,成本低,能耗小的優點,初步試驗證明,本發明能夠在小麥收 獲后的秸稈覆蓋地上,無堵塞免耕播種玉米,播種質量和效率都較高。2、本發明不需要使用 拖拉機動力輸出軸驅動防堵裝置,而利用地輪驅動,可節省動力降低成本。3、本發明通過地 輪、排肥軸以及鏈傳送可將動力傳遞給驅動軸,通過驅動軸上的主動錐齒輪和從動錐齒輪 的嚙合傳動,將驅動軸上的動力傳送給滾筒軸,通過滾筒軸可帶動滾筒轉動,因此可將與機 具前進方向相同的驅動軸的轉向變為垂直于前進方向的滾筒的轉向。4、本發明只用一根驅 動軸即可實現所有滾筒動力的傳動,通過主動錐齒輪和從動錐齒輪的嚙合,即可改變軸的 轉動方向,傳動效率高,成本低。5、本發明利用滾筒的偏心作用將秸稈推開或甩出,并且滾 筒具有一定高度,可以有效防止免耕播種中常出現的開溝器柱纏繞秸稈的現象,并且可以 保證防堵裝置良好的排草性能。6、本發明將驅動軸通過支撐架固定在機架下方,開溝鏟柄 前方,因此,可確保驅動軸與機架相對位置不變。7、本發明將圓盤開溝器置于尖角開溝器后 面,且側向距離50毫米,因此可以滿足播種過程中,種子與肥料保持一定距離,以防燒種的 位置要求。本發明結構設計巧妙,操作方便,能有效防止麥茬和雜草纏繞在施肥開溝單體上 或者堆積在施肥單體和播種單體之間,保證播種帶上無秸稈及雜草,因此,可廣泛用于在小 麥秸稈覆蓋下免耕播種機的直接播種過程中。
圖1是本發明的總體結構示意2是本發明的總體結構左視示意3是本發明的傳動系統示意4是本發明主、從錐齒輪嚙合局部放大示意5是本發明頂尖結構示意6是本發明桿狀滾筒結構示意7是圖6的俯視示意8是本發明的片狀滾筒結構示意9是圖8的俯視示意10是本發明的翼狀保護罩俯視示意圖
4
圖11是本發明圓盤開溝器和尖角開溝器的位置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的描述。如圖1、圖2所示,本發明包括現有技術的免耕播種機1,免耕播種機1上設置有防 堵裝置。免耕播種機1包括采用常規方式設置的一機架2,機架2上設置有一肥箱3和若干 并排設置的免耕播種機單體4,每一免耕播種機單體4上設置有一防堵裝置。免耕播種機1 通過相鄰免耕播種機單體4之間設置的地輪5帶動播種,地輪5通過其前方的拖拉機(圖 中未示出)提供動力。如圖1 3所示,本發明包括一設置在肥箱3上的排肥軸6,排肥軸6通過鏈傳動 連接地輪5。排肥軸6的一端固定設置有一主動鏈輪7,主動鏈輪7通過鏈條帶動一從動鏈 輪8轉動,從動鏈輪8固定設置在一驅動軸9的一端,帶動驅動軸9轉動。驅動軸9與排肥 軸6平行,且通過若干支撐架10支撐在機架2下方,且位于開溝鏟柄11前方。開溝鏟柄11 固定設置在機架2下方,每一免耕播種機單體4中設置有一開溝鏟柄11,每一開溝鏟柄11 的下方焊接有一施肥開溝器12。驅動軸9上,與每一免耕播種機單體4相對應的位置,分別固定設置有一主動錐齒 輪13 (如圖4所示),每一主動錐齒輪13分別與一從動錐齒輪14嚙合,每一從動錐齒輪14 分別固定設置在一滾筒軸15的上端。在從動錐齒輪14與施肥開溝器12之間的滾筒軸15 上同心設置有一滾筒16。如圖1、圖5所示,在施肥開溝器12上固定有一頂尖17,滾筒軸 15底部設置有一頂尖孔,頂尖17可以插入滾筒軸15的頂尖孔內,實現滾筒軸15與施肥開 溝器12的連接,并保證滾筒軸15的靈活轉動。如圖2所示,施肥開溝器12的后方,側向距離50毫米處,設置有一固定在機架2 上的播種開溝器18。施肥開溝器12和播種開溝器18之間設置有一翼狀保護罩19,翼狀保 護罩19頭部固定連接在開溝鏟柄11上,尾部向兩側張開。施肥開溝器12與播種開溝器18側向錯開50毫米(僅以此為實施例,但不限于 此),用以滿足播種過程中,種子與肥料應保持一定距離,以防燒種的位置要求。播種開溝器 18位于施肥開溝器12的左側還是右側,由主、從錐齒輪13、14的嚙合轉動方向決定。若主、 從錐齒輪13、14的嚙合,使滾筒16將秸稈甩向左側,則播種開溝器18位于施肥開溝器12 的右側,反之則位于左側,上述設置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播種帶上的秸稈,保證播種質量。如圖1所示,上述實施例中,驅動軸9兩端部的支撐架10固定設置在機架2上,其 他支撐架10對應固定設置在每一開溝鏟柄11上。其中,可以在任何兩支撐架10之間設置 一套筒20,套筒20通過開口銷或其它固定件與驅動軸9固定連接。由于套筒20受兩端支 撐架10的限制不能軸向移動,故驅動軸9在轉動過程中,也不會沿軸向竄動影響主動錐齒 輪13和從動錐齒輪14的嚙合。上述實施例中,每一支撐架10與驅動軸9相支撐的位置設置有一尼龍套,尼龍套 可以減小驅動軸9與支撐架10之間的摩擦。上述實施例中,滾筒16可以采用桿狀滾筒21 (如圖1中左側兩滾筒16所示)和 /或片狀滾筒22 (如圖1中右側一滾筒16所示)。如圖6、圖7所示,桿狀滾筒21外形呈 棗核形狀,由直徑6mm的四根弧形桿23間隔焊接在一個圓管24上構成,高度為300mm(僅以此為實施例,但不限于此)。如圖8、圖9所示,片狀滾筒22由四片高300mm、寬30mm、厚 3mm的鋼板25間隔焊接在一個圓管26上構成,每一鋼板25上下均設置有倒角(僅以此為 實施例,但不限于此)。以上兩種滾筒16形狀不同,但轉動過程中都可視為變半徑的偏心機 構,滾筒16的半徑是不斷變化的,半徑的變化導致對前方秸稈產生了大小和方向也不斷變 化的推動力,使秸稈沿轉動方向的切線甩出或被推開,落在施肥開溝器12的側邊。如圖1、圖2、圖10所示,上述實施例中,翼狀保護罩19是將六根鋼筋26 (僅以此 為實施例,但不限于此)分兩排間隔焊在一角鋼27兩側而形成。角鋼27與開溝鏟柄11固 定,兩側鋼筋26形成的側翼具有一定張角,張角方向為從施肥開溝器12開向播種開溝器 18。翼狀保護罩19的作用在于阻擋滾筒16甩出的秸稈落入所開種溝內,保證種子播在土 壤中。如圖11所示,上述實施例中,施肥開溝器12采用尖角式開溝器,播種開溝器18采 用雙圓盤式開溝器,以避免都使用尖角式開溝器產生的前后開溝器之間雍草的問題。施肥 采用尖角式開溝器,因為尖角式開溝器結構簡單,輕便,開溝阻力小,入土能力強;播種選擇 雙圓盤開溝器,因為雙圓盤開溝器比目前常用的尖角開溝器播種工作穩定,適應性更好,同 時,試驗發現,尖角開溝器播種會在施肥和播種單體間發生堵塞。本發明在播種過程中的作用如下在秸稈地上播種時,拖拉機提供動力給地輪5,地輪5經過鏈傳動帶動排肥軸6轉 動,排肥軸6通過主動鏈輪7和從動鏈輪8之間的鏈傳動,將該動力傳遞給驅動軸9 ;驅動 軸9通過主動錐齒輪13和從動錐齒輪14將動力傳遞給滾筒軸15,滾筒軸15轉動帶動其上 設置的滾筒16轉動;滾筒16旋轉將施肥開溝器12前方的秸稈甩出去,具有一定張角的翼 狀保護罩19阻擋甩出秸稈落入所開的溝內。如圖2所示,上述實施例中,每一播種機單體4上還設置有種箱28和鎮壓輪29,種 箱28用于裝設預播種的種子,鎮壓輪29用于將施肥開溝器12和播種開溝器18開設的溝 填平壓實。上述實施例中,滾筒16的轉速由拖拉機前進速度和齒輪傳動裝置決定,齒輪傳動 裝置確定后,拖拉機速度越快滾筒轉速越高。為了讓滾筒16的轉動能有效甩開前方秸稈, 本發明在播種速度最低時,滾筒16的轉速設置為每分鐘90轉左右。上述實施例中,拖拉機速度為3 5km/h。上述實施例中,排肥軸6和驅動軸9上的鏈輪可以更換,以調節傳動比,保證滾筒 16以合適的轉速轉動,以滿足防堵所需。上述各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其中各部件的結構、連接方式等都是可以有所 變化的,凡是在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進行的等同變換和改進,均不應排除在本發明的 保護范圍之外。
權利要求
一種具有防堵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種機,它包括機架,設置在所述機架上的肥箱和若干免耕播種機單體,以及地輪;所述肥箱上設置有一排肥軸,所述排肥軸通過鏈傳動連接所述地輪;每一所述免耕播種機單體包括連接在所述機架上的一播種箱和一開溝鏟柄,所述開溝鏟柄底部連接一施肥開溝器,每一所述施肥開溝器后側方的所述機架上連接一播種開溝器和一鎮壓輪;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下方、開溝鏟柄前方通過若干支撐架連接一與所述排肥軸平行的驅動軸,所述驅動軸的一端通過鏈傳動連接所述排肥軸,所述驅動軸上與每一所述免耕播種機單體對應設置有一主動錐齒輪,與每一所述主動錐齒輪嚙合的從動錐齒輪中心固定連接一滾筒軸,每一所述滾筒軸上設置有一用于撥開秸稈的滾筒,所述滾筒軸下端與所述施肥開溝器轉動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具有防堵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施肥 開溝器上設置有一頂尖,所述滾筒軸下端設置有一頂尖孔,所述頂尖插設在所述頂尖孔內。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具有防堵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施肥 開溝器與所述播種開溝器之間,設置有一尾部向兩側張開的翼狀保護罩,所述翼狀保護罩 的頭部固定連接在所述開溝鏟柄上。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具有防堵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翼狀 保護罩包括一焊接在所述開溝鏟柄上的角鋼,所述角鋼兩側分別焊接有間隔排列的鋼筋。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具有防堵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施肥 開溝器與所述播種開溝器之間,設置有一尾部向兩側張開的翼狀保護罩,所述翼狀保護罩 的頭部固定連接在所述開溝鏟柄上。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具有防堵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翼狀 保護罩包括一焊接在所述開溝鏟柄上的角鋼,所述角鋼兩側分別焊接有間隔排列的鋼筋。
7.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所述的一種具有防堵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種機, 其特征在于所述滾筒采用棗核形桿狀滾筒,所述桿狀滾筒由若干弧形桿間隔焊接在一圓 管圓周上構成。
8.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所述的一種具有防堵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種機, 其特征在于所述滾筒采用片狀滾筒,所述片狀滾筒包括若干鋼板,每一所述鋼板的上下端 均設置成倒角結構,所述鋼板間隔焊接在一圓管圓周上。
9.如權利要求1 8任一項所述的一種具有防堵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種機,其特征在于 其中一相鄰的兩所述支撐架之間頂緊設置一套筒,所述套筒與所述驅動軸固定連接。
10.如權利要求1 9任一項所述的一種具有防堵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種機,其特征在 于所述施肥開溝器采用尖角式開溝器,所述播種開溝器采用雙圓盤式開溝器。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具有防堵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種機,它包括機架,設置在機架上的肥箱和若干免耕播種機單體,以及地輪;肥箱上設置有一排肥軸,排肥軸通過鏈傳動連接地輪;每一免耕播種機單體包括連接在機架上的一播種箱和一開溝鏟柄,開溝鏟柄底部連接一施肥開溝器,每一施肥開溝器后側方的機架上連接一播種開溝器和一鎮壓輪;其特征在于機架下方、開溝鏟柄前方通過若干支撐架連接一與排肥軸平行的驅動軸,驅動軸的一端通過鏈傳動連接排肥軸,驅動軸上與每一免耕播種機單體對應設置有一主動錐齒輪,與每一主動錐齒輪嚙合的從動錐齒輪中心固定連接一滾筒軸,每一滾筒軸上設置有一用于撥開秸稈的滾筒,滾筒軸下端與施肥開溝器轉動連接。
文檔編號A01C7/06GK101965768SQ201010270570
公開日2011年2月9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1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1日
發明者劉佳, 劉媛媛, 崔濤, 張東興, 楊麗, 胡國勇, 高娜娜 申請人:中國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