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合用藥方式防控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該發明屬于農業高科技領域。旨在徹底解決近年來嚴重危害南方稻區水稻的由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引起的一種水稻病毒病害。在選用對該病毒有抗耐性的水稻品種(組合)的基礎上,采用長效的防控稻飛虱藥劑進行拌種和浸種等種子處理,拋(移)栽成活后、分蘗盛末期等大田前期用長效的防控稻飛虱藥劑狠治白背飛虱和灰飛虱,水稻破口抽穗后的大田中后期兼治其他病蟲害時增加敵敵畏、速滅威等的組合用藥方式,在水稻全生育期用藥4-6次即可有效控制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發生與危害。通過三年的研究和示范,對該病的控制效果達到89%-99%。
【專利說明】組合用藥方式防控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農業高新【技術領域】。具體是水稻的一種病毒病害的控制。
【背景技術】
[0002]華南農業大學周國輝教授(2001年)在廣東首次發現并命名了一種新的水稻病毒病害,病原是弧腸呼病毒屬的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SRBSDV)。自2009年起在我國南方稻區突然暴發成災,由于沒有有效的防控手段而造成了巨大損失。由于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是一種病毒病害,沒有有效的預防和治療藥劑,目前一般都是在大田期采用防治稻飛虱的措施來防控該病。我們經過三年一系列試驗研究,發明了一套高效防控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有效方法。
【發明內容】
[0003]經過三年調查和試驗研究,我們發明了一套通過組合用藥的方式,達到了高效防控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目的。在明確了各地主栽水稻品種(組合)對該病的抗性的基礎上,通過采用在種子處理時增加吡蚜酮等長效防控稻飛虱的藥劑進行拌種和浸種來進行種子處理,保證整個秧田期不受稻飛虱和稻薊馬的危害;大田前期,即拋栽(移栽)成活后及分蘗盛末期采用吡蚜酮等長效防控稻飛虱的藥劑狠治白背飛虱灰飛虱等,大田中后期,即破口抽穗期及以后通過在防控其他病蟲害時增加敵敵畏、速滅威等速效防控稻飛虱藥劑來控制遷入稻飛虱的組合用藥方式,全生育期用藥4-6次即可有效地控制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發生和危害。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具體實施方式】
[0004]2010-2012年我們在長沙通過隨機區組排列的田間小區試驗,驗證了我們的組合用藥方法。即:在種子處理時增加含有長效防控稻飛虱藥劑吡蚜酮的種衣劑處理種子,保證中晚稻整個秧田期不受稻飛虱和稻薊馬的危害,在大田前期,即拋栽(移栽)成活后及分蘗盛末期,使用含有長效防治稻飛虱的藥劑吡蚜酮,狠治白背飛虱和灰飛虱等,在大田中后期,即破口抽穗期及以后,結合防控其他病蟲害時增加敵敵畏、速滅威等速效防控稻飛虱的藥劑來控制遷入稻飛虱的組合用藥方式,全生育期用藥4-6次即可有效地控制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發生和危害(表1),從表1可以看出:處理2(每Kg種子用2-4ml吡蚜酮種衣劑處理種子,移(拋)栽成活后、分蘗盛末期、破口抽穗期用吡蚜酮防治稻飛虱),兩年的防控效果和實際產量都是最好的,2011年和2012年防控效果和實際產量分別為98.94%,93.89%和668.77Kg/667m2、700.61Kg/667m2 ;處理3 (對照,用常規農藥和方法處理種子和防治病蟲害)次之,其防控效果與處理2相當,但實際產量仍低于處理2 ;而處理I (從種子處理到水稻破口抽穗前不使用殺蟲劑,只按常規使用除草劑和殺菌劑)雖然發病較重,對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防控效果較差,只有12% -15%,但實際產量仍與處理3相當;處理
4(空白對照,全生育期不進行種子處理和不防治病蟲害)發病最重,實際產量最低。在2012年100畝大面積示范中,在隨機抽取的5塊處理2的示范田調查結果表明,處理2仍然取得了很好的防控效果(表2),防控效果為89.86%,其株高、總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均高于其他兩個處理。
[0005]表1、不同藥劑組合用藥對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發生危害的影響
[0006]
【權利要求】
1.使用吡蚜酮等長效防控稻飛虱的藥劑進行拌種和浸種等種子處理,控制秧田期稻飛風和稻薊馬危害。
2.在大田生長前期使用吡蚜酮等長效防控稻飛虱的藥劑,全程控制白背飛虱和灰飛虱發生和危害,確保水稻破口抽穗前不受病毒侵染。
3.在水稻生長中后期,使用敵敵畏、速滅威等速效控虱藥劑,結合對其他病蟲害的控制,達到全生育期控虱防病的效果。
4.包括種子 處理、前期狠治和中后期兼治的組合用藥方式,用藥4-6次來防控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
【文檔編號】A01C1/08GK103621220SQ201210597993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5日
【發明者】徐志德, 劉都才, 劉見平, 劉雪源, 唐濤, 馬國蘭 申請人:湖南省植物保護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