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適用于刺參底播養殖的生態貝殼礁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刺參增養殖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適用于刺參底播養殖的生態貝殼礁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當前,刺參增養殖業發展迅猛。2010年,我國的刺參養殖面積和產量僅占全國海水養殖面積的7.21% (15.01萬公頃)和產量的0.88% (13.03萬噸),其產值卻達到全國海水養殖產值的15.79% (260億元),刺參已成為我國海水養殖產業中單一產值最大的物種。其中,底播養殖由于能夠模擬刺參生存、生長的自然環境,生產的產品品質優良,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刺參底播養殖廣泛采用石塊、瓦片、塑料管、水泥構件等人工材料作為附著基,這些材料的受當地資源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限制,需要投入大量的生產成本,制約了刺參增養殖礁體的建設速度和實施效果;另一方面用人工材料作為刺參的附著基,形成的表面積少,藻類等其他餌料生長速度慢,不能為海參提供充足的餌料。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適用于刺參底播養殖的生態貝殼礁制作方法,解決人工材料作為附著基用于刺參底播養殖時,存在表面積少、不能為海參提供充足的餌料等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種適用于刺參底播養殖的生態貝殼礁制作方法,將附著牡販苗的扇貝殼投入刺參底播養殖海域,在海底形成厚度10-20cm的 扇貝貝殼床;隨著扇貝殼上牡蠣苗的自然生長和繁殖,對先期的扇貝貝殼床起到固化作用;經過2年以上的時間,在原有扇貝貝殼床上形成活體牡蠣礁;通過潛水員向活體牡蠣礁上底播刺參苗種,實現刺參的生態增養殖。所述適用于刺參底播養殖的生態貝殼礁制作方法,附著牡販苗的扇貝殼為收獲扇貝后附著牡蠣苗的扇貝殼或將扇貝殼放至自然海區自然附著好牡蠣苗的扇貝殼。所述適用于刺參底播養殖的生態貝殼礁制作方法,通過潛水員向活體牡蠣礁上底播5g/頭以上的刺參苗種,實現刺參的生態增養殖。所述適用于刺參底播養殖的生態貝殼礁制作方法,通過潛水員向活體牡蠣礁上底播刺參苗種的范圍為5-100g/頭。所述適用于刺參底播養殖的生態貝殼礁制作方法,在原有扇貝貝殼床上形成活體牡蠣礁的時間范圍為1-4年。本發明的優點與有益效果為:1.本發明充分利用養殖扇貝的有利條件,將附著的自然牡蠣苗的扇貝殼投入到海底營造活體牡蠣礁,可變廢為寶,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2.本發明中牡蠣在生長過程中可以凈化海底水質,為刺參的附著和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3.本發明中扇貝、牡蠣殼具有豐富的附著空間,便于底棲硅藻的附著,為刺參提供優質天然餌料;4.本發明充分模擬刺參的生存環境,提高了海珍品的品質;5.本發明操作簡便,減輕勞動強度,便于管理和收獲;6.本發明減弱養殖對自然海區生態環境的影響,有利于養殖海域生態環境的修復和綜合利用。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本實施例中,將萊州灣冬季收獲扇貝附著牡蠣苗的扇貝殼投入萊州灣土山附近刺參底播養殖海域,在海底形成厚度IOcm的扇貝貝殼床。隨著扇貝殼上牡蠣苗的自然生長和繁殖,對先期的扇貝貝殼床起到固化作用;經過I年半的時間,在原有扇貝貝殼床上形成活體牡蠣礁;通過潛水員向活體牡蠣礁上底播10-17g/頭的刺參苗種,實現刺參的生態增養殖。實施例2 本實施例中,將萊州 灣冬季收獲扇貝附著牡蠣苗的扇貝殼投入萊州灣芙蓉島附近刺參底播養殖海域,在海底形成厚度15cm的扇貝貝殼床。隨著扇貝殼上牡蠣苗的自然生長和繁殖,對先期的扇貝貝殼床起到固化作用;經過4年的時間,在原有扇貝貝殼床上形成活體牡蠣礁;通過潛水員向活體牡蠣礁上底播15-20g/頭的刺參苗種,實現刺參的生態增養殖。實施例3本實施例中,將萊州灣冬季收獲扇貝附著牡蠣苗的扇貝殼投入萊州灣朱旺港附近刺參底播養殖海域,在海底形成厚度20cm的扇貝貝殼床。隨著扇貝殼上牡蠣苗的自然生長和繁殖,對先期的扇貝貝殼床起到固化作用;經過2年半的時間,在原有扇貝貝殼床上形成活體牡蠣礁;通過潛水員向活體牡蠣礁上底播5-10g/頭的刺參苗種,實現刺參的生態增養殖。實施例結果表明,本發明可以凈化海底水質,為刺參的附著和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提聞了刺參廣品的品質,有利于實現生境修復和海區的綜合利用。
權利要求
1.一種適用于刺參底播養殖的生態貝殼礁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將附著牡蠣苗的扇貝殼投入刺參底播養殖海域,在海底形成厚度10-20cm的扇貝貝殼床;隨著扇貝殼上牡蠣苗的自然生長和繁殖,對先期的扇貝貝殼床起到固化作用;經過2年以上的時間,在原有扇貝貝殼床上形成活體牡蠣礁;通過潛水員向活體牡蠣礁上底播刺參苗種,實現刺參的生態增養殖。
2.按權利要求1所述適用于刺參底播養殖的生態貝殼礁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附著牡蠣苗的扇貝殼為收獲扇貝后附著牡蠣苗的扇貝殼或將扇貝殼放至自然海區自然附著好牡蠣苗的扇貝殼。
3.按權利要求1所述適用于刺參底播養殖的生態貝殼礁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潛水員向活體牡蠣礁上底播5g/頭以上的刺參苗種,實現刺參的生態增養殖。
4.按權利要求3所述適用于刺參底播養殖的生態貝殼礁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潛水員向活體牡蠣礁上底播刺參苗種的范圍為5-100g/頭。
5.按權利要求1所述適用于刺參底播養殖的生態貝殼礁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原有扇貝貝殼床上形成活體牡 蠣礁的時間范圍為1-4年。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刺參增養殖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適用于刺參底播養殖的生態貝殼礁制作方法,解決人工材料作為附著基用于刺參底播養殖時,存在表面積少、不能為海參提供充足的餌料等問題。將附著牡蠣苗的扇貝殼投入刺參底播養殖海域,在海底形成厚度10-20cm的扇貝貝殼床。隨著扇貝殼上牡蠣苗的自然生長和繁殖,對先期的扇貝貝殼床起到固化作用;經過2年以上的時間,在原有扇貝貝殼床上形成活體牡蠣礁;通過潛水員向活體牡蠣礁上底播5g/頭以上的刺參苗種,實現刺參的生態增養殖。本發明可以凈化海底水質,為刺參的附著和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提高了刺參產品的品質,有利于實現生境修復和海區的綜合利用。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3081830SQ20131000228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5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5日
發明者王志煥, 張立斌, 張濤, 于波, 闞仁濤, 劉鴻領 申請人:山東藍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