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食用菌栽培
技術領域:
,尤其涉及食用菌栽培種的制種方法及所制備的栽培種和食用菌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食用菌是可供人類食用的,具有肉質或膠質子實體的大型真菌。中國食用菌資源十分豐富,2000年統計中國的食用菌達938種,人工栽培的50余種。食用菌可食用部分為具有產孢結構的子實體,其子實體的蛋白質含量約為鮮重的3~4%或干重的20~40%,含氨基酸種類齊全,還有較多的核酸和各種維生素,包括維生素B1(硫胺素)、維生素B2(核黃素)、維生素PP(煙酸)、維生素C(抗壞血酸)和維生素D元(麥角甾醇)等。礦物質的含量亦較豐富,尤其含磷質較多,有利于人體各項生理機能的調節,此外,銀耳、木耳、猴頭等還兼有多種特定的滋補或醫療用途。食用菌的生產栽培中有一類必須與伴生真菌協同完成其生活史,其中,銀耳或金耳為這類食用菌的典型代表。在生產中,銀耳或金耳與其伴生菌有著嚴格的配對關系,其生活史的完成離不開伴生菌的協同作用。食用菌的生產從母種開始,經過原種擴培和觀察出耳形態后,選擇生長優良的轉接擴培成為栽培種,經過一段時間培養后,選擇性狀優良的成為成品栽培種。一般種植戶從市場上購買的菌種即為栽培種。對于栽培種的制種方法,目前食用菌栽培種的制種多為:將培養基壓實并在中心預留轉接原種需要的孔洞。培養基經過滅菌后無菌條件下接入原種,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即可獲得栽培種。上述栽培種的制種方法方便易行,在食用菌栽培種的制備中廣泛使用。但這樣的方法對于需與伴生菌協同完成生活史的食用菌而言,卻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以銀耳為例,雖然其伴生菌(香灰菌)的菌絲生長范圍可以遍布整個菌袋,但是銀耳的菌絲的生長延伸范圍只能在接種點向外延伸2cm左右,而通常菌袋或蘑菇瓶直徑為不低于8cm;這就導致了菌袋中遠離中心的一側僅生長了伴生菌的菌絲,卻沒有生長銀耳菌絲或金耳菌絲。而對于食用菌而言,接種通常采用兩種方法進行,一種是掰塊接種,因不能很好的區別銀耳菌絲、金耳菌絲與它們的伴生菌絲,極易出現空穴,即接種孔內只有伴生菌絲;一種是通過將木屑完全糅細后通過一個形似漏斗的工具敞栽,極易造成菌絲損傷,活性降低,同時極易出現接種孔內只是極少量的銀耳或金耳菌絲的現象。如此之后,段木的出耳率將比預期的降低許多,即浪費了生產材料,也辜負了種植戶的一番努力,阻礙段木銀耳、段木金耳的產業發展,依然不能滿足市場對高品質銀耳的需求。當然種植戶中也不乏有知悉銀耳或金耳生物學特征的,那么他在使用市場上現有栽培種時,將扔棄掉部分只含純伴生菌絲的木屑,成本明顯增加。因此,進一步改進食用菌栽培種的制種方式,以提高食用菌的品質和產量,減少資源的浪費十分必要。技術實現要素:有鑒于此,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食用菌栽培種的制種方法及所制備的栽培種和食用菌栽培方法。本發明提供的制種方法能夠提高食用菌的產量。本發明提供的食用菌栽培種的制種方法為:原種粉碎后與培養基混合、壓實,然后培養獲得食用菌栽培種。本發明提供的栽培種的制種方法,不再在培養基的中心接種原種,而是將原種粉碎后與培養基均勻的混合。從而使所得栽培種中食用菌的菌絲能夠均勻的分布。以往認為,粉碎原種會破壞菌絲的完整性,使培養種中菌絲的生長狀況不良。本發明提供的方法中,粉碎原種采用的是已經出現耳基的原種;粉碎具體為將原種打散。本發明中,食用菌為銀耳或金耳。銀耳(Tremellafuciformis)屬銀耳目(Tremellales),銀耳科(Termelaceae),銀耳屬(Tremell),屬中溫、好氣性真菌,銀耳菌絲和子實體最適溫度生長為22~26℃,最適pH值為5.2~5.8,在50~600Lx的光照條件下銀耳子實體生長發育良好。銀耳的生活史的完成離不開香灰菌的協同作用。金耳(TremellaaurantialbaBandonietZang),與銀耳同屬,又稱黃木耳、金黃銀耳、黃耳或腦耳。金耳菌絲體生長適溫23~25℃,子實體為15~20℃,最適pH值為5.8~6.2,金耳的菌絲生長不需要光,子實體形成則必須有光誘導。子實體發育需要足夠的通風,通風不良子實體色澤暗淡,適當的通風,充足的氧氣才能使金耳形成自然的橙黃和橙紅色素。金耳的自然生長和發生,都離不開其耳友菌粗毛硬革菌。本發明提供的制備栽培種的方法適用于常見食用菌。特別適用于銀耳、金耳等需要伴生菌的食用菌。一些具體的實施例中,銀耳栽培種的制種方法為:將銀耳原種粉碎后與培養基混合、壓實,經培養獲得銀耳栽培種。以銀耳為實驗材料,證明原種粉碎過度,會過度損傷菌絲,使得原種的活性降低;而如果粉碎不足,則不能與培養基很好的混合,所得栽培種中菌絲的分布不均勻。本發明中,原種粉碎的至直徑為2mm~6mm。培養基為食用菌提供氮源和碳源,本發明培養原種和栽培種的培養基一致。以銀耳為例,培養基中包括木屑78質量份,麥麩20質量份,蔗糖1質量份,石膏1質量份。所述木屑為青岡樹木屑,且為半年內砍伐粉碎的木屑。實驗表明,新鮮砍伐的木屑與長久儲存或發酵的木屑相比,具有更好的效果,能夠提高銀耳的原種或栽培種的萌發率。所述培養基中的pH值為5.2~5.8。所述培養基中的含水量為55wt%。原種與培養基的質量比決定原種是否能夠與培養基混合均勻,更重要的是只有在適宜的質量比下,在一定的培養時期內,菌絲才能夠均勻的分布在培養種中。過低的質量比導致菌絲在布滿培養基前就開始衰敗,而過高的質量比也并不會進一步的提高菌絲在培養基中的生長狀況,反而會造成資源的浪費。以銀耳為例,原種與培養基的質量比為(50~150):(800~1000)。一些實施例中,原種與培養基的質量比為50:1000。一些實施例中,原種與培養基的質量比為150:800。一些實施例中,原種與培養基的質量比為100:900。本發明原種的制備方法為,將母種接種到經滅菌的培養基上,24℃培養25天,獲得原種。本發明采用的銀耳母種購自三明真菌研究所;菌株編號為9903。混合后的原種和培養基在一定條件下培養,培養需達到一定的積溫才能夠成為栽培種成品。栽培種在適宜的培養溫度下,會健康快速的生長。過高的溫度使菌絲徒長的同時,雜菌也迅速的繁殖,容易導致菌絲腐爛;而過低的溫度在短時間內無法達到積溫,延長了生產周期,對于生長周期較短的食用菌,無疑會造成資源的浪費。以銀耳為例,培養的溫度為20℃~25℃,濕度不超過70%;培養的時間為20天~25天。所述濕度為空氣濕度。一些實施例中,培養的溫度為22℃,培養的時間為25天。一些實施例中,培養的溫度為20℃,培養的時間為25天。一些實施例中,培養的溫度為25℃,培養的時間為20天。在本發明提供的培養條件下,經過7天培養后銀耳菌絲生長可將木屑塊粘結在一起,經過20天培養后可見菌袋內表面有白毛團出現,經過25天培養后成為栽培種成品。培養基在使用前需要經過嚴格的滅菌,以避免培養基中所攜帶的雜菌影響使用菌絲的發育。高溫高壓滅菌的方式更適用于生產實踐。所述高溫為121℃,所述高壓為0.105MPa~0.15MPa,。以銀耳為例,培養基經滅菌,所述滅菌的溫度為121℃、壓強為0.105MPa~0.15MPa,,時間為2.5h。對于好氣性的真菌,不透氣的材料不利于其菌絲的生長。以往的制種方法中,采用菌袋或玻璃瓶培養栽培種,透氣性不佳,也是導致栽培種中菌絲分布不均的重要原因。并且,常規規制種培養是將接種塊放入接種孔后,直接蓋上蓋子或系好套繩,放入適宜溫度環境中即完成,其制成的菌絲無法均勻的分布在全部培養基中。本發明在制作栽培袋時未對基料進行壓塊,料較松散,在接種后通過充分的震蕩可較好將原種與培養基混勻,再將混合好的原種與培養基的壓平在透氣袋無透氣無紡布的一面,形成一個形似方形的木屑塊,保證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氧氣。本發明中所述的壓實為壓至密度為0.42g~0.64g/cm3。本發明提供的方法中培養在有氧條件下進行。本發明所述培養在透氣袋中進行。所述透氣袋的材質為聚丙烯。形式為內折袋;具有套環和蓋子;規格為19cm×45cm×5s,撐開長度32±0.1cm。其具有4cm直徑透氣孔。透氣袋直徑與內塞配套,套環與內塞配套。套環呈喇叭形,上口內徑3.8±0.1cm,高度3.2±0.1cm。透氣袋、套環、內塞皆要求干凈、無破損,圓滑無毛刺。套環與內塞的材質為塑料,能夠耐130℃高溫、2.5kg高壓。以本發明所述制種方法制備的食用菌栽培種。本發明提供的栽培種中菌絲的分布更加均勻,以銀耳為例,其栽培種中,銀耳的菌絲分布均勻,與伴生菌的比例適宜,以其作為生產中的栽培種,接種后能顯著提高出耳率,減少耳棒空穴的現象,提高耳棒的生物轉化率,增加種植戶的收入。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食用菌栽培方法,其接種以本發明所述制備方法制備的食用菌栽培種。以銀耳為例,本發明提供的栽培方法為,接種以本發明提供方法制備的銀耳栽培種。栽培的方式為袋裝銀耳或段木銀耳。本發明提供方法制備的銀耳栽培種對段木銀耳的出耳率提高效果更加顯著。所述接種的方式為掰塊接種或揉碎敞栽。具體的,本發明提供的制備銀耳栽培種的方法為:將銀耳原種粉碎后與培養基以質量比為(50~150):(800~1000)混合、壓實至密度為0.42g~0.64g/cm3,有氧條件下,20℃~25℃培養20天~25天,獲得銀耳栽培種。本發明提供的銀耳的室內栽培方法包括:將本發明制備的銀耳栽培種接種于熟料或培養基,培養50天;所述培養的條件為22℃,濕度為70%,每天通風3次,每次30分鐘。優選的,培養20天后用棉沙布保濕,每天澆水3~5次。所述熟料為經過石灰水浸泡的段高10cm、電鉆打孔的短段,高壓滅菌的熟料。本發明提供的銀耳的室外栽培方法包括:3月初4月初將本發明制備的銀耳栽培種接種于青岡樹段木,培養至9月中下旬。所述青岡樹段木的制備方法為:砍伐青岡樹,晾曬15天~25天后截成1米的段木,鉆孔2~3厘米深。所述砍伐的時間為春節后,所述晾曬至驚蟄。本發明提供的食用菌栽培種的制種方法及所制備的栽培種和食用菌栽培方法,本發明提供方法制備的栽培種中菌絲的分布更加均勻,以銀耳為例,其栽培種中,銀耳的菌絲分布均勻,與伴生菌的比例適宜,以其作為生產中的栽培種,接種后能顯著提高出耳率,減少耳棒空穴的現象,提高耳棒的生物轉化率,增加種植戶的收入。具體實施方式本發明提供了食用菌栽培種的制種方法及所制備的栽培種和食用菌栽培方法。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借鑒本文內容,適當改進工藝參數實現。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所有類似的替換和改動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是顯而易見的,它們都被視為包括在本發明。本發明的方法及應用已經通過較佳實施例進行了描述,相關人員明顯能在不脫離本
發明內容、精神和范圍內對本文的方法和應用進行改動或適當變更與組合,來實現和應用本發明技術。本發明采用的試材、試劑、儀器皆為普通市售品,皆可于市場購得。其中,銀耳母種購自三明真菌研究所,編號為9903。下面結合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實施例1原種的制備1、配制培養基:配方為青岡樹木屑78%,麥麩20%,蔗糖1%,石膏1%,含水量55%。青岡樹為段木銀耳最佳樹種,前期試驗證明半年內砍伐粉碎的木屑相對于長久儲存,或發酵木屑更有利于銀耳的生長。培養基裝入蘑菇瓶,壓實至料高7~10cm,用棉花塞封口。121℃,高壓滅菌2.5小時,完全冷卻后使用。2、接種:將購買的母種夾取一塊放入滅菌、冷卻后的培養基,24℃,培養25天后,獲得原種。實施例2栽培種的制備1、配制培養基:配方為青岡樹木屑78%,麥麩20%,蔗糖1%,石膏1%,含水量55%。青岡樹為段木銀耳最佳樹種,前期試驗證明半年內砍伐粉碎的木屑相對于長久儲存,或發酵木屑更有利于銀耳的生長。培養基放入透氣袋,每袋裝0.8kg~1kg。121℃,0.105MPa~0.15MPa滅菌2.5小時,完全冷卻后使用。2、接種:將實施例1制備的原種打散,打散至直徑約2mm~6mm。將打散的原種以100g/袋的量接種入裝有培養基的透氣袋,混勻后壓實,壓實至體積為2000cm3。22℃培養25天,培養期間,空氣濕度不超過70%。經過7天培養后銀耳菌絲生長可將木屑塊粘結在一起,經過20天培養后可見菌袋內表面有白毛團出現,經過25天培養后成為栽培種成品。實施例3栽培種的制備1、配制培養基:配方為青岡樹木屑78%,麥麩20%,蔗糖1%,石膏1%,含水量55%。青岡樹為段木銀耳最佳樹種,前期試驗證明半年內砍伐粉碎的木屑相對于長久儲存,或發酵木屑更有利于銀耳的生長。培養基放入透氣袋,每袋裝0.8kg~1kg。121℃,0.105MPa~0.15MPa滅菌2.5小時,完全冷卻后使用。2、接種:將實施例1制備的原種打散,打散至直徑約2mm~6mm。將打散的原種以50g/袋的量接種入裝有培養基的透氣袋,混勻后壓實,壓實至體積為2000cm3。25℃培養20天,培養期間,空氣濕度不超過70%。經過7天培養后銀耳菌絲生長可將木屑塊粘結在一起,經過20天培養成為栽培種成品。實施例4栽培種的制備1、配制培養基:配方為青岡樹木屑78%,麥麩20%,蔗糖1%,石膏1%,含水量55%。青岡樹為段木銀耳最佳樹種,前期試驗證明半年內砍伐粉碎的木屑相對于長久儲存,或發酵木屑更有利于銀耳的生長。培養基放入透氣袋,每袋裝0.8kg~1kg。121℃,0.105MPa~0.15MPa滅菌2.5小時,完全冷卻后使用。2、接種:將實施例1制備的原種打散,打散至直徑約2mm~6mm。將打散的原種以150g/袋的量接種入裝有培養基的透氣袋,混勻后壓實,壓實至體積為2000cm3。20℃培養25天,培養期間,空氣濕度不超過70%。經過7天培養后銀耳菌絲生長可將木屑塊粘結在一起,經過20天培養后可見菌袋內表面有黃水出現,經過25天培養后成為栽培種成品。對比例1栽培種的制備1、配制培養基:配方為青岡樹木屑78%,麥麩20%,蔗糖1%,石膏1%,含水量55%。青岡樹為段木銀耳最佳樹種,前期試驗證明半年內砍伐粉碎的木屑相對于長久儲存,或發酵木屑更有利于銀耳的生長。培養基放入菌袋,每袋裝0.8kg~1kg,壓實并預留接種孔,121℃,0.105MPa~0.15MPa滅菌2.5小時,完全冷卻后使用。2、接種:將實施例1制備的原種掰塊接入接種孔,接種量為100g/袋;22℃培養25天,培養期間,空氣濕度不超過70%。經過7天培養后銀耳菌絲生長可將木屑塊粘結在一起,經過20天培養后可見菌袋內表面有黃水出現,經過25天培養后成為栽培種成品。實施例5室內測試出耳率主要以將青岡段木截斷到更適宜大小,通過高壓滅菌,既保留了青岡段木的有效成分,模擬自然生長;又縮短了段木出耳的生長周期,對驗證新品種和新工藝的開發效果,具有快速有效的特點。以經過石灰水浸泡的段高10cm、電鉆打孔的短段,高壓滅菌的熟料,即短段熟料為銀耳出耳率測試載體。實施例2~4制備的栽培種為實驗對象,以掰塊接種和的糅細敞栽兩種方式接入短段熟料的接種孔中,以觀察記錄出耳率,和銀耳性狀的室內測試。對比例1制備的栽培種為對照,以掰塊接種和糅細敞栽兩種方式接入短段熟料的接種孔中,以觀察記錄出耳率,和銀耳性狀的室內測試。以上每個處理3個重復(即3袋栽培種),每袋點種20個短段熟料。溫室培養條件為恒溫22℃,濕度為70%,每天通風3次,每次30分鐘。培養20天后將熟料短段的塑料袋口打開,用棉沙布蓋上袋口保濕,每天噴水3-5次。培養30天及30天起每5天觀察記錄出耳、污染情況,和采摘鮮耳稱重至培養50天烘干測產量,并通過對比分析不同處理銀耳的生長指標來評估其提高出耳率的能力和在短段熟料中的生長情況。結果如表1:表1銀耳的出耳情況結果表明(表1),不論采用哪種接種方法,熟料短段在接種不同栽培種后出耳率差異顯著。接種實施例2~4的栽培種的熟料短段的出耳率比對比例1制備的栽培種的出耳率增加30%以上,空穴率降低20%以上,產量提高58.41%以上,該效果具有顯著性(p<0.05)。因此,接種發明所述的栽培種能明顯改善熟料短段的出耳效果,提高出耳率,降低污染率和空穴率,提高產量。實施例6室外測試出耳率以通江段木銀耳主產區陳河鄉砍伐的段木為出耳率室外測試。以實施例2~4的栽培種和對比例1的栽培種為實驗對象,接種方法為掰塊接種。在陳河鄉按照當地農事安排,春節后砍伐青岡樹,晾曬20天左右,待驚蟄節氣時截成1米的均勻段木。運回生產產地后鉆孔2-3里面深,待接種后發菌40-60天,根據當年氣候條件決定,5月底6月初進入事先準備好的出耳耳堂中進行出耳管理;根據銀耳生長狀況適時噴水防蟲。9月中下旬,統計出耳情況。以上每個處理3個重復(即3袋栽培種),每袋點種100斤耳棒。結果如表2:表2銀耳的出耳情況生長指標(個)出耳率空穴率一級品率產量合計(g)實施例270%30%80%256.4實施例365%35%77%250.11實施例470%30%80%255.10對比例140%60%69%200.00接種實施例2~4栽培種的段木的出耳率比塊栽接種對比例1栽培種增加了30%,且接種實施例2~4栽培種的耳棒生長出的銀耳,朵大呈菊花狀而整齊,且明顯看出長勢好于對照。將采集的不同茬數的銀耳烘干后統一收集齊,測定干重以及朵型,結果表明:接種實施例2~4栽培種的段木的產量與塊栽接種對比例1栽培種相比,增加了28.2%,一級品率增加了10.32%。上述結果表明:用改變段木銀耳菌種栽培種制種方式,提高段木出耳率的方法是一種高效、穩定且應用前景很好的菌種制種技術,可應用于段木銀耳栽培中。該種方法的應用不局限于某個菌株,而可以應用于所有適于種植在段木上的銀耳菌株,為高質量的段木銀耳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同時,該方法的應用可減少耳棒的空穴率,降低菌種和耳木成本;提高種植戶的易用性;提高產量帶來經濟價值,對促進傳統工藝的傳承以及保障當地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以上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
技術領域: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