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甘蔗收割機領域,尤其是甘蔗收割機用料斗。
背景技術:
我國甘蔗種植區域集中在南方,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海南、福建、云南等省區。然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蔗糖產業面臨國際市場的嚴峻挑戰,世界的蔗糖生產大國如巴西和澳大利亞在生產上基本實現了機械化,蔗糖料的生產成本約在70~80元/噸,而我國甘蔗生產的機械化程度比較底,生產成本約在110~150元/噸,比世界先進水平高出了近一倍,蔗糖生產成本過高,糖價在國際市場缺乏競爭力。因而,實現甘蔗收獲機械化,是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提高我國甘蔗糖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包括耕地、種植、中耕施肥、植保、收獲、裝運等環節,而收獲包括切梢、切割、清理和裝運等作業工序,其工作量最多,也最為艱苦,約占生產甘蔗總作業量的55%。從整體水平來看,我國甘蔗生產中耕整地、種植、田間管理、運輸等方面的機具已有成熟機型,并已在推廣使用,而收獲機械化仍是薄弱環節。我國的甘蔗收割仍是人工勞作,采用人工砍斷、剝葉、打捆裝運的工藝流程,每個勞動力每天只能收0.5~0.6噸,一畝需8~10個勞動力。人工砍收甘蔗費用已經占到了甘蔗生產成本的40%以上,甘蔗收獲的機械化成為制約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瓶頸和甘蔗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的關鍵因素。
為解決國產甘蔗收割機的零突破,調研國內外甘蔗收割機技術、市場情況以及甘蔗種植農藝條件,通過大量的材料和數據分析,運用農藝與農機的相結合,總結出一套適宜我國甘蔗種植、收獲的方法和理論,并通過幾年來不斷的調試和改進,制定出履帶型切段式甘蔗收割機開發方案,通過自主研發、獨立知識產權開發出適宜我國甘蔗種植農藝要求和種植條件的切段式甘蔗收割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提供一種甘蔗收割機用料斗,在滿足收料功能的同時做到對來料的進一步除雜,其本身結構簡單合理、減輕負重、性能穩定并與收割機上其它部件銜接合理、緊湊。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甘蔗收割機用料斗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甘蔗收割機用料斗,包括底安裝板、下圍板、上圍板、側安裝板、上安裝座、支撐板、環箍、加強圍板,底安裝板之上與下圍板連接,安裝底板為環狀帶通孔安裝面板,通孔用于與其它部件螺紋連接安裝緊固之用,下圍板為漏斗狀曲面板,板面均布設有若干通孔,其一側外圍錐面開口,下圍板之上連接上圍板,上圍板為環狀彎曲面板與下圍板上端面形狀相適配。開口兩側的下圍板外延分別連接側安裝板,側安裝板上下兩端分別連接底安裝板和上安裝座,兩上安裝座之間連接支撐板,側安裝板上設有安裝孔。為加強料斗強度,上圍板之上通過加強圍板包裹環箍后焊接與上圍板之上,環箍為形狀大小與料斗上端面形狀大小相適配的加強筋。
料斗上端面開口為進料口(甘蔗入口),底部與開口處為出料口(甘蔗出口),開口處與甘蔗收割機的輸送臂貼合連接固定,開口處缺口對接輸送臂進料口。
底安裝板與下圍板、下圍板與上圍板、下圍板與側安裝板之間的連接方式優選的采用焊接方式連接固定。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料斗的漏斗狀設計在同等構成材料上,能夠提供不錯的容積;下圍板上均布的通孔設計可以有效減少料斗自身重量的同時,并能起到一定的除雜作用,泥沙、廢屑可通過下圍板通孔排出料斗;環箍的加入使料斗強度更為牢固、防止變形、增強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是一種甘蔗收割機用料斗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一種甘蔗收割機用料斗的左視圖;
圖3是一種甘蔗收割機用料斗的俯視圖;
圖4是圖2中A處放大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敘述。
如圖1-4所示:一種甘蔗收割機用料斗,包括底安裝板1、下圍板2、上圍板3、側安裝板4、上安裝座5、支撐板6、環箍7、加強圍板8,底安裝板1之上與下圍板2連接,安裝底板1為環狀帶通孔安裝面板,通孔用于與其它部件螺紋連接安裝緊固之用,下圍板2為漏斗狀曲面板,板面均布設有若干通孔,其一側外圍錐面開口21,下圍板2之上連接上圍板3,上圍板3為環狀彎曲面板與下圍板2上端面形狀相適配。開口21兩側的下圍板2外延分別連接側安裝板4,側安裝板4上下兩端分別連接底安裝板1和上安裝座5,為加強料斗強度,兩上安裝座5之間連接支撐板6,側安裝板4上設有安裝孔。為加強料斗強度,上圍板3之上通過加強圍板8包裹環箍7后焊接與上圍板3之上,環箍7為形狀大小與料斗上端面形狀大小相適配的加強筋。
開口21處與甘蔗收割機的輸送臂貼合連接固定,開口21處缺口對接輸送臂進料口。
底安裝板1與下圍板2、下圍板2與上圍板3、下圍板3與側安裝板4之間的連接方式優選的采用焊接方式連接固定。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料斗的漏斗狀設計在同等構成材料上,能夠提供不錯的容積;下圍板上均布的通孔設計可以有效減少料斗自身重量的同時,并能起到一定的除雜作用,泥沙、廢屑可通過下圍板通孔排出料斗;環箍的加入使料斗強度更為牢固、防止變形、增強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