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園藝或蔬菜的種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方竹筍的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方竹的竹桿呈方形,竹節上有刺狀突起;方竹筍期為9~10月,到第二年的3~4月方散葉成竹。而方竹筍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主要是因為,方竹筍中蛋白質含量12%,脂肪0.4%,粗纖維8%,還含有豐富的氨基酸、鈣、鐵、硒、鋅等多種微量元素和維生素b1、b2、c等。食之則有助于人體腸胃蠕動、促進消化,達到減肥、美容和防治腸胃及心血管疾病之特效。
現有方竹的種植步驟如下:一、育苗:播種育苗。每畝播種10~15千克,可產苗30000~40000株。關鍵在于在幼苗期必須對幼苗遮蔭,減少陽光的直接照射,造成幼苗的死亡。二、整地:整地以穴狀整地為主,整地規格為60×60×50厘米,塘打完后要把表層土壤回進塘內,回土要達到塘深的三分之二以上,有條件的可結合回土,在塘內施足以有機肥為主的廄肥。三、起苗栽種:竹苗根系由于木質化程度高,起苗后放置時間過長,容易造成竹苗失水,影響成活率,因此不易長途運輸,為了保證成活率,從起苗到栽植完畢,一般不要超過72小時,在48小時內栽植完畢,成活率比較高,最好是隨起隨栽。四、管理:造林前期,如果是造在農耕地上,由于長期施用化肥,土壤中的有機肥少,土壤板結度大,所以主要施有機肥——廄肥為主,同時結合除草松土,在竹苗周圍種植綠肥。五、采筍:方竹的出筍時間隨海拔的高低不同,高海拔的山區先出筍。所以要根據不同的時間進行采筍和留足母筍。采筍時間不能過早或過晚,一般筆尖長到離地面10厘米左右時采為佳。
現有技術存在以下問題:1、由于竹苗在苗木移栽中,根部容易被損壞,入土后很容易出現爛根的情況,不利于竹苗的生長;2、竹苗移栽的時候,沒有施肥,不利于竹苗的后續生長;而且在施肥的時候人們常常與肥料接觸,肥料容易粘在身上,不衛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方竹筍的種植方法,不僅能夠減少爛根的情況出現,利于竹苗的后續生長;而且在施肥的時候能夠減少人們與肥料的接觸。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基礎方案如下:
一種方竹筍的種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埋鞭育苗:選擇1~2年的新竹取竹鞭埋入土壤中培育之后形成竹苗;
步驟二,選地整地:選擇土層在20cm以上的土地,將土地中的塊狀土敲碎,對土地進行整平,然后撒上3~5cm厚的河沙,最后覆蓋40~60cm厚的土壤整平;
步驟三,起苗移栽:將步驟一中的竹苗起苗后漿根;漿根所采用的濃液包括15~20質量份泥漿、2~4質量份草木灰和1~2質量份吲哚丁酸;
步驟四,種植挖坑:采用種植機在步驟二中整平后的土地上進行挖坑并撒入肥料;挖坑深度在30~50cm,且保證坑底距離河沙10~16cm;然后將步驟三中漿根后的竹苗插入坑中并覆土澆水;種植機包括機殼、位于機殼內的肥料倉和位于機殼內的沖孔部;肥料倉與機殼連接;機殼的下部設有滾輪和供沖孔部伸出的伸出口,機殼的上部設有入肥通道;肥料倉包括外筒和用于盛裝肥料的內筒,內筒和外筒轉動連接,外筒的上部設有與入肥通道對應的進料口,外筒的下部設有出料口,內筒上設有可與出料口或進料口對應的連通孔;內筒上還設有齒輪;外筒上設有為中空結構的導向桿,導向桿與出料口連通;沖孔部也為中空結構,沖孔部的下端設有施肥孔,沖孔部的外壁上設有與齒輪嚙合的齒條;導向桿插入沖孔部內并與沖孔部滑動連接,且導向桿與沖孔部連通;導向桿上設有可堵住施肥孔的封堵塞;機殼上設有用于供沖孔部上下移動的控制按鈕;
步驟五,管理:竹苗種下后,來年春季和秋季各追肥一次,肥料采用廄肥;同時結合除草松土;
步驟六,采筍:出筍后,筍尖到離地面9~12cm時,即可采摘。
本方案的技術效果:
1、選地整地的時候,在土地上覆蓋3~5cm厚的河沙,最后覆蓋40~60cm厚的土壤整平,主要是為了便于水滲透;澆水或降雨時,即保持了竹子附件水土的濕潤,還能夠防止水積累在竹苗的根部。
2、起苗后漿根,能使竹苗根系保持濕潤,同時采用15~20份泥漿、2~4份草木灰和1~2份吲哚丁酸作為漿根的濃液,改濃液能夠促進竹苗根系早生。另外,草木灰除含鉀、鈣等大量營養元素外,還含有鐵、鎂等多種微量元素,能夠保證竹苗的質量,還能夠可控制傷流,防止傷口感染腐爛,促進愈合;能夠減少爛根的情況出現,利于竹苗的后續生長。
3、步驟四中種植挖坑的時候采用種植機進行挖坑,不僅簡單,而且能夠實現挖坑完畢后立即向坑內撒入肥料,不僅能夠促進竹苗的生長,而且能夠防止人們直接與肥料接觸,保持衛生。
當內筒上的連通孔與外筒上的進料口對應的時候,向內筒內放入肥料;然后推動控制按鈕,此時沖孔部沿著導向桿向下移動,沖孔部的底部穿出伸出口,同時由于導向桿的位置一直不變,而沖孔部向下移動的過程中,封堵塞會進入到沖孔部上的施肥孔中,進而將施肥孔堵住,此時沖孔部的底部會開始在地面上進行挖坑(此處的意思即為打孔)。而且由于封堵塞的設置,土壤不會從施肥孔中進入到沖孔部內,也不會堵住施肥孔。另外,沖孔部向下運動的同時,會帶動齒條向下運動,進而使得齒輪帶動內筒轉動,當內筒上的連通孔與外筒上的出料口對應的時候,內筒內的肥料會落入到導向桿內,進而進入到沖孔部的內部,在肥料向下落的時候,由于封堵塞也在逐漸進入到施肥孔,所以肥料在沖孔部挖坑的過程中并不會從施肥孔落出。挖坑完畢后,松開控制按鈕,此時沖孔部向上移動恢復原位,同時,封堵塞離開施肥孔,沖孔部內的肥料從施肥孔中漏出,進而進入到坑內。
內筒轉動的時候還能夠使得內筒內的肥料運動,使得肥料能夠混合均勻,而且使得肥料因內筒轉動后停止的瞬間有一個下落的沖擊力,肥料沖擊到內筒的內壁上,進而使得肥料撞擊散開,減少肥料結塊。
4、選擇土層在20cm以上的土地,將土地中的塊狀土敲碎,對土地進行整平,然后撒上3~5cm厚的河沙,最后覆蓋40~60cm厚的土壤整平;挖坑的深度在35~40cm,且保證坑底距離河沙10~16cm;河沙上的土壤覆蓋的厚度與挖坑的深度相結合,保證了竹苗的根部與河沙之間的距離,即保持了竹子附件水土的濕潤,還能夠防止水積累在竹苗的根部。
5、竹苗種下后,來年春季和秋季追肥兩次,肥料采用廄肥;同時結合除草松土;保證竹苗快速生長。
6、出筍后,筍尖到離地面9~12cm時,開始采摘,不僅保證了采摘的竹筍的質量,而且能夠保證留有充足的母筍。
對基礎方案的改進得到的優選方案1,步驟一中取的竹鞭是帶竹桿的竹鞭;且竹桿上留1~2節活枝。
發明人在試驗中發現,按照上述方法取竹鞭能夠增加竹苗的存活率。
對基礎方案的改進得到的優選方案2,步驟一中的土壤為土質疏松的黃壤土,且土壤容重為1.0~1.3g/cm3。
土壤越疏松多孔,容重越小,土壤越緊實,容重越大;發明人在試驗中發現,容重保持在1.0~1.3g/cm3的土壤更適合本方案中的竹苗生長,土質過于疏松,土壤空隙過多,使得竹苗的肥料流失過快,不利于竹苗的生長;而土質過于緊實,水容易浸透慢,容易使得竹苗吸水和肥料吸收較慢,下雨或澆水時,還容易使得竹苗長期浸泡在水中。
對基礎方案的改進得到的優選方案3,控制按鈕包括按壓桿、第一伸縮桿和第二伸縮桿;機殼上設有供按壓桿伸出的按壓孔;第一伸縮桿的一端與外筒鉸接,第一伸縮桿的另一端與按壓桿伸入機殼內的一端鉸接;第二伸縮桿的一端與沖孔部鉸接,第二伸縮桿的另一端與按壓桿伸入機殼內的一端鉸接;第一伸縮桿和第二伸縮桿之間設有彈簧。
上述結構非常簡單的實現了在推動控制按鈕的時候,沖孔部向下移動,松開控制按鈕的時候,沖孔部向上移動恢復原位。使用時,推動按壓桿,由于第一伸縮桿鉸接在外筒處,而外筒的位置是固定不變的因此在按壓桿的推動下第一伸縮桿與第二伸縮桿逐漸變成一條直線,在此過程中沖孔部會被第二伸縮桿推著向下移動。當松開按壓桿的時候,第一伸縮桿和第二伸縮桿之間的彈簧會拉動第一伸縮桿和第二伸縮桿恢復原位,進而是的沖孔部向上運動恢復原位。
對基礎方案的改進得到的優選方案4,采用2~4質量份稀土代替步驟三中的1~2質量份的吲哚丁酸。
采用上述濃液混合的濃液對竹苗進行漿根,也能夠促進竹苗根系的生長,竹苗起根過程中被刮壞時,上述濃液能夠控制傷流,防止傷口感染,促進傷口的愈合;減少了竹苗爛根的情況出現。
對基礎方案的改進得到的優選方案5,步驟四中內筒內的肥料為草木灰或廄肥。
種植挖坑的時候就將草木灰或廄肥放入坑內,不僅能夠使得移栽的竹苗的根部附件土壤肥沃松散。
對基礎方案或優選方案三的改進得到的優選方案6,內筒和外筒之間設有轉軸,轉軸的一端穿入到外筒的側壁內,轉軸的另一端穿過機殼的外壁;且轉軸穿出機殼的一端設有手柄;齒輪位于轉軸上。
上述結構使得內筒通過轉軸轉動連接在外筒上;手柄的設置主要是為了便于人為的控制內筒的轉動,特別是在向內筒內加入肥料的時候,我們可以人為的轉動手柄進而使得內筒上的連通孔與外筒上的進料口對應。
對優選方案六的改進得到的優選方案7,沖孔部的下端為三角錐形。便于在土壤上進行挖坑(打孔)。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方竹筍的種植方法的步驟四中種植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左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附圖標記:機殼1、滾輪11、入肥通道12、肥料倉2、外筒21、進料口211、出料口212、導向桿213、封堵塞214、內筒22、連通孔221、齒輪222、沖孔部3、施肥孔31、齒條32、連接桿4、按壓桿5、第一伸縮桿51、第二伸縮桿52、彈簧53、轉軸6、手柄61。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以實施例1為例詳細描述方竹筍的種植方法,實施例和對比例的相關數據在表1中體現,未示出的其他文字部分與實施例1相同。
實施例1:
一種方竹筍的種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埋鞭育苗:選擇1~2年的新竹取帶竹桿的竹鞭,且竹桿上留1~2節活枝;將竹鞭埋入土壤中培育之后形成竹苗;土壤為土質疏松的黃壤土,且土壤容重為1.0~1.3g/cm3。
步驟二,選地整地:選擇土層在20cm以上的土地,將土地中的塊狀土敲碎,對土地進行整平,然后撒上3~5cm厚的河沙,最后覆蓋40~60cm厚的土壤整平;
步驟三,起苗移栽:將步驟一中的竹苗起苗后漿根;漿根所采用的濃液包括15~20質量份泥漿、2~4質量份草木灰和1~2質量份吲哚丁酸(或者2~4質量份稀土)。
步驟四,種植挖坑:采用種植機在步驟二中整平后的土地上進行挖坑并撒入肥料;挖坑深度在30~50cm,且保證坑底距離河沙10~16cm;然后將步驟三中漿根后的竹苗插入坑中并覆土澆水。
參見圖1和圖2所示,種植機包括機殼1、位于機殼1內的肥料倉2和位于機殼1內的沖孔部3;肥料倉2與機殼1通過連接桿4連接;機殼1的下部設有滾輪11和供沖孔部3伸出的伸出口,機殼1的上部設有入肥通道12;沖孔部3的上部為圓柱形,沖孔部3的下端為三角錐形。
肥料倉2包括外筒21和用于盛裝草木灰或廄肥的內筒22,內筒22和外筒21轉動連接(即內筒22可緊貼在外筒21的內壁上轉動);內筒22和外筒21之間設有轉軸6,轉軸6的左端穿入到外筒21的左側壁內,轉軸6的右端穿出外筒21的右側壁和機殼1的外壁;且轉軸6右端固定連接有t形的手柄61;內筒22的左端固定連接有齒輪222,且齒輪222的中心位于轉軸6上。
外筒21的上部設有與入肥通道12對應的進料口211,外筒21的下部設有出料口212,內筒22上設有可與出料口212或進料口211對應的連通孔221;內筒22上還設有齒輪222;外筒21上設有為中空結構的導向桿213,導向桿213與出料口212連通;沖孔部3也為中空結構,沖孔部3的下端設有施肥孔31,沖孔部3的外壁上設有與齒輪222嚙合的齒條32;導向桿213插入沖孔部3內并與沖孔部3滑動連接,且導向桿213與沖孔部3連通;導向桿213上設有可堵住施肥孔31的封堵塞214;機殼1上設有用于供沖孔部3上下移動的控制按鈕。
控制按鈕包括按壓桿5、第一伸縮桿51和第二伸縮桿52;機殼1上設有供按壓桿5伸出的按壓孔;第一伸縮桿51的一端與外筒21鉸接,第一伸縮桿51的另一端與按壓桿5伸入機殼1內的一端鉸接;第二伸縮桿52的一端與沖孔部3鉸接,第二伸縮桿52的另一端與按壓桿5伸入機殼1內的一端鉸接;第一伸縮桿51和第二伸縮桿52之間設有彈簧53。第一伸縮桿51和第二伸縮桿52在正常狀態下,其夾角為30~90°。
步驟五,管理:竹苗種下后,來年春季和秋季追肥兩次,肥料采用廄肥;同時結合除草松土;
步驟六,采筍:出筍后,筍尖到離地面9~12cm時,即可采摘。
現取竹鞭120棵,分別按照實施例1~實施例4的方法分為4批種植出竹苗;再將每一批竹苗對應移栽到需要的位置,相關情況見表1和表2。同時取竹鞭510棵,按照對比例1~對比例17的方法分為17批種植出竹苗,再將每一批竹苗對應栽到需要位置,相關情況見表1和表2。
表1
分別檢測實施例1至對比例17中得到的竹苗等的爛根情況、生長情況相關數據如下:
表2
根據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實施例3為最佳實施例,經實施例3的方式種植得到的方竹筍的竹苗生長特別好,后期竹子生長濃密,且未出現爛根的情況。
實施例1與對比例1相比可以看出,步驟一中土壤容重小于1.0g/cm3時,表示土壤越疏松多孔;導致土壤空隙過多,使得竹苗的肥料流失過快,不利于竹苗的生長;所以,半年后統一觀察,竹苗生長情況較為一般。由于移栽的竹苗生長一般,導致了移栽后竹苗在同一時間內采摘的竹筍的產量較低。
實施例3與對比例2相比可以看出,步驟一中土壤容重大于1.3g/cm3時,表示土壤越緊實;因為土質緊實,所以水浸透慢,容易使得竹苗吸水和肥料吸收較慢,下雨或澆水時,還容易使得竹苗長期浸泡在水中,容易造成竹苗爛根的情況,所以半年后統一觀察,竹苗的生長情況差,也導致了后期移栽的竹苗少,進而影響了后期竹筍的量和竹林的茂密度。
實施例1與對比例3相比可以看出,步驟一中取帶竹桿的竹鞭時,竹桿留活枝相比于竹桿上不留活枝,竹苗的存活率更高,而且竹苗的生長會更好。主要是因為,種植的時候,將活枝留在土壤外面,可進行光合作用,提高成活率。
實施例3與對比例4相比可以看出,步驟一中取帶竹桿的竹鞭時,竹桿留活枝過多,會影響竹苗的生長。主要是因為,種植的時候,將活枝留在土壤外面,活枝多了表示其水分流失較快,因此影響竹苗的生長。由于之前的竹苗的生長不好,導致了移栽的竹苗相較于同時間其他的移栽的竹苗的生長較慢。
實施例1與對比例5相比可以看出,步驟二中河沙厚度小于3cm,鋪設厚度不夠,會導致有爛根的情況出現,主要是因為水積在竹根部,滲透較慢。由于前期竹苗爛根死亡,導致了后期竹筍的采摘量;同時也導致了后期竹子生長稀疏。
實施例3與對比例6相比可以看出,步驟二中河沙鋪厚度大于5cm,鋪設過厚,導致水分流失較快,而且土質過于疏松,影響竹子后期對養分的吸收,導致了竹苗移栽后,竹筍的產量一般;移栽2年后竹子較為稀疏。
實施例1與對比例7相比可以看出,步驟二中河沙上覆蓋的土壤厚度為30cm,而挖坑的深度也為30cm,剛好使得坑底位于河沙處,此時移栽的竹苗根部直接與河沙接觸,雖然能夠防止移栽后的竹苗爛根,但是養分在河沙處流失較快,會影響移栽后的竹苗對養分的吸收。進而影響竹筍的采摘量和2年后竹子的生長茂密度。
實施例1與對比例8相比可以看出,步驟二中河沙上覆蓋的土壤厚度為70cm,而挖坑的深度為49cm,使得坑底與河沙的距離為21cm,會使得移栽后的竹苗的根部的水流失的速度較慢,也容易造成爛根的情況,造成了后期竹筍采摘量和2年和竹子的生長情況。
實施例1與對比例9相比可以看出,步驟三中泥漿的質量份數會影響竹苗漿根的情況,泥漿的質量份數少于15份時,會影響濃液的附著力,進而導致漿根不好,竹苗的根部的滋潤度不夠,導致竹苗容易爛根。
實施例1與對比例11相比可以看出,步驟三中的漿根濃液中不加草木灰會直接影響竹苗的爛根情況,草木灰肥料因草木灰為植物燃燒后的灰燼,其中含量最多的是鉀元素,一般含鉀6~12%,其中90%以上是水溶性,以碳酸鹽形式存在;其次是磷,一般含1.5~3%;還含有鈣、鎂、硅、硫和鐵、錳、銅、鋅、硼、鉬等微量營養元素,可以促進竹苗根系的生長,防止其爛根。
實施例4與對比例13相比可以看出,由于稀土元素可以提高植物的葉綠素含量,增強光合作用,促進根系發育,增加根系對養分吸收,因此,在漿根的時候加入稀土,明顯的能夠看出竹苗的生長較好,保證了后期竹筍的采摘量和栽種2年后竹子的生長情況。
實施例1與對比例16相比可以看出,在筍尖離地面高度小于9cm的時候就進行采摘,得到的竹筍產量較低。
實施例3與對比例17相比可以看出,在筍尖離地面高度大于12cm的時候才進行采摘,基部老化,即影響竹筍品質,同時也多消耗竹鞭的養分,影響竹筍的生長,從總體上影響竹筍的產量。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