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稻田泥鰍人工養殖方法,尤其涉及能夠迅速規模化養殖成魚。
背景技術:
泥鰍,魚綱、鯉形目、鯉亞目、鰍科、泥鰍屬,也稱鰍魚。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營養珍品,同時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因此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均很大。傳統方式是在水田、池塘中捕撈泥鰍,尚未進行規模化養殖。然隨著捕撈過量及棲息場所的惡化等因素,野生泥鰍資源受到破壞,產量大減,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為增加供給,規模化人工養殖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模擬野生環境,對泥鰍進行全人工養殖,保證泥鰍的產量,成為研究的主要方向。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更有效的泥鰍人工養殖技術,有利于提高泥鰍的產量,并保證泥鰍的質量。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稻田泥鰍人工養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整理魚池,堵塞漏洞,翻耕池底淤泥,加10cm水后用生石灰消毒。3d后,注水至30cm施基肥,并加水至80cm后,按55尾/m2放養通過漂白粉溶液消毒后的鰍魚。同時可在水體中搭養上層魚類。每天一日投餌2次,包括植物性餌料和動物性餌料。起捕后,可用清水暫養數天以提高運輸成活率。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發明還可以做如下改進:
成鰍池四周一高出水面40cm的水泥板作為圍欄。養殖池深度保持120cm,底層要有淤泥30cm,水深保持在50cm,進水口需高出水面20cm,排水口與池塘水平面相平處,用密網布封好。同時,在池底下30cm處建集魚坑,外沿用木板砌成。
進一步放養前10天整理魚池,堵塞漏洞,疏通進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加10cm水后用生石灰消毒;3d后,注水至30cm施基肥,雞糞300g/m2,并加水至80cm。
進一步鰍種放養前放入15℃,8*10-6的漂白粉溶液30min,進行魚體消毒,然后按55尾/m2進行放養,同時可以搭養上層魚類。
進一步餌料分植物性和動物性兩種,其中植物性為豆粕、菜粕、麥麩和谷物等組成,動物性有魚粉、動物內臟、蚯蚓、血粉等組合;投餌必須定時、定點、定量,當溫度在20℃以下時,餌料以植物性餌料為主,占70%;水溫在21-23℃時,植物性和動物性各占一半;水溫超過24℃時,植物性餌料減少到30%;低于12攝氏度或高于30℃時,應停止投喂。
進一步水質要求為肥、活、爽、水色以黃綠色為佳,一周換水1次,若高溫或氣壓低時,可進行調整。
進一步捕撈需對池塘排水,將泥鰍集中于魚溜,通過排水底口張望捕撈,并用清水暫養數天,排除其體內糞便后,有利于提高運輸成活率,和除去泥鰍肉質的泥腥味。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泥鰍生長發育整齊,存活率高;
2.泥鰍池利用率高,經濟效益高;
3.捕撈方便,口感鮮美。
具體實施方式
投放5000尾成鰍養殖池的面積為100m2,建造水泥板圍欄,高出水面35cm,保證養殖場的需水量,應有0.05-0.1m3/s的流量,水源無污染。底層需要鋪設淤泥,并將養殖場消毒,水底處建造魚溜,保持水深80cm,水溫為常溫。早晚各投放飼料一次,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飼料中植物飼料的比例。注意水質變化,勤換新水。捕撈時,排水,將泥鰍集中于魚溜,并用清水暫養數日,以提高運輸成活率和去泥腥味。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