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益生菌制劑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益生菌微膠囊制劑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
背景技術:
:益生菌是一類當有足夠數量定植于人體腸道內則能改善宿主微生態平衡從而產生確切健康功效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總稱。目前益生菌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大類,其中包括乳桿菌類、雙歧桿菌類和革蘭氏陽性球菌類。益生菌制品具有廣泛的市場,普遍應用于酸奶發酵、防或改善腹瀉、緩解不耐乳糖癥狀、促進腸道消化道系統健康、抑制致病菌、增強人體免疫力及幫助吸收營養成分等。根據國家對益生菌的相關規定,益生菌產品在其保質期內活菌數目或者定植于腸道中的活菌數目不得少于106-107CFUmL-1(g-1)。國內對于益生菌產品主要是看重益生菌產品中所含有的活菌數量,但這樣會避開了益生菌在胃部的存活率、定植于腸道的活菌數目、益生菌產品長期保存的穩定性以及菌體代謝產物功能等關鍵性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費者在認識上的片面性,同時也限制了更有效、更安全的益生菌產品的開發。為了改善益生菌本身的不耐酸、長期儲存穩定性差等缺點,近些年來,大量研究致力于通過微型顆粒或者微型膠囊包裹益生菌活菌,然后通過冷凍干燥或者噴霧干燥來生產相關產品。微囊化技術(microencapsulation),是指利用性能較穩定的天然或者合成高分子材料作為壁材,將性能不穩定的固體、液體等物質包埋在一個封閉“容器”中的技術,微膠囊內部物質稱為芯材,包埋基質或者包裹材料稱為壁材。微囊化可以保護益生菌免受不利環境因素的影響,所用的微囊化載體材料一般都要求是食品級以上。擠出法是制備微膠囊最常用的辦法之一,具有條件溫和、成本較低以及無毒等優點,但是使用擠出法制備的微膠囊具有粒徑過大等問題,這會限制微膠囊的使用范圍,因此在擠出法的基礎上,開發一種可以快速制備微米級粒徑、粒徑分布均一和可控的微膠囊制備方法對益生菌微膠囊的適用性有著重大的應用和經濟學意義。基于擠出法制備的微膠囊的物理本質,可以通過一定作用力使菌懸液破解形成微滴,微滴滴入固化劑中固化后得到微膠囊。若采取連續作用力讓微滴破裂以及固化一體化則可以較為快速制備微膠囊,實現規模化生產;微膠囊的最終形貌與其對益生菌的包埋程度和微滴的制備條件關系密切,當微滴在氣體中形成球狀的時候,由于液氣界面張力較大,可以維持球形,且益生菌不易擴散,微滴滴入固化劑中后可以形成粒徑均一且有效包埋益生菌的微膠囊。以高速旋轉的圓碟為核心部件的微滴發生裝置可以實現以上的條件(中國專利申請201010177862.3,CN101816913A)。將菌懸液通過蠕動泵裝置供至發生裝置的圓碟中心,啟動電源后,圓碟高速旋轉,在1~5s內將菌懸剪切分散為微滴,微滴通過氣流作用形成球狀并滴入固化劑中,進一步固化成微膠囊。使用微滴發生裝置制備微膠囊具有條件溫和,操作簡單,工藝穩定以及可連續化生產的特點,具有工業化生產應用的潛力。制備益生菌微膠囊制劑過程中,需要對其進行干燥,其中最常用的是真空冷凍干燥法,該方法具有菌存活率高、低溫等優點。菌種在真空冷凍干燥后,酶的活性喪失、凍干燥菌粉復水性好、脫水徹底、保存期長、儲存運輸和使用都很方便,為直投式發酵劑提供良好的基礎。但是在實際操作時,冷凍干燥過程中的水結晶、細胞的失水、蛋白失活等情況使得菌體出現死亡或損傷,對于菌種的保存、生產使用非常不利。技術實現要素:基于此,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陷,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益生菌微膠囊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本發明的益生菌微膠囊具有耐酸、穩定的優異性能。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取了以下技術方案:一種益生菌微膠囊,包括芯材和壁材,所述芯材為益生菌,所述壁材為含有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凍干保護劑的混合溶液,所述益生菌與所述混合溶液的質量比為1:1-1:8;所述混合溶液中天然高分子材料的質量百分比為0.5-5.0%,所述混合溶液中凍干保護劑的質量百分比為2.0-20.0%。在其中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益生菌與所述混合溶液的質量比為1:2-1:6。在其中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混合溶液中天然高分子材料的質量百分比為1-4%,所述混合溶液中凍干保護劑的質量百分比為5-15%。在其中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壁材外還涂覆有包衣材料,所述包衣材料為尤特奇FS30D。在其中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益生菌為嗜熱鏈球菌、保加利亞乳桿菌、乳酸乳球菌和雙歧桿菌中的一種或幾種;所述凍干保護劑為葡萄糖、果糖、蔗糖、乳糖、海藻糖、可溶性淀粉、甘油、甘露醇、阿拉伯膠、右旋糖酐40和脫脂奶粉中的一種或幾種;所述天然高分子材料為膠凝糖、黃原膠、k-角叉菜膠和海藻酸鈉中的一種或幾種。在其中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凍干保護劑為乳糖、海藻糖、可溶性淀粉、甘油、阿拉伯膠和右旋糖酐40中的一種或幾種;所述天然高分子材料為膠凝糖、黃原膠和海藻酸鈉中的一種或幾種。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益生菌微膠囊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將經活化增殖培養的益生菌菌液離心,得到益生菌菌泥;2)將步驟1)所述益生菌菌泥加入至含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凍干保護劑的混合溶液中,混合均勻,得到菌懸液;所述益生菌菌泥與所述混合溶液的質量比為1:1-1:8;所述凍干保護劑在所述混合溶液中的質量百分比為2-20%;所述天然高分子材料在所述混合溶液中的質量百分比為0.5-5.0%;3)步驟2)的菌懸液在微滴發生裝置形成微滴,固化液固化后,即得到益生菌微膠囊。在其中一些實施例中,還包括對所述益生菌微膠囊進行包衣30-90min的步驟,所述包衣液為體積百分含量為1.0-15.0%的尤特奇FS30D溶液,優選為體積百分含量為5.0-12.0%的尤特奇FS30D溶液。尤特奇FS30D是一種腸溶性的包衣材料,對抵抗胃酸環境有一定的效果。在其中一些實施例中,還包括冷凍干燥的步驟,具體步驟為:將所述益生菌微膠囊放入質量百分比為8.0-18.0%的凍干保護劑溶液中平衡30min后,再在-80℃下預凍1-6h,最后在-40℃下真空冷凍干燥18-36h。在其中一些實施例中,步驟2)中所述益生菌菌泥與所述水溶液的質量比為1:2-1:6。在其中一些實施例中,步驟3)中所述菌懸液經蠕動泵勻速供入微滴發生裝置的高速旋轉圓碟中,所述蠕動泵泵速為3~20ml·min-1,高速旋轉圓碟轉速為3000~10000rpm。在其中一些實施例中,步驟1)中,所述益生菌在MRS肉湯培養基中活化增殖,所述活化條件為35.0-38.0℃,22-26h;所述增殖培養中,接種比例為每100mL培養基中接種2.0-5.0mL菌種;步驟1)中,所述離心條件為20.0-37.0℃,3000-5000r/min離10-30min。在其中一些實施例中,步驟3)中所述固化液為0.1M-0.3M的CaCl2溶液,所述固化時間為15-60min。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益生菌微膠囊在制備保健食品、飲料食品、臨床營養制劑、藥物微制劑或化妝品中的應用。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發明采用凍干保護劑與天然高分子材料作為壁材,通過控制凍干保護劑與天然高分子材料在混合溶液中的濃度,使得制備得到的益生菌微膠囊制劑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和耐酸性;凍干保護劑的濃度過低,則單體積溶液的凍干保護劑分子過少,菌體不能充分的包裹在凍干保護劑分子中,這樣會達不到最佳的凍干存活率,濃度過高,其滲透壓可能很大,對菌體造成不利的影響,而且,濃度過高也會造成工業成本的提高;而天然高分子材料的濃度過低,則會使得微膠囊在固化過程中成球性差,導致部分益生菌未包埋在微膠囊內部;濃度過高,則天然高分子材料溶液黏度增大,擠出過程可控性低;2、本發明通過調整益生菌菌泥與混合溶液的質量比,使得得到的微膠囊具有很好的性能;益生菌菌泥與混合溶液的比例中,如果混合溶液比例過低,會不足以完全包裹益生菌,使得活菌數偏低;如果比例過高,等量的菌分散在更多量的微膠囊當中,所以測得的每1.0g凝膠珠中益生菌的數量相比于低比例時就會偏低;3、本發明的益生菌微膠囊的處方簡單,使用凍干保護劑以及天然高分子材料的混合材料作為本發明的益生菌微膠囊壁材,既可以在冷凍干燥過程中起到保護作用,又對益生菌的耐酸性和長期儲存性有明顯的改善,所制備的微膠囊粒徑在100um以下可控且分布集中;4、本發明的益生菌微膠囊的制備方法,操作簡便、工藝參數易控、生產效率高、經濟易行,適合工業化規模生產。附圖說明圖1為本發明的制備方法所采用的設備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經冷凍干燥后,益生菌微膠囊的200倍掃描電鏡圖;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2中活化益生菌時所用培養基的pH值對嗜熱鏈球菌凍干存活率的影響圖;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3中海藻酸鈉中G/M(海藻酸鈉葡萄糖醛酸/海藻酸鈉甘露糖醛酸)比例對嗜熱鏈球菌活菌數的影響圖;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4中益生菌微膠囊分別在4℃下儲存0、7、14、30和60天后的活菌數圖,其中●為本發明益生菌凍干粉存活率;■為本發明益生菌微膠囊存活率);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4中益生菌微膠囊分別在25℃下儲存0、7、14、30和60天后的活菌數變化圖,其中●為本發明益生菌凍干粉存活率;■為本發明益生菌微膠囊存活率)。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進一步敘述本發明,本發明未述及之處適用于現有技術。下面給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但實施例僅是為了進一步詳細敘述本說明,并不限制本發明的權利要求。以下實施例中所使用的試劑或原料,如無特殊說明,均來源于市售。本發明中的益生菌微膠囊以益生菌為芯材,益生菌選自保加利亞乳桿菌、德氏乳桿菌、長雙歧桿菌、短雙歧桿菌、嗜熱鏈球菌、乳酸乳球菌中的一種或幾種;優選自長雙歧桿菌、短雙歧桿菌、嗜熱鏈球菌和乳酸乳球菌中的一種或幾種。在本發明中,活菌數采用平板稀釋法進行計數。本發明中,含有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凍干保護劑的水溶液所用溶劑為無菌水,且MRS肉湯、混合溶液、殼聚糖溶液和CaCl2溶液都經過濕熱滅菌,滅菌溫度為121.0℃,滅菌時間為15min。本發明中的“凍干保護劑”是指可以在冷凍干燥過程及凍干后儲存階段保護菌體抵抗低溫損害的物質。其分類方法有多種:根據物質的種類可以分為糖類、多元醇類、聚合物類、氨基酸類、鹽類等;根據滲透性可以分為高滲透性物質(如甘油、DMSO)、中滲透性物質(如葡萄糖、甘氨酸)和低滲透性物質(如可溶性淀粉、HPMC)等;根據分子量可以分為高分子物質和低分子物質。其中,海藻糖、右旋糖酐40、脫脂牛奶等具有非常優異的凍干保護作用。脫脂牛奶中的酪蛋白聚集在益生菌菌體的外周,在冷凍干燥的過程中,這種蛋白會抑制冰晶的形成,從而減少冰晶對菌體的損害,而且還能夠在細胞表面形成保護層,減少細胞暴露在介質中的面積,起到保護作用。右旋糖酐能夠聚集在嗜熱鏈球菌周圍,從而能夠有利于細胞膜保持完整并能夠起到平衡滲透壓的作用,使得嗜熱鏈球菌取得較高的凍干存活率。冷凍干燥過程中海藻糖可以在菌體內部聚集二糖尤其是海藻糖分子。這些海藻糖分子能夠代替水分子通過氫鍵與細胞膜上的蛋白質連接從而保證膜在凍干過程中的完整性。實施例1益生菌微膠囊及其制備方法本實施例提供一種益生菌微膠囊及其制備方法,該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菌種活化與增殖培養將乳酸乳球菌菌種接種到已滅菌的MRS液體培養基中,于37.0℃下培養26h,再按體積比為5.0%的比例(即每100mL培養基中接種5mL菌種)接種于MRS液體培養基中,并在相同條件下活化至第三代,得到菌液。2)收集菌體將菌液在5.0℃、4000rpm下離心15min,棄去上清液,獲得菌泥。3)益生菌微膠囊的制備稱取10.0g的右旋糖酐40加入到100.0mL的蒸餾水中,攪拌溶解,再稱取3g海藻酸鈉粉末靜置溶解在上述制備的右旋糖酐40溶液中,隨后將所得溶液在121.0℃下高壓滅菌15min,放置冷卻后,按照質量比為4:1的比例與菌泥混合均勻后,通過超微粒制備系統旋碟(見圖1)形成液滴,在氣流的作用下滴入0.3MCaCl2溶液中,固化40min,洗滌過濾,備用;4)尤特奇FS30D包衣稀釋尤特奇FS30D至12%(m/v),在121.0℃下高壓滅菌15min,放置冷卻。將步驟3)所得物加入到尤特奇FS30D溶液中,磁力攪拌60min,洗滌過濾,得到尤特奇FS30D-右旋糖酐40-海藻酸鈉微膠囊。5)冷凍干燥將步驟4)所得微膠囊加入到體積分數為8.0%的右旋糖酐40溶液中,平衡30min,隨后放到-80.0℃冰箱中預凍1h,再在-55.0℃下真空冷凍干燥36h,得到本實施例的益生菌微膠囊制劑。檢測發現,冷凍干燥后,本實施例的益生菌微膠囊制劑的活菌數達到了9.32×107CFU/g,而在缺少凍干保護劑的情況下,乳酸菌的凍干后活性為6.37×105CFU/g。說明乳酸乳球菌的存活率有較大的提高。采用掃描電鏡觀測微膠囊形態,可以看到在200倍視野下,微膠囊的形態及粒徑均一,對益生菌有良好的包埋效果(圖2)。實施例2益生菌微膠囊及其制備方法本實施例提供一種益生菌微膠囊及其制備方法,該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菌種活化與增殖培養將嗜熱鏈球菌菌種接種到已滅菌的MRS液體培養基中,于37.0℃下培養24h,再按體積比為4.0%的比例接種于MRS液體培養基中,即每100.0mL培養基中接種4.0mL菌種,并在相同條件下活化至第三代,得到菌液。2)收集菌體將菌液在25.0℃、4000rpm下離心20min,棄去上清液,獲得菌泥。3)益生菌微膠囊的制備稱取15.0g乳糖加入到100.0mL的蒸餾水中,溶解,再稱取4.0g黃原膠粉末溶解在上述制備的乳糖溶液中,靜置溶解。隨后將所得溶液在121.0℃下高壓滅菌15min,放置冷卻后,按照質量比為4:1的比例與菌泥混合均勻后,通過超微粒制備系統旋碟形成液滴,在氣流的作用下滴入0.3MCaCl2溶液中,固化40min,洗滌過濾,備用。4)尤特奇FS30D包衣稀釋尤特奇FS30D至18%(m/v),在121.0℃下高壓滅菌15min,放置冷卻。將步驟3)所得物加入到尤特奇FS30D溶液中,磁力攪拌60min,洗滌過濾,得到尤特奇FS30D-乳糖-黃原膠微膠囊。5)冷凍干燥將步驟4)所得微膠囊加入到質量百分濃度為15.0%的乳糖溶液中,平衡30min,隨后放到-45.0℃冰箱中預凍6h,再在-40.0℃下真空冷凍干燥18h,得到本實施例的益生菌微膠囊制劑。本實施例的益生菌微膠囊制劑的活菌數達到了3.11×108CFU/g,缺少凍干保護劑的情況下,凍干后活性為3.32×105CFU/g。觀察在預凍時,不同pH的乳糖溶液對步驟2)制備得到的嗜熱鏈球菌菌泥的活菌數影響,結果如圖3所示。可見當凍干保護劑溶液——乳糖溶液的pH為6.5時,冷凍干燥后嗜熱鏈球菌活菌數均保持在較高水平,達到9.00logCFU/mL。實施例3益生菌微膠囊及其制備方法本實施例提供一種益生菌微膠囊及其制備方法,該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菌種活化與增殖培養將乳酸乳球菌菌種接種到已滅菌的MRS液體培養基中,于37.0℃下培養26h,再按體積比為5.0%的比例接種于MRS液體培養基中,即每100.0mL培養基中接種5.0mL菌種,并在相同條件下活化至第三代,得到菌液。2)收集菌體將菌液在0.0℃、5000rpm下離心10min,棄去上清液,獲得菌泥。3)益生菌微膠囊的制備稱取5.0g甘油加入到100.0mL的蒸餾水中,溶解。再稱取4.0g海藻酸鈉粉末溶解在上述制備的甘油溶液中,靜置溶解。隨后將所得溶液在121.0℃下高壓滅菌15min,放置冷卻后,按照質量比為6:1的比例與菌泥混合均勻后,通過超微粒制備系統旋碟形成液滴,在氣流的作用下滴入0.1MCaCl2溶液中,固化20min,洗滌過濾,備用。4)尤特奇FS30D包衣稀釋尤特奇FS30D至10%(m/v),在121.0℃下高壓滅菌15min,放置冷卻。將步驟3)所得物加入到尤特奇FS30D溶液中,磁力攪拌60min,洗滌過濾,得到尤特奇FS30D-甘油-海藻酸鈉微膠囊。5)冷凍干燥將步驟4)所得微膠囊加入到體積分數為5.0%的甘油溶液中,平衡30min,隨后放到-45.0℃冰箱中預凍6h,再在-40.0℃下真空冷凍干燥18h,得到本實施例的益生菌微膠囊制劑。本實施例的益生菌微膠囊制劑的活菌數達到了6.35×106CFU/g,不添加凍干保護劑情況下,凍干后活性為7.57×104CFU/g,乳酸乳球菌存活率較高。觀察海藻酸鈉中G/M(海藻酸鈉葡萄糖醛酸/海藻酸鈉甘露糖醛酸)質量比對本實施例的益生菌微膠囊制劑的活菌數的影響,結果如圖4所示。由圖4可以看出,當G/M質量比分別為0.65、0.75和1.00時,冷凍干燥后的微膠囊的活菌數均有所下降,其中,當G/M質量比為1.00時,下降幅度較小。實施例4益生菌微膠囊及其制備方法本實施例提供一種益生菌微膠囊及其制備方法,該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菌種活化與增殖培養將嗜熱鏈球菌菌種接種到已滅菌的MRS液體培養基中,于37.0℃下培養26h,再按體積比為5.0%的比例接種于MRS液體培養基中,即每100.0mL培養基中接種5.0mL菌種,并在相同條件下活化至第三代,得到菌液。2)收集菌體將菌液在10.0℃、3000rpm下離心20min,棄去上清液,獲得菌泥。3)益生菌微膠囊的制備稱取10g的海藻糖加入到100.0mL的蒸餾水中,溶解。再稱取3.0g海藻酸鈉粉末靜置溶解在上述制備的海藻糖溶液中,隨后將所得溶液在121.0℃下高壓滅菌15min,靜置溶解。放置冷卻后,按照質量比為4:1的比例與菌泥混合均勻后,通過超微粒制備系統旋碟形成液滴,在氣流的作用下滴入0.2MCaCl2溶液中,固化30min,洗滌過濾,備用。4)尤特奇FS30D包衣稀釋尤特奇FS30D至12%(m/v),在121.0℃下高壓滅菌15min,放置冷卻。將步驟3)所得物加入到尤特奇FS30D溶液中,磁力攪拌60min,洗滌過濾,得到尤特奇FS30D-海藻糖-海藻酸鈉微膠囊。5)冷凍干燥將步驟4)所得微膠囊加入到體積分數為5.0%的海藻糖溶液中,平衡30min,隨后放到-45.0℃冰箱中預凍6h,再在-40.0℃下真空冷凍干燥36h,得到本實施例的益生菌微膠囊制劑。本實施例的益生菌微膠囊制劑的活菌數達到了3.12×108CFU/g,而不含海藻糖的微膠囊動感后活性為6.31×106CFU/g,嗜熱鏈球菌存活率有一定提高。將本實施例制備的益生菌微膠囊與益生菌凍干粉在4℃下分別儲存0d、7d、14d、30d、60d后,檢測益生菌活菌數,結果如圖5所示。由檢測結果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延長,凍干粉和微膠囊中的活菌數都有下降,但壁材中包含海藻糖和海藻酸鈉的微膠囊的穩定性更佳,活菌數下降并不明顯。將本實施例制備的益生菌微膠囊與益生菌凍干粉在25℃下分別儲存0d、7d、14d、30d、60d后,檢測益生菌活菌數,結果如圖6所示。由檢測結果可以看出,凍干粉和微膠囊中的活菌數下降趨勢與4℃下一致,只是幅度較大,而同樣的,壁材中包含海藻糖和海藻酸鈉的微膠囊的穩定性相比于凍干粉更佳,活菌數下降并不明顯。可見無論溫度為4.0℃還是25.0℃時,嗜熱鏈球菌菌經過長時間的儲存后,仍然能夠保持較好的活菌數,活菌數達到7.28logCFU/g。說明儲存后的益生菌微膠囊制劑具有良好的長期儲存性。對比例1本對比例提供一種益生菌微膠囊及其制備方法,該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菌種活化與增殖培養將嗜熱鏈球菌菌種接種到已滅菌的MRS液體培養基中,于37.0℃下培養24h,再按體積比為5.0%的比例接種于MRS液體培養基中,即每100mL培養基中接種5mL菌種,并在相同條件下活化至第三代,得到菌液。2)收集菌體將菌液在5.0℃、4000rpm下離心15min,棄去上清液,獲得菌泥。3)芯材制備加入占有嗜熱鏈球菌菌泥總重量的3%的脫脂奶粉,用高速均質機混勻后獲得芯材。4)微膠囊的制備稱取3g海藻酸鈉溶于100.0mL的蒸餾水中,攪拌溶解,隨后將所得溶液在121.0℃下高壓滅菌15min,放置冷卻后,按照質量比為2:1的比例與芯材混合均勻,通過超微粒制備系統旋碟形成液滴,在氣流的作用下滴入0.3MCaCl2溶液中,固化40min,洗滌過濾,備用。5)明膠包衣稱取5.0g明膠加入到100.0mL蒸餾水中,攪拌溶解后,再在121.0℃下高壓滅菌15min,放置冷卻。將步驟4)所得物加入到明膠溶液中,磁力攪拌60min,洗滌過濾,得到明膠-海藻酸鈉-脫脂奶粉微膠囊。5)冷凍干燥將步驟4)所得微膠囊放到-80.0℃冰箱中預凍1h,再在-55.0℃下真空冷凍干燥36h,得到本對比例的明膠-海藻酸鈉-脫脂奶粉微膠囊制劑。對比例2本對比例提供一種益生菌微膠囊及其制備方法,該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菌種活化與增殖培養將乳酸乳球菌菌種接種到已滅菌的MRS液體培養基中,于37.0℃下培養28h,再按體積比為5.0%的比例接種于MRS液體培養基中,即每100mL培養基中接種5mL菌種,并在相同條件下活化至第三代,得到菌液。2)益生菌微膠囊的制備稱取10g的海藻糖加入到100.0mL的蒸餾水中,溶解。再稱取6.0g海藻酸鈉粉末靜置溶解在上述制備的海藻糖溶液中,隨后將所得溶液在121.0℃下高壓滅菌15min,靜置溶解。放置冷卻后,按照質量比為4:1的比例與菌泥混合均勻后,通過超微粒制備系統旋碟形成液滴,在氣流的作用下滴入0.2MCaCl2溶液中,固化30min,洗滌過濾,備用。3)結果因天然高分子濃度過高,導致混懸過于粘稠,經過超微粒制備系統旋碟后,無法形成規則的液滴,落入收集器中并固化的懸液大部分成膜,制備失敗。對比例3本對比例提供一種益生菌微膠囊及其制備方法,該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菌種活化與增殖培養將保加利亞乳桿菌菌種接種到已滅菌的MRS液體培養基中,于37.0℃下培養28h,再按體積比為5.0%的比例接種于MRS液體培養基中,即每100mL培養基中接種5mL菌種,并在相同條件下活化至第三代,得到菌液。2)益生菌微膠囊的制備稱取25g的海藻糖加入到100.0mL的蒸餾水中,溶解。再稱取3.0g海藻酸鈉粉末靜置溶解在上述制備的海藻糖溶液中,隨后將所得溶液在121.0℃下高壓滅菌15min,靜置溶解。放置冷卻后,按照質量比為6:1的比例與菌泥混合均勻后,通過超微粒制備系統旋碟形成液滴,在氣流的作用下滴入0.3MCaCl2溶液中,固化30min,洗滌過濾,備用。3)包衣稀釋尤特奇FS30D至12%(m/v),在121.0℃下高壓滅菌15min,放置冷卻。將步驟3)所得物加入到尤特奇FS30D溶液中,磁力攪拌30min,洗滌過濾,得到尤特奇FS30D-海藻糖-海藻酸鈉微膠囊。4)冷凍干燥將步驟3)所得微膠囊加入到體積分數為5.0%的海藻糖溶液中,平衡30min,隨后放到-45.0℃冰箱中預凍4h,再在-40.0℃下真空冷凍干燥36h,得到本實施例的益生菌微膠囊制劑。本實施例的益生菌微膠囊制劑的活菌數為4.12×105CFU/g,而不含海藻糖的微膠囊凍干后活性為2.61×106CFU/g.保加利亞乳桿菌活菌數反而減少,這可能是由于過多的凍干保護劑的加入,稀釋了每一個微膠囊中所含有的保加利亞乳桿菌,同時過多的海藻糖導致一些微膠囊無法成囊,因此含有凍干保護劑的微膠囊活菌數反而更少。試驗例1對實施例1-4中制備的凍干后的含有凍干保護劑的微膠囊及對比例1~3的微膠囊分別進行酸處理,酸處理方法為:放置在模擬人工胃液中2h,再分離出微膠囊,洗滌后,測定活菌數,結果如表1所示。表1酸處理前后不同微膠囊中的活菌數對比由表1數據可以看出,在相同條件下,尤特奇FS30D-保護劑-天然高分子材料微膠囊在經過酸處理后,活菌數最低能夠達到0.76×106CFU/g,說明本發明所提供的益生菌微膠囊凍干后依然能夠保持優異的耐酸性能。根據試驗例中的結果,可以看到實施例中酸處理后的微膠囊活性維持較好,下降的都維持在1個數量級以內。而雖然酸處理后對比例1中的微膠囊有106數量級,但是相對其原始活菌數,下降較多相比,而言結果有一定差異。對比例2中因為壁材的濃度過高,形成的微膠囊量極少,大部分在固化液中成膜,因此無法測定相應試驗的結果。對比例3中的耐酸處理結果與對比例1中相似,但是由于原始活性過低,導致酸處理后的活性也偏低。試驗例2將實施例1-4中制備的益生菌微膠囊制劑,凍干后使用馬爾文粒徑儀測定不同濃度的海藻酸鈉微膠囊粒徑。表2不同濃度的海藻酸鈉微膠囊粒徑實施例D10μmD50μmD90μm徑距一致性119.07929.75044.3070.8480.279215.57729.20245.8291.0360.338317.03829.48746.2350.9900.325416.92829.28045.6560.9810.324對比例120.72531.703983.10530.3565.51對比例36.86336.035178.2874.7571.57由表2數據可以看出,本發明實施例1-4的益生菌微膠囊粒徑可以保持在100μm以下,有利于微膠囊的廣泛應用。對比例1中的微膠囊粒徑D50雖然與實施例相近,但是其D90較大,說明所制備的微膠囊粒徑不均一,一致性和徑距都較大,結果與實施例相比不夠理想。對比例2中因為壁材的濃度過高,形成的微膠囊量極少,大部分在固化液中成膜,因此無法測定相應試驗的結果。對比例3中因為添加的凍干保護劑過多,一方面稀釋了微膠囊,導致原始微膠囊活性偏低,另外未被包載的海藻糖會影響粒徑測定的結果,從結果中可以看出其D10小于10μm,這可能是為被包載的海藻糖的粒徑,同時該對比例中的徑距和一致性都相對于實施例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體現本發明中的制備方法可以制備出粒徑均一成型性較好的益生菌微膠囊。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