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茶葉發酵設備,特別是涉及一種智能黃茶發酵機。
背景技術:
目前,很多企業都在研發茶葉發酵機,其加溫方式利用鍋爐蒸汽發生器產生熱蒸汽,將熱蒸汽通過抗高溫塑料管道直接接入發酵機機體內,使得該發酵機結構復雜,投資成本高,而且操作困難,茶葉品質的穩定性差。
如專利號為201320738935.0,實用新型名稱為“一種茶葉自動連續發酵機供溫供濕系統”,公開了一種茶葉自動連續發酵機供溫供濕系統,包括機架、傳動裝置、觀察梯裝置,所述的機架上依次設有發酵機發酵底層、發酵機發酵中層、發酵機發酵上層,在該機架內與發酵機發酵底層間設有傳動裝置,該傳動裝置與位于發酵機發酵中層的過橋軸部件、位于發酵機發酵上層的張緊部件相連;在該發酵機發酵底層、發酵機發酵中層、發酵機發酵上層內分別設有溫濕度傳感器部件,并通過進口管道與供溫供濕系統相連,與該發酵機的供溫供濕系統側所對應的設有觀察梯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提出一種智能黃茶發酵機。本實用新型可在黃茶茶葉發酵過程中實現自動恒溫和自動加濕,使得黃茶茶葉在穩定的溫度和濕度下進行轉動發酵,大大提高了黃茶的悶黃品質,操作簡單,可形成連續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生產線。
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智能黃茶發酵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機體、控制柜、溫控裝置和加濕裝置,所述機體包括機架、電機、發酵筒、筒蓋和進料蓋,所述發酵筒和電機安裝在機架上,所述發酵筒設有可轉動的發酵倉,所述發酵倉與電機連接,所述發酵倉設有多片按螺旋分布的攪拌葉,所述筒蓋安裝在發酵倉的密封端上,進料蓋安裝在發酵倉的進料端上,所述溫控裝置包括智能溫度控制器和加熱器,所述智能溫度控制器與加熱器連接,所述加熱器安裝在發酵筒下方的機架上,所述加濕裝置包括智能加濕控制器、抽水泵、水箱、進水管和噴霧裝置,所述智能加濕控制器分別與抽水泵和噴霧裝置連接,所述智能溫度控制器、智能加濕控制器、抽水泵和水箱均安裝在控制柜內,所述噴霧裝置安裝在發酵倉內的筒蓋上,噴霧裝置與進水管連通,所述抽水泵安裝在水箱內,所述噴霧裝置通過進水管與水箱內的抽水泵連通,所述發酵倉內設有溫度探測器和濕度探測器,溫度探測器與智能溫度控制器連接,濕度探測器與智能加濕控制器連接。
所述控制柜內設有風機,風機連接有進風管,發酵倉內的筒蓋上設有出風口,進風管的出風端與出風口連通。
所述發酵筒設有排氣管,發酵倉內位于排氣管的進氣口上設有排氣扇,排氣管穿過發酵筒與排氣扇連通。
所述排氣管為兩根。
所述進料蓋上設有觀察孔和透明觀察蓋,所述透明觀察蓋安裝在觀察孔上。
所述進料蓋上設有轉軸,所述透明觀察蓋套裝在轉軸上。
所述發酵筒上設有存放架,存放架內存放有用于提取發酵倉內處于發酵茶葉的提取器。
還包括總控制器,所述總控制器安裝在控制柜內,所述總控制器分別與智能溫度控制器、智能加濕控制器連接、風機和排氣扇連接。
工作原理:
茶葉發酵時,進料輸送裝置將茶葉從進料蓋送入發酵倉內,電機帶動發酵倉進行轉動,啟動智能溫度控制器控制加熱器為發酵倉內的茶葉進行加溫,溫度探測器實時監測發酵倉內的茶葉溫度,茶葉溫度高于預設溫度時停止加溫,茶葉溫度低于預設溫度時開啟加溫,實現循環加溫;濕度探測器實時監測發酵倉內的茶葉濕度,茶葉濕度低于預設濕度時智能加濕控制器控制抽水泵和噴霧裝置定時為發酵倉內的茶葉加濕,茶葉濕度高于預設濕度時停止加濕,實現智能加濕。
預設溫度為110-130℃,預設濕度為8-23%;能有效保證黃茶茶葉在恒溫和恒濕的環境中進行發酵和悶黃,大大增加了黃茶茶坯中消化酶的含量,保留了黃茶鮮葉中85%以上的天然營養物質,提高了黃茶的品質。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其優點在于:
1、本實用新型可在黃茶茶葉發酵過程中實現自動恒溫和自動加濕,使得黃茶茶葉在穩定的溫度和濕度下進行轉動發酵,大大提高了黃茶的悶黃品質,操作簡單,可形成連續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生產線。
2、本實用新型采用所述機體包括機架、電機、發酵筒、筒蓋和進料蓋,所述發酵筒和電機安裝在機架上,所述發酵筒設有可轉動的發酵倉,所述發酵倉與電機連接,所述發酵倉設有多片按螺旋分布的攪拌葉,所述筒蓋安裝在發酵倉的密封端上,進料蓋安裝在發酵倉的進料端上,發酵倉通過電機帶動進行轉動,多片按螺旋分布的攪拌葉保證發酵倉中的茶葉均勻分布,防止茶葉粘成團狀,保證在加熱時茶葉受熱均勻,而且這樣簡便結構的發酵倉制造成本低。
3、本實用新型采用所述溫控裝置包括智能溫度控制器和加熱器,所述智能溫度控制器與加熱器連接,所述加熱器安裝在發酵筒下方的機架上,智能溫度控制器控制加熱器為發酵倉內的茶葉進行加溫和停止加溫,可形成智能控制,實現智能恒溫,操作方便,大大節省了勞動力。
4、本實用新型采用所述加濕裝置包括智能加濕控制器、抽水泵、水箱、進水管和噴霧裝置,所述智能加濕控制器分別與抽水泵和噴霧裝置連接,智能加濕控制器控制抽水泵和噴霧裝置定時為發酵倉內的茶葉加濕和停止加濕,可形成智能控制,實現智能加濕,操作方便,大大節省了勞動力。
5、本實用新型采用所述智能溫度控制器、智能加濕控制器、抽水泵和水箱均安裝在控制柜內,集中安放,方便維護和檢修。
6、本實用新型采用所述噴霧裝置安裝在發酵倉內的筒蓋上,噴霧裝置與進水管連通,所述抽水泵安裝在水箱內,所述噴霧裝置通過進水管與水箱內的抽水泵連通,取水方便,還能形成霧化,有效避免了部分茶葉濕度偏高的情況。
7、本實用新型采用所述發酵倉內設有溫度探測器和濕度探測器,溫度探測器與智能溫度控制器連接,濕度探測器與智能加濕控制器連接,溫度探測器實時監測發酵倉內的茶葉溫度,濕度探測器實時監測發酵倉內的茶葉濕度,為智能溫度控制器和智能加濕控制器的控制提供數據,有效保證了設備的正常運轉和濕度溫度的自動調節。
8、本實用新型采用所述控制柜內設有風機,風機連接有進風管,發酵倉內的筒蓋上設有出風口,進風管的出風端與出風口連通,可為發酵倉內通風,防止出現茶葉變質。
9、本實用新型采用所述發酵筒設有排氣管,發酵倉內位于排氣管的進氣口上設有排氣扇,排氣管穿過發酵筒與排氣扇連通,可以排除在茶葉發酵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氣。
10、本實用新型采用所述進料蓋上設有觀察孔和透明觀察蓋,所述透明觀察蓋安裝在觀察孔上,用于實時觀察發酵倉內的發酵情況。
11、本實用新型采用所述進料蓋上設有轉軸,所述透明觀察蓋套裝在轉軸上,透明觀察蓋可以被打開或關閉,操作方便。
12、本實用新型采用所述發酵筒上設有存放架,存放架內存放有用于提取發酵倉內處于發酵茶葉的提取器,提取器可以從打開的透明觀察蓋伸入發酵倉內,提取處于發酵的茶葉進行檢測、分析和進一步觀察。
13、本實用新型還包括總控制器,所述總控制器安裝在控制柜內,所述總控制器分別與智能溫度控制器、智能加濕控制器連接、風機和排氣扇連接,總控制器可以控制整個系統設備的開啟或關閉,方便了操作、管理和應急。
14、本實用新型在自動恒溫和加濕的作用下,發酵倉一直保持均勻翻滾、每一次的翻轉下落都有翻轉拌合與解散茶葉團塊的作用,使得黃茶茶葉悶黃的品質非常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機體的右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恒溫結構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加濕結構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5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5的總控制圖。
圖中標記:1、控制柜,2、機架,3、電機,4、發酵筒,5、筒蓋,6、進料蓋,7、發酵倉,8、攪拌葉,9、智能溫度控制器,10、加熱器,11、智能加濕控制器,12、抽水泵,13、水箱,14、進水管,15、噴霧裝置,16、溫度探測器,17、濕度探測器,18、風機,19、進風管,20、出風口,21、排氣管,22、排氣扇,23、觀察孔,24、透明觀察蓋,25、轉軸,26、存放架,27、提取器,28、傳動輪,29、傳動皮帶,30、總控制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1:
一種智能黃茶發酵機,包括機體、控制柜1、溫控裝置和加濕裝置,所述機體包括機架2、電機3、發酵筒4、筒蓋5和進料蓋6,所述發酵筒4和電機3安裝在機架2上,所述發酵筒4設有可轉動的發酵倉7,所述發酵倉7與電機3連接,所述發酵倉7設有3片按螺旋分布的攪拌葉8,所述筒蓋5安裝在發酵倉7的密封端上,進料蓋6安裝在發酵倉7的進料端上,所述溫控裝置包括智能溫度控制器9和加熱器10,所述智能溫度控制器9與加熱器10連接,所述加熱器10安裝在發酵筒4下方的機架2上,所述加濕裝置包括智能加濕控制器11、抽水泵12、水箱13、進水管14和噴霧裝置15,所述智能加濕控制器11分別與抽水泵12和噴霧裝置15連接,所述智能溫度控制器9、智能加濕控制器11、抽水泵12和水箱13均安裝在控制柜1內,所述噴霧裝置15安裝在發酵倉7內的筒蓋5上,噴霧裝置15與進水管14連通,所述抽水泵12安裝在水箱13內,所述噴霧裝置15通過進水管14與水箱13內的抽水泵12連通,所述發酵倉7內設有溫度探測器16和濕度探測器17,溫度探測器16與智能溫度控制器9連接,濕度探測器17與智能加濕控制器11連接。
本實施例中,還包括傳動輪28和傳動皮帶29,傳動皮帶29套裝在發酵倉7和傳動輪28上,電機3的輸出軸與傳動輪28連接。
實施例2:
一種智能黃茶發酵機,包括機體、控制柜1、溫控裝置和加濕裝置,所述機體包括機架2、電機3、發酵筒4、筒蓋5和進料蓋6,所述發酵筒4和電機3安裝在機架2上,所述發酵筒4設有可轉動的發酵倉7,所述發酵倉7與電機3連接,所述發酵倉7設有4片按螺旋分布的攪拌葉8,所述筒蓋5安裝在發酵倉7的密封端上,進料蓋6安裝在發酵倉7的進料端上,所述溫控裝置包括智能溫度控制器9和加熱器10,所述智能溫度控制器9與加熱器10連接,所述加熱器10安裝在發酵筒4下方的機架2上,所述加濕裝置包括智能加濕控制器11、抽水泵12、水箱13、進水管14和噴霧裝置15,所述智能加濕控制器11分別與抽水泵12和噴霧裝置15連接,所述智能溫度控制器9、智能加濕控制器11、抽水泵12和水箱13均安裝在控制柜1內,所述噴霧裝置15安裝在發酵倉7內的筒蓋5上,噴霧裝置15與進水管14連通,所述抽水泵12安裝在水箱13內,所述噴霧裝置15通過進水管14與水箱13內的抽水泵12連通,所述發酵倉7內設有溫度探測器16和濕度探測器17,溫度探測器16與智能溫度控制器9連接,濕度探測器17與智能加濕控制器11連接。
本實施例中,所述控制柜1內設有風機18,風機18連接有進風管19,位于發酵倉7內的筒蓋5上設有出風口20,進風管19的出風端與出風口20連通。
本實施例中,所述發酵筒4設有排氣管21,發酵倉7內位于排氣管21的進氣口上設有排氣扇22,排氣管21穿過發酵筒4與排氣扇22連通。
本實施例中,還包括傳動輪28和傳動皮帶29,傳動皮帶29套裝在發酵倉7和傳動輪28上,電機3的輸出軸與傳動輪28連接。
實施例3:
一種智能黃茶發酵機,包括機體、控制柜1、溫控裝置和加濕裝置,所述機體包括機架2、電機3、發酵筒4、筒蓋5和進料蓋6,所述發酵筒4和電機3安裝在機架2上,所述發酵筒4設有可轉動的發酵倉7,所述發酵倉7與電機3連接,所述發酵倉7設有5片按螺旋分布的攪拌葉8,所述筒蓋5安裝在發酵倉7的密封端上,進料蓋6安裝在發酵倉7的進料端上,所述溫控裝置包括智能溫度控制器9和加熱器10,所述智能溫度控制器9與加熱器10連接,所述加熱器10安裝在發酵筒4下方的機架2上,所述加濕裝置包括智能加濕控制器11、抽水泵12、水箱13、進水管14和噴霧裝置15,所述智能加濕控制器11分別與抽水泵12和噴霧裝置15連接,所述智能溫度控制器9、智能加濕控制器11、抽水泵12和水箱13均安裝在控制柜1內,所述噴霧裝置15安裝在發酵倉7內的筒蓋5上,噴霧裝置15與進水管14連通,所述抽水泵12安裝在水箱13內,所述噴霧裝置15通過進水管14與水箱13內的抽水泵12連通,所述發酵倉7內設有溫度探測器16和濕度探測器17,溫度探測器16與智能溫度控制器9連接,濕度探測器17與智能加濕控制器11連接。
本實施例中,所述控制柜1內設有風機18,風機18連接有進風管19,位于發酵倉7內的筒蓋5上設有出風口20,進風管19的出風端與出風口20連通。
本實施例中,所述發酵筒4設有排氣管21,發酵倉7內位于排氣管21的進氣口上設有排氣扇22,排氣管21穿過發酵筒4與排氣扇22連通。
本實施例中,所述排氣管21為兩根。
本實施例中,所述進料蓋6上設有觀察孔23和透明觀察蓋24,所述透明觀察蓋24安裝在觀察孔23上。
本實施例中,所述進料蓋6上設有轉軸25,所述透明觀察蓋24套裝在轉軸25上。
本實施例中,還包括傳動輪28和傳動皮帶29,傳動皮帶29套裝在發酵倉7和傳動輪28上,電機3的輸出軸與傳動輪28連接。
實施例4:
一種智能黃茶發酵機,包括機體、控制柜1、溫控裝置和加濕裝置,所述機體包括機架2、電機3、發酵筒4、筒蓋5和進料蓋6,所述發酵筒4和電機3安裝在機架2上,所述發酵筒4設有可轉動的發酵倉7,所述發酵倉7與電機3連接,所述發酵倉7設有6片按螺旋分布的攪拌葉8,所述筒蓋5安裝在發酵倉7的密封端上,進料蓋6安裝在發酵倉7的進料端上,所述溫控裝置包括智能溫度控制器9和加熱器10,所述智能溫度控制器9與加熱器10連接,所述加熱器10安裝在發酵筒4下方的機架2上,所述加濕裝置包括智能加濕控制器11、抽水泵12、水箱13、進水管14和噴霧裝置15,所述智能加濕控制器11分別與抽水泵12和噴霧裝置15連接,所述智能溫度控制器9、智能加濕控制器11、抽水泵12和水箱13均安裝在控制柜1內,所述噴霧裝置15安裝在發酵倉7內的筒蓋5上,噴霧裝置15與進水管14連通,所述抽水泵12安裝在水箱13內,所述噴霧裝置15通過進水管14與水箱13內的抽水泵12連通,所述發酵倉7內設有溫度探測器16和濕度探測器17,溫度探測器16與智能溫度控制器9連接,濕度探測器17與智能加濕控制器11連接。
本實施例中,所述加熱器10為電加熱器。
本實施例中,所述控制柜1內設有風機18,風機18連接有進風管19,位于發酵倉7內的筒蓋5上設有出風口20,進風管19的出風端與出風口20連通。
本實施例中,所述發酵筒4設有排氣管21,發酵倉7內位于排氣管21的進氣口上設有排氣扇22,排氣管21穿過發酵筒4與排氣扇22連通。
本實施例中,所述進料蓋6上設有觀察孔23和透明觀察蓋24,所述透明觀察蓋24安裝在觀察孔23上。
本實施例中,所述進料蓋6上設有轉軸25,所述透明觀察蓋24套裝在轉軸25上。
本實施例中,所述發酵筒4上設有存放架26,存放架26內存放有用于提取發酵倉7內處于發酵茶葉的提取器27。
本實施例中,還包括傳動輪28和傳動皮帶29,傳動皮帶29套裝在發酵倉7和傳動輪28上,電機3的輸出軸與傳動輪28連接。
本實施例中,所述噴霧裝置15為超聲波霧化器。超聲波霧化器可將液態水分子結構打散而產生自然飄逸的水霧,不需加熱或添加任何化學試劑,使用十分方便。
實施例5:
與實施例1、實施例2、實施例3和實施例4的不同之處在于:
還包括總控制器30,所述總控制器30安裝在控制柜1內,所述總控制器30分別與智能溫度控制器9、智能加濕控制器11、風機18和排氣扇22連接。
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