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茶葉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黃茶的悶黃機。
背景技術:
黃茶屬輕發酵茶類,加工工藝近似綠茶,只是在干燥過程的前或后,增加一道"悶黃"的工藝,促使其多酚葉綠素等物質部份氧化。其加工方法近似于綠茶,其制作過程為:鮮葉殺青、揉捻、悶黃、干燥。黃茶的殺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均與綠茶制法相似,其最重要的工序在于悶黃,這是形成黃茶特點的關鍵。
悶黃工藝需要在氧氣含量相對較低或無氧環境下進行,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專門用于制作黃茶、或用于進行黃茶悶黃工藝的設備,目前主要做法是將殺青和揉捻后的茶葉用紙包好,或堆積后以濕布蓋之,時間以幾十分鐘或幾個小時不等,促使茶坯在水熱作用下進行非酶性的自動氧化,形成黃色。
這種悶黃工藝步驟繁瑣,紙張包裝或濕布覆蓋均難以提供較為良好的低氧或無氧環境,而且茶坯在堆積過程中進行悶黃也存在悶黃不均勻的現象,造成黃茶品質下降。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黃茶的悶黃機,使得黃茶悶黃工藝操作方便,并且使得茶葉悶黃均勻,提高黃茶品質。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用于黃茶的悶黃機,包括內設空腔的密閉箱體,所述空腔內設有:
用于放置茶葉的多層托架;
用于驅使空腔內的空氣流動以形成空氣流的風機;
用于對所述空氣流進行加熱以獲得熱氣流的空氣加熱器;
用于對所述熱氣流進行增濕以獲得濕熱氣流的加濕器;
用于將所述濕熱氣流散布到多層托架上的布汽器;
所述空氣加熱器包括電加熱器和耗氧器。
在進行黃茶悶黃工藝時,將經由殺青、揉捻等工序之后的茶坯放置于多個茶盤上,然后將多個茶盤分別放置于本實用新型的各層托架上,關閉箱門,然后將經由風機形成的空氣流通過耗氧器將氧氣消耗之后,通過電加熱器對空氣流進行加熱,從而得到低氧含量的熱氣流,再通過加濕器對熱氣流進行增濕,獲得濕熱氣流,最后通過布汽器將濕熱氣流散布于多層托架上,使得放置于各層托架上的茶盤內的茶葉均能與濕熱氣流均勻接觸配合,促使茶坯在濕熱氣流作用下,濕熱氣流與茶坯發生均勻的熱交換,從而使得茶坯進行非酶性的自動氧化,形成黃色。
由于悶黃工藝需要在氧氣含量相對較低或無氧環境下進行,為了降低濕熱氣流的含氧量,作為優選,所述密閉箱體上設有排氣口,所述風機的入風面側外接內部通入二氧化碳的氣體管道,所述風機的入風面側與氣體管道的連通處設有第一閥門,所述排氣口處設有第二閥門,所述第一閥門和第二閥門聯動連接。進行茶葉悶黃時,首先打開第一閥門和第二閥門,通過氣體管道向空腔內通入二氧化碳氣體,進入空腔內的二氧化碳經由空氣加熱器加熱以及加濕器加熱之后,得到濕熱氣流。由于本實用新型將第二閥門和第一閥門聯動控制,待空腔內的氧含量達到所需標準之后,關閉第二閥門;若需要提高氧含量時,可以打開第二閥門或是關閉第一閥門的方式來進行調節,因此本實用新型可通過聯動控制第一閥門和第二閥門來實現調節空腔內的氧含量大小。
作為優選,所述密閉箱體內設有用于將空腔分隔為上腔體和下腔體的隔板,風機、空氣加熱器和加濕器位于下腔體內,多層托架和布汽器位于上腔體內,所述隔板上開設有氣體回流口,該氣體回流口處于所述風機的入風面側。本實用新型可以通過氣體回流口外接循環管道,循環管道的兩端分別與氣體回流口以及風機的入風口相連接,可以將濕熱氣流從氣體回流口處進入循環管道,最后從風機的入風口處進入密封箱體內,使得濕熱氣流重復利用,降低能耗。
作為優選,所述下腔體包括:
用于安裝風機的風循環室;
通過第一連通口與所述風循環室相連通、且用于安裝所述耗氧器的耗氧室;
通過第二連通口與所述耗氧室相連通、且用于安裝所述加濕器的加濕室;
所述電加熱器安裝于第二連通口內。
空氣從風循環室內進入耗氧室內,通過耗氧器降低氧含量之后,再經由電加熱器加熱升溫,其中電加熱器可以為多個電加熱絲或是電加熱管組成,空氣加熱升溫之后,得到低含氧量的熱氣流,熱氣流進入加濕室內,在加濕器的加濕作用下,得到濕熱氣流。本實用新型中耗氧器中可以有多種結構形式,例如可以通過混入二氧化碳的方式來降低氣流中氧氣濃度,作為優選,所述耗氧器二氧化碳釋放單元。
作為優選,所述二氧化碳釋放單元包括安裝在所述密閉箱體上、且與所述耗氧室的側壁間隙配合的二氧化碳釋放盒,所述二氧化碳釋放盒內盛裝有碳酸氫鈉,所述二氧化碳釋放盒朝向第一連通口的側壁上開設有多個進氣孔,所述二氧化碳釋放盒朝向第二連通口的側壁上開設有出氣口,該出氣口處設有與所述第二連通口內壁相適配、且伸入第二連通口的出氣管,所述耗氧室內設有電加熱管。碳酸氫鈉受熱時,分解產生二氧化碳,產生的二氧化碳混入空氣流中,從而降低空氣流中的氧含量。
為了使得布汽器能將濕熱氣流均勻分布于多層托架上,作為優選,所述布汽器包括與所述加濕室相連通的至少一根布汽管,所有布汽管豎直布置且均勻分布在所述多層托架的外周,每根布汽管上均開設有朝向多層托架的多個出汽口。通過豎直布置的布汽管將濕熱氣流在豎直方向上流動,然后從位于不同高度上的出汽口處散布至多層托架的不同層級上。
為了使得濕熱氣流與茶葉均勻接觸,作為優選,所述出汽口包括沿布汽管圓周向分布的多排,每排出汽口均沿布汽管軸向均勻分布。
作為優選,所述多層托架包括中心軸以及固定在所述中心軸上的多層架體,所述中心軸與電機相連。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通過電機驅動中心軸轉動,從而帶動茶葉轉動,提高茶葉與濕熱氣流的熱交換效率。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體現在:
本實用新型通過汽循環組件向密閉箱體內通入低氧或無氧的濕熱氣流,使得處于密閉箱體內茶葉與濕熱氣流發生均勻的熱交換,從而使得茶坯進行非酶性的自動氧化,形成黃色。本實用新型使得黃茶悶黃工藝操作方便,并且使得茶葉悶黃均勻,提高黃茶品質。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箱門打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關閉箱門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與箱門相對一側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種A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與箱門相對一側的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的A-A向的剖向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中氧氣濃度檢測單元的信號連接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帶箱門11的密閉箱體1,密閉箱體1內設有空腔12,空腔12內設有用于放置茶葉的多層托架13,以及用于沿多層托架13的軸向朝多層托架13釋放濕熱氣流的汽循環組件。多層托架13包括中心軸132以及固定在所述中心軸上的多層架體131,中心軸132與電機(圖中未畫出)相連。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通過電機驅動中心軸132轉動,從而帶動茶葉轉動,提高茶葉與濕熱氣流的熱交換效率。
本實用新型中的汽循環組件有多種結構形式,只要可以實現向空腔內釋放低氧或是無氧的濕熱氣流即可,如圖2~5所示,本實用新型中汽循環組件包括:用于驅使空腔12內的空氣流動以形成空氣流的風機2;用于對空氣流進行加熱以獲得熱氣流的空氣加熱器;用于對熱氣流進行增濕以獲得濕熱氣流的加濕器4;用于將濕熱氣流散布到多層托架13上的布汽器5。本實用新型通過空氣加熱器將經由風機2形成的空氣流加熱,獲得熱氣流,再通過加濕器4對熱氣流進行增濕,獲得濕熱氣流,最后通過布汽器5將濕熱氣流散布于多層托架13上,使得放置于各層托架13上的茶盤內的茶葉均能與濕熱氣流接觸配合。
如圖1~6所示,由于悶黃工藝需要在氧氣含量相對較低或無氧環境下進行,為了降低濕熱氣流的含氧量,空氣加熱器包括電加熱單元31和耗氧單元32。本實用新型可以通過電加熱單元31對空氣流進行加熱,再通過耗氧單元32將熱氣流中的氧氣消耗,從而得到低氧含量的熱氣流。
如圖1~6所示,本實用新型中密閉箱體1內設有用于將空腔分隔為上腔體和下腔體的隔板14,風機2、空氣加熱器和加濕器4位于下腔體內,多層托架13和布汽器5位于上腔體內,隔板14上開設有氣體回流口(圖中未畫出),該氣體回流口處于風機2的入風面側。本實用新型可以通過氣體回流口外接循環管道,循環管道的兩端分別與氣體回流口以及風機2的入風口相連接,可以將濕熱氣流從氣體回流口處進入循環管道,最后從風機2的入風口處進入密封箱體內,使得濕熱氣流重復利用,降低能耗。
如圖1~6所示,本實用新型中下腔體包括:用于安裝風機2的風循環室15;通過第一連通口與風循環室15相連通、且用于安裝耗氧單元的耗氧室16;通過第二連通口與耗氧室16相連通、且用于安裝加濕器4的加濕室17,電加熱單元31安裝于第二連通口內。空氣進入風循環室15內,通過電加熱單元31加熱升溫,其中電加熱單元31可以為多個電加熱絲或是電加熱管組成,空氣加熱升溫之后,風機將熱空氣吹拂至耗氧室16內形成熱空氣流,熱空氣流經由耗氧室16內的耗氧單元降低熱空氣中的氧氣濃度之后,熱空氣流進入加濕室17內,在加濕器17的加濕作用下,得到濕熱氣流。
如圖1所示,為了使得布汽器5能將濕熱氣流均勻分布于多層托架13上,布汽器5包括與加濕室17相連通的至少一根布汽管6,布汽管6豎直布置且均勻分布在多層托架13的外周,每根布汽管6上均開設有朝向多層托架13的多個出汽口61。通過豎直布置的布汽管6將濕熱氣流在豎直方向上流動,然后從位于不同高度上的出汽口處散布至多層托架13的不同層級上。為了使得濕熱氣流與茶葉均勻接觸,出汽口61包括沿布汽管6圓周向分布的多排,每排出汽口61均沿布汽管6軸向均勻分布。
在進行黃茶悶黃工藝時,將經由殺青、揉捻等工序之后的茶坯放置于多個茶盤上,然后將多個茶盤分別放置于本實用新型的各層托架上,關閉箱門11,向汽循環組件中通入低氧或無氧的濕熱氣流,濕熱氣流將通過汽循環組件釋放至密閉箱體的空腔內,促使茶坯在濕熱氣流作用下,濕熱氣流與茶坯發生熱交換,從而使得茶坯進行非酶性的自動氧化,形成黃色。
由于悶黃工藝需要在氧氣含量相對較低或無氧環境下進行,為了實時監控空腔內的氧氣濃度含量,使得空腔內的氧氣含量處于適宜濃度范圍內,空腔11內還設有用于檢測上腔體內氧氣濃度的氧氣濃度檢測單元7。
如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中氧氣濃度檢測單元7有多種結構形式,氧氣濃度檢測單元7包括:安裝在上腔體內的氧氣濃度傳感器71;用于提示將茶葉放入多層托架13的時間節點的警報器72;用于接收氧氣濃度傳感器71的輸出信號并根據該輸出信號開啟所述警報器72的控制器73。本實用新型預先在控制器73存儲上腔體11內氧氣濃度的適宜數值范圍,通過氧氣濃度傳感器71對上腔體內的氧氣濃度進行感應,并將感應信號輸出至控制器73,控制器73通過輸出的信號數值與預先存儲的氧氣濃度范圍進行比對,若處于預先存儲的氧氣適宜濃度范圍時,控制器73控制警報器72開啟,通過警報器72提示可將茶葉放入多層托架13上。通過該結構設置,使得茶葉可以在準確的時間節點內放入空腔內進行悶黃,使得操作更加方便,提高茶葉的悶黃效果。
本實用新型中使得空腔處于低氧或是無氧條件下的方式有多種,例如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在密閉箱體上設有排氣口18,風機2的入風面側外接內部通入二氧化碳的氣體管道(圖中未畫出),風機2的入風面側與氣體管道的連通處設有第一閥門(圖中未畫出),排氣口18處設有第二閥門(圖中未畫出),第一閥門和第二閥門聯動連接。進行茶葉悶黃時,首先打開第一閥門和第二閥門,通過氣體管道向空腔內通入二氧化碳氣體,進入空腔內的二氧化碳經由空氣加熱器加熱以及加濕器加熱之后,得到濕熱氣流。由于本實用新型將第二閥門和第一閥門聯動控制,待空腔內的氧含量達到所需標準之后,關閉第二閥門;若需要提高氧含量時,可以打開第二閥門或是關閉第一閥門的方式來進行調節,因此本實用新型可通過聯動控制第一閥門和第二閥門來實現調節空腔內的氧含量大小。
本實用新型中耗氧單元中也可以有多種結構形式,例如可以通過混入二氧化碳的方式來降低氣流中氧氣濃度,耗氧單元二氧化碳釋放單元。二氧化碳釋放單元包括安裝在密閉箱體11上、且與耗氧室16的側壁間隙配合的二氧化碳釋放盒,二氧化碳釋放盒內盛裝有碳酸氫鈉,二氧化碳釋放盒朝向第一連通口的側壁上開設有多個進氣孔,所述二氧化碳釋放盒朝向第二連通口的側壁上開設有出氣口,該出氣口處設有與所述第二連通口內壁相適配、且伸入第二連通口的出氣管,耗氧室16內設有電加熱管。碳酸氫鈉受熱時,分解產生二氧化碳,產生的二氧化碳混入空氣流中,從而降低空氣流中的氧含量。本實用新型中二氧化碳釋放盒內的釋放二氧化碳的物質除了為碳酸氫鈉以外,也可以為其他可以產生二氧化碳并且不會給茶葉帶來污染源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