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茶葉生產領域,具體是一種保健巖茶的制備工藝。
背景技術:
巖茶是烏龍茶的始祖,發源于明末清初,在特殊的小氣候條件和適宜的品種前提下用一種特殊工藝形成的茶類,巖茶以巖骨花香的獨特巖韻著稱,用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制作而成條索狀,其滋味醇厚滑潤甘爽,帶有獨特的“巖韻”,葉底軟亮、呈綠葉紅鑲邊、或葉緣紅點泛現,含有人類身體必需的多種維生素a、d、e、k、b1、b2、b3、b5、b6、h、c、p和肌醇等,除a、d、e、k較難溶于水外,其他均為水溶性維生素,泡茶時可充分利用,含有多種礦物質,如人體細胞不可缺少的鉀,保護牙齒的氟及其他磷、鈣、鎂、鐵、鋅、鈉、硼、硫等微量元素,還含有豐富的人類必需的多種氨基酸以及少量的蛋白質和脂肪,對人體營養的補充有所作用,還具有明目益思,輕身耐老,提神醒腦,健胃消食,利尿消毒,祛痰治喘,止渴解暑,抗輻射,抗癌防癌,抗衰老,降血脂,降血壓,降膽固醇等功效,但巖茶飲用泡制比較麻煩,單獨飲用保健功能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保健巖茶的制備工藝,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保健巖茶的制備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1)采青:采摘標準為開面三葉,控制在一芽四葉至中大開面三葉,茶樹新稍伸育至最后一葉開張形成駐芽后即稱開面,當新梢頂部第一葉與第二葉的比例小于三分之一時即稱小開面,介于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時稱中開面,達三分之二以上時稱大開面,采摘時要求葉面無水、無破損、新鮮、葉片大小均勻一致;
(2)萎調:把采摘好的新鮮的巖茶茶葉放到干凈的竹席、谷席、布墊或水篩等萎調用具上進行萎調,陽光強烈時不能直接把茶葉放置到水泥坪上萎凋,這樣很容易把新鮮茶葉燙傷,萎凋時間為50-70分鐘,中間翻動2-4次,當茶葉頂端彎曲,第二葉明顯下垂且茶葉表面大部分失去光澤,失水率為12%-18%時為萎調完成標準;
(3)做青:把萎調完成的茶葉放進綜合做青機里進行做青,按吹風、搖動、靜置的程序進行做青,重復次數為8-12次,做青總時間為8-12小時,茶葉在做青過程中氣味的變化主要表現為:青氣→清香→花香→果香,茶葉形態的變化主要表現為:茶葉變軟、葉面無光澤→茶葉觸感硬挺、葉邊漸現紅色→湯匙狀三紅七綠,當茶葉梗皮表面呈失水皺折狀,茶葉香為低沉濃郁的果香時表明做青完成;
(4)殺青:把做青完成的茶葉放入滾筒殺青機內,茶葉放進滾筒殺青機之前筒內溫度要上升到240攝氏度以上,殺青時間為6-11分鐘,當茶葉邊緣呈白泡狀,用手捏緊茶葉無茶汁溢出,且茶葉有粘稠觸感,茶葉青氣轉變為清香時標志著殺青完成;
(5)揉捻:殺青好的茶葉快速放入揉捻機中進行揉捻,揉捻時間為6-10分鐘,揉捻過程中減壓兩次;
(6)烘干:把揉捻好的茶葉快速放入烘干機內進行烘干,第一次烘干時間為28-42分鐘,然后靜置1.5-3.5個小時,再進行第二次烘干30-35分鐘之后攤晾3-4個小時;
(7)對烘干完成的茶葉進行毛揀、分篩、復撿、風選、勻堆等巖茶精制的一系列操作;
(8)取30-60份的精制完成的巖茶進行120-140攝氏度的高溫干燥,然后粉碎至能通過200-260目的篩網,取曬出的巖茶顆粒,備用;
(9)分別取4-6份的人參葉、4-6份的合歡花、3-5份的番紅花、3-5份的藥蜀葵混合均勻,制得發酵坯留作備用;
(10)將巖茶顆粒和步驟(9)中所得的發酵坯混合均勻,然后進行蒸制,蒸制30-50分鐘之后進行燜制,燜制過程中每30分鐘煮沸一次,燜制完成后進行物料降溫至35攝氏度以下,降溫完成后取出過篩,曬出巖茶顆粒;
(11)把篩出的巖茶顆粒再進行60-80攝氏度的高溫干燥,當含水量達到6%以下時為完成,然后對干燥后的巖茶顆粒進行包裝得成品。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高溫干燥進行兩次。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步驟(1)中巖茶的采摘期為4月中旬至5月中旬。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步驟(2)中萎調時,茶葉攤放厚攝氏度為5-7厘米。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步驟(6)中烘干進行兩次。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步驟(8)中茶粉碎粒攝氏度為200-260目。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步驟(10)中燜制時間為3-5個小時。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步驟(1)中采摘標準為三葉采兩葉,四葉采三葉。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步驟(5)中揉捻時,茶葉放入揉捻機的量為茶葉至揉捻機內筒的2/3處。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的保健巖茶的制備工藝包括采青、萎調、做青、殺青、揉捻、烘干、毛揀、分篩、復撿、風選、勻堆一系列的工序,然后再對精制完成的巖茶進行粉碎、高溫干燥,和人參葉、合歡花、番紅花、藥蜀葵一起進行蒸制燜制,最后再對巖茶顆粒進行降溫干燥,得到成品,本發明不僅把巖茶的功效發揮的更好,還把人參葉、合歡花、番紅花、藥蜀葵的功效融入進去,且篩出人參葉、合歡花、番紅花、藥蜀葵發酵坯殘渣,使巖茶顆粒保健作用發揮的更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一種保健巖茶的制備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1)采青:巖茶的采摘期為4月中旬至5月中旬,采摘標準為開面三葉,控制在一芽四葉至中大開面三葉,茶樹新稍伸育至最后一葉開張形成駐芽后即稱開面,當新梢頂部第一葉與第二葉的比例小于三分之一時即稱小開面,介于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時稱中開面,達三分之二以上時稱大開面,采摘時要求葉面無水、無破損、新鮮、葉片大小均勻一致;
(2)萎調:把采摘好的新鮮的巖茶茶葉放到干凈的竹席、谷席、布墊或水篩等萎調用具上進行萎調,陽光強烈時不能直接把茶葉放置到水泥坪上萎凋,這樣很容易把新鮮茶葉燙傷,茶葉攤放厚攝氏度為5厘米,萎凋時間為50分鐘,中間翻動2次,當茶葉頂端彎曲,第二葉明顯下垂且茶葉表面大部分失去光澤,失水率為12%時為萎調完成標準;
(3)做青:把萎調完成的茶葉放進綜合做青機里進行做青,按吹風、搖動、靜置的程序進行做青,重復次數為8次,做青總時間為8小時,茶葉在做青過程中氣味的變化主要表現為:青氣→清香→花香→果香,茶葉形態的變化主要表現為:茶葉變軟、葉面無光澤→茶葉觸感硬挺、葉邊漸現紅色→湯匙狀三紅七綠,當茶葉梗皮表面呈失水皺折狀,茶葉香為低沉濃郁的果香時表明做青完成;
(4)殺青:把做青完成的茶葉放入滾筒殺青機內,茶葉放進滾筒殺青機之前筒內溫度要上升到240攝氏度以上,殺青時間為6分鐘,當茶葉邊緣呈白泡狀,用手捏緊茶葉無茶汁溢出,且茶葉有粘稠觸感,茶葉青氣轉變為清香時標志著殺青完成;
(5)揉捻:殺青好的茶葉快速放入揉捻機中進行揉捻,揉捻時間為6分鐘,揉捻過程中減壓兩次;
(6)烘干:把揉捻好的茶葉快速放入烘干機內進行烘干,第一次烘干時間為28分鐘,然后靜置1.5個小時,再進行第二次烘干30分鐘之后攤晾3個小時;
(7)對烘干完成的茶葉進行毛揀、分篩、復撿、風選、勻堆等巖茶精制的一系列操作;
(8)取30-60份的精制完成的巖茶進行120攝氏度的高溫干燥,然后粉碎至能通過200目的篩網,取曬出的巖茶顆粒,備用;
(9)分別取4份的人參葉、4份的合歡花、3份的番紅花、3份的藥蜀葵混合均勻,制得發酵坯留作備用;
(10)將巖茶顆粒和步驟(9)中所得的發酵坯混合均勻,然后進行蒸制,蒸制30分鐘之后進行燜制,燜制時間為3個小時,燜制過程中每30分鐘煮沸一次,燜制完成后進行物料降溫至35攝氏度以下,降溫完成后取出過篩,曬出巖茶顆粒;
(11)把篩出的巖茶顆粒再進行60攝氏度的高溫干燥,當含水量達到6%以下時為完成,然后對干燥后的巖茶顆粒進行包裝得成品。
實施例2
一種保健巖茶的制備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1)采青:巖茶的采摘期為4月中旬至5月中旬,采摘標準為開面三葉,控制在一芽四葉至中大開面三葉,茶樹新稍伸育至最后一葉開張形成駐芽后即稱開面,當新梢頂部第一葉與第二葉的比例小于三分之一時即稱小開面,介于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時稱中開面,達三分之二以上時稱大開面,采摘時要求葉面無水、無破損、新鮮、葉片大小均勻一致;
(2)萎調:把采摘好的新鮮的巖茶茶葉放到干凈的竹席、谷席、布墊或水篩等萎調用具上進行萎調,陽光強烈時不能直接把茶葉放置到水泥坪上萎凋,這樣很容易把新鮮茶葉燙傷,茶葉攤放厚攝氏度為6厘米,萎凋時間為60分鐘,中間翻動3次,當茶葉頂端彎曲,第二葉明顯下垂且茶葉表面大部分失去光澤,失水率為15%時為萎調完成標準;
(3)做青:把萎調完成的茶葉放進綜合做青機里進行做青,按吹風、搖動、靜置的程序進行做青,重復次數為10次,做青總時間為10小時,茶葉在做青過程中氣味的變化主要表現為:青氣→清香→花香→果香,茶葉形態的變化主要表現為:茶葉變軟、葉面無光澤→茶葉觸感硬挺、葉邊漸現紅色→湯匙狀三紅七綠,當茶葉梗皮表面呈失水皺折狀,茶葉香為低沉濃郁的果香時表明做青完成;
(4)殺青:把做青完成的茶葉放入滾筒殺青機內,茶葉放進滾筒殺青機之前筒內溫度要上升到240攝氏度以上,殺青時間為8分鐘,當茶葉邊緣呈白泡狀,用手捏緊茶葉無茶汁溢出,且茶葉有粘稠觸感,茶葉青氣轉變為清香時標志著殺青完成;
(5)揉捻:殺青好的茶葉快速放入揉捻機中進行揉捻,揉捻時間為8分鐘,揉捻過程中減壓兩次;
(6)烘干:把揉捻好的茶葉快速放入烘干機內進行烘干,第一次烘干時間為35分鐘,然后靜置2.5個小時,再進行第二次烘干33分鐘之后攤晾3.5個小時;
(7)對烘干完成的茶葉進行毛揀、分篩、復撿、風選、勻堆等巖茶精制的一系列操作;
(8)取45份的精制完成的巖茶進行130攝氏度的高溫干燥,然后粉碎至能通過230目的篩網,取曬出的巖茶顆粒,備用;
(9)分別取5份的人參葉、5份的合歡花、4份的番紅花、4份的藥蜀葵混合均勻,制得發酵坯留作備用;
(10)將巖茶顆粒和步驟(9)中所得的發酵坯混合均勻,然后進行蒸制,蒸制40分鐘之后進行燜制,燜制時間為4個小時,燜制過程中每30分鐘煮沸一次,燜制完成后進行物料降溫至35攝氏度以下,降溫完成后取出過篩,曬出巖茶顆粒;
(11)把篩出的巖茶顆粒再進行70攝氏度的高溫干燥,當含水量達到6%以下時為完成,然后對干燥后的巖茶顆粒進行包裝得成品。
實施例3
一種保健巖茶的制備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1)采青:巖茶的采摘期為4月中旬至5月中旬,采摘標準為開面三葉,控制在一芽四葉至中大開面三葉,茶樹新稍伸育至最后一葉開張形成駐芽后即稱開面,當新梢頂部第一葉與第二葉的比例小于三分之一時即稱小開面,介于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時稱中開面,達三分之二以上時稱大開面,采摘時要求葉面無水、無破損、新鮮、葉片大小均勻一致;
(2)萎調:把采摘好的新鮮的巖茶茶葉放到干凈的竹席、谷席、布墊或水篩等萎調用具上進行萎調,陽光強烈時不能直接把茶葉放置到水泥坪上萎凋,這樣很容易把新鮮茶葉燙傷,茶葉攤放厚攝氏度為7厘米,萎凋時間為70分鐘,中間翻動4次,當茶葉頂端彎曲,第二葉明顯下垂且茶葉表面大部分失去光澤,失水率為18%時為萎調完成標準;
(3)做青:把萎調完成的茶葉放進綜合做青機里進行做青,按吹風、搖動、靜置的程序進行做青,重復次數為12次,做青總時間為12小時,茶葉在做青過程中氣味的變化主要表現為:青氣→清香→花香→果香,茶葉形態的變化主要表現為:茶葉變軟、葉面無光澤→茶葉觸感硬挺、葉邊漸現紅色→湯匙狀三紅七綠,當茶葉梗皮表面呈失水皺折狀,茶葉香為低沉濃郁的果香時表明做青完成;
(4)殺青:把做青完成的茶葉放入滾筒殺青機內,茶葉放進滾筒殺青機之前筒內溫度要上升到240攝氏度以上,殺青時間為11分鐘,當茶葉邊緣呈白泡狀,用手捏緊茶葉無茶汁溢出,且茶葉有粘稠觸感,茶葉青氣轉變為清香時標志著殺青完成;
(5)揉捻:殺青好的茶葉快速放入揉捻機中進行揉捻,揉捻時間為10分鐘,揉捻過程中減壓兩次;
(6)烘干:把揉捻好的茶葉快速放入烘干機內進行烘干,第一次烘干時間為42分鐘,然后靜置3.5個小時,再進行第二次烘干35分鐘之后攤晾4個小時;
(7)對烘干完成的茶葉進行毛揀、分篩、復撿、風選、勻堆等巖茶精制的一系列操作;
(8)取60份的精制完成的巖茶進行140攝氏度的高溫干燥,然后粉碎至能通過260目的篩網,取曬出的巖茶顆粒,備用;
(9)分別取6份的人參葉、6份的合歡花、5份的番紅花、5份的藥蜀葵混合均勻,制得發酵坯留作備用;
(10)將巖茶顆粒和步驟(9)中所得的發酵坯混合均勻,然后進行蒸制,蒸制50分鐘之后進行燜制,燜制時間為5個小時,燜制過程中每30分鐘煮沸一次,燜制完成后進行物料降溫至35攝氏度以下,降溫完成后取出過篩,曬出巖茶顆粒;
(11)把篩出的巖茶顆粒再進行80攝氏度的高溫干燥,當含水量達到6%以下時為完成,然后對干燥后的巖茶顆粒進行包裝得成品。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是:本發明的保健巖茶的制備工藝包括采青、萎調、做青、殺青、揉捻、烘干、毛揀、分篩、復撿、風選、勻堆一系列的工序,然后再對精制完成的巖茶進行粉碎、高溫干燥,和人參葉、合歡花、番紅花、藥蜀葵一起進行蒸制燜制,最后再對巖茶顆粒進行降溫干燥,得到成品,本發明不僅把巖茶的功效發揮的更好,還把人參葉、合歡花、番紅花、藥蜀葵的功效融入進去,且篩出人參葉、合歡花、番紅花、藥蜀葵發酵坯殘渣,使巖茶顆粒保健作用發揮的更好。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發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明內。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