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制鞋成型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制鞋成型裝置,它涉及制鞋機械領域。它包括鞋幫及楦體、起褶鉗、導向槽、液壓缸、托盤、驅動桿和底座,液壓缸通過驅動桿與起褶鉗相連,起褶鉗兩側設置有導向槽,起褶鉗設置在托盤上方,托盤設置在底座上,底座下方設置有控制線路。本實用新型能夠代替手工,速度快,質量穩定,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實現了替代手工勞動的機械化生產。
【專利說明】一種制鞋成型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制鞋機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制鞋成型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制鞋領域中的設備一般是針對民用鞋的生產加工,而沒有舞蹈鞋行業加工制作的專用設備,尤其是成型機械。目前仍采用手工完成。其方法是用手指把楦體前端散開的布料做成一個一個的褶子,或手拿尖嘴鉗將布料擰成一個一個的褶子而成型。這種手工成型方法制作難度大,不易掌握,廢品率高,質量難以保證,生產效率低,而成本高。
【發明內容】
[0003]針對現有技術上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種制鞋成型裝置,操作簡單,便利,生產效率高,質量穩定,成本低。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制鞋成型裝置,包括鞋幫及楦體、起褶鉗、導向槽、液壓缸、托盤、驅動桿和底座,液壓缸通過驅動桿與起褶鉗相連,起褶鉗兩側設置有導向槽,起褶鉗設置在托盤上方,托盤設置在底座上,底座下方設置有控制線路。
[0005]所述的控制線路包括電機、油泵、液壓組件和液壓油,電機、油泵、液壓組件依次相連,且油泵與液壓油相連。
[0006]本實用新型能夠代替手工,速度快,質量穩定,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實現了替代手工勞動的機械化生產。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0008]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09]圖2為圖1的A向示意圖;
[0010]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工作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1]為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0012]參照圖1-3,本【具體實施方式】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制鞋成型裝置,包括鞋幫及楦體1、起褶鉗2、導向槽3、液壓缸4、托盤5、驅動桿6和底座8,液壓缸4通過驅動桿6與起褶鉗2相連,起褶鉗2兩側設置有導向槽3,起褶鉗2設置在托盤5上方,托盤5設置在底座8上,底座8下方設置有控制線路。
[0013]所述的控制線路包括電機、油泵、液壓組件和液壓油7,電機、油泵、液壓組件依次相連,且油泵與液壓油7相連。[0014]本【具體實施方式】的工作原理:散開在鞋楦前端鞋幫布料,經起褶成型機的起褶鉗2 (見圖1),由驅動桿6驅動,在導向槽的控制下,把原來張開的起褶鉗平移且合攏,將鞋幫布料做成褶且貼附在楦體表面(見圖3),而起褶鉗2的運動力是由圖1中的液壓設備提供的。鞋幫與楦體I是由夾具固定在底座8上的,動力由液壓設備提供。
[0015]本【具體實施方式】的工作過程如圖4(其中9是滑動導向槽):當驅動桿6推動起褶刀使滑動導向軸達到Al-Al位置前,鞋幫與楦體1,從前端開始,逐漸由前端與刀接觸變為與Al-Al線接觸。當導向軸越過Al-Al線后停止運行。整個過程中鞋幫與楦體I在起褶刀的切線方向旋轉,當導向軸達到A2-A2位置后,驅動桿使起褶刀反方向運行,楦體也反方向轉動。這樣全部褶子全部形成。再有,起褶力內圓處有牙齒10,保證褶子豎立成型。
[0016]本【具體實施方式】能夠代替手工,速度快,質量穩定,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實現了替代手工勞動的機械化生產。
[0017]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權利要求】
1.一種制鞋成型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鞋幫及楦體(I)、起褶鉗(2)、導向槽(3)、液壓缸(4)、托盤(5)、驅動桿(6)和底座(8),液壓缸(4)通過驅動桿(6)與起褶鉗(2)相連,起褶鉗(2)兩側設置有導向槽(3),起褶鉗(2)設置在托盤(5)上方,托盤(5)設置在底座(8)上,底座(8)下方設置有控制線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制鞋成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線路包括電機、油泵、液壓組件和液壓油(7),電機、油泵、液壓組件依次相連,且油泵與液壓油(7)相連。
【文檔編號】A43D8/16GK203776253SQ201420085286
【公開日】2014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14年2月27日 優先權日:2014年2月27日
【發明者】李洪鳳 申請人:天津寶駿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