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風濕疼痛的藥物組方及治療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疾病的治療方法及藥物,特別是一種治療風濕疼痛的藥物組方及治療方法。
背景技術:
風濕病長期困擾著人們的健康,給人們的身體帶來很大的痛苦。現有的治療風濕疼痛的醫藥產品在組方、治療方法、功效方面都大同小異,治療風濕痛只止疼,不治根。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不僅能止疼、而且能根除風濕病的治療方法及藥物,它治療效果好,使用方便,無毒副作用。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設計一種治療風濕疼痛的藥物組方及治療方法,其特征是它將藥膏貼在病患處,用藥物發泡拔毒方法使風濕之邪經肌膚透達體外。
所述的用藥物發泡拔毒的方法是以藥貼、藥膏、護理貼三部分配合使用。將藥膏涂在藥貼上,將所涂藥膏對準疼痛部位骨縫處貼上,貼上藥貼數小時后,貼藥處有水泡出現,待水泡飽滿后去掉藥貼,用配備的無菌針頭將水泡從下方刺破,再用無菌藥棉輕壓水泡,使泡內液體充分流出,最后將護理貼貼在發泡表皮上進行保護。
所述的藥帖裝入藥帖袋內,再裝入藥貼盒;護理貼裝入護理貼袋內,再裝入護理貼盒;藥膏裝入一次性無菌推進藥管內,再與配套的無菌藥棉、無菌針頭裝入同一包裝袋內;以上藥貼小包裝盒、護理貼小包裝盒、裝有無菌藥棉,無菌針頭,帶藥膏的一次性無菌推進藥管包裝袋,分成三部份裝入同一托盒上的三個凹腔內,托盒套入外包裝盒內。
所述護理貼是中間粘貼有一次性衛生敷料的不干膠布,不干膠布膠面上粘貼有保護層。
所述的藥貼是在不干膠布的膠面上粘貼有藥托,藥托周圍是環形凸起的防滲圈,底部是不透氣的防滲層;不干膠布和藥托的上表面上粘貼有保護層。
所述的藥膏主要包括紅花、馬錢子、斑蝥和輔料組成;其中川芎8-10%、紅花5-8%、斑蝥0.4-0.6%。
所述的藥膏還可以是川芎8-10%、紅花5-8%、斑蝥0.4-0.6%、防風5-10%、沒藥3-5%、透骨草5-10%、麝香0.4-0.6%和輔料組成。
所述的藥膏還可以是川芎8-10%、紅花5-8%、斑蝥0.4-0.6%、防風5-10%、沒藥3-5%、透骨草5-10%、麝香0.4-0.6%、白芷1-3%、赤芍1-2%、蘇木2-3%、木瓜2-4%、乳香2-5%、當歸2-5%和輔料組成。
所述的藥膏可以是川芎8-10%、紅花5-8%、斑蝥0.4-0.6%、防風5-10%、沒藥3-5%、透骨草5-10%、麝香0.4-0.6%、白芷1-3%、赤芍1-2%、蘇木2-3%、木瓜2-4%、乳香2-5%、當歸2-5%、馬錢子1-2%、羌活2-4%和輔料組成。
所述的輔料包括有凡士林30-40%、羊毛脂5-9%、丙二酵100ml、氮酮10ml、尼泊金乙脂2-5%。
本發明的特點是;由于這種治療風濕疼痛的藥物組方及治療方法是將藥膏貼在病患處,用藥物發泡拔毒方法使風濕之邪經肌膚透達體外。它主要以紅花、防風、乳香、沒藥、透骨草為主料,配以麝香精等制成藥膏。所以它可根治風濕,有效率100%,治愈率96%,療效顯著且不會污染病人衣物,無任何毒副作用,操作方便,適宜于醫院和家庭使用。產品由藥貼、藥膏、護理貼三部分組成,藥帖裝入藥帖袋內,再裝入藥貼盒;護理貼裝入護理貼袋內,再裝入護理貼盒;藥膏裝入一次性無菌藥管內,再與配套的無菌藥棉、無菌針頭裝入同一塑料袋內。以上三部份再分別裝入外包裝盒內同一托盒上的三個凹腔內,配合使用,所以操作使用方便。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藥膏的配方如下羌活60g、白芷50g、防風50g、赤芍40g、紅花40g、蘇木30g、木瓜30g、透骨草20g、乳香20g、沒藥20g、當歸10g、斑蝥5g。輔料凡士林687g、羊毛脂50g、丙二醇100ml、氮酮10ml、尼泊金乙脂2.0g,制成1000g藥膏。
配方中羌活、防風、白芷辛溫表散、祛風除濕、止痛而為主藥;紅花、蘇木、當歸、乳香、沒藥、赤芍活血化瘀止痛為輔藥;木瓜、透骨草宣痹舒筋、祛風通絡為佐藥;在以斑蝥破血散結,使皮膚發赤起泡,從而使風濕之邪得以經肌膚透達體外,為諸藥之使。以上諸藥組方嚴謹,共湊祛風除濕、活血止痛、宣痹通絡之功效。紅花功能與主治活血通絡、散瘀止痛,用于經閉、痛經、惡露不止,癥腹痞塊、跌打損傷,瘡瘍腫痛。
羌活功能與主治散寒、祛風、除濕、止痛。用于風寒感冒頭痛,肩背酸痛。
白芷功能與主治散風除濕、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用于感冒頭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淵、牙痛、白帶、瘡瘍腫痛。
防風功能與主治解表祛風、勝濕、止痛。用于感冒頭痛,風濕痹痛、風疹瘙癢,破傷風。
木瓜功能與主治平肝舒筋、和胃化濕。用于濕痹拘攣、腰膝關節酸重疼痛、吐瀉轉筋、腳氣水腫。
透骨草功能與主治祛風、祛濕、舒筋活血、止痛。治風濕痹痛,筋骨攣縮、寒濕腳氣、瘡癬腫毒。
乳香功能與主治活血止痛、消腫生肌。用于痛經、經閉、胃脘冷痛、風濕痹痛、跌打傷痛及癰疽腫痛、腸癰等癥。
沒藥功能與主治活血止痛、消腫生肌。用于經閉、痛經、胃腹疼痛、跌打傷痛、癰疽腫痛等癥。
斑蝥功能與主治破血消癥、攻毒蝕瘡、引赤發泡。用于癥瘕腫塊、積年頑癬、瘰疬、贅疣、癰疽不潰、惡瘡死肌。
上述藥的成份制成藥膏,裝入一次性無菌推進藥管內。
藥帖裝入藥帖袋內,再裝入藥貼盒;護理貼裝入護理貼袋內,再裝入護理貼盒;裝入藥膏的一次性無菌推進藥管與配套的無菌藥棉、無菌針頭裝入同一包裝袋內;以上藥貼小包裝盒、護理貼小包裝盒、裝有無菌藥棉,無菌針頭,帶藥膏的一次性無菌推進藥管包裝袋,分成三部份裝入同一托盒上的三個凹腔內,托盒套入外包裝盒內。
使用時(1)撕去藥貼上的蓋襯,將針管內的藥膏涂于藥貼中間的藥托內,涂平滿為準(0.3ml)。(2)洗凈患部,將藥膏對準患部貼上。(用手指壓關節,并使關節活動,找到關節凹陷處的相應穴位處或疼痛部位。肩周痛貼巨骨穴、頸椎痛貼定喘穴、肘關節痛貼天井穴、腰痛貼命門穴、膝關節痛貼膝眼)。(3)貼上藥貼數小時后,患部輕微疼痛并有水泡出現,屬正常現象,待約24小時水泡圓滿后去掉藥貼,用配備的無菌針頭將水泡從下方刺破,在用無菌藥棉輕壓,使泡內液體充分流出。(4)貼上護理貼,兩天后皮膚表面恢復正常,即達到康復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風濕疼痛的藥物組方及治療方法,其特征是它將藥膏貼在病患處,用藥物發泡拔毒方法使風濕之邪經肌膚透達體外。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風濕疼痛的藥物組方及治療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用藥物發泡拔毒的方法是以藥貼、藥膏、護理貼三部分配合使用,將藥膏涂在藥貼上,將所涂藥膏對準疼痛部位骨縫處貼上,貼上藥貼數小時后,貼藥處有水泡出現,待水泡飽滿后去掉藥貼,用配備的無菌針頭將水泡從下方刺破,再用無菌藥棉輕壓水泡,使泡內液體充分流出,最后將護理貼貼在發泡表皮上進行保護。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治療風濕疼痛的藥物組方及治療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藥帖裝入藥帖袋內,再裝入藥貼盒;護理貼裝入護理貼袋內,再裝入護理貼盒;藥膏裝入一次性無菌推進藥管內,再與配套的無菌藥棉、無菌針頭裝入同一包裝袋內;以上藥貼小包裝盒、護理貼小包裝盒、裝有無菌藥棉,無菌針頭,帶藥膏的一次性無菌推進藥管包裝袋,分成三部份裝入同一托盒上的三個凹腔內,托盒套入外包裝盒內。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治療風濕疼痛的藥物組方及治療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護理貼是中間粘貼有一次性衛生敷料的不干膠布,不干膠布膠面上粘貼有保護層。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治療風濕疼痛的藥物組方及治療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藥貼是在不干膠布的膠面上粘貼有藥托,藥托周圍是環形凸起的防滲圈,底部是不透氣的防滲層;不干膠布和藥托的上表面上粘貼有保護層。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治療風濕疼痛的藥物組方及治療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藥膏主要包括紅花、馬錢子、斑蝥和輔料組成;其中川芎8-10%、紅花5-8%、斑蝥0.4-0.6%。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治療風濕疼痛的藥物組方及治療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藥膏還可以是川芎8-10%、紅花5-8%、斑蝥0.4-0.6%、防風5-10%、沒藥3-5%、透骨草5-10%、麝香0.4-0.6%和輔料組成。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治療風濕疼痛的藥物組方及治療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藥膏還可以是川芎8-10%、紅花5-8%、斑蝥0.4-0.6%、防風5-10%、沒藥3-5%、透骨草5-10%、麝香0.4-0.6%、白芷1-3%、赤芍1-2%、蘇木2-3%、木瓜2-4%、乳香2-5%、當歸2-5%和輔料組成。
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治療風濕疼痛的藥物組方及治療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藥膏可以是川芎8-10%、紅花5-8%、斑蝥0.4-0.6%、防風5-10%、沒藥3-5%、透骨草5-10%、麝香0.4-0.6%、白芷1-3%、赤芍1-2%、蘇木2-3%、木瓜2-4%、乳香2-5%、當歸2-5%、馬錢子1-2%、羌活2-4%和輔料組成。
10.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治療風濕疼痛的藥物組方及治療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輔料包括有凡士林30-40%、羊毛脂5-9%、丙二醇100ml、氮酮10ml、尼泊金乙脂2-5%。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疾病的治療方法及藥物,特別是一種治療風濕疼痛的藥物組方及治療方法。其特征是它將藥膏貼在病患處,用藥物發泡拔毒方法使風濕之邪經肌膚透達體外。其用藥物發泡拔毒的方法是以藥貼、藥膏、護理貼三部分配合使用,將藥膏涂在藥貼上,將所涂藥膏對準疼痛部位骨縫處貼上,貼上藥貼數小時后,貼藥處有水泡出現,待水泡飽滿后去掉藥貼,用配備的無菌針頭將水泡從下方刺破,再用無菌藥棉輕壓水泡,使泡內液體充分流出,最后將護理貼貼在發泡表皮上進行保護。它不僅能止疼,而且是根除風濕病的治療方法及藥物。它治療效果好,使用方便,無毒副作用。
文檔編號A61P29/00GK1473585SQ0213934
公開日2004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02年8月6日 優先權日2002年8月6日
發明者閔新喆, 閔新 申請人:閔新喆, 閔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