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中藥甘苦顆粒沖劑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成藥及其制備方法,特別涉及一種中藥甘苦顆粒沖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對于治療口腔潰瘍、白塞氏病、復發性口腔潰瘍、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疾病,目前尚無滿意的中成藥,而用西藥治療,往往產生一些毒副作用。如何挖掘祖國的醫學寶藏,研制出一種能治療上述疾病的中成藥,是廣大中醫藥工作者的責任。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為了提供一種用于治療口腔潰瘍、復發性口腔潰瘍、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疾病的中藥甘苦顆粒沖劑及其制備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中藥甘苦顆粒沖劑,主要由下列中藥組方及糊精制備而成黃連 10-30重量份,黃芩 10-50重量份,干姜 10-50重量份,清半夏10-30重量份,黨參 10-50重量份,大棗 10-30重量份,炙甘草10-100重量份。
所述糊精的用量為由中藥組方制備的浸膏重量的1.5-2.5倍。
還包括甜味素,該甜味素的用量為由中藥組方制備的浸膏重量的0.2%-0.3%。
上述中藥甘苦顆粒沖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提取藥汁按中藥組方準確稱取黃連10-30重量份、黃芩10-50重量份、干姜10-50重量份、清半夏10-30重量份、黨參10-50重量份、大棗10-30重量份和炙甘草10-100重量份,加入相當于上述中藥組方總重量5-10倍的水加熱煮沸90分鐘,過濾收集溶液得頭汁;然后加入相當于上述中藥組方總重量3-5倍的水加熱煮沸60分鐘,過濾收集溶液得二汁;兩汁合并備用;b、制備浸膏將步驟a所得合并藥汁過100目篩并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2-136,再過80目篩得到浸膏;c、制備顆粒將步驟b所得浸膏用適量酒精稀釋,加入相當于浸膏重量1.5-2.5倍的糊精混勻,用14目制粒干燥,整粒過篩,得到中藥甘苦顆粒;d、制備顆粒沖劑將步驟c所得中藥甘苦顆粒用空白卷膜按每袋10克分裝,得到中藥甘苦顆粒沖劑。
所述步驟c中在加入糊精的同時,還加入相當于浸膏重量0.2%-0.3%的甜味素。
本發明的中藥甘苦顆粒沖劑用于治療口腔潰瘍、白塞氏病、復發性口腔潰瘍、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疾病效果良好,并具有處方精小、藥源廣闊、工藝簡單、療效快捷等優點,因此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和開發價值。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稱取黃連10公斤、炙甘草10公斤、黃芩10公斤、干姜10公斤、清半夏10公斤、黨參10公斤和大棗10公斤,加入600公斤水加熱煮沸90分鐘,過濾收集溶液得頭汁;然后加入300公斤水加熱煮沸60分鐘,過濾收集溶液得二汁;兩汁合并后過100目篩并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2-136,再過80目篩得到浸膏;將所得浸膏用適量的95%酒精稀釋,加入相當于浸膏重量2倍的糊精和相當于浸膏重量0.25%的甜味素混勻,用14目制粒干燥,整粒過篩,得到中藥甘苦顆粒;最后將所得中藥甘苦顆粒用空白卷膜按每袋10克分裝,即得到本發明的一種中藥甘苦顆粒沖劑。
實施例2稱取黃連12公斤、炙甘草15公斤、黃芩12公斤、干姜12公斤、清半夏15公斤、黨參12公斤和大棗12公斤,加入700公斤水加熱煮沸90分鐘,過濾收集溶液得頭汁;然后加入400公斤水加熱煮沸60分鐘,過濾收集溶液得二汁;兩汁合并后過100目篩并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2-136,再過80目篩得到浸膏;將所得浸膏用適量的95%酒精稀釋,加入相當于浸膏重量1.5倍的糊精和相當于浸膏重量0.2%的甜味素混勻,用14目制粒干燥,整粒過篩,得到中藥甘苦顆粒;最后將所得中藥甘苦顆粒用空白卷膜按每袋10克分裝,即得到本發明的一種中藥甘苦顆粒沖劑。
實施例3稱取黃連15公斤、炙甘草45公斤、黃芩20公斤、干姜20公斤、清半夏15公斤、黨參20公斤和大棗15公斤,加入1000公斤水加熱煮沸90分鐘,過濾收集溶液得頭汁;然后加入700公斤水加熱煮沸60分鐘,過濾收集溶液得二汁;兩汁合并后過100目篩并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2-136,再過80目篩得到浸膏;將所得浸膏用適量的95%酒精稀釋,加入相當于浸膏重量2.5倍的糊精和相當于浸膏重量0.3%的甜味素混勻,用14目制粒干燥,整粒過篩,得到中藥甘苦顆粒;最后將所得中藥甘苦顆粒用空白卷膜按每袋10克分裝,即得到本發明的一種中藥甘苦顆粒沖劑。
實施例4稱取黃連20公斤、炙甘草80公斤、黃芩30公斤、干姜30公斤、清半夏20公斤、黨參30公斤和大棗20公斤,加入1600公斤水加熱煮沸90分鐘,過濾收集溶液得頭汁;然后加入900公斤水加熱煮沸60分鐘,過濾收集溶液得二汁;兩汁合并后過100目篩并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2-136,再過80目篩得到浸膏;將所得浸膏用適量的95%酒精稀釋,加入相當于浸膏重量2倍的糊精和相當于浸膏重量0.25%的甜味素混勻,用14目制粒干燥,整粒過篩,得到中藥甘苦顆粒;最后將所得中藥甘苦顆粒用空白卷膜按每袋10克分裝,即得到本發明的一種中藥甘苦顆粒沖劑。
實施例5稱取黃連25公斤、炙甘草30公斤、黃芩40公斤、干姜40公斤、清半夏25公斤、黨參40公斤和大棗25公斤,加入1800公斤水加熱煮沸90分鐘,過濾收集溶液得頭汁;然后加入1000公斤水加熱煮沸60分鐘,過濾收集溶液得二汁;兩汁合并后過100目篩并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2-136,再過80目篩得到浸膏;將所得浸膏用適量的95%酒精稀釋,加入相當于浸膏重量1.5倍的糊精和相當于浸膏重量0.2%的甜味素混勻,用14目制粒干燥,整粒過篩,得到中藥甘苦顆粒;最后將所得中藥甘苦顆粒用空白卷膜按每袋10克分裝,即得到本發明的一種中藥甘苦顆粒沖劑。
實施例6稱取黃連30公斤、炙甘草60公斤、黃芩15公斤、干姜15公斤、清半夏30公斤、黨參50公斤和大棗30公斤,加入2000公斤水加熱煮沸90分鐘,過濾收集溶液得頭汁;然后加入1000公斤水加熱煮沸60分鐘,過濾收集溶液得二汁;兩汁合并后過100目篩并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2-136,再過80目篩得到浸膏;將所得浸膏用適量的95%酒精稀釋,加入相當于浸膏重量2.5倍的糊精和相當于浸膏重量0.3%的甜味素混勻,用14目制粒干燥,整粒過篩,得到中藥甘苦顆粒;最后將所得中藥甘苦顆粒用空白卷膜按每袋10克分裝,即得到本發明的一種中藥甘苦顆粒沖劑。
采用上述中藥甘苦顆粒沖劑治療了一些病例,其中幾個病例的治療情況如下南珉璦,女,29歲患口腔潰瘍、胃脘脹,頸部瘡瘍,不吸收半年,曾用中西藥治療效果不明顯,服用甘苦顆粒(每日2次,每次1袋,空腹服用)3天癥狀改善,10天后癥狀消失;繼用半月鞏固療效。隨訪半年未復發。
楊邦云,女,39歲患食道熱灼、饑餓后針刺樣胃痛、燒心、難受1年,胃鏡示胃炎、十二指腸潰瘍,曾用中藥治療效果不明顯,服用甘苦顆粒(每日2次,每次1袋,空腹服用)3天后胃痛、燒心、食道灼熱感消失,20天后癥狀全部消失;繼用1月鞏固療效。隨訪半年未復發。
曹民生,男,29歲患口腔潰瘍反復發作2年,曾用中西藥治療效果不明顯,服用甘苦顆粒(每日2次,每次1袋,空腹服用)3天后癥狀改善,10天后癥狀消失;繼用半月鞏固療效。隨訪半年未復發。
劉力生,男,39歲患口腔潰瘍反復發作3年,曾用中西藥治療效果不明顯,服用甘苦顆粒(每日2次,每次1袋,空腹服用)2天后癥狀改善,15天后癥狀消失;繼用半月鞏固療效。隨訪1年未復發。
秦明,男,40歲患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反復發作3年,曾用中西藥治療效果時好時壞,服用甘苦顆粒(每日2次,每次1袋,空腹服用)5天后疼痛減輕,15天后疼痛消失;繼用1月鞏固療效。隨訪1年未復發。
張順軍,男,30歲患胃潰瘍反復發作2年,曾用西藥治療效果時好時壞,服用甘苦顆粒(每日2次,每次1袋,空腹服用)3天后疼痛減輕,10天后疼痛消失;繼用1月鞏固療效。隨訪1年未復發。
權利要求
1.一種中藥甘苦顆粒沖劑,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下列中藥組方及糊精制備而成黃連 10-30重量份,黃芩 10-50重量份,干姜 10-50重量份,清半夏10-30重量份,黨參 10-50重量份,大棗 10-30重量份,炙甘草10-100重量份。
2.如權利要求1所述中藥甘苦顆粒沖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糊精的用量為由中藥組方制備的浸膏重量的1.5-2.5倍。
3.如權利要求1所述中藥甘苦顆粒沖劑,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甜味素,該甜味素的用量為由中藥組方制備的浸膏重量的0.2%-0.3%。
4.權利要求1所述中藥甘苦顆粒沖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a、提取藥汁按中藥組方準確稱取黃連10-30重量份、黃芩10-50重量份、干姜10-50重量份、清半夏10-30重量份、黨參10-50重量份、大棗10-30重量份和炙甘草10-100重量份,加入相當于上述中藥組方總重量5-10倍的水加熱煮沸90分鐘,過濾收集溶液得頭汁;然后加入相當于上述中藥組方總重量3-5倍的水加熱煮沸60分鐘,過濾收集溶液得二汁;兩汁合并備用;b、制備浸膏將步驟a所得合并藥汁過100目篩并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2-136,再過80目篩得到浸膏;c、制備顆粒將步驟b所得浸膏用適量酒精稀釋,加入相當于浸膏重量1.5-2.5倍的糊精混勻,用14目制粒干燥,整粒過篩,得到中藥甘苦顆粒;d、制備顆粒沖劑將步驟c所得中藥甘苦顆粒用空白卷膜按每袋10克分裝,得到中藥甘苦顆粒沖劑。
5.如權利要求4所述中藥甘苦顆粒沖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c中在加入糊精的同時,還加入相當于浸膏重量0.2%-0.3%的甜味素。
全文摘要
一種中藥甘苦顆粒沖劑,由黃連10-30重量份、黃芩10-50重量份、干姜10-50重量份、清半夏10-30重量份、黨參10-50重量份、大棗10-30重量份和炙甘草10-100重量份制成浸膏,再添加糊精和甜味素制備而成。一種中藥甘苦顆粒沖劑的制備方法,主要包括由中藥組方提取藥汁、由藥汁制備浸膏、由浸膏添加糊精和甜味素制備中藥甘苦顆粒,由中藥甘苦顆粒制備成顆粒沖劑等步驟。本發明的中藥甘苦顆粒沖劑用于治療口腔潰瘍、白塞氏病、復發性口腔潰瘍、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疾病效果良好,并具有處方精小、藥源廣闊、工藝簡單、療效快捷等優點,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和開發價值。
文檔編號A61P1/04GK101049488SQ20061014872
公開日2007年10月10日 申請日期2006年12月30日 優先權日2006年12月30日
發明者張豐強 申請人:張豐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