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多藥耐藥性腫瘤的靶向脂質體遞藥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屬制藥和臨床藥學領域,涉及一種由葉酸修飾的包載長春新堿的主動靶向脂質體遞藥系統、制備方法及其向多藥耐藥性腫瘤靶向遞藥的用途。本發明公開了葉酸修飾的包載長春新堿的脂質體的制備方法。細胞特異性攝取和活體動物成像試驗表明,該遞藥系統具有良好的體內外腫瘤細胞靶向性;3-(4,5-二甲基噻唑)-3,5-二苯基四氮唑溴鹽(MTT)分析提示,該遞藥系統具有較好的抑制腫瘤細胞體外生長的作用;藥效學結果說明,該遞藥系統具有良好的抑制多藥耐藥腫瘤體內生長的作用。該遞藥系統可通過靜脈注射給藥進入全身血液循環,后經由腫瘤EPR效應和葉酸介導靶向至多藥耐藥性腫瘤部位并進入腫瘤細胞。
【專利說明】一種用于多藥耐藥性腫瘤的靶向脂質體遞藥系統【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制藥和臨床藥學領域,涉及ー種用于向多藥耐藥性腫瘤靶向遞藥的脂質體遞藥系統,具體涉及由葉酸修飾的包載長春新堿的主動靶向脂質體遞藥系統、制備方法及其醫藥用途。
【背景技術】
[0002]多藥耐藥性是腫瘤化療失敗的主要原因。對于大多數抗腫瘤藥物,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化療后,腫瘤細胞均會產生多藥耐藥現象,但其耐藥機制,目前尚沒有統ー的看法,較為流行的觀點之ー是P-糖蛋白介導的藥物外排作用。所以,國內外有許多研究者試圖將P-糖蛋白抑制劑(如維拉帕米等)與抗腫瘤藥物共同包載于納米遞藥系統內遞藥,既可以拮抗腫瘤細胞主動外排藥物的作用,又可以降低藥物毒副作用。但因第一、ニ、三代P-糖蛋白抑制劑均存在無選擇性的缺陷,即在抑制腫瘤細胞的P-糖蛋白的同時,正常細胞的P-糖蛋白也受到抑制,這會使得患者的正常組織中出現抗癌藥物蓄積。
[0003]葉酸被證明與許多腫瘤細胞表面具有較強的親和活性。長春新堿在治療過程中會使患者對阿霉素、紫杉醇、秋水仙素等產生交叉耐藥性;相應地,在用阿霉素、紫杉醇治療時也會使患者對長春新堿發生交叉耐藥性。
[0004]在臨床上,腫瘤患者出現的多藥耐藥性不能僅通過P-糖蛋白過量表達進行解釋。細胞間相互作用、藥物溶解問題、細胞粘附等原因已被許多研究者證明與臨床多藥耐藥性有夫。所以,單純針對其中某一種機制(如抑制P-糖蛋白)尚無法徹底解決多藥耐藥性。大多數生物(包括細菌和人體器官)共用一套多藥耐藥機制(即腫瘤細胞的多藥耐藥機制),這套防御系統經過上億年的進化以便這些生物在遭遇有毒物質時能夠存活下來。然而,即便有這套自身防御系統,當耐藥性腫瘤細胞處在比敏感株致死濃度高出10-100倍的藥物濃度中時,它們也會死。這就說明,無論是什么多藥耐藥機制,細胞進行自我防御是有ー個藥物濃度上限的,一旦藥物濃度超過此上限,任何多藥耐藥機制都會失靈。
[0005]因此,研究者關注出現有ー種遞藥系統能夠有效提高靶標部位的藥物濃度,使得多藥耐藥細胞處在自我防御藥物濃度上限以上的環境中,那么,即便不存在上述提及的多種化療增敏劑,這些多藥耐藥細胞也會被殺滅,腫瘤的生長也會被抑制,患者的生存期也會得到延長。
[0006]所以,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擬構建ー種不含P-糖蛋白抑制劑的、包載有長春新堿的主動靶向納米遞藥系統——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遞藥系統,g在提高脂質體包載抗癌藥物對多藥耐藥性腫瘤的靶向性和治療效果,改善腫瘤細胞對長春新堿的多藥耐藥性。該遞藥系統可通過靜脈注射給藥,通過實體瘤自身的EPR效應和葉酸介導的主動靶向作用增強腫瘤細胞對遞藥系統的攝取,増加胞內長春新堿的濃度,實現殺滅或抑制多藥耐藥性腫瘤細胞的目的。迄今為止,尚未見有將葉酸修飾的脂質體包載長春新堿的報道。
【發明內容】
[0007]本發明的目的是構建一種葉酸修飾的包載長春新堿的脂質體遞藥系統,以實現向多藥耐藥性腫瘤靶向遞藥的目的。
[0008]本發明還提供了葉酸修飾的長春新堿脂質體遞藥系統用于多藥耐藥性腫瘤治療的物質基礎。本發明的試驗結果表明,該遞藥系統可顯著提高包載藥物對多藥耐藥性細胞的靶向效率、腫瘤細胞毒性以及對腫瘤的生長抑制效果,且毒副作用顯著降低、治療指數顯著提高。
[0009]本發明同時提供了該遞藥系統的的制備方法、以及體內外靶向性評價和體內外藥效學評價。
[0010]本發明的多藥耐藥性腫瘤的靶向脂質體遞藥系統,其特征在于,由葉酸、長春新堿和脂質體組成。
[0011]本發明中, 所述的脂質體膜材料選自:a)天然大豆卵磷脂或合成的磷脂;b)膽固醇;c)甲氧基聚こニ醇-磷脂復合物和d)葉酸-聚こニ醇-磷脂復合物;所述的甲氧基聚こニ醇-磷脂復合物中甲氧基聚こニ醇的分子量為1000-5000克/摩爾;所述的葉酸-聚こニ醇-磷脂復合物中聚こニ醇的分子量為1000-8000克/摩爾;所述的脂質體膜材料的摩爾比為 a: b=5: 1-1: 2,a: c=1000: 1-1000: 100,a: d=1000: 1-1000: 100。
[0012]本發明中,合成的磷脂是合成的不飽和磷脂或飽和磷脂。
[0013]本發明中,脂質體粒徑范圍為20-500納米。
[0014]本發明中,所述的脂質體包載抗腫瘤藥物。
[0015]本發明進行了:
[0016]1.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遞藥系統的構建與表征
[0017]以ー定比例的氫化大豆磷脂、膽固醇、甲氧基聚こニ醇2__ ニ硬脂酰磷脂酰こ醇胺、葉酸-聚乙ニ醇335(|_ ニ硬脂酰磷脂酰こ醇胺為膜材料,采用成膜水化法制備葉酸修飾的脂質體(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用擠壓過膜的方法減小脂質體粒徑,構建平均粒徑在70-90納米的脂質體。激光散射法測定粒徑分布,負染色電鏡法和原子力顯微鏡法定性觀察脂質體形態。
[0018]2.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遞藥系統的體內外靶向性評價
[0019]考察多藥耐藥性人ロ腔表皮癌細胞KBv200分別對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5-羧基熒光素、聚こニ醇-脂質體/5-羧基熒光素和游離5-羧基熒光素的攝取情況,驗證葉酸對腫瘤細胞的體外親合能力。給多藥耐藥性腫瘤動物模型靜脈注射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碘化羰花青和聚こニ醇-脂質體/碘化羰花青,在活體成像儀下觀測碘化羰花青在多藥耐藥性實體瘤的影像分布。
[0020]3.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遞藥系統的體內外藥效學評價
[0021]以MTT法研究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和游離長春新堿對KBv200細胞的體外生長抑制效果;以腫瘤體積、裸鼠體重、腫瘤體積與裸鼠體重之比等指標評價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遞藥系統的體內抑制腫瘤生長效果。
[0022]本發明經細胞特異性攝取和活體動物成像試驗表明,該遞藥系統具有良好的體內外腫瘤細胞靶向性;3_(4,5-ニ甲基噻唑)-3,5-ニ苯基四氮唑溴鹽(MTT)分析提示,該遞藥系統具有較好的抑制腫瘤細胞體外生長的作用;藥效學結果說明,該遞藥系統具有良好的抑制多藥耐藥腫瘤體內生長的作用。該遞藥系統可通過靜脈注射給藥進入全身血液循環,后經由腫瘤EPR效應和葉酸介導靶向至多藥耐藥性腫瘤部位并進入腫瘤細胞。
[0023]本發明的多藥耐藥性腫瘤的靶向脂質體遞藥系統可進ー步制備治療多藥耐藥性腫瘤藥物。所述的多藥耐藥性腫瘤藥物通過靜脈注射或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治療多藥耐藥性腫瘤。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4]圖1:葉酸-聚乙ニ醇-脂質體/5-羧基熒光素與聚こニ醇-脂質體/5-羧基熒光素粒徑分布圖,
[0025]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5-羧基熒光素(左)與聚こニ醇-脂質體/5-羧基熒光素(右)粒徑分布圖,兩者的平均粒徑均在70-90納米之間,多分散系數均小于0.1,葉酸修飾對脂質體粒徑基本無影響。
[0026]圖2: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碘化羰花青與聚こニ醇-脂質體/碘化羰花青粒徑分布圖,
[0027]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碘化羰花青(左)與聚こニ醇-脂質體/碘化羰花青(右)粒徑分布圖,兩者的平均粒徑均在70-90納米之間,多分散系數均小于0.1,葉酸修飾對脂質體粒徑基本無影響。
[0028]圖3: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與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粒徑分布圖,
`[0029]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左)與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右)粒徑分布圖,兩者的平均粒徑均在70-90納米之間,多分散系數均小于0.1,葉酸修飾對脂質體粒徑基本無影響。
[0030]圖4:透射電鏡圖(醋酸鈾染色)
[0031]A:聚こニ醇-脂質體;B: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C: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D: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葉酸修飾和載藥對脂質體粒徑基本無影響。
[0032]圖5: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和葉酸-聚乙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的原子カ顯微鏡圖,上面一行表示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下面一行表示葉酸-聚乙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第一列表示高度,第二列表示振幅,第三列表示相,標尺條位于右偵牝
[0033]兩種脂質體的平均粒徑均在70-90納米之間,粒徑均勻、外形規整,為球形或類球形粒子。
[0034]圖6:KBv200細胞對不同制劑的攝取圖
[0035]流式細胞儀檢測KBv200細胞對游離5_羧基熒光素(A)、聚こニ醇-脂質體/5-羧基熒光素(B)、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5-羧基熒光素(C)的攝取情況,各組的陽性細胞比例分別為1.7±0.1%、30.6±0.3%,90.7±0.4% ;各組的陽性細胞平均熒光強度分別為333±11、410±9、2033±16。
[0036]圖7:KBv200腫瘤對不同制劑的攝取圖,
[0037]上圖:荷KBv200瘤裸小鼠經尾靜脈注射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碘化羰花青(右偵D和聚こニ醇-脂質體/碘化羰花青(左側)后不同時間點的活體熒光成像圖,圖片右側色卡表示熒光強弱程度;下圖:荷KBv200腫瘤裸小鼠經尾靜脈注射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碘化羰花青(上方)和聚こニ醇-脂質體/碘化羰花青(下方)后的藥動學曲線圖(數據以“平均值土標準差”表示,n=3);基于半定量“感興趣區域”活體熒光成像分析,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碘化羰花青組的曲線下面積為16792,聚こニ醇-脂質體/碘化羰花青組的曲線下面積為10023,前者比后者高出了 67.53%。
[0038]圖8: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和游離長春新堿對KBv200細胞的體外生長抑制作用圖,
[0039]MTT分析法考察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和游離長春新堿在體外抑制KBv200生長曲線圖:三者的半數抑制濃度分別為23.99、363.08、1096.48納摩爾/升,其中,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的半數抑制濃度是游離長春新堿的1/46 ;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的半數抑制濃度是游離長春新堿的1/3。
[0040]圖9:荷瘤裸鼠腫瘤體積隨時間變化圖,
[0041]皮下接種KBv200多藥耐藥腫瘤的荷瘤裸小鼠的腫瘤生長抑制試驗(n=6),共給藥3次,間隔時間為1天,高劑量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組(以下簡稱“組I”)每次按2毫克/千克裸鼠體重給藥,共給藥6毫克/千克,低劑量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組(以下簡稱“組II”)、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組(以下簡稱“組III”)、游離長春新堿組(以下簡稱“組IV”)每次按0.67毫克/千克裸鼠體重給藥,共給藥2毫克/千克,生理鹽水組(以下簡稱“組V”)作為對照組。
[0042]圖10:荷瘤裸鼠體重隨時間變化圖,
[0043]皮下接種KBv200多藥耐藥性腫瘤的荷瘤裸小鼠的體重變化趨勢圖(n=6),給藥次數、頻率、方式、組1-V的設置均同附圖9所述。
[0044]圖11:荷瘤裸鼠腫瘤體積與裸鼠體重之比隨時間變化圖,
[0045]給藥后第2、4、6、8、10、12、14天時皮下瘤體積與荷瘤鼠體重的比值圖(給藥時間為第0、4、8天),給藥次數、頻率、方式、組1-V的設置均同附圖9所述。
【具體實施方式】
[0046]通過下述實施例將有助于進一歩理解本發明,但并不限制本發明的內容。
[0047]實施例1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的制備與表征
[0048]1.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5-羧基熒光素的制備與表征
[0049]聚こニ醇-脂質體膜材料處方為氫化大豆磷脂/膽固醇/甲氧基聚こニ醇2__ ニ硬脂酰磷脂酰こ醇胺(55: 45: 2,摩爾/摩爾),葉酸修飾的聚こニ醇-脂質體膜材料處方為氫化大豆磷脂/膽固醇/甲氧基聚こニ醇2__ ニ硬脂酰磷脂酰こ醇胺/葉酸-聚乙ニ醇335。-ニ硬脂酰磷脂酰こ醇胺(55: 45: 2: 1,摩爾/摩爾)。稱取上述膜材料溶于氯仿,減壓旋轉蒸發除去有機溶媒,得均勻脂質膜,真空干燥24小吋。加入5-羧基熒光素水溶液水化,65°C水浴震蕩2小時,得脂質體混懸液。在65°C水浴中,使用高壓均質機(若脂質體體積少于10毫升則改用微型擠出器)依次將脂質體擠壓過400、200、100和50納米核孔膜,使其粒徑減小。然后以生理鹽水為洗脫液過瓊脂糖凝膠S印harose CL-4B層析柱分離除去未包封的5-羧基熒光素,得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5-羧基熒光素或聚こニ醇-脂質體/5-羧基熒光素脂質體。脂質體用動態光散射法測定粒徑,結果顯示,兩者的平均粒徑均在70-90納米之間,多分散系數均小于0.1。葉酸修飾對脂質體粒徑基本無影響,如圖1所示。
[0050]2.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碘化羰花青的制備與表征
[0051]制備空白脂質體エ藝基本同上,但碘化羰花青應同磷脂一同溶于氯仿成膜,且水化介質改為生理鹽水。脂質體用動態光散射法測定粒徑,結果顯示,兩者的平均粒徑均在70-90納米之間,多分散系數均小于0.1,葉酸修飾對脂質體粒徑基本無影響,如圖2所示。
[0052]3.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的制備與表征
[0053]采用硫酸銨梯度法包載模型藥物長春新堿。成膜、水化等步驟基本同葉酸-聚乙ニ醇-脂質體/5-羧基熒光素脂質體的制備方法,擠壓過膜后,以生理鹽水為洗脫劑,將空白脂質體洗脫通過S印harose CL-4B凝膠柱更換外水相。按照藥脂比1: 10(質量/質量)加入長春新堿生理鹽水溶液,65°C水浴15分鐘。以生理鹽水洗脫通過S印harose CL-4B凝膠柱,收集脂質體部分,除去游離藥物。運用動態光散射法測定粒徑,運用透射電鏡和原子力顯微鏡表征其形態特征,結果顯示,兩者的平均粒徑均在70-90納米之間,多分散系數均小于0.1,葉酸修飾對脂質體粒徑基本無影響;葉酸修飾和載藥對脂質體粒徑基本無影響;兩種脂質體的平均粒徑均在70-90納米之間,粒徑均勻、外形規整,為球形或類球形粒子,如圖3、4、5所示。
[0054]實施例2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的體內外靶向性評價
[0055]1.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5-羧基熒光素對體外多藥耐藥性腫瘤細胞的靶向性評價
[0056]取對數生長期的單層培養KBv200細胞,用0.25%胰蛋白酶和0.025%こニ胺四こ酸ニ鈉消化單層培養細胞,用`含15%胎牛血清的DMEM培養液配成單細胞懸液,以每孔1X105個細胞接種于24孔培養板中,每孔體積1毫升,將培養板移入ニ氧化碳培養箱中,37 °C,5% ニ氧化碳及飽和濕度條件下培養過夜,使細胞貼壁。次日,用含1%胎牛血清的DMEM培養液配制一系列不同濃度的聚こニ醇-脂質體/5-羧基熒光素和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5-羧基熒光素溶液。將培養板中的培養液吸出,分別加入聚こニ醇-脂質體/5-羧基熒光素和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5-羧基熒光素溶液,37°C孵育1小時,吸棄上清液。用磷酸鹽緩沖液洗板兩次,運用流式細胞儀計數陽性細胞比例及其平均熒光強度,結果顯示,各組的陽性細胞比例分別為1.7±0.1%、30.6±0.3%,90.7±0.4% ;各組的陽性細胞平均熒光強度分別為333±11、410±9、2033±16,如圖6所示。
[0057]2.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碘化羰花青對裸鼠多藥耐藥性腫瘤的靶向性評價
[0058]取多藥耐藥性腫瘤模型裸小鼠7只,隨機分成三組,第一組3只,第二組3只,第三組1只。第一組和第二組的裸鼠分別尾靜脈注射等摩爾量的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碘化羰花青和聚こニ醇-脂質體/碘化羰花青,劑量為0.01微摩爾/克(裸鼠體重),體積為100微升。30分鐘后用10%水合氯醛溶液麻酔裸鼠,在活體動物成像系統內掃描碘化羰花青在裸鼠的體內分布,并選擇感興趣區域定量計算腫瘤組織單位面積內近紅外熒光強度隨時間的變化情況,設0.5、1、2、4、8、12、24、48、72小時等九個時間點,結果顯示,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碘化羰花青組的曲線下面積為16792,聚こニ醇-脂質體/碘化羰花青組的曲線下面積為10023,前者比后者高出了 67.53%,如圖7所示。[0059]實施例3
[0060]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的體內外藥效學評價
[0061]1.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對多藥耐藥性腫瘤細胞體外生長抑制作用評價
[0062]將處于對數生長期的KBv200細胞用0.25%胰蛋白酶和0.025%こニ胺四こ酸ニ鈉消化,細胞計數,96孔板中每孔加入200微升細胞懸液(2X 103個細胞),留出三孔加不含細胞的培養液作為空白孔,貼壁24小時。用細胞培養液將游離長春新堿溶液、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和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稀釋至一系列不同濃度梯度的長春新堿溶液,吸去96孔板內細胞培液,各孔加入200微升一系列濃度的脂質體藥液。培養2小時后傾倒掉含藥培養液,更換普通培養液。每個濃度均設三副孔,留出三個僅加入培養液的孔作為對照孔,培養48小吋。用細胞培液配置MTT,濃度為0.2毫克/毫升,吸去96孔板的藥液,每孔加入MTT溶液200微升,37°C培養4小吋,小心吸去液體,每孔加入150微升ニ甲亞砜,水浴振蕩10分鐘,酶標儀檢測吸光度(檢測波長570納米),根據公式:細胞存活率=(Aa驗-A空白)/ (A対照 -A空白)(A表示吸光度),計算細胞存活率,井根據存活率計算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和游離長春新堿體外抗KBv200細胞的半數抑制濃度(IC5(I)值,結果顯示,三者的半數抑制濃度分別為23.99,363.08、1096.48納摩爾/升,其中,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的半數抑制濃度是游離長春新堿的1/46 ;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的半數抑制濃度是游離長春新堿的1/3,如圖8所示。
[0063]2.葉酸-PEG-脂質體/長春新堿對多藥耐藥性腫瘤生長抑制作用評價
[0064]將30只已接種KBv200耐藥細胞的荷瘤裸小鼠隨機分成五組,每組6只。設置生理鹽水組、游離長春新堿組(2毫克/千克)、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組(2毫克/千克)、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低劑量組(2毫克/千克)、葉酸-聚こニ醇-脂質體/長春新堿高劑量組(6毫克/千克)。分三次尾靜脈注射給藥,兩次給藥間隔為一天。每次給藥劑量為上述劑量的三分之一,毎次給藥體積為100微升。最后,繪制裸鼠腫瘤相對體積隨時間變化圖、裸鼠體重隨時間變化圖和裸鼠腫瘤體積與裸鼠體重之比隨時間變化圖,結果顯示:14天后,組1、I1、II1、IV的體積抑瘤率分別為74.75%,60.11%,44.25%,42.60%,質量抑瘤率分別為69.55%,59.98%,44.01%,39.27%,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與組IV相比,組I自第4天起就表現出極顯著差異(P < 0.01),組II自第8天起表現出顯著差異(P < 0.05),自第10天起表現出極顯著差異(P < 0.01),組III未表現出顯著差異(P > 0.05);與組III相比,組I自第4天起表現出極顯著差異(P < 0.01),組II在第8、12、14天表現出極顯著差異(P <0.01);組I與組II相比,自第4天起表現出極顯著差異(P < 0.01);
[0065]試驗過程中,組V的體重隨著腫瘤體積的增大而呈逐漸上升趨勢;組IV在每次給藥后,荷瘤裸鼠體重迅速下降,體重最低時可下降39.45%,表明長春新堿經裸小鼠尾靜脈給藥有較大的毒性;組Ι-ΠΙ與組IV相比,體重變化小,且組I和II的體重增減范圍不超過10%,表明該遞藥系統能夠顯著降低長春新堿的毒性,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與組IV相比,組I和II均自第2天起表現出極顯著差異(P < 0.01),組III自第2天至第12天表現出極顯著差異(P < 0.01);與組III相比,組I和II自第8天至第12天表現出極顯著差異(P
<0.01),組I在第14天表現出顯著差異(P < (λ 05);
[0066]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自第8天開始,組II與組II1、組IV均存在極顯著差異(Ρ<0.01);組I與它們相比也存在極顯著差異(Ρ < 0.01);組I與組II相比也存在極顯著差異(Ρ < 0.01),說明存在劑量依賴性;如圖9、10、11所示。
[0067]表1是給藥后第2天至試驗結束各組(共5組)裸小鼠腫瘤體積變化情況表。
[0068]表2是給藥后第2天至試驗結束各組(共5組)裸小鼠體重變化情況表。
[0069]表3是腫瘤體積與裸鼠體重之比變化情況表。
[0070]表1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多藥耐藥性腫瘤的靶向脂質體遞藥系統,其特征在干,由葉酸、長春新堿和脂質體組成。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多藥耐藥性腫瘤的靶向脂質體遞藥系統,其特征在干,所述的脂質體膜材料選自:a)天然大豆卵磷脂或合成的磷脂;b)膽固醇;c)甲氧基聚こニ醇-磷脂復合物和d)葉酸-聚こニ醇-磷脂復合物;所述的甲氧基聚こニ醇-磷脂復合物中甲氧基聚こニ醇的分子量為1000-5000克/摩爾;所述的葉酸-聚こニ醇-磷脂復合物中聚こニ醇的分子量為1000-8000克/摩爾;所述的脂質體膜材料的摩爾比為a: b=5: 1-1: 2,a: c=1000: 1—1000: 100,a: d=1000: 1—1000: 100。
3.按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多藥耐藥性腫瘤的靶向脂質體遞藥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合成的磷脂是合成的不飽和磷脂或飽和磷脂。
4.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多藥耐藥性腫瘤的靶向脂質體遞藥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脂質體粒徑范圍為20-500納米。
5.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多藥耐藥性腫瘤的靶向脂質體遞藥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脂質體包載抗腫瘤藥物。
6.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藥耐藥性腫瘤的靶向脂質體遞藥系統在制備治療多藥耐藥性腫瘤藥物中的用途。
7.按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途,所述的多藥耐藥性腫瘤藥物通過靜脈注射治療多藥耐藥性腫瘤。
8.按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途,所述的多藥耐藥性腫瘤藥物通過皮下注射治療多藥耐藥性腫瘤。
9.按權利要求6所 述的用途,所述的多藥耐藥性腫瘤藥物通過肌肉注射治療多藥耐藥性腫瘤。
【文檔編號】A61P35/00GK103446053SQ201210169937
【公開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8日
【發明者】陸偉躍, 王晨瑜, 俸靈林, 楊向坤, 王飛 申請人:復旦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