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保健飲品領域,具體涉及的是一種改善血瘀體質類型達到平和體質類型的藥酒及其配方。
背景技術:
血淤是指中醫辨證中的一種證型。血淤即血液運行不暢,有瘀血。血淤證可見于很多種疾病。一般而論, 凡離開經脈之血不能及時消散和瘀滯于某一處,或血流不暢,運行受阻,郁積于經脈或器官之內呈凝滯狀態,都叫血瘀。
血淤體質的主要征候是血行遲緩不暢,多半是因為情緒意志長期抑郁,或久居寒冷地區,以及臟腑功能失調所造成,以身體較瘦的人為主。其臨床表現為當血淤滯于臟腑、經絡某一局部時,則發為疼痛,痛有定處,得溫而不減,甚至形成腫塊。此類型的人,有些明明年紀未到就已出現老人斑,有些常有身上某部位疼痛的困擾,比如:女性生理期容易痛經,男性身上多有淤青,身上的疼痛癥在夜晚加重等等。
血瘀體質發病常因各種病因導致臟腑功能失調,體內血液運行不暢或內出血不能消散而成瘀血內阻證候,瘀血形成之后反過來影響臟腑經絡功能。病因如下:
1.七情不暢
肝主疏泄喜條達,若情緒長期抑郁,肝失疏泄,氣機瘀滯,“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或惱怒過度,肝郁化火,血熱互結,或血熱煎熬成瘀。“心主血脈”,“脾統血”,思慮過度,勞傷心神,易致心失所養,脾失統攝,血液運行不暢或血溢脈外不能消散而成血瘀。
2.寒冷侵襲
氣候驟冷,久居寒冷地區,寒邪侵襲人體,經脈踡縮拘急,血液凝滯,即寒凝血瘀。
3.年老體弱
脾胃虛損或腎陽虛衰,氣虛鼓動無力,血液運行不暢,血液瘀滯,即氣(陽)虛血瘀。
4.久病未愈
久病入絡,血脈瘀阻,血行不暢;久病正氣虧損,“氣不攝血”,血行脈外不能消散而成血瘀。
血瘀體質常見面色晦黯,皮膚粗糙呈褐色,色素沉著,或有紫斑,口唇黯淡,舌質青紫或有瘀點,脈細澀。常隨瘀血阻滯臟腑經絡部位病變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癥狀。發病傾向:易患癥瘕(癥:結塊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瘕:結塊無常,時聚時散,痛無定處)、痛癥及血證。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改善血瘀體質類型達到平和體質類型的目的,不會給身體造成惡補所產生副作用的改善血瘀體質類型達到平和體質類型的藥酒及其配方。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一種改善血瘀體質類型達到平和體質類型的藥酒,包括純糧白酒和藥材;所述藥材包括高麗參、當歸、羌活、川芎、白芍、黨參、五加皮、雪蓮、牛膝、杜仲、丹參、黃芪、紅花、牡丹皮、桂枝、玉竹、靈芝。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純糧白酒選用當年優質晚稻,用新鮮山泉水固態發酵后,取50—55度原漿酒,經過十二個月以上時間自然陳化。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藥材用不銹鋼粉碎機粉碎后加入陳化酒浸泡,浸泡時間在三年以上。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藥材選用經過炮制的藥材。
本發明一種改善血瘀體質類型達到平和體質類型的藥酒,其配方為:純糧白酒15000ml、高麗參20克、當歸100克、羌活50克、川芎100克、白芍100克、黨參100克、五加皮100克、雪蓮30克、牛膝100克、杜仲50克、丹參100克、黃芪30克、紅花10克、牡丹皮20克、桂枝50克、玉竹20克、靈芝50克。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血瘀體質人群常飲用此藥酒,能夠起到漸近改善血瘀體質達到平和體質的目的,沒有副作用,并且成本并不昂貴,方法簡單,能夠使得普通家庭同樣能夠適用。常飲用指每周飲用次數在三次以上,每次飲用50—100ml,每天飲用量不高于100ml。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解釋說明,但不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一種改善血瘀體質類型達到平和體質類型的藥酒,包括純糧白酒和藥材;所述藥材包括高麗參、當歸、羌活、川芎、白芍、黨參、五加皮、雪蓮、牛膝、杜仲、丹參、黃芪、紅花、牡丹皮、桂枝、玉竹、靈芝。
所述的純糧白酒選用當年優質晚稻,用新鮮山泉水固態發酵后,取50—55度原漿酒,經過十二個月以上時間自然陳化。
所述的藥材用不銹鋼粉碎機粉碎后加入陳化酒浸泡,浸泡時間在三年以上。
所述的藥材選用經過炮制的藥材。
一種改善血瘀體質類型達到平和體質類型的藥酒,其配方為:純糧白酒15000ml、高麗參20克、當歸100克、羌活50克、川芎100克、白芍100克、黨參100克、五加皮100克、雪蓮30克、牛膝100克、杜仲50克、丹參100克、黃芪30克、紅花10克、牡丹皮20克、桂枝50克、玉竹20克、靈芝50克。
當歸的主治功效為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主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
羌活能夠散風寒濕,止痛。治感冒風寒,頭痛無汗,風寒濕痹,項強筋急, 骨節酸疼,風水浮腫,癰疽瘡毒,于陽痿遺精,遺尿尿頻,腰膝冷痛,腎虛作喘,五更泄瀉;外用治白癜風,斑禿。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用于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證。本品有較強的發散風寒和止痛效果。常與防風、白芷、細辛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湯,用于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肢節疼痛、肩背酸痛,尤以上半身疼痛更為適用。本品能祛風勝溫,散寒止痛。常與防風、同用,如蠲痹湯。
川芎是一種中藥植物,常用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川芎辛溫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達巔頂;又入血分,下行可達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廣泛,適宜瘀血阻滯各種病癥;祛風止痛,效用甚佳,可治頭風頭痛、風濕痹痛等癥。昔人謂川芎為血中之氣藥,殆言其寓辛散、解郁、通達、止痛等功能。
五加皮具有祛風濕,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利水消腫的作用;用于風濕痹病,筋骨痿軟,小兒行遲,體虛乏力,水腫,腳氣。
鹿茸的保健作用非常強,是良好的健身強壯藥。鹿茸含有比人參更豐富的氨基酸、卵磷脂、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鹿茸性溫而不燥,具有振奮和提高機體功能,對全身虛弱、久病之后患者,有較好的保健作用。鹿茸可以提高機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促進淋巴細胞的轉化,具有免疫促進劑的作用。它能增加機體對外界的防御能力,調節體內的免疫平衡,從而避免疾病發生和促進創傷愈合、病體康復,從而起到強壯身體、抵抗衰老的作用。
高麗參,五加科植物人參帶根莖的根,經加工蒸制而成,依加工工藝又可分為水參、太極參、白參及高麗參(紅參)。高麗參有大補元氣、生津安神等作用,適用于驚悸失眠者,體虛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現代醫學研究顯示,高麗參有多種滋補效能。學者經研究發現,高麗參在預防糖尿病,動脈硬化,高血壓等方面有明顯效果,高麗參還有抗癌,控制疾病,促進血液循環,防止疲勞,增強免疫力等方面的功效。
黨參具有補中益氣,和胃生津,祛痰止咳的作用。用于脾虛食少便溏,四肢無力,心悸,氣短,口干,自汗,脫肛,陰挺。
牛膝,根入藥,生用,活血通經;治產后腹痛,月經不調,閉經,鼻衄,虛火牙痛,腳氣水腫;熟用,補肝腎,強腰膝;治腰膝酸痛,肝腎虧虛,跌打瘀痛。獸醫用作治牛軟腳癥,跌傷斷骨等,主治:用于經閉,痛經,腰膝酸痛,筋骨無力,淋證,水腫,頭痛,眩暈,牙痛,日瘡,吐血,衄血。
玉竹具養陰、潤燥、清熱、生津、止咳等功效。用作滋補藥品,主治熱病傷陰、虛熱燥咳、心臟病、糖尿病、結核病等癥,并可作高級滋補食品、佳肴和飲料,具有保健作用。
杜仲具有補肝腎,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瀝,陰下濕癢,高血壓、安胎的功效,杜仲對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和泌尿系統都有不同程度的調節作用,杜仲能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
桂枝是肉桂的干燥嫩枝,一般在春、夏季節采收,去除葉后直接曬干或切片曬干即可。桂枝辛溫,可祛風寒,能治療感冒風寒、發熱惡寒等;
其性味辛、甘,溫,入肺、心、膀胱經,是主治里寒常用的溫里藥,具有補元陽、通血脈、暖脾胃之功效,常與補肝腎藥、補氣血藥配伍,治療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肢冷脈微,與其它溫里藥配伍治療脘腹冷痛、寒痹腰痛,具有明顯的鎮痛和抗癌防癌的作用。現有的各種驅風油類藥物如清涼油、風濕油等皆含有桂油成分。
主要功能:桂枝能發汗解肌,溫經通脈,助陽化氣,散寒止痛。主風寒表證;寒濕痹痛;四肢厥冷;經閉痛經;癥瘕結塊;胸痹;心悸;痰飲;小便不利。用于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痹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用法用量:3~9克 。[6]主治麻瘋病的“苯丙礬”其主要成分即桂油,肉桂的其它副產品如桂枝、桂子、桂丁、桂盅等都有不同的藥理作用,在中藥中廣為應用。
常用功能: 1.風寒感冒。本品辛甘溫煦,甘溫通陽扶衛,其開腠發汗之力較麻黃溫和,而善于宣陽氣于衛分,暢營血于肌表,故有助衛實表,發汗解肌,外散風寒之功。對于外感風寒,不論表實無汗、表虛有汗及陽虛受寒者,均宜使用。如治療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者,常與麻黃同用,以開宣肺氣,發散風寒,如麻黃湯(《傷寒論》);若外感風寒、表虛有汗者,當與白芍同用,以調和營衛,發汗解肌,如桂枝湯(《傷寒論》);若素體陽虛、外感風寒者,每與麻黃、附子、細辛配伍,以發散風寒,溫助陽氣。
丹參,具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之功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脅痛,瘕瘕積聚,熱痹疼痛,心煩不眠,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瘡瘍腫痛。
靈芝的功能主治:
1、心神不寧,失眠,驚悸。該品味甘性平,入心經,能補心血、益心氣、安心神,故可用治氣血不足、心神失養所致的心神不寧、失眠、驚悸、多夢、健忘、體倦神疲、食少等癥。可單用研末吞服,或與當歸、白芍、酸棗仁、柏子仁、龍眼肉等同用。
2、咳喘痰多。該品味甘能補,性平偏溫,入肺經,補益肺氣,溫肺化痰,止咳平喘,常可治痰飲證,見形寒咳嗽、痰多氣喘者,尤其對痰濕型或虛寒型療效較好。可單用或與黨參、五味子、干姜、半夏等益氣斂肺,溫陽化飲藥同用。
3、虛勞癥。該品有補養氣血作用,故常用治虛勞短氣、不思飲食、手足逆冷、或煩躁口干等癥,常與山茱萸、人參、地黃等補虛藥配伍。
牡丹皮,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淤、退虛熱等功效。牡丹皮和牡丹酚的毒性小。
血瘀體質的判定標準來源于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ZYYXH/T157-2009)。
中醫“治未病”需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為“治未病”提供了體質辨識的方法、工具與評估體系。中醫體質學者經過近30年的研究,根據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特點及反應狀態,對體質進行了分類,并制定了中醫體質量表及《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該標準是應用了流行病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數理統計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方法,經中醫臨床專家、流行病學專家、體質專家多次論證而建立的體質辨識的標準化工具,并在國家973計劃“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醫體質理論基礎研究”課題中得到進一步完善。應用本標準在全國范圍進行了21 948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出良好的適用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上資料來源于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
本發明旨在弘揚中華中醫文化、改善血瘀偏頗體質人群達到平和體質類型的目的,提高國民健康體質。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發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明內。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