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髕骨骨折的固定裝置,屬于骨科醫療器械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髕骨骨折是臨床常見損傷,目前常用的手術方案是切開復位后使用克氏針張力帶鋼絲固定。手術過程是:髕骨骨折復位后,應用髕鉗鉗夾臨時固定;垂直于骨折線的方向植入兩枚克氏針或者髕骨針(中間帶有針門,其后又凹槽便于折斷);選擇合適長度的鋼絲套接于克氏針或髕骨針兩端,然后將鋼絲于髕骨外側交叉,沿著鋼絲的走形用電刀或圓刀切開髕骨表面的韌帶、筋膜,之后將鋼絲繞緊固定骨折。該手術技術操作簡單,骨折一般可以獲得良好的愈合。但是在手術中發現,使用的髕骨針固定時,鋼絲穿過針門后在纏緊時其針門的另外一側鋼絲被針門卡緊,不能牽拉緊張,往往需要在對側使用克氏針絞緊鋼絲,容易發生鋼絲斷裂,需要再次固定,而且很難絞緊,使張力帶松弛。同時,對于老年患者、多發骨折患者以及全身情況較差患者,由于在纏繞鋼絲前需要沿著鋼絲走形使用電刀或圓刀將髕骨表面的筋膜和韌帶組織切開分離容納鋼絲,破壞了局部血運,影響骨折愈合,部分患者發生骨折延遲愈合甚至不愈合。有鑒于此,十分有必要對現有的髕骨骨折固定進行改進,以達到固定牢固和促進愈合的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利于髕骨骨折固定和愈合的固定裝置,這種固定裝置能夠在固定時很容易絞緊鋼絲,使固定牢固,同時在送入鋼絲過程中避免損傷韌帶和筋膜,保護血運,有利于骨折愈合。
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利于髕骨骨折固定和愈合的固定裝置,它包括固定針、送絲板、推桿、手柄,固定針的針體后部有限位凸起,限位凸起的位置為固定針插入髕骨后針體與髕骨外側接觸處,限位凸起的下方針體上有凹槽,凹槽與限位凸起相對,凹槽為半圓弧形,凹槽的圓弧直徑與鋼絲的直徑相匹配,凹槽后部的針體上有折斷槽;送絲板為長條形板,送絲板在板面的長度方向上為彎曲的弧形,弧形的曲率與髕骨上表面的曲率相匹配,推桿的前端連接在送絲板長度方向的后端,推桿的后端與手柄相連接,推桿的桿體中有貫穿桿體前后的鋼絲孔,鋼絲孔的直徑與鋼絲的直徑相匹配,送絲板的下底面上有沿著送絲板長度方向的送絲槽,送絲槽的槽寬和槽深大于鋼絲的直徑,推桿的鋼絲孔與送絲槽相對。
上述利于髕骨骨折固定和愈合的固定裝置,所述限位凸起為圓錐形,限位凸起的圓錐形的小直徑端與髕骨相對。
上述利于髕骨骨折固定和愈合的固定裝置,所述送絲板的前端為圓弧形,送絲板的底面前端與送絲板的頂面前端由圓弧面光滑連接,送絲板在板面的寬度方向上為彎曲的弧形,弧形的曲率與髕骨上表面的曲率相匹配。
上述利于髕骨骨折固定和愈合的固定裝置,所述送絲板的送絲槽的截面為倒立的品字形,送絲槽的品字形結構的上部為三個鋼絲直徑的寬度,送絲槽的品字形結構的下部為一個鋼絲直徑的寬度,送絲槽的品字形結構的上部和下部相連通。
上述利于髕骨骨折固定和愈合的固定裝置,所述推桿為兩根,兩根推桿的前端分別與送絲板的后端相連接,兩根推桿的鋼絲孔分別與送絲板的品字形結構送絲槽的上部兩側相對。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在固定針的針體上有限位凸起,固定針可以穿入髕骨后定位,限位凸起處的凹槽自由地穿過鋼絲,在絞緊過程中雙側鋼絲同時絞緊,固定牢固,避免了現有的髕骨針的針門對鋼絲的卡緊缺陷;送絲板可以經髕骨表面的韌帶和筋膜下方置入鋼絲,創傷小,避免損傷韌帶和筋膜,保護血運,有利于骨折愈合。
本發明是髕骨骨折微創固定的首創,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固定效果良好、避免損傷、有利于骨折愈合的優點,解決了現有技術中髕骨骨折微創固定存在的問題,為微創手術在髕骨骨折固定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受到醫務人員和患者的歡迎,在行業內有極好的推廣使用價值。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固定針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送絲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中標記如下:固定針1、限位凸起2、凹槽3、折斷槽4、送絲板5、推桿6、手柄7、送絲槽8、髕骨9。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包括固定針1、送絲板5、推桿6、手柄7。
圖1、3顯示,固定針1的針體為克氏針,固定針1的針體后部有限位凸起2,限位凸起2為圓錐形,限位凸起的圓錐形的小直徑端與髕骨相對。限位凸起2的位置為固定針1插入髕骨9后針體與髕骨9外側接觸處,限位凸起2的作用是使得固定針1在垂直于骨折線穿入髕骨9后固定針1的尖端剛好露出在髕骨9的另一側,用于鋼絲纏繞,固定針1尖端至限位凸起2的長度不同,分為不同的型號,適用于不同患者需要。
圖1、3顯示,固定針1的限位凸起2的下方針體上有凹槽3,凹槽3與限位凸起2相對,凹槽3為半圓弧形,凹槽3的圓弧直徑與鋼絲的直徑相匹配,如果有兩根鋼絲嵌入,凹槽的圓弧直徑大于兩根鋼絲的直徑。凹槽3的作用是在鋼絲纏繞髕骨9時為鋼絲定位,使鋼絲不會沿著固定針1的針體前后滑動。采用這種半圓形的凹槽3可以消除現有的髕骨針針門對鋼絲卡緊后鋼絲難以拉動的缺陷,避免鋼絲對髕骨9固定不牢固。
圖1、3顯示,固定針1的凹槽后部的針體上有折斷槽4,在固定針1與鋼絲將髕骨9固定后從折斷槽4處將固定針1折斷。
圖2、3顯示,送絲板5為長條形板,送絲板5的前端為圓弧形,送絲板5的底面前端與送絲板5的頂面前端由圓弧面光滑連接,送絲板5在板面的長度方向上和寬度方向上分別為彎曲的弧形,弧形的曲率與髕骨9上表面的曲率相匹配。這樣的形狀有利于插入到髕骨9上表面的韌帶和筋膜下面,并且可以使送絲板5的底面與髕骨9表面緊密貼合。
圖2、3顯示,送絲板5的后端連接推桿6,推桿6的桿體中有貫穿桿體前后的鋼絲孔,鋼絲孔的直徑與鋼絲的直徑相匹配,鋼絲可以從推桿6穿過后到達送絲板5的后方,進入送絲板5。推桿6的后端與手柄7相連接,通過手柄7可以推動推桿6和送絲板5一起向前移動。
圖2顯示,送絲板5的下底面上有沿著送絲板5長度方向的送絲槽8,送絲槽8的槽寬和槽深大于鋼絲的直徑,推桿6的鋼絲孔與送絲槽8相對。
圖2顯示,送絲板5的送絲槽8的截面為倒立的品字形,送絲槽8的品字形結構的上部為三個鋼絲直徑的寬度,送絲槽8的品字形結構的下部為一個鋼絲直徑的寬度,送絲槽8的品字形結構的上部和下部相連通。
圖2、3顯示,推桿6為兩根,兩根推桿6的前端分別與送絲板5的后端相連接,兩根推桿6的鋼絲孔分別與送絲板5的品字形結構送絲槽8的上部兩側相對。采用這種結構可以一次將兩根鋼絲通過送絲板5穿過髕骨9上表面的韌帶和筋膜下方,使鋼絲固定髕骨9的過程更加快速、方便。
本發明的使用過程如下:
首先,對骨折的髕骨9進行鉆孔,在髕骨9垂直于骨折線處穿入固定針1,使固定針1的尖端剛好露出在髕骨9的一側,固定針1的限位凸起2頂在髕骨9的另一側的邊緣,從折斷槽4處將固定針1折斷;
然后,沿著固定針1的方向判斷鋼絲的走形位置,將送絲板5插入髕骨9表面的韌帶、筋膜下方,使送絲板5在髕骨9表面的筋膜和韌帶下沿髕骨9表面制作一個隧道;
將鋼絲一端繞過固定針1尖端,通過送絲板5后方的推桿6的鋼絲孔將鋼絲置于送絲板5的送絲槽8內,沿著送絲板5的隧道將交叉的鋼絲于筋膜和韌帶下推送至髕骨9的另一側,將鋼絲繞過固定針1的限位凸起2下方的凹槽3繞緊固定髕骨9,在絞緊過程中雙側鋼絲同時絞緊,固定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