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中醫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具有抑制血管新生作用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血管新生是指先前已經存在于組織的成熟血管內皮細胞通過增殖和游走以發芽或者嵌入的方式形成新的子代血管的過程。血管新生在癌癥、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子宮內膜炎、牛皮癬、子宮平滑肌瘤、良性前列腺肥大等幾十種疾病及炎癥反應以及傷口愈合中都起到關鍵作用。正常情況下,血管新生是由血管生成促進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共同調節的,在人體正常代謝中,二者平衡有序,相互調控。在特定的時期,如胚胎形成、創傷修復和月經周期等血管生成才會發生。然而,在疾病發生時,生長因子失衡,使得血管生成的促進因子表達或作用強于抑制因子,導致內皮細胞激活,血管生成表型形成,從而引起血管過度生長從而導致了病理性的血管生成,包括腫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中醫藥從絡病的角度治療與血管新生相關的疾病有著有著悠久的歷史,中醫理論認為:“絡道亢變”所致“血管新生”是腫瘤、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共性病理環節。抑制血管新生藥物是阻斷心血管疾病病變進程,“餓死腫瘤”等的重要治療途徑,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重大的現實意義。現代醫學對于腫瘤、心血管疾病等過程中的血管生成,目前缺乏理想的治療手段與藥物。中藥抗血管新生研究大多集中在單個靶點,對其具體的作用機制研究尚不明確。對單味藥物的機制研究比較多,而復方的研究相對較少,但往往復方的療效甚佳,既能遏制血管生長,又具備放化療增敏效應。中藥有廉價、低毒、不良反應小、提高免疫功能等特點,在抗血管新生方面有廣闊的前景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抑制血管新生的中藥組合物。
一種抑制血管新生的中藥組合物,按照君、臣、佐、使進行組方,其特征在于:以白芷、香薷、赤芍為君藥;以椿皮、厚樸、龍葵、川斷為臣藥;以羌活、茯苓、石斛、莪術為佐藥;以辛夷、桂枝、金蕎麥、蒲公英為使藥;并且所述中藥組合物的配比如下:
白芷20-30份、香薷10-18份、赤芍5-12份、椿皮8-12份、厚樸6-12份、龍葵6-12份、川斷5-12份、羌活5-12份、茯苓7-15份、石斛3-5份、莪術4-11份、辛夷1-6份、桂枝3-10份、金蕎麥1-3份、蒲公英3-5份。
優選的,所述的抑制血管新生的中藥組合物,其中,所述中藥組合物的配比具體如下:
白芷20份、香薷10份、赤芍5份、椿皮8份、厚樸6份、龍葵6份、川斷5份、羌活6份、茯苓7份、石斛3份、莪術4份、辛夷1份、桂枝3份、金蕎麥1份、蒲公英3份。
優選的,所述的抑制血管新生的中藥組合物,其中,所述中藥組合物的配比具體如下:
白芷30份、香薷18份、赤芍10份、椿皮10份、厚樸10份、龍葵8份、川斷7份、羌活6份、茯苓7份、石斛6份、莪術11份、辛夷6份、桂枝8份、金蕎麥3份、蒲公英4份。
一種抑制血管新生的中藥組合物在抑制血管新生中的應用。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所述中藥組合物科學配伍,簡便實用,藥物毒副作用小。
2)本發明抑制血管新生的藥物組合物療效顯著,為臨床抑制血管新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選擇。
附圖說明
圖1為中藥組合物抑制腫瘤生長,治療過程中腫瘤體積的統計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令本領域技術人員參照說明書文字能夠據以實施。
實施例1:
一種抑制血管新生的中藥組合物的配比具體如下:
白芷20份、香薷10份、赤芍5份、椿皮8份、厚樸6份、龍葵6份、川斷5份、羌活6份、茯苓7份、石斛3份、莪術4份、辛夷1份、桂枝3份、金蕎麥1份、蒲公英3份。
其制備方法為:
將上述藥材放入砂鍋內,加6倍藥量的水浸泡1小時,水燒開后,用文火煎煮2小時,過濾藥液,即可服用。
實施例2:
一種抑制血管新生的中藥組合物的配比具體如下:
白芷30份、香薷18份、赤芍10份、椿皮10份、厚樸10份、龍葵8份、川斷7份、羌活6份、茯苓7份、石斛6份、莪術11份、辛夷6份、桂枝8份、金蕎麥3份、蒲公英4份。
其制備方法為:
將上述藥材放入砂鍋內,加6倍藥量的水浸泡1小時,水燒開后,用文火煎煮2小時,過濾藥液,即可服用。
實施例3:中藥組合物對雞胚絨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的影響
含藥血清的制備:sd大鼠分為中藥與生理鹽水灌胃組,每組20只。禁食、禁飲5h后,分別以中藥組合物水煎劑、生理鹽水灌胃,每次2ml,每天2次,間隔10h,連續灌胃5天。最后1天改為1次給予2ml,灌胃后2.5h,戊巴比妥鈉麻醉,自大鼠腹主動脈無菌采血,室溫靜置2h,置5℃冰箱5h。4℃,3000r·min-1離心40min,吸取上部淡黃色透明的血清,56℃,30min滅活。
實驗過程:將種蛋60只于(38+0.5)℃孵育至第8天,在外殼上開窗,暴露尿囊膜。雞胚隨機分為2組,將明膠海綿作為載體,植于暴露的尿囊膜上,中藥組合物灌胃組、生理鹽水灌胃組大鼠血清,用hanks液稀釋,配成16%血清濃度,分別向載體加實驗組、對照組樣品40μl。加樣后繼續孵育,第20天將載體及其周圍的尿囊膜游離,平鋪于濾紙上,放大鏡觀察,并計數長入載體邊緣的血管數。
結果:將藥物載體放在血管生成旺盛的cam上,藥物對血管生成的影響表現為,向載體方向生長的血管數目的多少。本文結果發現,實驗組血管生成狀況不如對照組,實驗組血管生成較為稀疏,新生血管集中不明顯。對照組血管生成明顯向載體集中,血管排列成車輻狀生長。實驗組進入載體邊緣的血管數為(26.3±2.6)條(n=20),明顯少于對照組(38.1±2.3)條(n=30,p<0.05)。表明中藥組合物對血管生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實施例4:中藥組合物對血管內皮形態的影響
樣品制備:中藥灌胃組、生理鹽水灌胃組大鼠血清,分別配成16%血清的dmem細胞培養基,過濾滅菌。
實驗過程:血管內皮細胞以2.0×105的密度接種6孔板,常規以10%小牛血清培養基培養48h;更換為實驗組、對照組培養基,繼續培養24h,倒置相差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的改變。
結果: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對血管內皮細胞形態的影響沒有明顯差異。培養中,血管內皮細胞形態呈典型的鋪路石樣,看不到典型凋亡形態的改變及細胞毒性表現,表明中藥組合物對血管內皮細胞沒有直接的細胞毒作用。
實施例5:中藥組合物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增殖
樣品制備:中藥灌胃組、生理鹽水灌胃組大鼠血清,分別配成16%血清的dmem細胞培養基,過濾滅菌。
實驗過程:用mtt法,血管內皮細胞以5.0×103的密度接種96孔板,常規以10%小牛血清培養基培養24h;更換為實驗組、對照組培養基,繼續培養48h;加入mtt溶液20ul繼續培養4h,終止培養。吸棄上清液,加入dmso150μl,振蕩20min,490nm波長測定吸光度值,每組3個復孔,重復3次。
結果:實驗組與對照組測得的吸光度值分別為0.25±0.01,0.42±0.01,2組比較發現實驗組內皮細胞的增殖能力受到抑制,說明中藥組合物可以抑制內皮細胞的增殖。
實施例6:中藥組合物抑制血管內皮細胞遷移
樣品制備:中藥灌胃組、生理鹽水灌胃組大鼠血清,分別配成15%血清的dmem細胞培養基,過濾滅菌。
實驗方法:血管內皮細胞以2.0×105的密度接種6孔板,常規以10%小牛血清培養基培養;待長到70%密度時,吸棄培養基。以刀片鈍邊豎立于孔中固定為基準線,刮去一側細胞,無血清培養基洗滌;加實驗、對照組培養基繼續培養4h。觀察細胞越過基準線遷移的數目,每組3個復孔,重復3次。
結果:實驗組遷移超過基準線的細胞數目為(45.4±4.2)個,明顯少于對照組(58.6±3.8)個(p<0.05),表明血瘤散對血管內皮細胞的遷移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實施例7:中藥組合物抑制腫瘤生長
方法:裸鼠是免疫缺陷鼠,癌細胞可以逃逸免疫系統在裸鼠皮下不斷的增殖形成新的腫瘤,是目前研究腫瘤生長和血管新生較為理想的模型。大鼠皮下荷瘤后用藥,可以觀測腫瘤的生長抑制。將一定數量的腫瘤細胞注射到大鼠皮下,等實體腫瘤長到一定體積的時候,分別對對照組和實驗組灌胃不同濃度的中藥組合物,同時每天測量其腫瘤體積,48天后將腫瘤剝離。
結果:實驗結果見圖1,48天后,將經過復方藥物處理的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小鼠腫瘤剝離,實驗組的腫瘤體積明顯減小。
盡管本發明的實施方案已公開如上,但其并不僅僅限于說明書和實施方式中所列運用,它完全可以被適用于各種適合本發明的領域,對于熟悉本領域的人員而言,可容易地實現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離權利要求及等同范圍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發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細節和這里示出與描述的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