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心痹神效劑的配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草藥制劑的配制方法,尤其是治療風濕性心臟病的一種純中藥制劑。
現代醫學所稱的風濕性心臟病,便是《黃帝內經》所論證的心痹。在現有技術中,治療風濕性心臟病的西藥有潘生丁、毛地黃等,但這些西藥對活動后心悖、氣短、口唇發紺、兩頰紫紅等癥狀緩解慢,治療效果不明顯。中國發明專利申請號89106182.7是一種治療風濕性心臟病口服液配制方法,該藥劑是由人參、生地、白術、茯神、酸棗仁、龍眼肉、砂仁、龍齒、當歸、遠志、炙甘草、生姜、大棗等中草藥制成,治療有效率為85%,迄今為止,在治療風濕性心臟病方面,還沒有任何一種藥物能夠達到治愈的效果。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專治風濕性心臟病的中藥制劑。
本發明為實現上述目的,將含瓜萎5g-50g、薤白5g-50g、姜半夏5g-30g、白茯苓5g-30g、炒積實0.5g-15g、紅花5g-30g、桃仁0.5g-15g、郁金0.5g-20g的藥物,用粉碎機制成藥末,再用100目篩網過篩,篩上藥物重新用粉碎機粉碎,制成藥末再過100目篩網篩至沒有篩上物,篩下藥末裝入三層紗布袋內扎口,每4kg藥末兌水11kg,密封盛器,浸泡3-5天,然后取出藥袋,密封盛器內所存之藥液備用,水煮已經過水浸的藥袋,取湯藥濃汁與密封盛器內藥液合為一處,用濾布過濾后混合1-2天,即成心痹神效湯口服液。藥末可制成丸、散、丹、片劑型、用此種配制方法制成的藥物,專治風濕性心臟病,對于風濕性心臟病的胸悶、氣短、心悸、心律失常、心區疼痛、咳痰、咯血、水腫、皮下紅斑、紫紺等諸般癥狀、具有療效迅速、治愈率高的藥治之功能,并且對于二尖瓣狹窄、二尖瓣閉合不全、主動脈瓣狹窄、主動脈瓣閉合不全、瓣膜腫脹、心室增大,心房增大等病理生理性病變,均有康復治愈之療效。
本發明按上述配方制成的藥粉20g-30g,做為患者一天服藥的劑量,飯后寢前服用,日服1-2次即可。
本發明具有補心益肺、溫中除濕、開氣破結、清瘀化濁、消腫生肌的藥治功能,對于風濕性心臟病的諸般癥狀具有療效迅速,治愈率高的明顯效果。根據我國在1985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疾病臨床檢查治療好轉治愈標準》所記載的風濕性心臟病的療效標準“癥狀改善為好轉,癥狀消失為治愈”的規定,臨床548例,其療效見下表
<p>實施例1取瓜萎15g、薤白10g、姜半夏10g、白茯苓10g、炒積實0.5g、紅花10g、桃仁0.5g、郁金5g、用粉碎機制成藥末,經100目篩網過篩,篩上藥物繼續粉碎過篩,直至篩上無藥物,將篩下藥物裝入三層紗布袋扎緊袋口,將紗布袋裝入盛器內,每4Kg藥末兌入水11Kg,將盛器密封,浸泡3-5天。取出藥袋后,將盛器內的藥液密封備用。水煮已經過水浸的藥袋,取湯藥之濃汁,將經過水浸處理的藥液與湯藥濃汁合為一處,混合1-2天即成本發明心痹神效湯口服液。
實施例2將實施例1所制成的篩下藥末,每25g稱為一份,用藥袋封裝為一袋,便是本發明心痹神效散,經口服后,仍可達到以上所述之療效。
實施例3將實施例1所制成的篩下藥末,經壓片機壓片成型,即成本發明心痹神效片,經口服仍可達到上述之療效。
實施例4將實施例1所制成的篩下藥末,加入蜂蜜或水和淀粉制成丸劑,即心痹神效丸,經口服仍可達到上述之療效。
實施例5將實施例1所制成的篩下藥末,加水和淀粉制成丹劑,即心痹神效丹,經口服仍可達到上述之療效。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風濕性心臟病的中藥方劑,其特征在于將含瓜蔞5g-50g、薤白5g-50g、姜半夏5g-30g、白茯苓5g-30g、炒積實0.5g-15g、紅花5g-30g、桃仁0.5g-15g、郁金0.5g-20g的藥物,用粉碎機制成藥末,再用100目篩網過篩,篩上藥物重新用粉碎機粉碎,制成藥末再過100目篩網篩至沒有篩上物,篩下藥末裝入三層紗布袋內扎口,每4Kg藥末兌水11Kg,密封盛器,浸泡3-5天,然后取出藥袋,密封盛器內所存之藥液備用,水煮已經過水浸的藥袋,取湯藥濃汁與密封盛器內藥液合為一處,用濾布過濾后混合1-2天,即成心痹神效湯口服液。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風濕性心臟病的中藥方劑,其特征在于藥末可制成丸、散、丹、片劑型。
全文摘要
本發明是專治風濕性心臟病的一種純中藥方劑。該方劑的藥物是由瓜蔞、薤白、姜半夏、白茯苓、炒積實、紅花、桃仁、郁金中草藥按比例配制而成。專治風濕性心臟病的胸悶、氣短、心悸、心律失常、心區疼痛、咳痰、咯血、水腫、皮下紅斑、紫鉗等癥,對二尖瓣狹窄、二尖瓣閉合不全、主動脈瓣狹窄、主動脈瓣閉合不全、瓣膜腫脹、心室增大、心房增大等病理生理性病變均能康復治愈。經臨床試用548例,有效率99.2%,治愈率83.6%。
文檔編號A61K9/00GK1104531SQ94110030
公開日1995年7月5日 申請日期1994年1月21日 優先權日1994年1月21日
發明者魯洪藝 申請人:魯洪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