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內科臨床用于治療無汗癥的中藥丸劑及制備方法
【專利說明】-種內科臨床用于治療無汗癥的中藥丸劑及制備方法 所屬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設及中藥領域,尤其設及一種內科臨床用于治療無汗癥的中藥丸劑及制備 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無汗癥是指皮膚表面少汗或完全無汗,也稱汗閉,可分為局限性汗閉或全身汗閉。 引起無汗癥的原因可包括汗腺功能障礙和神經系統損害,其他疾患也可引起無汗。無汗癥 的臨床表現為:1.患者全身皮膚或某一部位終年無明顯汗液。全身性無汗的患者常感全身 不適,極度疲勞,在運動時最明顯。在天熱季節中,體溫往往升高屯、率加快,全身皮膚潮紅甚 至出現虛脫中暑等癥狀。2.局限性皮膚干燥、粗糖,或在某些皮膚病皮損上出現,一般癥狀 輕微。
[0003] 現代醫學認為無汗癥可由于汗腺功能障礙和神經系統損害,W及其他疾患引起的 特發性無汗。其主要治療方法為:1.積極治療引起無汗癥的各種疾患。2. 口服或注射毛果蕓 香堿,可W刺激汗腺的分泌。可內服維生素 A和甲狀腺粉(片)。3.對全身性無汗引起體溫升 高的患者可采取物理降溫,局限性無汗癥引起的皮膚干燥、粗糖可搔一些無刺激軟膏,W潤 澤保護皮膚。夏天可人工濕潤皮膚,幫助調節體溫。4.先天性外胚葉發育不良所引起者,無 法治療。
[0004] 無汗癥屬中醫"癌閉"范圍。汗在中醫中屬于津液范疇,汗是津液所化生的,《靈 樞?決氣》篇曰:"膜理發泄,汗出湊湊是謂津。"即是說在體內則為津液,外泄于肌表則為汗 液。汗液來源于水谷精微物質,靠中焦脾胃所化生,經體內陽氣蒸發陰液,從膜理出于表面 而成。故《素問?陰陽別論》說:"陽加于陰謂之汗。"本發明經長期臨床實踐認為:患者先天 稟賦不足,陽氣虛弱,陰血化生不足,W致陰血虧虛而汗源匿乏,無源W化汗;肺主皮毛而司 開園,肺氣虛則不能宣發,皮毛開園失司,故陽氣郁于內而不能外出玄府為汗,故汗出無路。 本發明根據病因,對癥下藥,具有溫補腎陽、養陰生津、健脾補肺、補血活血、宣肺解表、發汗 解肌、行氣活血、通經活絡、潤澤皮膚、桂風止癢之功效,吸收效果好,療效顯著,無毒副作用 及臨床不良反應,經臨床驗證對無汗癥治愈率較高。
【發明內容】
[0005]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內科臨床用于治療無汗癥的中藥丸劑及制備方法,具有溫補腎 陽、養陰生津、健脾補肺、補血活血、宣肺解表、發汗解肌、行氣活血、通經活絡、潤澤皮膚、桂 風止癢之功效,治病求源標本兼治,對各種原因引起的多種無汗癥均具有很好的療效。
[0006]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實施如下:
[0007] -種內科臨床用于治療無汗癥的中藥丸劑,制成所述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 重量份數為:
[000引黃錯藤根70~85份、麥冬66~82份、海松子62~78份、生地58~74份、
[0009] 毛大下草55~70份、甘草52~67份、棒棒草50~64份、黨參46~61份、
[0010] 斑葉蘭43~58份、丹參40~55份、肉巧蓉37~52份、白術35~49份、
[00川黑芝麻32~46份、當歸29~43份、紫蘇葉26~40份、香附23~37份、
[0012] 羊角參20~33份、麻黃16~30份、地膚子12~26份、苦瓜子9~23份、
[0013] 小葉眼樹蓮7~20份、知母5~16份、絲瓜絡3~13份、桃仁1~10份。
[0014] 制成所述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
[0015] 黃錯藤根73~82份、麥冬70~79份、海松子66~74份、生地62~70份、
[0016] 毛大下草58~67份、甘草55~64份、棒棒草53~61份、黨參49~58份、
[0017] 斑葉蘭46~55份、丹參43~52份、肉巧蓉40~49份、白術38~46份、
[001引黑芝麻35~43份、當歸32~40份、紫蘇葉29~37份、香附26~34份、
[0019] 羊角參23~30份、麻黃19~27份、地膚子15~23份、苦瓜子12~20份、
[0020] 小葉眼樹蓮10~17份、知母7~13份、絲瓜絡5~10份、桃仁3~8份。
[0021 ]制成所述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
[0022] 黃錯藤根77份、麥冬74份、海松子70份、生地66份、
[0023] 毛大下草63份、甘草60份、棒棒草57份、黨參54份、
[0024] 斑葉蘭51份、丹參48份、肉巧蓉45份、白術42份、
[0025] 黑芝麻39份、當歸36份、紫蘇葉33份、香附30份、
[0026] 羊角參26份、麻黃23份、地膚子19份、苦瓜子16份、
[0027] 小葉眼樹蓮13份、知母10份、絲瓜絡7份、桃仁5份。
[00%] -種內科臨床用于治療無汗癥的中藥丸劑的制備方法,包括W下工藝步驟:
[0029] (1)將黃錯藤根、麥冬、海松子、生地、毛大下草、甘草、棒棒草、黨參、白術、黑芝麻、 紫蘇葉、香附、地膚子、苦瓜子、小葉眼樹蓮洗凈、驚干后混合均勻,放入容器中,在容器中加 入6~8倍量的水,加熱煮沸2~3小時,冷卻后取浸液;在剩余的藥渣中再加入4~6倍量的 水,加熱煮沸1~2小時,冷卻后取浸液;合并兩次所得浸液,加熱,蒸發濃縮為相對密度1.15 ~1.25的稠膏,備用;
[0030] (2)將斑葉蘭、肉巧蓉、當歸、羊角參、桃仁放入容器中,加入3~5倍量的紹興黃酒, 煮沸后放涼,繼續浸泡3~5小時,取浸液;在剩余的藥渣中再加入2~4倍量的紹興黃酒,煮 沸后放驚,繼續浸泡2~4小時,取浸液;合并兩次所得浸液,加蒸蒸發濃縮為相對密度1.10 ~1.20的稠膏,備用;
[0031] (3)取丹參片,加黃酒拌勻,悶潤至透,置鍋內,用文火炒干,取出放涼,粉碎研末, 過100目細篩,得細粉,備用;
[0032] (4)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淋入麻黃段中拌勻悶潤,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 炒至不黏手時取出驚涼,粉碎研末,過100目細篩,得細粉,備用;
[0033] (5)取知母片置鍋中用文火微炒,噴淋鹽水,炒干,取出放涼,粉碎研末,過100目細 篩,得細粉,備用;
[0034] (6)取切成小段的絲瓜絡,用教皮拌炒至黃色為度,取出,篩去教皮,粉碎研末,過 100目細篩,得細粉,備用;
[0035] (7)將步驟(1)、步驟(2)所得的稠膏,與步驟(3)、步驟(4)、步驟(5)、步驟(6)中所 得的細粉混合,加入煉蜜攬拌均勻后,制備為每粒3g的藥丸。
[0036] 本發明所用中藥的藥性如下:
[0037]黃錯藤根:味甘苦,性平。歸脾;腎二經。健脾利濕,通經活絡。治脾胃衰弱,食少,胃 痛,黃痘,水腫,淋濁,帶下,風毒流注,關節風濕痛。
[003引麥冬:味甘;微苦;性微寒。歸屯、;肺;胃經。養陰生津;潤肺清屯、。主治肺燥干咳,陰 虛瘦嗽,喉搏咽痛,津傷口渴,內熱消渴,屯、煩失眠,腸燥便秘。《名醫別錄》載:"麥冬療身重 目黃,屯、下支滿,虛勞客熱,口干煩渴,止嘔吐,愈瘦厭,強陰益精,消谷調中,保神,定肺氣, 安五臟,令人肥健。"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麥冬含有多種醬體皂武、胡蘿h素、粘液質、糖類、豆 醬醇等成分,有升高白細胞,延長抗體存在時間的作用,同時提高免疫功能和核酸合成率, 促進抗體、補體、干擾素、溶菌酶等免疫物質的產生,有增強正氣、加強抗邪作用。
[0039] 海松子:味甘;性微溫。歸肝;肺;大腸經。潤燥,養血,桂風。主治肺燥干咳,大便虛 秘,諸風頭眩,骨節風,風搏。并有潤澤皮膚,敷榮毛發的功能。《日華子本草》:逐風搏寒氣, 虛贏少氣,補不足,潤皮膚,肥五臟。
[0040] 生地:味甘;苦;性微寒。歸屯、;肝;腎經。滋陰清熱;涼血補血。主治熱病煩渴;內熱 消渴;骨蒸勞熱;溫病發斑;血熱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虛萎黃;眩暈屯、惇;血少經 閉。《日華子本草》載:"治驚惇勞劣,屯、肺損,吐血,鼻贓,婦人崩中血暈,助筋骨。"現代醫學 研究證實,生地是有效的免疫增強劑,包含對人體有好處的多類氨基酸、糖類,并且有強屯、、 利尿、降壓、降糖、保肝、抑菌、升高血細胞等藥理作用。
[0041 ]毛大下草:味苦;辛;性涼。清熱解毒;宣肺止咳;行氣活血。主治傷風咳嗽;胃腕脹 痛;泄瀉;頻疾;水腫;淋濁;瘡巧腫毒;跌打腫痛;毒蛇咬傷。《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宣肺氣, 發汗,散寒消風,止咳定喘,止百日咳。
[0042] 甘草:味甘;性平。歸屯、;肺;脾;胃經。補脾益氣;清熱解毒;桂疲止咳;緩急止痛;調 和諸藥。主治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屯、惇氣短;咳嗽疲多;腕腹四腳李急疼痛;癡腫瘡毒;緩解 藥物毒性。《本草綱目》載:"諸藥中甘草為君。治屯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本毒,調 和從藥有功。"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甘草有較強的解毒作用,還有抗潰瘍、抗炎癥、鎮疫鎮咳、 降血壓、降血脂、抗癌作用,廣泛用于治療咽喉炎、喉炎、氣管炎、支氣管炎、哮喘、咳嗽、咳血 等疾病,此外還具有抗胃潰瘍、抗胃炎作用。
[0043] 棒棒草:味甘;苦;性微溫。補肺;健脾;養陰生津。主治肺虛咳嗽;脾虛食少;屯、惇自 汗;疲急乏力;口干。
[0044] 黨參:味甘;性平。歸脾;肺經。健脾補肺;益氣生津。主治脾胃虛弱;食少便漉;四肢 乏力;肺虛喘咳;氣短自汗;氣血兩虧諸證。《德配本草》載:"清肺金,補元氣,開聲音,助筋 力。"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黨參能調節胃腸運動、抗潰瘍、增強免疫功能,對興奮和抑制兩種 神經過程都有影響,能升高紅細胞、血紅蛋白、網織紅細胞,還有延緩衰老和抗氧化、抗福 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