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云南大葉種茶樹籽油的物理制備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茶樹籽油的加工提取方法,特別是一種云南大葉種茶樹籽油的物理制備工藝。
背景技術:
茶果是茶樹的果子及種子,為茶科多年生灌木或大、小喬木植物,適宜生長在溫暖濕潤的丘陵山區,成熟后的茶果種籽成卵圓形,表面生有細小絨毛,由茶蒲(茶包)和茶籽兩部分組成,表面光滑,茶籽包含在茶蒲中,一般1 3粒,茶籽為雙子無胚乳種子,外形呈橢圓形或圓球形,背圓腹扁,由茶籽殼和茶仁組成,茶籽全籽含油10% 15%, 油份主要集中在茶籽仁中,殼中含油甚少,通常在0. 左右,除水分外,茶籽仁主要由油脂、淀粉、皂素和蛋白質組成,而茶籽殼則主要由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等組成,茶籽仁中水份較高,殼中水分甚少,但色素較多,上等茶樹籽外表油光發亮,殼質硬脆色深仁粒飽滿,殼質薄軟色淺。從茶樹籽中提取的油脂稱為茶籽油,茶樹籽種植過程中不施化肥和農藥,色清味香,脂肪酸組成與橄欖油相似,油酸和亞油酸總量高達90%以上,維生素E的含量高于橄欖油,見表1。其營養和保健功能應在橄欖油之上,用茶樹籽油烹制食品,不僅色香味俱全,且適口性極佳。表1 茶樹籽油與橄欖油理化指標對比
指標或組成茶樹籽油橄欖油碘值(L)/g· (100 g)-l83. 8980--88皂化值(KOH) mg · g-193- 196188 496析光指數(n40)1.460--1. 4641. 468- 1. 470油酸%74-^8765- 85亞油酸%7 4 45維生素E/mg · kg-i10 75070-一 190傳統的茶籽榨油方法是將采集后的茶球果曬干,破殼,取出茶籽再曬干,經壓胚、 適溫蒸炒、壓榨、浸出、精煉等基本工序制油,其不足之處在于茶籽要經過蒸炒工序,而蒸炒時的高溫易使油中的營養成分、活性物質及茶籽本身的香味喪失,傳統的精煉工藝對榨出的茶籽毛油要進行真空干燥、真空脫色、高溫高真空脫臭加工,同樣會造成毛茶油中的生育酚、角鯊烯、留醇、維生素E等的有效成分大量損失及變性;另外,毛茶籽油中含大量較多的雜質,如茶籽殼屑、磷脂、游離脂肪酸等,不僅影響油的外觀色澤,也會影響到油的內在品質。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生產茶樹油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提出一種云南大葉種茶樹籽低溫壓榨及物理精煉生產高純度茶樹籽油的工藝,該工藝能有效避免上述不利因素的發生,得到優質的茶樹籽油。本發明提出的這種云南大葉種茶樹籽油的物理制備工藝,其特征在于
(1)將脫殼后的茶籽進行殼仁分離得到茶仁,對茶仁進行低溫壓榨和油渣分離得毛茶籽油和茶籽餅;(2)對毛茶籽油進行低溫結晶養晶和低溫過濾得成品低溫茶樹籽油和茶籽晶體 (淀粉、蠟);(3)上述(1)步驟所得的毛茶籽油進行物理精煉得茶籽精油。為保持茶籽的品質,將采集后的茶籽球果曬干、破殼,取出茶籽再曬干,經0°C 7°C的低溫環境貯存,利用植物種子后熟作用的生化原理,促進茶籽后熟。低溫貯存后對茶籽進行清理分級,以及磁選除去鐵質等磁性雜物。清理采用規格13mmX 8. 5mmX 6mm篩網,根據實際生產加工中茶籽的黏度大、易粘篩的特點,平篩上層篩孔直徑選用了 C 14mm C 16mm,大于茶籽外形尺寸中最大值 1. 5mm 2mm為最佳,下層篩孔直徑選用C 5mm C 6mm,略小于茶籽外形尺寸中的最小值, 這樣既保證了茶籽的清理效果,又降低了清理次數。清理后的茶籽因顆粒大小不一,不利于脫殼,應進行分級處理,再將顆粒比較均勻的原料進行脫殼處理,保證脫殼效率以及成品茶油質量。采用風力分選器,利用吸式或吹風式使茶籽軋破后仁殼分開,由于比重不同、從而受到氣流的作用也有差別,處于氣流中的仁殼受到重力、空氣浮力和氣流作用力的作用,實現仁、殼分離。采用茶籽脫殼機脫殼時,只把茶籽軋破即可,不軋碎茶仁,茶仁中含殼保持在 0. 5%以下。低溫冷榨是采用低溫冷榨機,入榨溫度嚴格控制在50°C 60°C左右,這樣可以避免茶樹籽油因高溫引起的脂肪酸及油顏色變深,使茶樹籽油的有效成分損失,如天然植物脂溶性物質留醇、生育酚及三十碳六烯,俗稱角鯊烯等得到很好的保護,保留在油中。低溫冷榨后得到的茶籽毛油在進入精煉工序前,為降低其粘度,要升溫到50°C 550C,迅速用泵,打入兩級4平方YLZ振動排渣立式葉濾機械中,循環過濾,用茶樹籽油中所含的油渣不斷循環,讓油渣在濾葉上鋪設不銹鋼濾網,油脂穿過濾葉上的濾網進入濾葉凈油通道,匯入集油管被弓I出機外,得到茶樹籽凈油。第( 步的精煉包括水化脫膠、脫酸、活性白土物理吸附劑脫色和水蒸汽蒸餾脫臭。本發明對茶樹籽的低溫冷榨較之傳統的工藝,有效地避免了營養成分活性物質及茶籽本身的香味的喪失,特別是避免了油中的生育酚、角鯊烯、留醇、維生素E等有效成分的大量損失及變性,所得毛茶籽油中雜質,如茶籽殼屑、磷脂、游離脂肪酸等大幅度減少,改善了外觀色澤,提高了茶油的內在品質。本發明的物理精煉工藝利用一套食用油精煉設備精煉茶油,茶籽原油經振動排渣過濾機過濾除雜,再經過脫膠處理,根據每批原油中的脂肪酸含量多少確定是否經過堿煉脫酸,再根據茶籽油的顏色確定是否經過脫色處理,然后將茶籽原油物理脫酸,酸值由5mg/ g左右降到lmg/g以下。在物理脫酸過程中,原油中的過氧化物、臭味物質以及部分色素得到脫除,尤其是游離脂肪酸。本發明提出的制備工藝,所需輔料少,如果茶籽符合國家原料標準,壓榨的茶籽原油精煉幾乎不用消耗輔料,完全做到純物理精煉。得到的茶油顏色淺黃,澄清透明,帶有茶油原油味道,產品能夠達到GB11765-2003 二級油及以上的標準。
圖1為本發明的工藝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用實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茶籽油加工和精煉過程及取得的積極技術效果。(一 )低溫冷榨工藝流程低溫壓榨茶籽油的工藝過程如圖1所示。( 二 )茶樹籽低溫貯存將采集后的茶籽球果曬干、破殼,取出茶籽再曬干,經0°C 7°C的低溫環境貯存, 利用植物種子后熟作用的生化原理,促進茶籽后熟。1.茶籽生產加工及輸送茶樹籽為有機油料,其外殼較脆且極易碎,因此,破碎之前宜采用斗式提升機和帶水平攪龍的皮帶輸送機進行加工生產輸送。2.茶樹籽清理分級茶籽外殼光滑,散落性好,宜選用裝有兩層篩網的吸風振動平篩,因吸風平篩效果好,破碎率低。本實施例采用13mmX8. 5mmX6mm的篩網,根據實際生產加工中茶籽中的細雜黏度大、易粘篩的特點,平篩上層篩孔直徑選用了 C 14mm C 16mm,大于茶籽外形尺寸中最大值1. 5mm 2mm為最佳,下層篩孔直徑選用C 5mm C 6mm,略小于茶籽外形尺寸中的最小值,這樣既保證了茶籽的清理效果,又降低了清理次數。清理后的茶籽因顆粒大小不一,不利于脫殼,應進行分級處理,再將顆粒比較均勻的原料進行脫殼處理,保證脫殼效率,保證成品茶油質量。3.茶樹籽磁選篩網篩選后的茶籽進行磁選以去除鐵等磁性雜質,采用永磁滾筒、圓筒磁選器及懸掛式磁選裝置。4.茶樹籽脫殼采用茶籽脫殼機脫殼時,只把茶籽軋破即可,不軋碎茶仁,仁中含殼保持在0. 5% 以下。5.脫殼后仁殼分離采用吸式或吹風式風力分選器,使茶籽軋破后仁殼不同比重的差別、受到氣流的作用,處于氣流中的仁殼受到重力、空氣浮力和氣流作用力的作用,得到仁、殼分離。6.茶籽仁低溫冷榨采用低溫冷榨機,入榨溫度嚴格控制在50°C 60°C左右,這樣可以避免茶樹籽油,高溫引起的脂肪酸及油顏色變深,使茶樹籽油的有效成分損失,如天然植物脂溶性物質甾醇、生育酚及三十碳六烯,俗稱角鯊烯等得到很好的保護保留在油中。(三)茶樹籽毛油油渣分離茶籽毛油通過低溫冷榨時,會產生一定量的油渣(8% 10% );在進入精煉工段前為降低茶籽毛油的粘度,升溫到50°C 55°C,迅速用泵,打入兩級4平方YLZ振動排渣立式葉濾機械中,循環過濾,用茶樹籽油中所含的油渣不斷循環,讓油渣在濾葉上鋪設不銹鋼濾網,讓油脂穿過濾葉上的濾網進入濾葉凈油通道,匯入集油管被引出機外,得到茶樹籽凈油;懸浮雜質(油渣)被截留在濾網表面形成濾餅,當濾餅達到一定厚度(極限攔截量10 12KG/M2)時,用干燥水蒸氣吹掃濾餅;降低罐內壓力,啟動脈沖振動裝置將濾餅振離濾葉,打開底部碟閥,借助罐內的剩余壓力將濾餅排出罐外,調節所有管路閥門,轉入下一個過濾周期。上述所得茶樹籽凈油,進行低溫結晶養晶和低溫過濾即可得成品低溫茶樹籽油和主要由淀粉及蠟組成的茶籽晶體。如果茶樹籽油還有其他雜質,不達標時,則按如下步驟進行物理精煉,然后再進行低溫結晶養晶和低溫過濾。(四)茶樹籽油水化脫膠、脫酸連續式加工國標一級食用植物油、即色拉油,采用全不銹鋼設備的生產工藝流程茶樹籽毛油一水化脫酸、脫膠一離心脫皂一水洗脫水一真空離心脫水一脫色一脫臭一成品(國標一級)茶樹籽油脂。采用物理水化脫膠方法;毛油屬于膠體體系,其中的磷脂、蛋白質、黏液和糖基甘油二酯等,因于甘油三酯組成溶膠體系而得名為油脂的膠溶性雜質,膠溶性雜質的存在不僅影響油脂的穩定性,而且影響油脂精煉和深加工,故必需除去此膠溶性雜質。本申請生產的茶籽毛油中同樣含有磷脂膠質、蛋白質;利用磷脂膠溶性雜質、蛋白質的親水性這一特性,通過對毛油的分析及化驗檢測,根據磷脂含量,加水量為磷脂含量的2-3. 5倍,將一定量的軟水,加熱到55°C左右或濃度約為0. 7%的食鹽水溶液,在攪拌下加入加熱至50°C
的毛油中,使其中的膠溶性雜質吸水凝聚,形成懸浮液,還有與磷脂結合在一起的蛋白質、糖基甘油二酯、黏液質和微量金屬離子等凝聚,體積增大、分層,然后沉降分離的一種油脂脫膠方法,用全自動高速自清碟式離心機,分離出磷脂膠溶性雜質。(五)茶樹籽油脫色1.脫色,純凈的甘油三酸脂在液態時呈無色,在固態時呈白色。但常見的各種油脂都帶有不同的顏色,這緣于油脂中含有數量和品種各不相同的色素,油脂中的色素有些是天然的,有些是在油料儲藏和制油過程中新生成的。通常可把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有機色素,主要有葉綠素(使油脂呈綠色)、類胡蘿卜素(其中,胡蘿卜素使油脂呈紅色,葉黃素使油脂呈黃色)。個別油脂中還有特殊色素,這些油溶性的色素大多是在油脂制取過程中進入油中的,也有一些是在油脂生產加工過程中生成的,如葉綠素受高溫作用轉變成葉綠素紅色變體,游離脂肪酸與鐵離子作用生成深色的鐵皂等。第二類是有機降解物,一般呈棕褐色。第三類是色原體,色原體在通常情況下無色,氧化或特定試劑作用會呈現鮮明的顏色, 絕大部分色素都無毒,但影響油脂外觀。所以要生產較高等級的油脂產品,如高級烹調油、 色拉油(國標一級油)、人造奶油的原料油以及某些化妝品原料油等,就必須對油脂進行脫色處理。2.油脂脫色的方法很多,工業生產中廣泛采用加熱脫色、氧化脫色、化學試劑脫色等。而本申請在油脂精煉中采用的是物理吸附劑脫色方法,采用不銹鋼連續式真空四層脫色塔生產工藝,殘壓1. 3 3. 3KPa。本申請就是利用茶樹籽植物油中的色素、葉綠素及其它膠性雜質吸附能力很強,對于堿性原子團和極性原子團吸附力更強的特點。因為活性白土具有較強選擇性吸附作用,本物質(指活性白土)是以膨潤土為原料經處理加工成的活性較高的吸附劑,天然活性白土的加工由開礦、粗碎、活化(其中在活化時溶解掉一部份氧化鐵、氧化鎂、氧化鈣等,使微孔增加)、水洗、干燥、碾磨、過篩等工序制成;油脂和活性白土兩種物質在相界面上濃度自動發生變化的現象,能于表面吸附而降低自身表面能力的物理油脂脫色。(六)茶樹籽油脫臭1.純凈的甘油三酸酯是沒有氣味的,但用不同制取加工工藝得到的油脂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氣味,氣味物質含量約在0. 1 之間,有些為人們所喜愛,如芝麻油和花生油的香味等,有些則不受人們歡迎,如菜籽油和大豆油、茶籽油所帶有的辣、豆腥味、苦味,油脂脫色時產生的泥土味等,在油脂制取生產中統稱為“臭味”或“異味”。2.油脂脫臭不僅可除去油中的臭味物質,提高油脂的煙點(國標一級油煙點在 205 215°C )、改善食用油的風味,還能使油脂的穩定度、色度和品質有所改善。在脫臭的同時,還能脫除游離脂肪酸、過氧化物和一些熱敏性色素,除去霉爛油料中蛋白質的揮發性分解物,除去相對分子量小的多環芳烴及殘留農藥,降至食用安全程度內,制出高等級油脂。3.本申請的油脂脫臭,采用YTXT120不銹鋼真空脫臭塔、YBJT70捕集塔及輔助設備等生產設備,利用水蒸汽蒸餾脫臭法(物理法)。基本原理是利用油脂中臭味物質與甘油三酸酯揮發度的差異,在高溫和高真空條件下借助蒸氣蒸餾,讓水蒸氣通過含有臭味組分的茶樹籽油脂中,汽與油表面接觸時,水蒸氣被揮發出的組分所飽和,并按其分壓的比率逸出,從而除去茶樹籽油脂中含有的臭味;茶樹籽油脂中的臭味物質和茶籽油脂在揮發性上有很大差別,因此通過水蒸汽蒸餾,就可以比較容易將揮發的臭味物質從不易揮發的茶籽油脂中除去;為了增加臭味物質的揮發性,同時保護高溫熱油不被空氣氧化,減少有較營養成分損失,茶籽油脂的脫臭在高溫)及較高的真空度下進行。脫臭工序由脫色工段送來的茶樹籽油脂經安全過濾器過濾后,用輸送泵打入螺旋板式換熱器,利用從脫臭塔出來的茶籽油的余熱進行預熱,再進入加熱器將茶籽油溫升高到必要的溫度,茶籽油再用泵打入脫臭后的高溫換熱器、導熱油加熱器,加熱到較高的溫度,然后進入脫臭塔,在脫臭塔中,游離脂肪酸、醛、酮及其它不需要的物質被水蒸氣蒸餾并除去,脫臭油由脫臭油泵抽出與未脫臭的冷油進行熱交換,然后再經最后冷卻器被冷卻到儲藏溫度(60°C)以下,最后經安全過濾器被送入一級茶樹籽油成品油罐。由汽提、蒸餾汽帶出的餾出物及濺油由捕隼器回收;整個脫臭過程均維持在殘壓2 5mmHg下進行。
權利要求
1.云南大葉種茶樹籽油的物理制備工藝,其特征在于步驟為(1)將脫殼后的茶籽進行殼仁分離得到茶仁,對茶仁進行低溫壓榨和油渣分離得毛茶籽油和茶籽餅;(2)對毛茶籽油進行低溫結晶養晶和低溫過濾得成品低溫茶樹籽油和茶籽晶體(淀粉、蠟);(3)上述(1)步驟所得的毛茶籽油進行物理精煉得茶籽精油。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云南大葉茶樹籽油的物理制備工藝,其特征在于茶籽采集后球果曬干、破殼,取出茶籽再曬干,經0°C 7°C的低溫環境貯存,利用植物種子后熟作用的生化原理,促進茶籽后熟。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云南大葉茶樹籽油的物理制備工藝,其特征在于低溫貯存后對茶籽進行清理分級,以及磁選除去磁性雜物。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云南大葉茶樹籽油的物理制備工藝,其特征在于清理釆用13 mm χ 8. 5 mm χ 6 mm篩網,平篩上層篩孔直徑選用了 0 I4mm 0 16 mm,大于茶籽外形尺寸中最大值1. 5 mm 2 mm為最佳,下層篩孔直徑選用0 5 mm 0 6 mm。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云南大葉茶樹籽油的物理制備工藝,其特征在于清理后的茶籽進行分級處理,再將顆粒比較均勻的原料進行脫殼處理。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云南大葉茶樹籽油的物理制備工藝,其特征在于茶籽脫殼時,只把茶籽軋破,不軋碎茶仁,仁中含殼保持在0. 5 %以下。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云南大葉茶樹籽油的物理制備工藝,其特征在于低溫冷榨是采用低溫冷榨機,入榨溫度在50°C 60°C。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云南大葉茶樹籽油的物理制備工藝,其特征在于低溫冷榨后得到的茶籽毛油在進入精煉工段前,先升溫到50°C 55°C,迅速用泵打入兩級振動排渣立式葉濾機械中,循環過濾,用茶樹籽油中所含的油渣不斷循環,讓油渣在濾葉上鋪設不銹鋼濾網,讓油脂穿過濾葉上的濾網進入濾葉凈油通道,匯入集油管被引出機外,得到茶樹籽凈油。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云南大葉茶樹籽油的物理制備工藝,其特征在于第(3)步的精煉包括水化脫膠、脫酸、活性白土物理吸附劑脫色和水蒸汽蒸餾脫臭。
全文摘要
云南大葉種茶樹籽油的物理制備工藝,將脫殼后的茶籽進行殼仁分離得到茶仁,對茶仁進行低溫壓榨和油渣分離得毛茶籽油和茶籽餅;對毛茶籽油進行低溫結晶養晶和低溫過濾得成品低溫茶樹籽油和茶籽晶體;所得的毛茶籽油進行物理精煉得茶籽精油。采集后的茶籽球果曬干、破殼,取出茶籽經0℃~7℃的低溫環境貯存后進行清理分級和除雜,茶籽脫殼時,仁中含殼保持在0.5﹪以下,低溫冷榨溫度50℃~60℃,精煉包括水化脫膠、脫酸、活性白土物理吸附劑脫色和水蒸氣蒸餾脫臭。本發明有效地避免了茶籽油中生育酚、角鯊烯、甾醇、維生素E等有益成分的大量損失及變性,保持了特有香味,所得茶油顏色淺黃,產品能夠達到國標二級油及以上標準。
文檔編號C11B1/04GK102311866SQ20111023603
公開日2012年1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7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17日
發明者李毅 申請人:臨滄佳源食品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