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型鋼筋砼預制整澆房屋結構體系及其施工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房屋結構體系,尤其涉及一種由梁、柱、板構成的房屋結構體系, 以及建造該體系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的房屋建造中的主體結構一般是由柱、梁、板組成的結構體系,梁、板、 柱可以采用預制整澆或現澆兩種建造方式。全現澆施工工藝隨著原材料價格的不斷提高和勞動力成本的大幅上升,其笨重、耗材多、木模板消耗量大、用工量大的粗放型問題日益突出,另外新抗震規范的修訂也使其成本優勢逐步消失。傳統預制整澆結構的構件接頭復雜, 且用鋼量很大,整體性差。現有技術中為了將現澆和預制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出現了很多預制結構的技術方案。而采用高強度鋼絞線為主筋的全預應力的疊合梁,相關的技術方案比較少。傳統的預制結構中預制梁重量比較大,運輸不方便,并且在施工現場安裝預制梁又比較復雜。為了克服上述缺點,現有技術中出現了一些對梁體進行改造的技術方案。例如中國專利申請號為CN200910060707.0號發明專利申請文件,
公開日為2009年7月22日, 公開了一種預制空心疊合梁及梁與預制板的現澆施工方法。所述梁體( 的截面中心設置有通孔(1),所述梁體O)的上部設置有與梁體O)內部架立筋(7)連接的豎向纖維0)。 A.在梁體O)的上平面兩側相對擱置預制板(3),在預制板C3)與豎向纖維(4)之間預留澆注縫;B.向梁體(4)上的預制板C3)對接處澆注混凝土,直至埋沒豎向纖維G),或在梁體(2)及預制板C3)的上方整體澆注混凝土,震搗,抹平,養護凝固后,即成現澆梁板。減輕了梁體O)的自重,且不占用建筑結構的內部空間,適于框架結構的房屋建筑,也適于高層建筑。上述方案通過設置空心梁體,來降低預制梁的重量,使其能夠滿足房屋建造的需要。 由于上述方案中的梁體和樓板均采用了預制結構,板的自重大,造價高,梁的用鋼量大,結構整體性差。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之不足,提供一種使用性能好、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制造成本低的新型鋼筋砼預制整澆房屋結構體系及其施工方法。按照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新型鋼筋砼預制整澆房屋結構體系,包括樓板、支撐所述樓板的疊合梁、以及柱和/或剪力墻,所述疊合梁分為主梁和次梁,所述主梁用于連接所述柱和/或剪力墻,所述次梁連接在所述主梁上,所述疊合梁包括預應力預制梁和現澆部分, 其中預應力預制梁包括梁體和埋設于所述梁體中作為主筋的預應力鋼絞線,所述梁體的端部設置有型鋼,所述型鋼的部分埋置于所述梁體內,其余部分露置于所述梁體的端部,所述主梁中的預制梁通過型鋼與所述柱和/或剪力墻相連接,所述次梁中的預制梁通過型鋼擱置在所述主梁上,其中所述次梁的預制梁的梁體和與所述次梁相平行的主梁的預制梁的梁體上沿縱向設置有多個支模孔。
按照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新型鋼筋砼預制整澆房屋結構體系還具有如下附屬技術特征用于連接次梁的所述主梁的梁體腹部設置有多個通孔,所述次梁的端部通過所述通孔與所述主梁連接在一起。所述柱包括柱體和埋設于所述柱體中的主筋,所述柱體的與所述主梁的連接處設有連接構件,所述主梁的型鋼與所述連接構件連接在一起。所述柱體內設置有分段式襯管,所述襯管上設置有所述連接構件,所述連接構件位于所述柱體與主梁的連接處,露置于所述主梁的梁體外的所述型鋼上設置有螺栓孔,所述主梁的型鋼通過螺栓孔與所述連接構件連接在一起。所述主梁的通孔為矩形通孔,所述矩形通孔的中部向中心凸出,形成矩形通孔中部向端部延伸的喇叭孔,所述梁體在通孔的下方埋設有預埋固定件,所述預埋固定件上焊接有抗剪板,所述次梁的頂部設置有擱置型鋼,所述擱置型鋼的部分伸出所述次梁的端部,所述擱置型鋼擱于所述主梁上,所述主梁的抗剪板伸入所述次梁的端部下方,所述次梁的鋼絞線穿入所述主梁上的通孔中。所述次梁與所述主梁的連接端部設置加腋結構。所述主梁端部在鋼絞線伸出部位成形有小缺口,所述小缺口的深度為 50mm-150mm,所述次梁端部在鋼絞線伸出部位成形有大缺口,所述大缺口的深度為 200mm-400mm,所述主梁的抗剪板伸入所述大缺口處。所述樓板為現澆平板或現澆密肋樓板。所述樓板、所述預制梁與所述柱之間的連接節點、所述次梁與所述主梁的連接節點以及疊合梁的現澆部分采用整體現澆,從而形成一個整體結構。按照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新型鋼筋砼預制整澆房屋結構體系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施工有預埋連接構件的柱;B、安裝主梁和次梁的預制梁,將其中主梁的預制梁的端部型鋼與柱的連接構件連接在一起,次梁的預制梁的端部型鋼擱置在主梁上;C、支模,在次梁的預制梁的端部設置梁下可調支柱,通過次梁和平行于次梁的主梁的預制梁上的支模孔安裝樓板模板;D、扎筋澆砼,綁扎疊合梁的上部主筋,鋪設樓板鋼筋,整體澆筑疊合梁的上部現澆部分、預制梁與柱之間的連接節點、主梁與次梁之間的連接節點以及樓板的混凝土,完成整體結構;E、拆模,砼達到一定強度后,拆除模板和梁下可調支柱。其進一步還包括如下步驟在步驟A中,建造柱過程中在頂部埋設連接構件,在步驟B中,將主梁的端部型鋼與連接構件固定在一起,次梁的端部通過主梁上的通孔與主梁連接在一起。在步驟C中,次梁和與所述次梁平行的主梁的支模孔中設置橫穿鋼管,并沿縱向在橫穿鋼管上設置連接鋼管,支模桁架擱置于連接鋼管上,再在支模桁架上鋪設木格柵,在木格柵上鋪設樓板模板。在步驟C中,在所有次梁和與部分主梁的兩端部設置梁下可調式支柱。
按照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新型鋼筋砼預制整澆房屋結構體系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 如下優點1、本發明采用預制梁與現澆柱、現澆樓板整體澆筑構成結構體系,其中采用預應 力鋼絞線作為主筋的預應力預制梁,能夠減少主筋的用鋼量和梁體的高度,預制梁用先張 法預應力技術在工廠制造,可以在工廠大批量生產,從而降低造價,本發明將預制梁與現澆 柱、現澆樓板整體澆筑連接,結構整體性好,抗震能力強。2、本發明在預制梁的端部設置型鋼,該型鋼兼作為新老砼結合抗剪鍵,又作為與 柱或梁的安裝擱置構件,從而利于預制梁的安裝。3、本發明在梁體上設置了支模孔,支模孔可將預制梁作為施工階段的樓板模架承 重構件承受砼自重,不但省去了落地承重架,而且可使樓板模板提早拆除,提高模板的周轉 效率。4、本發明中的預制梁中的主梁上設置有通孔,次梁的鋼絞線直接穿入通孔中,從 而使鋼絞線錨固在通孔的后澆砼中,提高了預制梁與預制梁連接節點的整體性。5、本發明中的現澆柱上設置有連接構件,預制梁能夠安裝在連接構件上,使得預 制梁的安裝更加方便,同時,由于現澆柱采用具有襯管的組合柱,組合柱與預制梁連接后, 提高了連接節點的延性和抗震性能。這樣的結構便于預制梁安裝就位,而且所述襯管的直 徑也較小,基本不妨礙梁鋼筋的就位。6、本發明中的現澆密肋樓板能夠有效的減少樓板的自重,降低樓板的用鋼量,地 震荷載減小。按照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新型鋼筋砼預制整澆房屋結構體系的施工方法由于采用 了預制梁在工廠提起預制,使得施工速度加快,同時,由于設置了型鋼和支模孔,在整個施 工過程中,預制梁的吊裝更加方便,對于樓板的支模也更為方便快捷,還不會影響其他部分 的建造進度。該施工方法用工量減少,對工人的技術素質要求降低,施工速度快于全現澆 結構。本發明中在部分預制梁的兩端設置梁下可調支柱,減少預制梁施工階段的梁跨度,使 梁的下部鋼筋用量不受施工階段控制,同時降低對端部聯結件的強度要求,減少聯結節點 用鋼量,降低主梁在施工階段的承載能力要求,提高樓面澆砼時的整體穩定性。
圖1是本發明的局部立體圖,圖中示出本發明的基本組成。圖2是本發明的柱與主梁的連接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發明的次梁與主梁的連接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發明的次梁與主梁澆筑后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發明中主梁的主視圖。圖6是本發明中主梁的立體圖。圖7是本發明中主梁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8是本發明中主梁在通孔位置的左視剖視圖。圖9是本發明中主梁的端部左視剖視圖,圖中示出梳狀網片的結構。圖10是本發明中主梁的端部放大圖。圖11是本發明中主梁的端部內部結構放大圖。
圖12是本發明中主梁的另一種實施例的主視圖。
圖13是本發明中次梁的主視圖。
圖14是本發明中次梁的立體圖。
圖15是本發明中次梁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16是本發明中次梁的左視圖。
圖17是本發明中次梁的端部內部結構示意圖,圖中示出梳狀網片的結構。
圖18是本發明中次梁中的端部局部放大圖。
圖19是本發明中次梁中的端部內部局部結構放大圖。
圖20是本發明中柱的主視圖。
圖21是本發明中柱的扎筋示意圖。
圖22是本發明中柱的支模示意圖。
圖23是本發明中柱的結構示意圖。
圖24是本發明中柱和預制梁吊裝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25是本發明的支模結構示意圖。
圖26是本發明的樓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見圖1至圖4,在本發明給出的一種新型鋼筋砼預制整澆房屋結構體系的實施例,包括樓板300、支撐所述樓板300的疊合梁100、以及柱200和/或剪力墻,所述疊合梁 100分為主梁101和次梁102,所述主梁101用于連接所述柱200和/或剪力墻,所述次梁 102連接在所述主梁101上,所述疊合梁包括預應力預制梁和現澆部分,其中預應力預制梁包括梁體1和埋設于所述梁體1中作為主筋的預應力鋼絞線2,所述梁體1的至少一個端部設置有適于與外部結構相連接的型鋼3,所述型鋼3的部分埋置于所述梁體1內,其余部分露置于所述梁體1的端部,所述主梁101中的預制梁通過型鋼3與所述柱200相連接,所述次梁102中的預制梁通過型鋼3擱置在所述主梁101上,其中所述次梁102的預制梁的梁體1和與所述次梁102相平行的主梁的梁體上沿縱向設置有多個支模孔4。本發明中的疊合梁100可以支撐在柱200上,也可以是支撐在剪力墻上,當然,柱 200和剪力墻也可以同時存在。本發明所謂的鋼絞線2是采用多根鋼絲編織而成的,該種鋼絞線2強度高,韌性好,在采用先張法拉伸后,梁體的砼能夠產生較高的預應力。本發明所稱的疊合梁包括預應力預制部分和現澆部分兩個部分構成,為了利于描述,本發明中將預應力預制部分統稱為預應力預制梁。并且在下面描述中,梁體均指預應力預制梁中的梁體。對于主梁的描述均是指主梁中的預制梁,對于次梁的描述均是指次梁中的預制梁。預制梁的梁體1設置有箍筋11,箍筋11的部分伸出梁體1的上表面,留置在梁體上表面的箍筋11用于綁扎疊合梁現澆部分的鋼筋,該現澆部分與樓板一起澆筑構成一體結構。在本發明中所有與柱或剪力墻相連接的疊合梁為主梁101,所有安裝在主梁101 上的疊合梁為次梁102。主梁和次梁在端部結構上會略有不同,但其主要的構成卻是相同的。對于主梁和次梁的命名主要是以疊合梁在安裝時所處的位置而定。圖5至圖19為本發明的主梁101和次梁102的結構圖,在下文描述中,主梁101和次梁102對于相同組件的標號是一致的,對于相同部分的描述不再注明是主梁結構或次梁結構。參見圖8和圖9以及圖16和圖17,在本發明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鋼絞線2 采用先張法施工埋設于所述梁體1中,且所述鋼絞線2的數量為3-18根。具體可以選擇為 4根、6根、8根、12根、16根。本實施例中主梁和次梁均為4根。采用先張法能夠省去套管、 錨具等配件和灌漿施工等工藝,大大節約了造價,施工更加方便,適于大規模生產。采用先張法施工埋設于梁體1中的鋼絞線2用量相比于傳統的鋼筋用鋼量明顯減少。預應力鋼絞線預制梁在放張時,梁體會產生反拱,從而能有效減少疊合梁的撓度,降低梁高,預應力疊合梁不帶裂縫工作,梁剛度大,耐久性好。參見圖5至圖8以及圖13至圖15,在本發明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鋼絞線2 的端部具有擴大頭23,所述擴大頭23錨固在連接節點的砼中,能夠大大提高鋼絞線的錨固性能,從而提高結構的整體性能。參見圖8、圖9和圖11以及圖15、圖16和圖19,在本發明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主梁和次梁中的4根所述鋼絞線2埋設于所述梁體1的下部,所述梁體1的上部也埋設有采用先張法施工的2根預應力鋼絞線21。在本發明中下部4根鋼絞線用于使預制梁產生預應力,而上部2根鋼絞線21用于平衡下部鋼絞線2的放張產生的反彎矩,使梁體1上表面免于在下部鋼絞線2放張時產生裂縫。為了減少上部鋼絞線21在放張時對砼局部破壞,可以在上部鋼絞線21伸出梁體1端部的位置設置螺旋箍22。所述螺旋箍22增強其所在位置的局部強度,從而能夠消除上部鋼絞線21對砼局部的破壞,提高了安全性。當然,所述上部鋼絞線21也可以為高強度鋼絲。參見圖13和圖14,在本發明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本發明在次梁102的梁體1上設置了支模孔4,同時,參見圖1和圖12,在與次梁102相平行的主梁1011上也設置了支模孔4,但在用于安裝次梁的主梁上并沒有設置支模孔。所述支模孔4用于安裝樓板模板的支承構件,樓板模板及支撐架安裝在支承構件上,使得現澆樓板模板無需設置落地承重架, 加快施工進度。另外,因上層樓板的自重及施工荷載不會通過落地承重架傳遞到下層,因此,下層樓板模板在砼達到一定強度后可以提前拆除。從而大大提高模板的周轉效率,降低模板費用。由于無需設置密集的落地腳手架等承重架,使得樓面空曠,利于其他工序的同步進行和施工設備運行,提高了房屋的建造速度。參見圖12、圖13和圖15,在本發明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梁體1上的所有支模孔4位于同一水平線上,所述支模孔4為通孔,從而在梁體1的兩側壁上形成支模孔。將所有支模孔4設置在同一水平線上,能夠保證安裝在支模孔4處的模板處于同一平面,從而保證整個樓板的平整性。所述支模孔4為通孔,模板的支撐件可以直接穿過,并在梁體的兩側設置擱置桿,擱置桿用于安裝模板或模板支撐架。當然該支模孔4也可以設置成盲孔,并且在梁體的兩側分別設置,該盲孔也可以用于安裝模板。但設置通孔是最優的方案,加工方便,使用也更加簡單。參見圖18,在本發明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支模孔4中設置有中空管件41,所述管件41利于所述支模孔4的成形。在制造預制梁時,將中空管件41預先設置好,將管件 41的兩端封堵。澆筑完成后,形成所述支模孔4。所述管件41 一同埋設與梁體1中。所述管件41不僅利于支模孔4的成形,降低支模孔4的成孔成本。而且在使用時起到了對梁體1的保護作用,防止支撐模板件對于梁體1砼的磨損。參見圖13和圖18,在本發明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支模孔4的直徑a為 2cm-8cm,可以選為2cm3cm、5cm、6cm、8cm。所述支模孔4的設置不能太大,如果太大則不利于模板組件的安裝。相鄰所述支模孔4之間的間距c為80cm-120cm,可以選為80cm、90cm、 100Cm、110Cm、120Cm,該間距的選擇能夠保證整個模板支撐的強度。所述支模孔4的中心與所述梁體1的頂面的距離b為8cm-20cm。可以選為8cm、10cm、13cm、15cm、17cm、20cm。所述支模孔4不能離梁體1的頂面太近,如果太近則會影響施工階段梁體1的抗彎強度。參見圖5和圖6以及圖13和圖15,在本發明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主梁和次梁中的預制梁的梁體1的端部在所述鋼絞線2伸出部位成形有缺口 12。本發明的鋼絞線2 位于所述梁體1的下部,從而使梁體具有預應力。由于梁體的端部與外部構件的間隙很小, 鋼絞線與外部鋼筋相碰后無法使預制梁準確就位。為此,本發明在鋼絞線2伸出部位設置了缺口 12,鋼絞線2在缺口 12內微量彎曲,從而使鋼絞線在與外部鋼筋相碰時,其能夠彎曲避開外部鋼筋。參見圖5和圖6,所述缺口 12的深度為50mm-150mm。本實施例為100mm,該缺口為小缺口,該小缺口能夠滿足鋼絞線彎曲所需要的空間。上述尺寸的設置能夠有效的避開柱的主筋。該小缺口方案主要是設置在主梁101的端部。參見圖13和圖15,而針對次梁102與主梁101的安裝關系,次梁102的鋼絞線需要一個較大的彎曲空間,才能保證次梁 101的鋼絞線伸入主梁102的通孔6中,實現次梁101的鋼絞線錨固在主梁102中。因此, 次梁102的缺口的深度為200mm-400mm,本實施例為300mm,又稱為大缺口。參見圖7和圖11以及圖15和圖19,在本發明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主梁和次梁中的梁體上的所述缺口 12的根部埋設有梳狀網片13,所述網片由單根鋼筋連續彎折成形,并插入所述鋼絞線2之間的空隙中。本發明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由于下部鋼絞線2在放張時對梁體砼產生局部破壞,所述網片13能夠防止該部位砼產生裂縫。該網片至少為兩片,以此來滿足強度要求。將網片彎折成梳狀,并插入鋼絞線2之間的空隙中。該結構能夠使鋼絞線2無需穿過該網片,在制造梁體時,可以先將鋼絞線張拉,然后再安放網片,方便施工。參見圖7和圖11以及圖15和圖19,本發明在主梁和次梁的所述梁體1的端部埋設套管5,使得部分下部鋼絞線2穿過套管5。設置套管5在制作階段時能夠有效的降低梁體端部的局部預應力過大,消除該處產生裂縫,由于能夠降低梁體端部的反彎矩,使得梁體的端部上表面的預拉應力減小,從而防止產生裂縫。而在使用階段,由于梁體的端部下部產生的預壓應力被套管部分釋放,使得與梁的支座負彎矩產生的壓應力疊加后能小于砼的抗壓強度,防止梁體端部下部砼被破壞。本實施例中在梁體1的兩個端部均設置套管5,從而消除梁體兩個端部的下部鋼絞線2對砼所造成的破壞。使得本發明的預制梁能夠在地震區使用,擴大了使用范圍。參見圖7和圖11以及圖15和圖19,在本發明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套管5為塑料套管,或者由外包材料包裹形成的套管結構。套有所述套管5的下部鋼絞線2的數量少于總數,即并不是所有下部鋼絞線2均套有套管。為了滿足本發明的要求,套管5的數量可以為鋼絞線數量的1/3-2/3,本實施例則在四根下部鋼絞線2中的2根的兩端設置了套管 5。參見圖8和圖16,在本發明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套有套管5的所述下部鋼絞線2在所述梁體1的寬度方向上以中心線對稱布置。上述設置能夠保證梁體1的左右兩側受力平衡,不會產生梁體1受力不均。參見圖7和圖11以及圖15和圖19,在本發明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套管5的總長度為所述梁體1的總長度的5% -15%。所述套管5的長度過大,則會影響梁體1所具有的預應力,因此,將兩端的套管5總長度限定在梁體1的總長度的5% -15%能夠很好的解決上述問題。本實施例為7%。在本發明中上述套管5可以采用涂油層來替代,在下部的部分預應力鋼絞線的兩端涂覆油,形成油層,油層也能夠滿足要求。參見圖5和圖6,在本發明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用于連接次梁102的所述主梁 101的梁體1腹部設置有多個通孔6,所述次梁102的端部通過所述通孔6與所述主梁101 連接在一起。所述通孔6的數量為多個,根據安裝次梁數量確定。由于設置了所述通孔6, 使得次梁的鋼絞線能夠伸入所述通孔6中,然后將次梁的端部與通孔6整體澆筑在一起。從而使主梁和次梁整體連接。參見圖3、圖5和圖8,在本發明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主梁101上的通孔6為矩形通孔,所述矩形通孔的中部61向中心凸出,形成從矩形通孔中部61向端部62延伸的喇叭孔。將所述通孔6設置成喇叭口能夠更好的利于次梁102與主梁101的連接,并且所述喇叭口成形模板方便脫模。本發明由于設置了雙喇叭口形式的通孔6,次梁102的鋼絞線的端部可以穿過所在的喇叭口到達另外一側的喇叭口,并將擴大頭23錨固在另外一側的喇叭口處。在這種雙喇叭口形式的通孔6中澆筑的砼成形后與梁體結合的整體性好。參見圖8和圖9,在本發明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主梁的梁體1在通孔6的下方埋設有預埋固定件7,所述預埋固定件7包括位于所述梁體1兩側的固定板71和連接所述固定板71的連接板72。所述固定件7上焊接有抗剪板73。所述連接板72為豎向設置, 固定板71上焊接所述抗剪板73。所述抗剪板73與次梁102端部砼澆筑在一起,抗剪板73 增強了連接節點的抗剪性能。參見圖10,在本發明提供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通孔6的寬度d為200mm-400mm, 具體數值可以選為200mm、250mm、300mm、350mm或400mm。高度h為200mm-400mm,具體數值可以選為200mm、250mm、300mm、350mm或400mm。所述通孔6為了上述尺寸能夠滿足次梁的
安裝需要。當然,在選擇尺寸時,要根據預制梁的整體尺寸進行設置。以使所述通孔6不至于影響梁體1在施工階段的整體強度。參見圖3、圖4和圖13、圖14,在本發明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次梁102的梁體1端部的頂部設置有擱置型鋼3’,該擱置型鋼3’作為次梁102安裝時的支撐件,使得次梁102 在初期安裝時能夠放置在主梁101上。當次梁與主梁澆筑在一起時,該擱置型鋼3’又作為新老砼結合面的抗剪鍵,大大提高了該處截面的抗剪強度。擱置型鋼3’為鋼桿件。從而方便次梁102就位。參見圖4,在本發明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次梁102與主梁101的連接端部設置加腋結構103。采用加腋結構103既加大了主梁和次梁結合處的截面尺寸,又方便豎向抗剪板的設置,能夠提高次梁102端部的正截面抗剪強度,及提高次梁102與主梁101的整體性。參見圖2和圖20,在本發明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柱200包括柱體201和埋設于所述柱體201中的主筋202,所述柱體201的與所述主梁101的連接處設有連接構件
1203,所述主梁101的梁體1端部設置有上述型鋼3,所述型鋼3與所述連接構件203連接在一起。本發明使得主梁101在初期安裝時能夠放置在柱200上,使安裝速度大大加快。當主梁101與柱200澆筑在一起時,該型鋼3又作為新老砼結合面的抗剪鍵,大大提高了該處截面的抗剪強度。參見圖2和圖20,在本發明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柱體201內設置有分段式襯管204,所述襯管204上設置有所述連接構件203,所述連接構件203位于所述柱體201與主梁101的連接處,露置于所述主梁101的梁體1外的所述型鋼3上設置有螺栓孔31,所述主梁的型鋼3通過螺栓孔31與所述連接構件203連接在一起。本發明采用具有襯管204 的組合柱,組合柱與預制梁連接后,提高了連接節點的延性和抗震性能,這樣的結構便于預制梁安裝就位,而且所述襯管的直徑也較小,基本不妨礙梁鋼筋的就位。在襯管204上固定連接構件203,使得連接構件203更加牢固。柱體201內的襯管204為分段式結構,能夠有效的降低襯管的用鋼量,降低成本;本發明的型鋼3可以為槽鋼、鋼板、角鋼或工字鋼。參見圖5、圖10和圖11,在本發明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主梁的型鋼3露置于所述梁體1的部分占型鋼整長度的1/3-1/2,本實施例為1/2。該范圍設置能夠保證型鋼3 與梁體1的連接強度,同時保證與外部構件的連接強度。埋置在梁體1中的所述型鋼3為臺階形,在不影響連接強度的前提下,使型鋼的用量減少。參見圖1,在本發明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樓板300為現澆平板或現澆密肋樓板。本發明采用現澆密肋樓板能夠有效的降低樓板的自重,減少樓板的用鋼量,地震荷載減少。所述樓板300、所述預制梁100與所述柱200之間的連接節點、所述次梁102與所述主梁101的連接節點以及疊合梁的現澆部分采用整體現澆,從而形成一個整體結構。使得本發明的整體性更好,抗震性能好。參見圖21,在本發明給出的一種新型鋼筋砼預制整澆房屋結構體系的施工方法, 包括如下步驟A、施工預埋連接構件的柱;柱采用現澆法制造。按照圖21至圖23所示進行柱的建造,首先按照圖21綁扎柱筋,按照圖22安裝模板,安放預埋連接構件,澆主梁底以下部分柱砼,最終建造成如圖23所示的柱結構,該柱上具有連接構件。B、安裝預制梁,按照圖M所示,將主梁101的預制梁的端部型鋼3與柱200的連接構件連接在一起,次梁102的預制梁的端部型鋼3’擱置在主梁101上。C、支模,按照圖25所示,在次梁102的端部和部分主梁101的端部設置梁下可調支柱500,通過次梁102的預制梁上的支模孔和與所述次梁102相平行的主梁1011的預制梁上的支模孔安裝樓板模板;本發明通過預制梁上的支模孔安裝樓板模板,無需設置落地支撐架。由于設置了梁下可調支柱500,減少疊合梁施工階段的梁跨度,使梁的下部鋼筋用量不受施工階段控制,同時降低對端部聯結件的強度要求,減少聯結節點用鋼量,降低對主梁在施工階段的承載能力要求,提高樓面澆砼時的整體穩定性。D、扎筋澆砼,參見圖沈所示,綁扎疊合梁的上部主筋,鋪設樓板鋼筋301,整體澆筑疊合梁的上部現澆部分、預制梁與柱之間的連接節點、主梁101與次梁102之間的連接節點以及樓板的混凝土,完成整體結構;通過本步驟將預制梁與現澆板、現澆柱澆筑成一個整體,提高了預制梁與樓板和柱的整體性。
E、拆模,砼達到一定強度后,拆除模板和梁下可調支柱。在步驟A中,建造柱過程中在頂部埋設連接構件,參見圖2及圖M,在步驟B中,將主梁101的端部型鋼3與連接構件203固定在一起,次梁102的端部通過主梁101上的固定孔6與主梁101連接在一起。本發明在柱的頂部設置連接構件,使得主梁在吊裝時,能夠固定在柱上,利于主梁的就位位置準確。在步驟C中,參見圖25,在次梁102、與所述次梁相平行的主梁1011的支模孔4 中設置橫穿鋼管,并沿縱向在橫穿鋼管上設置連接鋼管501,支模桁架502擱置于連接鋼管 501上,再在支模桁架502上鋪設木格柵503,在木格柵503上鋪設樓板模板。在步驟C中,在所有次梁102的兩端部設置梁下可調支柱500,以及與次梁102相平行的主梁1011的兩端部設置梁下可調支柱500。減少疊合梁施工階段的梁跨度,使梁的下部鋼筋用量不受施工階段控制,同時降低對端部聯結件的強度要求,減少聯結節點用鋼量,降低對主梁在施工階段的承載能力要求,提高樓面澆砼時的整體穩定性。當然,如果與所述次梁102相平行的主梁1011與柱的連接強度足夠時,主梁1011也可以不設梁下可調支柱。作為本發明的另外一種變形方案,可以采用預制梁、剪力墻、柱和樓板構成的結構體系,該結構體系預制梁是由剪力墻和柱支撐。其他的結構與上述實施例相同。
權利要求
1.一種新型鋼筋砼預制整澆房屋結構體系,包括樓板、支撐所述樓板的疊合梁、以及柱和/或剪力墻,所述疊合梁分為主梁和次梁,所述主梁用于連接所述柱和/或剪力墻,所述次梁連接在所述主梁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疊合梁包括預應力預制梁和現澆部分,其中預應力預制梁包括梁體和埋設于所述梁體中作為主筋的預應力鋼絞線,所述梁體的端部設置有型鋼,所述型鋼的部分埋置于所述梁體內,其余部分露置于所述梁體的端部,所述主梁中的預制梁通過型鋼與所述柱和/或剪力墻相連接,所述次梁中的預制梁通過型鋼擱置在所述主梁上,其中所述次梁的預制梁的梁體和與所述次梁相平行的主梁的預制梁的梁體上沿縱向設置有多個支模孔。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鋼筋砼預制整澆房屋結構體系,其特征在于用于連接次梁的所述主梁的梁體腹部設置有多個通孔,所述次梁的端部通過所述通孔與所述主梁連接在一起。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鋼筋砼預制整澆房屋結構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包括柱體和埋設于所述柱體中的主筋,所述柱體的與所述主梁的連接處設有連接構件,所述主梁的型鋼與所述連接構件連接在一起。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新型鋼筋砼預制整澆房屋結構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柱體內設置有分段式襯管,所述襯管上設置有所述連接構件,所述連接構件位于所述柱體與主梁的連接處,露置于所述主梁的梁體外的所述型鋼上設置有螺栓孔,所述主梁的型鋼通過螺栓孔與所述連接構件連接在一起。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新型鋼筋砼預制整澆房屋結構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的通孔為矩形通孔,所述矩形通孔的中部向中心凸出,形成矩形通孔中部向端部延伸的喇叭孔,所述梁體在通孔的下方埋設有預埋固定件,所述預埋固定件上焊接有抗剪板,所述次梁的頂部設置有擱置型鋼,所述擱置型鋼的部分伸出所述次梁的端部,所述擱置型鋼擱于所述主梁上,所述主梁的抗剪板伸入所述次梁的端部下方,所述次梁的鋼絞線穿入所述主梁上的通孔中。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鋼筋砼預制整澆房屋結構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次梁與所述主梁的連接端部設置加腋結構。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鋼筋砼預制整澆房屋結構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端部在鋼絞線伸出部位成形有小缺口,所述小缺口的深度為50mm-150mm,所述次梁端部在鋼絞線伸出部位成形有大缺口,所述大缺口的深度為200mm-400mm,所述主梁的抗剪板伸入所述大缺口處。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鋼筋砼預制整澆房屋結構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樓板為現澆平板或現澆密肋樓板。
9.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新型鋼筋砼預制整澆房屋結構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樓板、所述預制梁與所述柱之間的連接節點、所述次梁與所述主梁的連接節點以及疊合梁的現澆部分采用整體現澆,從而形成一個整體結構。
10.一種新型鋼筋砼預制整澆房屋結構體系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施工有預埋連接構件的柱;B、安裝主梁和次梁的預制梁,將其中主梁的預制梁的端部型鋼與柱的連接構件連接在一起,次梁的預制梁的端部型鋼擱置在主梁上;C、支模,在次梁的預制梁的端部設置梁下可調支柱,通過次梁和與次梁相平行的主梁的預制梁上的支模孔安裝樓板模板;D、扎筋澆砼,綁扎疊合梁的上部主筋,鋪設樓板鋼筋,整體澆筑疊合梁的上部現澆部分、預制梁與柱之間的連接節點、主梁與次梁之間的連接節點以及樓板的混凝土,完成整體結構;E、拆模,砼達到一定強度后,拆除模板和梁下可調支柱。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一種新型鋼筋砼預制整澆房屋結構體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A中,建造柱過程中在頂部埋設連接構件,在步驟B中,將主梁的端部型鋼與連接構件固定在一起,次梁的端部通過主梁上的通孔與主梁連接在一起。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一種新型鋼筋砼預制整澆房屋結構體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C中,次梁和與所述次梁平行的主梁的支模孔中設置橫穿鋼管,并沿縱向在橫穿鋼管上設置連接鋼管,支模桁架擱置于連接鋼管上,再在支模桁架上鋪設木格柵,在木格柵上鋪設樓板模板。
13.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一種新型鋼筋砼預制整澆房屋結構體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C中,在所有次梁和與部分主梁的兩端部設置梁下可調式支柱。
全文摘要
一種新型鋼筋砼預制整澆房屋結構體系,包括樓板、疊合梁、以及柱和/或剪力墻,疊合梁分為主梁和次梁,疊合梁包括預應力預制梁和現澆部分,其中預應力預制梁包括梁體和預應力鋼絞線,梁體的端部設置有型鋼,型鋼的部分埋置于梁體內,其余部分露置于梁體的端部,主梁中的預制梁通過型鋼與柱和/或剪力墻相連接,次梁中的預制梁通過型鋼擱置在主梁上,其中次梁的預制梁的梁體和與次梁相平行的主梁的預制梁的梁體上沿縱向設置有多個支模孔。本發明采用預制梁與現澆柱、現澆樓板整體澆筑構成結構體系,預制梁用先張法預應力技術在工廠制造,可以在工廠一次性大批量生產,從而降低造價。
文檔編號E04G21/00GK102418386SQ20101029773
公開日2012年4月18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28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28日
發明者楊峰 申請人:華匯工程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