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建筑屋面或立面使用的復合型耐腐蝕氯氧鎂瓦,屬于建筑材料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建筑屋面市場銷售使用最多的是彩鋼瓦、菱鎂瓦、PET鋁箔防腐隔熱瓦、樹脂瓦。彩鋼瓦的不足在于抗折抗壓強度低、不耐酸堿腐蝕、保溫隔熱差、下雨噪音很大,使用壽命一般2-5年。菱鎂瓦耐水性差,易返鹵繁霜,不耐酸堿,裝飾性差。PET鋁箔防腐隔熱瓦雖然保溫隔熱性好,但PET膜壽命五年左右,PET膜一旦老化,其性能與菱鎂瓦相同。目前市場上的菱鎂瓦、PET鋁箔防腐隔熱瓦均采用切邊工藝,產生固體廢料和粉塵污染環境。一般不飽和樹脂瓦不防火,強度低,生產過程對人體有損害,價格高。而復合型耐腐蝕氯氧鎂瓦克服了上述產品的缺點,具有A級不燃性、耐強酸強堿鹽腐蝕,耐紫外線照射、具有抗折抗壓強度高、耐水浸泡、良好的韌性、下雨噪聲小、綠色環保、保溫隔熱、造價與PET鋁箔防腐隔瓦持平。復合型耐腐蝕氯氧鎂瓦采用機械化包邊工藝生產,無需切邊,不產生工業廢料。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耐強酸強堿腐蝕,具有多種花色品種的復合型耐腐蝕氯氧鎂瓦。本發明瓦除表面能耐強酸強堿外,對瓦的主體材料也進行的耐酸堿配方改良,使其內部也具有一定的耐腐蝕性能。用20%的鹽酸或者硫酸溶液不間斷的滴向本發明產品的上下表面72小時,產品無任何變化。將本發明產品與純菱鎂瓦及PET鋁箔瓦整體浸泡在20%的鹽酸或硫酸溶液中,復合型耐腐蝕氯氧鎂(板)被酸溶液的腐蝕速度要比后兩種產品慢50%-60%。
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上述目的:
復合型耐腐蝕氯氧鎂瓦是由面層、中層(主體)和底層構成,其特征在于:面層是由硅丙質感漆噴涂而成,中層由一層無紡布、三層氯氧鎂膠凝材料、兩層中堿玻璃纖維網格布構成,底層由BOPP膠帶構成。
硅丙質感漆由底漆、厚質質感漆、罩光漆三層構成,底漆由純丙乳液加入抗堿性物 質組成,厚質質感漆由硅丙乳液、成膜助劑、增稠劑、分散劑、水性消泡劑、殺菌劑、疏水劑、不同顆粒等級的天然彩砂組成。罩光漆由硅丙乳液、抗老化劑組成。面層可做成花崗石、真石漆、毛石、質感漆等花色。面層厚度為:0.3-0.7mm.
中層的氯氧鎂膠凝材料是由輕燒氧化鎂、氯化鎂溶液、輝綠巖粉、復合改性劑組成。
無紡布為高分子聚合物纖維布,其重量克數為10-50克每平方米。所述的中堿玻璃纖維網格布其堿金屬氧化物總含量不大有13%,網格3-6毫米。
所述的底層BOPP膠帶是在雙向拉伸的聚丙烯膜上均勻的涂上一層壓敏膠乳化液,其膜+膠乳總厚度為45--55μm。
所述的硅丙乳液是用有機硅樹脂改性丙烯酸乳液,其有機硅含量為5%-10%。
本發明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有如下有益效果:
面層(面向環境)所用的硅丙質感漆,其成膜物質主要是有機硅樹脂改性的丙烯酸乳液,與純丙烯酸相比,有機硅樹脂是以硅氧烷鍵(Si-O-Si)為主鍵,其鍵能要比碳碳鍵要高的多且長,Si-O-Si為立體結構。因此硅丙乳液具能有高度的柔順性、耐高低溫性、優異的耐紫外光老化性。硅丙材料還有三個顯著地性能是耐氧化性、低表面能、與基材有良好的粘結性,耐氧化性表現在耐強酸的腐蝕,低表面能表現在表面張力小,水及其它污物不易附著,具有很強的耐污性。硅丙質感漆是水性材料,它對人體和環境不造成任何損害污染。
中層的氯氧鎂膠凝材料,因加入了輝綠巖粉,除保留了氯氧鎂材料的節能環保、強度高、韌性好、易加工成型的優點外,材料的耐酸性能大大提高,輝綠巖粉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氧化鋁,并含有少量其它氧化物和氧化鐵、氧化鈣、二氧化鈦等。可以配制成耐酸(堿)膠泥,耐腐蝕性能是耐酸水泥的10倍以上。
底層(面向室內)BOPP膠帶所用的雙向拉伸的聚丙烯膜具有較高的耐沖擊性、強機械性、韌性、抗多種有機溶劑和酸堿侵蝕。表面光滑,不吸水。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2是圖1所示實施例的A-A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例1.將輕燒氧化鎂粉(氧化鎂含量85%、活性氧化鎂55%)100kg,波美度為25度的氯化鎂溶液68kg,180-200目輝綠巖粉30kg,粉煤灰6kg,木屑4kg,復合改性劑(正磷酸+丙烯酸乳液+FDN減水劑)2.0kg。
工藝過程:將以上物質先后放入砂漿攪拌機中攪拌10-15分鐘成為料漿,在機械成型機上按照以下次序成型:BOPP膠帶→料將→纖維網格布→料將→纖維網格布→料將→無紡布→成型模具→靜停硬化→脫模→噴涂硅丙質感漆(底漆、中層2質感漆、罩光 漆)→干燥→檢驗→入庫。
實例2.輕燒氧化鎂粉(氧化鎂含量85%、活性氧化鎂60%)100kg,波美度為28度的氯化鎂溶液71kg,180-200目輝綠巖粉40kg,粉煤灰8kg,木屑5kg,復合改性劑(正磷酸+丙烯酸乳液+FDN減水劑)2.3kg。。
工藝過程與實例1相同。
實例3.輕燒氧化鎂粉(氧化鎂含量85%、活性氧化鎂65%)100kg,波美度為30度的氯化鎂溶液75kg,180-200目輝綠巖粉50kg,粉煤灰10kg,木屑6kg,復合改性劑(正磷酸+丙烯酸乳液+FDN減水劑)2.5kg。
工藝過程與實例1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