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建筑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免拆模具的衛浴底盤及其制作工藝。
背景技術: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國內就已引入整體衛浴,其具有整體結構牢靠,安裝方便快捷等優點,已廣泛在酒店、船舶、快裝房領域大量使用。隨著目前國內建筑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整體衛浴的優點將進一步得到體現。
在整體衛浴中,衛浴底盤起到結構承載、防水防漏、裝飾等作用,因此衛浴底盤部件在整體衛浴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國內大多數整體衛浴底盤在成型時需要對成型模具進行拆裝,一方面延誤模具的周轉,另一方面影響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在生產時免拆模具的衛浴底盤。
還有必要提供一種該衛浴底盤的制作工藝。
一種衛浴底盤,其包括底盤主體,所述底盤主體包括外模、內模以及填充層,所述外模包括底模及邊模,所述邊模朝同一方向凸出連接于所述底模四周并與所述底模圍合形成第一澆注空間,所述內模設置于所述外模內并與所述邊模共同圍合形成與所述第一澆注空間連通的第二澆注空間;所述填充層填充于所述第一澆注空間內并與所述底模共同形成所述底盤主體的底壁,所述填充層填充于所述第二澆注空間內并與所述邊模和所述內模共同形成所述底盤主體的側壁。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底模面向所述邊模的表面垂直且間隔布設若干限位件,所述填充層覆蓋于若干所述限位件上且填充于相鄰兩個所述限位件之間。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衛浴底盤包括地表層,所述地表層鋪設于所述第一澆注空間內所述填充層的表面。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地表層為瓷磚和pvc同質透心卷材。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底盤主體上貫通開設有至少一個地漏孔。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衛浴底盤包括裝飾條,所述裝飾條蓋設于所述內模與所述邊模遠離所述底模的一端并遮擋所述第二澆注空間內的所述填充層。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外模由塑料、樹脂、薄鋼板、薄鋁板或硬紙板制作而成,所述內模由塑料、樹脂、薄鋼板或薄鋁板制作而成,且所述內模背向所述邊模的內側設置有裝飾;所述填充層為現澆的超高強混凝土。
一種衛浴底盤的制作工藝,其包括以下步驟:
將外模鋪設于水平面上,并在所述外模的底模上布設限位件及地漏孔堵頭;
在所述外模的所述底模上澆筑填充層,并澆筑至保持所述限位件的頭部外露;
在已澆筑的所述底模的所述填充層上設置內模;
在已澆筑的所述底模的所述填充層上及包圍于所述內模內的區域鋪設地表層,且所述地表層的底部與所述限位件接觸;
待所述地表層鋪設完成后,在所述內模和所述外模的邊模之間填充所述填充層,并抹平收光。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在所述內模和所述外模的邊模之間填充完所述填充層后,還包括以下步驟:
使用裝飾條蓋住所述內模和所述外模的邊模之間的澆筑面。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待填充于所述內模和所述外模之間的所述填充層達到強度后,還包括以下步驟:
移除所述地漏孔堵頭,形成地漏孔。
本發明用于成型衛浴底盤的模具通過在內模和外模之間澆筑超高性能混凝土(即填充層),以形成一個整體衛浴底盤的成品。并且衛浴底盤無需脫模處理,養護完后即可投入使用,整個制作過程簡單高效,成本低,沒有模具周轉時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中衛浴底盤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衛浴底盤中外模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所示衛浴底盤中外模上澆筑填充層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所示衛浴底盤中填充層上設置內模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所示衛浴底盤中外模與內模之間澆筑填充層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理解本發明,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發明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發明的較佳的實施例。但是,本發明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例。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例的目的是使對本發明的公開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全面。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發明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發明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發明。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請參看圖1,本發明實施例中,衛浴底盤100包括底盤主體10,底盤主體10包括外模11、內模13以及填充層15。其中,外模11和內模13共同圍設形成澆注空間,填充層15填充于澆注空間內,并與外模11和內模13共同形成底盤主體10。在本具體實施例中,底盤主體10設置有相互分離的干區和濕區,分別對應整體衛浴的衛生間和洗浴間。可以理解地,在其它一些實施例中,底盤主體10的構造可以根據需要而定,例如僅設置洗浴間和衛生間中一者,或者同時設置洗浴間和衛生間,但并不做干濕分離處理等,在此不作限定。
請參看圖2和圖3,具體地,外模11大體呈開口向上的U字型,其包括底模110及邊模112。邊模112朝同一方向凸出連接于底模110四周并與底模110圍合形成第一澆注空間114。填充層15填充于第一澆注空間114內并與底模110共同形成底盤主體10的底壁。
請參看圖4和圖5,內模13設置于外模11內并與邊模112共同圍合形成與第一澆注空間114連通的第二澆注空間116。在本具體實施例中,內模13大體呈四邊形框狀,其沿平行于邊模112的方向固定設置于填充在第一澆注空間114內的填充層15上。填充層15同時填充于第二澆注空間116內并與邊模112和內模13共同形成底盤主體10的側壁。
填充層15在本具體實施例中為澆注于外模11和內模13之間的超高強混凝土,用于以與外模11和內模13共同形成超高強混凝土整體衛浴底盤,其強度和剛性高,隔音效果佳,無需額外做防水處理。可以理解地,在其它一些實施例中,填充層15可為其它具有一定強度與支撐作用的填充材料,例如樹脂混凝土等,此時可根據需要進行防水及隔音處理,在此不作限定。
在本具體實施例中,外模11由材質為塑料、樹脂、薄鋼板、薄鋁板或硬紙板制作而成,內模13由表面帶裝飾效果的材料制作而成,且材質為塑料、樹脂、薄鋼板或薄鋁板。如此,內模13的內側帶裝飾,外側與填充層15(超高強混凝土)接觸,使得內模13既可起到模具的作用,又可作裝飾層。
請重新參看圖2-圖5,進一步地,底模110面向邊模112的表面垂直且間隔布設若干限位件1101,填充層15覆蓋至若干限位件1101的頭部,且填充于相鄰兩個限位件1101之間。其中,限位件1101一方面用于對超高強混凝土澆注時進行限位,另一方面提高內模13與超高強混凝土之間的錨固力,且防止超高強混凝土開裂。在本具體實施例中,限位件1101為凸出設置于底模110上的限位釘。
請繼續參看圖5,進一步地,衛浴底盤100包括地表層17,地表層17鋪設于第一澆注空間114內填充層15的表面。在本具體實施例中,地表層17為鋪設于超高強混凝土表面的瓷磚。可以理解地,在其它一些實施例中,地表層17還可為鋪設于填充層15上的同質透心卷材、大理石等,在此不作限定。
此外,在鋪設地表層17時,地表層17支撐于限位件1101上,以使地表層17的鋪設面保持平整。
請結合參看圖2和圖5,進一步地,衛浴底盤100中底盤主體10上貫通開設有至少一個地漏孔19,在施工過程中,預先采用布設地漏孔堵頭190,并在超高強混凝土達到強度后移除,并最終形成貫穿瓷磚及超高混凝土層的地漏孔19。其中,地漏孔堵頭190以軟質材料制作而成。本具體實施例中,底盤主體10為干濕分離設制,對應地,地漏孔19為分別設置于干區和濕區的兩個。
更進一步地,衛浴底盤100包括裝飾條30,裝飾條30蓋設于內模13與邊模112遠離底模110的一端并遮擋第二澆注空間116內的填充層15,用于遮住暴露的填充層15,并起到裝飾的作用。
本發明中,用于成型衛浴底盤100的模具通過在內模13和外模11之間澆筑超高性能混凝土(填充層15),并在超高性能混凝土表面一次性制作瓷磚(地表層17)、裝飾條30和地漏孔19等部件,以形成一個整體衛浴底盤100的成品。并且衛浴底盤100無需脫模處理,養護完后即可投入使用,整個制作過程簡單高效,成本低,沒有模具周轉時間。另外,由于本發明中衛浴底盤100采用超高強混凝土制作,其強度和剛性高,隔音效果佳,無需額外做防水處理,同時具備良好的裝飾效果,具有非常高的性價比和使用價值。
本發明還涉及一種上述衛浴底盤的制作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S10:請參看圖2,將外模11鋪設于水平面上,并在外模11的底模110上布設限位件1101及地漏孔堵頭190;在本具體實施例中,限位件1101為垂直設置于底模110上的限位釘,且地漏孔堵頭190為分別設置于底模110上用于成型干區和濕區兩個區域的兩個。
S20:請參看圖3,在外模11的底模110上澆筑填充層15,并澆筑至保持限位件1101的頭部外露;在本具體實施例中,填充層15為超高強混凝土。
S30:請參看圖4,在已澆筑的底模110的填充層15上設置內模13。
S40:請參看圖5,在已澆筑的底模110的填充層15上及包圍于內模13內的區域鋪設地表層17,且地表層17的底部與限位件1101接觸;在本具體實施例中,地表層17為鋪設于超高強混凝土上的瓷磚。
S50:請參看圖5,待地表層17鋪設完成后,在內模13和外模11的邊模112之間填充填充層15,并抹平收光。
進一步地,在步驟S40中后,還包括以下步驟:
請參看圖5,使用裝飾條30蓋住內模13和外模11的邊模112之間的澆筑面。
同時,進一步地,請參看圖5,待填充于內模13和外模11之間的填充層15達到強度后,移除地漏孔堵頭190,形成地漏孔19。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多個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