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裝配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智能化裝配吸盤。
背景技術:
目前,生活污水處理領域隨著污水處理量增大和設備的不斷更新換代,生活污水的處理設備的體積也大大增加,大型罐裝處理設備大量投入使用,在罐體的生產和組裝過程中這通過人工手動裝配已經很難實現,而且費時費力,大大增加了企業的成本,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對一些流水線作業,特別是機械零部件的組裝作業大多采用機械夾爪對其進行夾持組裝,但一些需要組裝的機械零部件為柔軟或者易碎的材質制成,采用機械夾爪對其進行夾持不僅操作困難,嚴重阻礙了污水處理行業向自動化、智能化的快速發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自動化程度高、穩定性好、工作效率高的用于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智能化裝配吸盤。
本發明一種用于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智能化裝配吸盤,其中,包括中心定位座、掃描儀、真空吸盤和中央控制器,中心定位座頂端與機器人手臂連接,在中心定位座底端設置有支座,支座后端與沿水平方向設置的第一安裝管的一端焊接,第一安裝管的另一端與沿水平方向設置的第二安裝管的一端連接,第二安裝管的另一端安裝有掃描儀,掃描儀的信號輸出端與中央控制器的信號接收端連接,在第二安裝管上套設有連接框,在連接框前端的第二安裝管上安裝有固定管夾,連接框底端通過螺栓與真空吸盤座的頂端連接,真空吸盤座底端并設有凹槽,在真空吸盤座的底端的凹槽處設置有透氣板,透氣板的邊緣與真空吸盤座底端邊緣位置密封連接,透氣板上設置有自動通氣孔,自動通氣孔的開關與中央控制器的控制信號輸出端連接,透氣板底端安裝有真空吸盤。
本發明一種用于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智能化裝配吸盤,其中所述中心定位座為沿水平方向設置的平板形結構,中心定位座頂端的中間位置開設有連接孔,在中心定位座頂端圍繞連接孔的位置均勻開設有多個螺釘安裝孔,連接孔與機器人手臂的連接端連接,并通過多個螺釘分別將中心定位座與機器人手臂連接。
本發明一種用于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智能化裝配吸盤,其中所述支座為沿豎直方向設置有平板形結構,支座頂端與中心定位座底端后側的邊緣位置焊接,支座前端與中心定位座底端之間的中部位置沿豎直方向焊接有連接板。
本發明一種用于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智能化裝配吸盤,其中所述第二安裝管的端部安裝有固定支架,掃描儀安裝在固定支架上。
本發明一種用于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智能化裝配吸盤,其中所述連接框為矩形結構,連接框的前端、中部和后端分別沿豎直方向設置有連接環,連接框通過連接環套設在第二安裝管上,在連接框頂端的兩側邊緣并排設置有四組矩形定位塊,在每組中的兩個定位塊頂端都開設有定位孔,螺栓分別設置在對應定位孔中,各螺栓的頂端分別位于相對應的定位塊頂端,各螺栓的底端分別穿過定位孔并伸出到定位孔外部,螺栓與相對應的定位塊之間套設有無油襯套,在真空吸盤座頂端與定位塊底端之間的各螺栓上分別套設有彈簧。
本發明一種用于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智能化裝配吸盤,其中所述真空吸盤座為沿水平方向設置的平板形結構,各螺栓分別穿過真空吸盤座頂端并伸入到凹槽中,分別通過螺母將各螺栓底端固定在凹槽的內壁上。
本發明一種用于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智能化裝配吸盤,其中所述螺栓為六角鉸鏈螺栓。
本發明一種用于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智能化裝配吸盤,其中所述第一連接管與第二連接管之間通過連接座連接。
本發明一種用于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智能化裝配吸盤,其中所述中央控制器為單片機控制器。
本發明一種用于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智能化裝配吸盤與現有技術不同之處在于:本發明自動化程度高、穩定性好、工作效率更高。在第二安裝管上套設有矩形連接框,矩形連接框底端設置有真空吸盤座,真空吸盤座底端開設有凹槽,真空吸盤座的底端設置有透氣板,透氣板的邊緣與真空吸盤座底端邊緣位置密封連接,透氣板上設置有由中央控制器控制的自動通氣孔,通過中央控制器控制自動通氣孔的閉合與打開,從而控制真空管吸盤對待裝配污水處理設備部件的吸附和卸載,自動化程度更高,同時大大提高了對待裝配污水處理設備部件抓取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在第二安裝管的端部安裝有掃描儀,掃描儀能夠對待裝配污水處理設備部件的準確位置進行掃描,提高了抓取的準確性。第一安裝管與第二安裝管之間通過連接座連接,如果第二連接管上的真空吸盤出現損壞的現象,可通過拆卸連接座,從而對第二連接管上的零部件進行更換,方便快捷,便于維修。設置有中心定位座,中心定位座專門與機器人手臂連接,體現出本發明是與機器人手臂相配合的一種專用吸盤。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一種用于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智能化裝配吸盤作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種用于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智能化裝配吸盤的主視圖;
圖2為本發明一種用于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智能化裝配吸盤的俯視圖;
圖3為本發明一種用于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智能化裝配吸盤的側視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圖3所示,為本發明一種用于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智能化裝配吸盤,包括中心定位座1、掃描儀21、連接板3、彈簧15、真空吸盤18和中央控制器。中心定位座1為沿水平方向設置的平板形結構,在中心定位座1頂端的中間位置開設有連接孔,在中心定位座1頂端圍繞連接孔的位置均勻開設有多個螺釘安裝孔,連接孔與機器人手臂的連接端連接,并通過多個螺釘分別將中心定位座1與機器人手臂連接。在中心定位座1底端后側的邊緣位置沿豎直方向設置有平板形結構的支座2,支座2頂端與中心定位座1底端焊接,在支座2前端與中心定位座1底端之間的中部位置沿豎直方向焊接有連接板3,連接板3能夠保證中心定位座1與支座2之間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在支座2后端沿水平方向設置有第一安裝管4,第一安裝管4的一端與支座2后端的中間位置焊接,第一安裝管4的另一端通過連接座5與沿水平方向設置的第二安裝管4’的一端連接,第二安裝管4’的另一端安裝有固定支架8,固定支架8上安裝有掃描儀21,掃描儀21的信號輸出端與中央控制器的信號接收端連接。在第二安裝管4’上設置有矩形連接框7,在矩形連接框7的前端、中部和后端分別沿豎直方向設置有連接環20,矩形連接框7通過連接環20套設在第二安裝管4’上,在矩形連接框7前端的第二安裝管4’上安裝有固定管夾11,通過調整固定管夾11使矩形連接框7后端壓緊固定支架8。在矩形連接框7頂端的兩側邊緣并排設置有四組矩形定位塊13,在每組中的兩個定位塊13頂端都開設有定位孔,在定位孔中分別設置有六角鉸鏈螺栓12,各六角鉸鏈螺栓12的頂端分別位于相對應的定位塊13頂端,各六角鉸鏈螺栓12的底端分別穿過定位孔并伸出到定位孔外部,在各六角鉸鏈螺栓12與相對應的定位塊13之間套設有無油襯套14。在矩形連接框7前端相鄰的兩組六角鉸鏈螺栓12底端和矩形連接框7后端相鄰的兩組六角鉸鏈螺栓12底端分別與沿水平方向設置的兩個平板形真空吸盤座16的頂端連接,在真空吸盤座16底端并排開設有矩形凹槽19,各六角鉸鏈螺栓12分別穿過真空吸盤座16頂端并伸入到凹槽19中,分別通過螺母將各六角鉸鏈螺栓12底端固定在凹槽19的內壁上,在真空吸盤座16頂端與定位塊13底端之間的各六角鉸鏈螺栓12上分別套設有彈簧15。在兩真空吸盤座16底端的凹槽19處沿水平方向分別設置有透氣板17,透氣板17的邊緣與真空吸盤座16底端邊緣位置密封連接,透氣板17上設置有自動通氣孔,自動通氣孔的開關與中央控制器的控制信號輸出端連接,通過中央控制器控制自動通氣孔的閉合與打開。在透氣板17底端安裝有真空吸盤18,在透氣板17上的自動通氣孔打開的情況下,真空吸盤18與真空吸盤座16底端的凹槽連通。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所采用的中央控制器為單片機控制器。
本發明的工作過程為:通過螺釘將中心定位座1與機器人手臂連接,通過機器人手臂控制整個裝配裝置運動到待裝配污水處理設備的正上方。中央控制器控制掃描儀21對待裝配污水處理設備部件的具體位置進行掃描,并將掃描得到的位置信號回傳給中央控制器。通過真空吸盤18對要待裝配污水處理設備部件進行吸附,此時,中央控制器控制透氣板17上的自動通氣孔處于關閉的狀態。在吸附的過程中彈簧15起到緩沖的作用,防止在吸附下壓的過程中對設備部件造成損壞。當需要對待裝配污水處理設備部件進行卸載時,中央控制器控制透氣板17上的自動通氣孔打開,凹槽19內的空氣分別通過自動通氣孔進入到各真空吸盤18中,使真空吸盤18內部的壓強與外部大氣壓相同,從而使真空吸盤18對待裝配污水處理設備部件進行卸載。因為矩形連接框7是通過連接環20套設在第二安裝管4’上,在工作過程中可通過調整固定管夾11,能夠使矩形連接框7在第二安裝管4’上進行轉動,改變真空吸盤18的方向,從而使真空吸盤18能夠滿足多個方向上的吸附任務。
本發明一種用于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智能化裝配吸盤,在第二安裝管4’上套設有矩形連接框7,矩形連接框7底端設置有真空吸盤座16,真空吸盤座16底端開設有凹槽19,真空吸盤座16的底端設置有透氣板17,透氣板17的邊緣與真空吸盤座16底端邊緣位置密封連接,透氣板17上設置有由中央控制器控制的自動通氣孔,通過中央控制器控制自動通氣孔的閉合與打開,從而控制真空管吸盤18對待裝配污水處理設備部件的吸附和卸載,自動化程度更高,同時大大提高了對待裝配污水處理設備部件抓取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在第二安裝管4’的端部安裝有掃描儀21,掃描儀21能夠對待裝配污水處理設備部件的準確位置進行掃描,提高了抓取的準確性。第一安裝管4與第二安裝管4’之間通過連接座5連接,如果第二連接管4’上的真空吸盤18出現損壞的現象,可通過拆卸連接座5,從而對第二連接管4’上的零部件進行更換,方便快捷,便于維修。設置有中心定位座1,中心定位座1專門與機器人手臂連接,體現出本發明是與機器人手臂相配合的一種專用吸盤。本發明自動化程度高、穩定性好、工作效率更高,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發明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明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發明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